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汇率是怎样作用中美经济
一,汇率决定机制,即一国货币资产的需求和供给,美元资产的需求和供给决定汇率二,美国是浮动汇率,中国是有管制的浮动汇率三,如国人民毕对美元汇率上升,即升值,不利于我国出口,但有利于我国企业在美国发展,最后,固定汇率不利于国际资本的自由流动,影响货币政策独立性!
㈡ 我想要一份美元对人民币汇率长期走势图~1980年开始,30年左右最好~当然如果有更长的更好
目前这类软件上只有到2004年到现在的走势图,我用的是山东金创软件,你也可以自己下一个,不明白在问我吧
㈢ 为什么在94到95年中美的汇率会有这么大的变化
94年外汇体制改革后,在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下,汇率变动直接与基础货币的投放相连接。 目前的汇率形成机制是由企业结售汇、银行外汇结算头寸限额和中央银行市场干预三位一体构成的。94年后,对于经常项目的管制逐步放松,并将于96年底前实现人民币经常项目的可兑换。同时对于企业实行了强制结售汇制,企业持有的外汇资产的比例下降;商业银行由于受到外汇结售汇头寸限额的限制和企业结售汇的影响,减少了外汇资金来源。由于企业与商业银行缺乏在外汇资产上的调节能力,而中央银行为了将汇率稳定在目标水平上,当外汇供大于求时,就必须以托盘性买入美元方式投放基础货币来干预外汇市场以稳定汇率。目前,中央银行实际上采用了钉住名义汇率的政策,为了实现这一政策,央行频繁干预外汇市场;而这一政策的主要目标是为了防止汇率波动对外贸的冲击和稳定物价。94年的外汇改革是宏观经济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消除了多重汇率的弊端,推动了我国出口连续两年的高速增长,促进了金融和物价的稳定。但是,94年以来,随着经济中许多条件的变化,汇率政策的效果也开始有所不同。在这些变化的条件中,重要的有:①经济开放程度和对外依存度的提高;②人民币可兑换性在逐步提高;③国内外利率差别加大;④国外资本流入增多。由于上述条件的变化,使得目前以钉住名义汇率的政策,越来越难以实现既定的政策目标。二 、钉住汇率制与国际收支平衡1、名义汇率与实际汇率目前,钉住名义汇率的首要政策目标是保证出口能力。94年外汇体制改革后,人民币兑美元的汇价确定为8.7元。中央银行在外汇市场上干预的直接目的是将汇率稳定在这一水平上下。94年以来,中央银行外汇占款大幅度增加的主要效果是稳定了名义汇率。 但是,决定出口能力的不是名义汇率,而是实际有效汇率。实际汇率的贬值将改变国内需求与国外需求的比例,促使出口的增加,而实际汇率的升值将导致出口能力的下降。 所谓实际汇率是指扣除国内外通货膨胀因素后的汇率水平;而有效汇率是指将出口的不同地区和结算币种加权平均后的汇率水平。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估计,我国95年底的名义有效汇率基本保持在94年底的水平上,而实际有效汇率升值了近5.5%,1994年初汇率并轨以来的实际有效汇率升值了30%以上。在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下,影响我国实际汇率变化的主要因素包括:1、进出口的变动;2资本净流入;3、国内出口部门的劳动生产率,特别是工资性支出变化的因素;4进出口税率;5国内外通货膨胀的相对变化。人民银行在外汇市场的干预,基本上保证了名义汇率的稳定;但是,人民银行无法直接控制上述影响实际汇率的其它因素的变动。94年以来,国外资本流入,出口部门工资过快的增长,出口退税政策的调整和国内较高通胀水平,都形成了推动实际汇率的上升的压力。在实际汇率上升的条件下,从今年起,进出口形势,从总量和结构上都发生了重要的变化:从总量上看,对外贸易由较大顺差转为基本平衡;从结构上看,一般贸易出口下降,外商投资企业的加工贸易出口增加。上述进出口形势的变化,对国际收支带来的重要影响是:首先,由于贸易收支在国际收支中比例的下降,将使资本帐户对国际收支和汇率的影响加大;其次,一般贸易下降说明国内可贸易品部门的相对萎缩;第三,加工贸易比例扩大,将使价格转移的可能性增加,资本管制难度增大。 94年以来,人民银行中和操作的主要形式是收回对商业银行的再贷款。同时,中央银行还采取了办理特种存款,发行中央银行融资券。在外资引进方面,开始有选择的引入项目投资,并加强了资本项下的管制;在外债管理方面,95年开始不再增加境外中长期商业贷款,而以外汇储备转存款的政策替代,并提前偿还部分利息较高的国外借款。上述措施,缓解了由于国际收支盈余给货币供给带来的压力。94年以来,我国采取收回再贷款作为主要的中和操作手段是由我国目前的金融结构所决定的。目前的存款准备金水平较高,不适宜再提高准备金率;由于财政性分权的现实,将财政性存款集中转存中央银行的可能性也比较小。中央银行虽然可以通过央行融资券来对冲外汇占款,但也受到财务成本上的限制。中央银行以收回再贷款作为主要的中和手段的原因是,1再贷款在中央银行资产中比例较高; 2 相对于财政借透支和政策性贷款,再贷款的可调控性强,弹性较大。但是,除了再贷款这一政策工具本身的特点不适宜作为中和政策手段外,中和政策能否有效主要要取决于财政政策能否相应的调整。
