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物理。求解“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的那一课
答案:160N
解析:
根据杠杆平衡条件:F×1m=G×0.4m
代数得:F=400×0.4=160N
『贰』 八年级下册全品作业物理第十二章简单机械,12.1杠杆,第一课时:杠杆及平衡条件。
『叁』 杠杆五要素
杠杆五要素是:
1、动力:使杠杆转动的力,通常用F1来表示。
2、阻力:专阻碍杠杆转动的力,通常用属F2来表示。
3、支点:杠杆绕着转动的点,通常用字母O来表示。
4、阻力臂:从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通常用L2表示。
5、动力臂:从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通常用L1表示。
(3)杠杆平衡条件课扩展阅读:
1、在“重心”理论的基础上,阿基米德发现了杠杆原理,即“二重物平衡时,它们离支点的距离与重量成反比。”阿基米德对杠杆的研究不仅仅停留在理论方面,而且据此原理还进行了一系列的发明创造。
2、杠杆又分称费力杠杆、省力杠杆和等臂杠杆,杠杆原理也称为“杠杆平衡条件”。要使杠杆平衡,作用在杠杆上的两个力矩(力与力臂的乘积)大小必须相等。
3、杠杆原理 亦称“杠杆平衡条件”。要使杠杆平衡,作用在杠杆上的两个力(动力和阻力)的大小跟它们的力臂成反比。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用代数式表示为F1· L1=F2·L2。
4、杠杆原理基本有3种类型,第一类的杠杆例子是天平、剪刀、钳子等,第二类杠杆的例子是开瓶器、胡桃夹,第三类杠杆如锤子、镊子等。
『肆』 课题.提问:什么是杠杆的平衡
杠杆静止不动或匀速转动,就是杠杆平衡。
平衡条件就是: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伍』 (2014哈尔滨模拟)复习课上同学们再现“实验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的实验.杠杆上每一小格距离为L.(
(1)组装好器材后,实验前调节平衡螺母,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
(2)实验表格及数据记录如图所示:
实验次数 | 动力(N) | 动力臂(m) | 阻力(N) | 阻力臂(m) |
1 | 2mg | 3L | mg | 6L |
2 | ||||
3 |
1 |
2 |
『陆』 回顾实验和探究:(1)在探究“杠杆平衡条件”时: 研究课题 杠杆平衡
(1)实验器材:除了铁架台、杠杆、细线外,还需要钩码; 实验步骤:1、实验时,先调节横梁两端的平衡螺母,使杠杆平衡; 2、在杠杆两端加挂钩码,并调节位置,使杠杆平衡; 实验结论:杠杆平衡时: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2)由表中实验数据可知:同种物质质量与体积之比是一定的,不同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一般不同. (3)让小车每次都从斜面同一位置由静止自由滑下,先后滑到毛巾、棉布、木板表面. 小车在木板上受到的阻力最小,小车运动状态最难改变. 故答案为:(1)钩码;平衡螺母;钩码;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2)同种物质质量与体积之比是一定的,不同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一般不同. (3)同一;木板. |
『柒』 在探究杠杆平衡条件时多次实验是为了减小误差对不对
B 【解析】 试题分析:解决此题要知道初中物理实验进行多次测量目的是什么,一是为了求平均值,提高精度,减小误差;二是为了寻找普遍规律.根据题意探究多次测量提高精度的,就需要将多次测量结果取平均值. A 、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的实验多次进行实验是为了找到普遍规律;不符合题意; B 、在 “ 伏安法测定值电阻阻值 ” 时,测量多组对应的电流和电压值,采用多次测量电流和电压值,用分别求出的灯泡的电阻取平均值的办法来减小误差,提高精度;符合题意. C 、探究光的反射规律多次进行实验是为了找到普遍规律;不符合题意; D 、探究浮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多次进行实验是为了找到普遍规律;不符合题意; 考点:误差及其减小方法 点评:本题考查了减小误差的方法,属于常见的考题.
『捌』 课上学了杠杆原理,我想知道杠杆原理的原理是什么
这个规律是通过实验获得的。
在力学中,物体的平衡态是指力和力矩都平衡,而:F×L,正是“力矩”。
只能简单解释这么多,力矩高中力学应该有具体说明,大学的力学基础提到物体“平衡”时的条件。
『玖』 1.探究杠杆平衡条件实验前,调节杠杆水平平衡的目的是什么实验时,调节杠杆水平平衡的目的是什么
避免杠杆自身的重量,给实验带来误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