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如何理解及使用财务杠杆原理
财务杠杆又叫筹资杠杆或融资杠杆,它是指由于固定债务利息和优先股股利的存在而导致普通股每股利润变动幅度大于息税前利润变动幅度的现象。
通俗的讲,就是借鸡生蛋,用别人的钱来赚钱。
如:我有100元做生意,按10%的利润率,只能赚10元;现在,我通过借钱或者把应该支付的款项暂且不付又得到50元流动资金,这样共有150元了,再按10%的利润率计算,就可以赚15元,即使付给别人2块钱利息,也比以前多赚15-2-10=3元。 这就是财务杠杆的作用。
❷ 什么叫财务杠杆
财务杠杆是一个应用很广的概念。在物理学中,利用一根杠杆和一个支点,就能用很小的力量抬起很重的物体,而什么是财务杠杆呢?从西方的理财学到我国目前的财会界对财务杠杆的理解,大体有以下几种观点:
其一:将财务杠杆定义为“企业在制定资本结构决策时对债务筹资的利用“。因而财务杠杆又可称为融资杠杆、资本杠杆或者负债经营。这种定义强调财务杠杆是对负债的一种利用。
其二:认为财务杠杆是指在筹资中适当举债,调整资本结构给企业带来额外收益。如果负债经营使得企业每股利润上升,便称为正财务杠杆;如果使得企业每股利润下降,通常称为负财务杠杆。显而易见,在这种定义中,财务杠杆强调的是通过负债经营而引起的结果。
另外,有些财务学者认为财务杠杆是指在企业的资金总额中,由于使用利率固定的债务资金而对企业主权资金收益产生的重大影响。与第二种观点对比,这种定义也侧重于负债经营的结果,但其将负债经营的客体局限于利率固定的债务资金,笔者认为其定义的客体范围是狭隘的。笔者将在后文中论述到,企业在事实是上可以选择一部分利率可浮动的债务资金,从而达到转移财务风险的目的的。而在前两种定义中,笔者更倾向于将财务杠杆定义为对负债的利用,而将其结果称为财务杠杆利益(损失)或正(负)财务杠杆利益。这两种定义并无本质上的不同,但笔者认为采用前一种定义对于财务风险、经营杠杆、经营风险乃至整个杠杆理论体系概念的定义,起了系统化的作用,便于财务学者的进一步研究和交流。
负债的财务杠杆作用通常用财务杠杆系数(Degree of Financial Leverage,DFL)来衡量,财务杠杆系数指企业权益资本收益变动相对税前利润变动率的倍数。其理论公式为:
财务杠杆系数=权益资本收益变动率/息税前利润变动率③
通过数学变形后公式可以变为:
财务杠杆系数=息税前利润/(息税前利润-资本总额×负债比率×利息率)
=息税前利润率 /(息税前利润率--负债比率×利息率) ④
❸ 如何理解财务杠杆
杠杆就是采用四两拨千斤,或者是借鸡生蛋,采用较小或者借来资本获得较大的利益。
❹ 财务杠杆怎么算
财务杠杆系数=普通股每股利润变动率/息税前利润变动率
=基期息税前利润/(基期息税前利润-基期利息)
对于同时存在银行借款、融资租赁,且发行优先股的企业来说,可以按以下公式计算财务杠杆系数:
财务杠杆系数=[[息税前利润]]/[息税前利润-利息-融资租赁租金-(优先股股利/1-所得税税率)]
(4)财务杠杆如何扩展阅读:
财务杠杆作用是负债和优先股筹资在提高企业所有者收益中所起的作用,是以企业的投资利润与负债利息率的对比关系为基础的。
1、投资利润率大于负债利息率。此时企业盈利,企业所使用的债务资金所创造的收益(即息税前利润) 除债务利息之外还有一部分剩余,这部分剩余收益归企业所有者所有。
2、投资利润率小于负债利息率。企业所使用的债务资金所创造的利益不足支付债务利息,对不足以支付的部分企业便需动用权益性资金所创造的利润的一部分来加以弥补。这样便会降低企业使用权益性资金的收益率。
由此可见,当负债在全部资金所占比重很大,从而所支付的利息也很大时,其所有者会得到更大的额外收益,若出现投资利润率小于负债利息率时,其所有者会承担更大的额外损失。通常把利息成本对额外收益和额外损失的效应成为财务杠杆的作用。
财务杠杆作用的后果
不同的财务杠杆将在不同的条件下发挥不同的作用,从而产生不同的后果。
1、投资利润率大于负债利润率时。财务杠杆将发生积极的作用,其作用后果是企业所有者获得更大的额外收益。这种由财务杠杆作用带来的额外利润就是财务杠杆利益。
2、投资利润率小于负债利润率时。财务杠杆将发生负面的作用,其作用后果是企业所有者承担更大的额外损失。这些额外损失便构成了企业的财务风险,甚至导致破产。这种不确定性就是企业运用负债所承担的财务风险。
❺ 会计中的财务杠杆怎么用
财务杠杆的产生是由于对固定筹资成本的利用,由于这些固定财务费用的存在,使得普通股每股收益的变动幅度大于息税前的变动幅度,这种现象称为财务杠杆。
财务杠杆系数是普通股每股收益变动率相当于息税前利润变动率的倍数
DFL=(ΔEPS/EPS)/(ΔEBIT/EBIT)
其中:DFL为财务杠杆系数;ΔEPS为普通股每股收益变动额、EPS为基期每股收益;ΔEBIT为息税前利润变动额、EBIT为基期息税前利润
EPS=(EBIT-I)(1-T)/N ΔEPS=ΔEBIT*(1-T)/N
利息I、所得税税率T、发行在外的普通股平均股数N保持不变
DEL=EBIT/(EBIT-I) 只要I不等于0就存在财务杠杆,DEL大于1,I增加,DEL增加
可以预先知道息税前利润的一个可能变动对每股收益产生的影响。这样可以根据预先得到的信息对企业的筹资政策做某些变动,以影响财务杠杆作用度的大小。一般来说,企业并不会在很高的财务杠杆水平上经营。因为,财务杠杆的运用是一把“双刃剑”。
财务杠杆的放大效应在企业息税前利润增加是会产生财务杠杆利益;当息税前利润下降时,这种放大效应依然存在,但却放大了企业的风险。当企业在很高的财务杠杆水平上经营,息税前利润的很小的一点下降就可能导致每股收益的较大幅度的下降。
❻ 如何用好财务杠杆
根据公司预计的资产息税前收益率来衡量。
当公司预计的资产息税前收益率大于平均贷款的利息时,还可以增加贷款,扩大财务杠杆系数。反之,不易扩大财务杠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