㈣ 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的历史演变
1、人民币从1949年到1952年用浮动汇率制度。从1953年到1973年,以计划经济制度,人民币与美金有正式的挂钩,汇率保持在在1美元兑换2.46元人民币的水平上。但是在这时代中国大陆的外国贸易很少,所以人民币汇率意义不是很大。
2、1973年,由于石油危机,世界物价水平上涨,西方国家普遍实行浮动汇率制,汇率波动频繁。
为了适应国际汇率制度的这种转变与现实中国际主要货币汇率变动带来的不利影响,根据有利于推行人民币计价结算,便于贸易,为国外贸易所接受的原则,人民币汇率参照西方国家货币汇率浮动状况,采用“一篮子货币”加权平均计算方法进行调整。
为此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从1973年的1美元兑换2.46元逐步调至1980年的1.50元,美元对人民币贬值了39.2%。
3、从1980年到1994年,中国大陆有双重汇率制度。1981年至1984年,初步实行双重汇率制度,即除官方汇率外,另行规定一种适用进出口贸易结算和外贸单位经济效益核算的贸易外汇内部结算价格,该价格根据当时的出口换汇成本确定,固定在2.80元的水平。
人民币官方汇率因内外两个因素的影响,其对美元由1981年7月的1.50元向下调整至1984年7月的2.30元,人民币对美元贬值了53.3%。
4、1991年4月至1993年底。这一阶段对人民币汇率实行微调。在两年多的时间里,官方汇率数十次小幅度调低,但仍赶不上出口换汇成本和外汇调剂价的变化。到1993年底,人民币对美元官方汇率与调剂汇率分别为5.7和 8.7。
5、2005年7月21日,人民银行突然宣布,经国务院批准,人民币汇率改为参考一篮子货币,汇率改为1美元兑8.11元人民币,变相升值2%,并且不再与美元挂钩。
6、2007年5月18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公告称,自21日起,银行间即期外汇市场人民币对美元交易价浮动幅度由千分之三扩大至千分之五。
受隔夜美元大涨影响,2010年8月12日人民币对美元中间价及即期汇价双双创下一个半月的新低。中国人民银行授权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公布,12日银行间外汇市场美元对人民币汇率的中间价为:1美元对人民币6.8015元,即期市场开盘报6.7958元。
7、2015年11月2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报6.3154,较前一交易日(10月30日)中间价6.3495升值341点,创2005年7月以来最大百分比升幅。
2015年12月10日,人民币兑美元中间价设于6.4236元,较前一日下调96基点,并再度刷新2011年8月以来最低水平。
8、2016年2月15日,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公布的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报6.5118,较前一交易日上涨196个基点,涨幅达0.30%。与此同时,在岸人民币对美元即期汇率当日收盘价报报6.4944,较上个交易日收盘价大涨751基点,创下2005年7月汇改以来的最大单日涨幅。
㈤ 人民币对美元 2003~2007年的平均汇率各是多少
03年美元兑换人民币的汇率是1比8.2767
04年美元兑换人民币的汇率是1比8.2765
05年美元兑换人民币的汇率是1比8.0702
06年美元兑换人民币的汇率是1比7.8087
07年美元兑换人民币的汇率是1比7.3046
㈥ 中美实际汇率
2007.09
1.099750373
1.027628469
2007.10
1.103356977
1.031762591
2007.11
1.114935589
1.038419376
2007.12
1.123364645
1.048974194
2008.01
1.141932912
1.084325033
2008.02
1.1559198
1.102602972
2008.03
1.169790445
1.10726992
2008.04
1.182239113
1.114367188
2008.05
1.187037657
1.108521422
2008.06
1.199997297
1.107391362
2008.07
1.210439534
1.109133195
2008.08
1.207983851
1.107191475
2008.09
1.211662254
1.109129538
2008.10
1.211502629
1.117048337
2008.11
1.212034876
