1. 降准与100万亿的去杠杆,到底是什么意思
降低存款准备金率,
同时通过其他手段,
收缩财务杠杆,
把这些投资从中逼出来
2. 去杠杆将深刻影响中国经济金融吗
随着去杠杆工作稳妥有序推进,风险防范的藩篱正在逐步筑牢。一度持续攀升的银行业不良贷款出现企稳向好的态势。5月末,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1.9万亿元,不良贷款率1.9%,远低于国际水平;贷款损失准备余额3.5万亿元,拨备覆盖率183%,风险抵补能力充足。
一头连着企业,一头连着金融机构,去杠杆,正对中国的经济金融产生深刻影响:越来越多的资金从传统产能过剩领域逐步退出,向高新技术产业等新动能聚集。从全国情况看,6月末,高技术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3.1%,比同期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增速高5个百分点。
3. 中国股灾如何去杠杆
你好,“杠杆”是指负债经营,“杠杆率”是指负债率,“去杠杆”是指避免企业负债经营或尽量降低企业负债率,“去杠杆化”是指用股权融资代替债权融资作为企业融资的主导方式乃至唯一方式。
4. 去杠杆有多难,连央行与财政部都吵架了
中国人民共和国财政部成立于1949年10月1日,与新中国同日诞生,地位之尊不言而知。而中国人民银行的历史则比较复杂,虽然一直叫着这个名字,但自1948年成立到80年代中期,实为部分经营银行业务的国家银行之责,直至1984年1月1日,国务院决定中国人民银行专门行使国家中央银行的职能,其商业银行业务由同日成立的中国工商银行继承,这才应该算中国有了真正意义上的中央银行。
所以,市场人士通常调侃说央行是妈、财政是爸无不道理,标准的老夫少妻搭配。正如夫妻间没有不拌嘴的,央行和财政相互之间吵吵闹闹的历史早就不是一天两天的,追溯到有中央银行开始的30多年前,也颇为正常。
普通人只知道央行是释放流动性的源头,殊不知财政存款也是另一股可以释放出流动性的蓄水池,财政收入、名目繁多的基金、按赤字计划发行的国债等,都存在央行表报上。所以,才有李博士早几年就说财政要盘活存量,这两天又说要加快财政资金支出进度、解决存量资金闲置的说法。财政只要支出了,就相当于增加广义货币,对减轻央行流动性压力不言而喻。
这次央行和财政互怼,客观说,央行还是略占理的,她是看着信用投放急转直下,诸多企业因流动性断裂而违约甚至倒闭,系统性金融风险近在眼前,捉急啊!
在央行看来,货币不能大放水,就算放了也解决不了结构性问题;对银行来说,则面临整体的表外资产回表内,导致倾巢之下没有完卵,各家银行纷纷惜贷;站在财政部角度,则是地方隐形负债太多,又管不了地方政府,你丫银行也跟着一起干了不少坏事,所以也不想管。
这种情况下,内心戏都是想让对方去稳信用,不要让自己最后擦屁股。恰如本刊早在这场旷世之怼之前,就提出的“都在甩锅,谁来接盘?”这一发聋振聩的对天当歌!
文章指出,当前这种囧境无非是三个层面导致:一是表外理财,银行甩锅不管,到期不续;二是地方政府对各类平台风险的甩锅;三是监管只顾政治正确,政策层层加码,不考虑缓冲,其实也是对过去监管弱化存在的问题甩锅。
所以说,目前的僵局,不仅是货币政策抬,财政、监管同时都得抬。特别是商业机构自己造出来的几十万亿的表外,也不能当甩锅侠,不管了。现在表外之前穿透后的主体,多多少少还有一些白名单,自已还要制定回表的计划,穿透后多多少少还有白名单,不能当甩锅侠。
好吧,现在央行、财政部都出来公开表达过观点了,负责监管的银保会,也该你们出来走两步了。难道不知道吗,整个市场众望所归、同仇敌忾地一致认为:这锅,其实应该银保监来背。
5. 请问大家在供给侧改革中去杠杆的杠杆指的是什么
杠杆,在这里指利用金融手段拉动投资提升经济的手段。可是过于宽松的金融政策,导致了过度通货膨胀,以及产能过剩。这两年的经济萧条的原因就来自2010年的杠杆“4万亿经济刺激计划”(后来膨胀到10万亿)。
6. 央行房贷新规:去杠杆、降负债是大势所趋
2020年的最后一天,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发布了《关于建立银行业金融机构房地产贷款集中度管理制度的通知》。
《通知》要求银行业金融机构(不含境外分行)的房地产贷款占比以及个人住房贷款占比要满足人民银行、银保监会确定的管理要求。目的是提高金融体系韧性和稳健性,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这是继2020年8月20日“三条红线”出台后,又一针对房地产融资的政策,在刚刚过去的2021“丁祖昱评楼市”年度发布会上,我曾说过:“2020年全年与房地产相关的金融政策一直在持续的收紧,哪怕是在疫情最严重的上半年也没有在任何一个公开场合说过要给房地产金融助力,一直到8月20日,这是所有地产人应该记住的日子,‘三条红线’的相关政策给整个行业特别是给房地产金融行业理清了未来的政策脉络和思路。”