1.135106008
2008.12
1.209590401
1.13399631
2009.01
1.210333327
1.087696148
2009.02
1.210775979
1.064442176
2009.03
1.211059446
1.059070843
2009.04
1.211573568
1.054484325
2009.05
1.212763039
1.051329839
2009.06
1.211218954
1.041411634
2009.07
1.211431698
1.038146011
2009.08
1.96235
1.037417369
2009.09
1.211981631
1.037365947
2009.10
1.212230151
1.037472994
2009.11
1.212247907
1.041095116
2009.12
1.212159135
1.043119824
2010.01
1.212265662
1.062692213
2010.02
1.212318933
1.06875477
2010.03
1.212425489
1.065520244
2010.04
1.212461012
1.065785543
2010.05
1.212247907
1.065812626
2010.06
1.214186365
1.069602624
2010.07
1.221173199
1.076250657
2010.08
1.218907138
1.073828763
2010.09
1.226839014
1.081166727
2010.10
1.240259749
1.112060105
2010.11
1.243502112
1.115864309
2010.12
1.244306
1.112003939
二、中美国际收支经常项目差额
1
、中美国际收支经常项目差额数据
日期
美国
中国
2005-01
-55,397
-61150
2005-02
-57,255
-63410
2005-03
-52,425
-59830
2005-04
-56,796
-62190
2005-05
-55,835
-62320
2005-06
-57,733
-64010
2005-07
-57,546
-63940
2005-08
-57,838
-64110
2005-09
-64,192
-71270
2005-10
-66,428
-73400
2005-11
-63,381
-70720
2005-12
-63,800
-70790
2006-01
-66,671
-72390
2006-02
-62,120
-68320
2006-03
-61,569
-67900
2006-04
-61,949
-69250
2006-05
-64,003
-71900
2006-06
-62,798
-70530
2006-07
-66,007
-73640
2006-08
-67,351
-73910
2006-09
-64,311
-71080
2006-10
-58,139
-65620
2006-11
-57,618
-64980
2006-12
-60,749
-68760
2007-01
-57,124
-67740
2007-02
-58,172
-66880
2007-03
-61,399
-71410
2007-04
-59,818
-68710
2007-05
-58,812
-68540
2007-06
-59,097
-68390
2007-07
-59,043
-68300
2007-08
-56,109
-67640
2007-09
-56,808
-68990
2007-10
-55,600
-70010
2007-11
-58,640
-73130
2007-12
-56,105
-71260
2008-01
-60,040
-71270
2008-02
-63,259
-73610
2008-03
-59,236
-70720
2008-04
-62,641
-74860
2008-05
-61,277
-73930
2008-06
-59,928
-73880
2008-07
-65,743
-78690
2008-08
-60,900
-72550
2008-09
-59,491
-71060
2008-10
-59,541
-69980
2008-11
-44,156
-53170
2008-12
-42,126
-50940
2009-01
-37,201
-45910
2009-02
-27,034
-36690
2009-03
-28,579
-38600
2009-04
-29,172
-39370
2009-05
-25,524
-35900
2009-06
-26,690
-38240
2009-07
-33,378
-43750
2009-08
-31,025
-42110
2009-09
-34,890
-46270
2009-10
-32,797
-43980
2009-11
-36,293
-47060
2009-12