在当时我给出的十大预测中,提到未来金融政策还将趋紧,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在全年金融政策持续收紧的2020年的最后一天推出《房地产贷款集中度管理制度》,在某种程度上验证了我对金融政策趋紧的预测,未来房企整体融资环境依旧偏紧的主基调不变。
01
大部分银行金融机构符合管理要求
从近期发布的《房地产贷款集中度管理要求》的具体要求来看,银行业金融机构按类型分档,其房地产贷款占比上限各档不高于40%、27.5%、22.5%、17.5%及12.5%;个人住房贷款占比上限各档不高于32.5%、20%、17.5%、12.5%、7.5%。
若结合居民杠杆率与债务收入比来看,截至2020年三季度,居民杠杆率逐年提升至33%,较2015年增加13.7个百分点,债务收入比升至55%,较2015年增加24.5个百分点。而在疫情阴霾下,居民收入预期大概率将有所下滑,偿债能力进一步减弱,由此看来现阶段有序引导企业负债率、居民杠杆率逐步回归到“安全线”以内,坚守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仍是重中之重。
03
未来房企整体融资环境依旧偏紧
2020年,房地产政策层面前松后紧,中央继续坚持“房住不炒、因城施策”的政策主基调,落实城市主体责任,实现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长期调控目标。上半年房地产信贷政策中性偏积极,央行三度降准释放长期资金约1.75万亿元,并两度下调LPR利率中枢,5年期以上LPR累计降幅达15个基点。
但下半年央行设置“三道红线”分档设定房企有息负债的增速阈值,并压降融资类信托业务规模,倒逼房企去杠杆、降负债。时值年末最后一天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发布《关于建立银行业金融机构房地产贷款集中度管理制度的通知》,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对房地产行业将稳杠杆乃至去杠杆的强调和加强。
联系到郭树清发文强调,坚决抑制房地产泡沫,房地产是现阶段我国金融风险方面最大的“灰犀牛”。我们认为未来房企整体融资环境依旧偏紧,房企去杠杆、降负债已是大势所趋。
需要注意的是,中国人民银行、银保监会关于建立银行业金融机构房地产贷款集中度管理制度的答记者问时同时表示要“推动金融、房地产同实体经济均衡发展”。
“十四五”规划也已定调:房地产事关民生消费和投资发展,助力经济内循环。
我在2021“丁祖昱评楼市”年度发布会上说过“房地产是中国最大的金融业、制造业、服务业”。因此,我认为政策基本面依然“稳”字当头,继续坚持“房住不炒、因城施策”的政策主基调,强化并落实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的调控目标。
同时,《房地产贷款集中度管理要求》的发布,也进一步验证了我对行业步入无增长时代新逻辑的验证,过去若干年,房企高歌猛进,资金带来了巨大的动力,时至今日,在“三条红线”和“央行房贷新规”的要求下,资金被限制,由于没有更多的资金进入,整个行业再往上走的动力被大大削弱,因为整个行业的主体是房企,缺乏资金的支持,会使得企业动能不足,从而使得行业动能不足,就将步入无增长的时代,这也是2020年的最后一天,我所讲到的最核心最关键的问题。
7. 浙江女首富的“首负”,30亿负债是如何在一天内产生的
但涉猎范围之广,对于企业来讲不全然都是好处,就拿地产和互联网领域来讲,一者资金投入大,运营周期长,资金回流慢,二者投资风险大,收益不可控,再加之持续性投入等因素的影响,导致了新光集团的流动性出现问题。
对此经济学家宋清辉分析称,“债券违约的原因包括经营不善、现金流不佳、对外担保等各种因素。今年以来债券市场违约事件频发,尤其是涉及了较多的上市公司,这是由于在经济增速下滑和去杠杆的背景下,一些民营企业杠杆率过高而又无法再借新还旧,导致违约情况出现。债券违约也使得一些债券基金跌幅巨大,参与的投资者也损失惨重,投资者在购买债券基金也要仔细甄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