-38,690
-49080
2010-01
-37,490
-47260
2010-02
-41,011
-51680
2010-03
-41,142
-52360
2010-04
-41,466
-52540
2010-05
-42,166
-54460
-90,000
-80,000
-70,000
-60,000
-50,000
-40,000
-30,000
-20,000
-10,000
美国进出口差额
中国公布的美国进出口差
额
2
、中美国际收支经常项目差额数据分析
1)
中美双方在统计计价方法上的差异
中美贸易顺差规模统计差异存在的原因之一是中美关于贸易额的统计方法
差异。双边贸易统计方法差异的主要表现是中美两国之间进出口计价方式不同。
中国的出口数据是按照大多数国家的惯例依据离岸价格,
也就是通常所说的
FOB
价(
free on board,
简称
FOB
,包括本国生产成本、货物运输保险和在本国装载
上船成本)
统计的。
与大多数国家出口计价不同,
美国出口数据是按照船边交货
价,也就是
FAS
价(
free
alongside
ship,
简称
FAS
,不包括本国生产成本、货
物运输保险和在本国装载上船成本)
统计的,
这与国际惯例有别。
由于未包含商
品装上船的成本,故
FAS
价的数值小于
FOB
价。并且中、美两国都是依据到岸
价格,也就是
CIF
价(包括货价成本、在途包装费、保险费和运输费)统计进
口。这样,由于中美进出口计价基础不同,自然而然会造成双方贸易统计差异。
2
)经由转口贸易的影响
所谓转口
(
reexport
)
亦即买家依法取得某批进口商品的所有权后随即售出,
运送给第三国家或地区的另一个买家。
中国出口的货物经第三地转运是导致统计
差异的一个重要原因。
中国对美出口的货物中,有一大部分先被运到香港、韩国釜山、中国台湾、
墨西哥等地,
在经过分装、
分船之后再运到美国,
在此过程中有的商品会被重新
包装,
有的经过简单再加工从而产生一部分增值,
转口毛利带来的标价上升问题,
中国出口商品经由中间地转口赴美时,
中介人附加了利润,
即加成利润,
这部分
理应在中美贸易数据中剔除。
货物离开中国后在第三方增加的价值显然不应计入
自中国进口中,
而美国按照原产地原则和
CIF
价统计进口的方法,
导致美国的统
计数据中包含了该增加值部分,从而夸大了美自华进口数量。
另外,
美国方面在计算进口时,
由于美国海关追查所有进口商品,
包括转口
商品的产地来源,
美国的进口数据应该已经包括了直接进口和间接进口,
无需另
加转口。
现实中,
中国使用的是目的地原则,
往往不统计部分经由香港等地对美
国转口商品,
如果这部分转口在中美贸易中微不足道,
或可忽略,
但现实中刚好
相反。
中方对转口贸易不计入贸易额的统计方法,
导致中国统计的对美出口普遍
低估,
而美国由于在进口贸易中统计转口部分,
使得美方统计的自华进口普遍高
估,这导致中美贸易顺差规模统计数据存在较大差异。
3
)美方统计中忽略了服务贸易
中国加入
WTO
后,
为促进开放的进一步扩大和更好履行加入
WTO
的义务,
中
国在商品市场全面开放的同时,资本和金融账户也在一步步开放之中,自
20
世
纪
90
年代后,中美之间服务贸易也在快速增长,美中服务贸易顺差逐年上升。
1995
年至今,中美服务贸易更是借资本和金融账户的开放获得了快速发展,特
别是美国对华服务贸易出口增长势头强劲,
2004
年美国对华服务贸易出口增长
20%
,美中服务贸易顺差呈现出逐年扩大的趋势,而中国在统计贸易额时却忽视
了美中服务贸易部分。
如果在统计中考虑美国对华服务贸易的巨大顺差,
中美贸
易顺差规模将进一步减少。
4
)统计范围差异
中美双方在统计范围上的差异,
也影响到双边统计数据的差异性。
美方统计
采用总贸易制,
以国境作为统计界限,
对进入美国境内存入自由贸易区和保税仓
库的货物均列入统计;
而中国采用专门贸易制,
以关境作为统计界限,
存入保税
仓库的货物不进行统计。
这样美方统计的范围大于中方,
导致双方对贸易额的统
计差异加大,
这也导致双边在中美贸易顺差规模统计上出现差异。
此外,
出口商
品运输时滞的存在,
使得中美双方对进出口额的统计会出现差异,
也导致双方所
统计的贸易顺差规模会出现差异。
㈦ 有谁知道1990年至今人民币兑美元汇率的每个季度数据!
原则上讲,这种数据的权威发布机构应该是中央银行。中国人民银行网站上确实有“汇率报表”,在“统计数据”(http://www.pbc.gov.cn/publish/diaochatongjisi/133/index.html)中,各年度数据的“汇率报表”中,例如:http://www.pbc.gov.cn/publish/html/1999-S5c.htm。但是,
1. 最早的数据只是1999年
2. 只有年度数据,没有季度数据
也许你可以尝试直接联系中国人民银行,说明你的目的和用途,也许真的可以得到答复。毕竟中国人民银行肯定有你需要的数据。
祝好运!如果你得到了,烦请发给我一份:[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