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什么是货币的教训
中国的货币老虎越养越大。是货币总要出来购物,是老虎总要出来吃肉。既然人们对货币之虎冲入市场并抬升物价有很大的意见,那么在左拦右截之余,不妨考虑,究竟喂多大一块肉,才足以让这只货币老虎乖乖地呆在笼子里,不跑到街上来作乱?——摘自《货币的教训》,“货币老虎越养越大”
2. 货币的教训怎么样
读周其仁老师《货币的教训》。 开读之前,以为是报纸上的口水文,计划两天看完。可看看停停、掩卷回味,竟然持续阅读了一周,收获颇丰。周老师写“系列”评论确实有一套。若说一般专栏作家写文章是胸有成竹,那周老师写评论就是胸有成林——娓娓道来,不疾不徐,间或穿插设置一些悬疑,引人忍不住要看下一篇解惑。犹如在读长篇评书,有章有节,层层递进。系列评论读完,有种被强行打通任督二脉的感觉,这确实需要作者的深厚功力。 相对于瞬息万变的经济形势,这是本“旧书”,2012年1月发行(本书收集10、11年间周老师就汇率和货币问题在《经济观察报》开设专栏写下的系列评论);这也是本“新书”,书中提到的货币现象、解释方法一点也没过时。对于试图正确理解汇率、通货膨胀等货币现象的童鞋,此为必读书。 有句玩笑话,同一个经济现象,十个经济学家就会有十一种观点。说的就是经济学理论对现实经济运行的解释的多元,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现实的复杂。有些经济现象很容易理解,比如消费者花钱可以买到商品或服务;有些经济现象则非常令人费解,比如在现代社会货币为何不再是金银而变成了一张张印花的薄纸?各各国家各自印刷的薄纸为何会有汇率的波动?发行货币的中央银行有何存在的必要?人民币为何对内贬值,对外升值?……周老师说“懂钱容易懂货币难”,这话在理。钱是那张纸,货币也是那张纸。可这纸与那纸颇有不同:货币者,流通中的钱。在自己手上的钱容易理解,可花出去后、在大伙手中转来转去的货币着实令人难懂。 然而再复杂的经济现象,都有其内在的逻辑。若有出逻辑之处,那应该是研究者没有认真探查、研究透彻之故。明代大家王阳明推崇“知行合一”论,说知到极致就是行、行到极致就是知。理论到了极致,必然就是真实。真实的货币现象,应当可以用一套自洽的逻辑来解释。周老师的这本书就试图做这么一个工作。我想不出比周老师更高明的逻辑和解释,只能简单做一梳理,录以备考: 问:什么是汇率?为何会有汇率的存在? 答:汇率就是两种货币之间的比值。一美元能换多少人民币?这就是汇率问题。 当今世界的货币大多是纸币,本身非贵金属、价值微小,货币的价值最终的支点是一国之国力或政府信用。如果将货币也视为一种商品,那么这种商品也会有相应的价值,我们可以称之为“币值”。币值的最直接表现是货币的购买力,即一个单元的某国货币能换多少实际商品和服务。由于每个国家的国力和政府信用的区别,币值就会产生差异。不同货币之间的币值比就是汇率。 现实世界中,与汇率关系最密切的就是跨国贸易。跨国贸易中,双方必然只能用到其中一国的货币结算(如美元)。贸易结束之后回到本国,却须换成本国货币(如人民币)才能购买本国的商品和服务。此转换比率既为汇率。 需要说明的是,纸币之前的金本位时代,各国用的货币都是黄金(或者白银)。同一货币,无所谓汇率。 问:十几年前亚洲金融危机,国际社会呼吁人民币不能贬值;近年来,美国等发达国家又大声疾呼人民币被低估、要升值。这帮洋鬼子到底在搞什么鬼?坚持人民币不升值是否就是爱国、有骨气的表现? 答:人民币升值或贬值,在一般意义上,无所谓利大还是弊大。人民币升值,出口受阻,但个人境外消费、海购获益;人民币贬值,促进出口,但又抑制进口。简言之,汇率升降,有人受益有人受损。而总体利弊之争,还得看当下环境。 现在美国人喊人民币要升值,说是升值才是负责任的大国;中国人说不升或者缓慢升值,说升值论是美国人的阳谋。这里恳请注意的是,美国人也是分利益集团的。美国的制造业、出口商,当然希望人民币升值,于是在国会游说、向中国喊话。可事儿要分两面说,美国的进口商、消费者这些年可是在“中国制造”中受益匪浅,只是这些既得利益者不会向中国喊话而已(好处都到手了,还喊啥?)。因此,美国人喊人民币应该升值,那也是一部分美国人在喊而已。 对中国而言,人民币升值最大的问题是阻碍出口。这个好理解,出口商的原材料、固定资产、人力资源等统统用人民币结算,而到了出口环节,换回来的确实美元。人民币升值,就是美元贬值。一头是成本增加,另一头是收入贬损,何其痛哉!中国商人大半是出口商,出口商的痛也可算是中国经济的痛了吧。在中国这个出口导向型的经济体,出口受阻当然是最大的原罪。 可反过来想想,为何一定要“出口导向”呢?全球经济萧条,中国出口自然受阻,那可不是汇率的错。大势所趋,乘此经济转型,似乎不失为一条明路(出口导向引起通货膨胀,见下文)。人民币升值并没有卖国,只是有人欢喜有人忧罢了。 问:汇率本质上不是两种货币的币值比率吗,这个在货币市场上通过实际币值比较(实际出价买外币)就可以自发形成汇率?为何洋鬼子还要不断靠喊话来施压?汇率问题是政治问题吗?政府干预汇率形成有无正当性? 答:这个就得看中国人民币的汇率实际形成机制了。原理上说,汇率(不同货币币值之比)确实是由市场来决定,政府不加以干预,形成所谓的“浮动汇率”。但中国的汇率市场有些特殊:这是个有形市场,叫做中国外汇交易中心,总部在上海外滩。独此一家,别无分店。从汇率的形成机制而言,中国外汇交易中心确实已经完全市场化,谁出价高外汇就卖给谁。可就是因为在国外没有分店,老外在中国境外想买人民币也买不着,只好扯直嗓子隔空喊话。市场问题也就变成了政治问题。 实际上,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不对汇率进行干预的,区别只在于干预幅度和手段而已。而政府(央行)干预汇率变动是有其正当性的,其目的很明确,就是要维持“汇率稳定”(请注意,我说的是“稳定”,而非“升”或“降”)。有看官可能会问,汇率稳定很重要吗?当然很重要。还是在国际贸易领域,还是前文所述成本收益分离、适用不同货币的问题。项目总有时间差,汇率变动过于频繁,成本收益预期紊乱,这生意还怎么做?货币不是普通商品,是价值尺度。量尺的标准忽长忽短,交易自然也就无法进行下去了。从这个角度讲,秦始皇当年动用行政权力统一度量衡,功在千秋。因此,人民币升值还是贬值不重要,重要的是不能让人民币频繁急剧升值或贬值。而人民币汇率的稳定通过市场无法自动实现,需要政府这只有形之手加以干预。 顺便说一句,通常人们讨论较多的固定汇率和浮动汇率之争(代表人物是蒙代尔与弗里德曼),现实当中并不以政府是否干预汇率市场为区别。比较而言,浮动汇率下政府干预相对较小,但也只是相对而已。当汇率浮动过大而影响经济平稳运行时,政府必然会出手"维稳",曰“肮脏浮动”。 问:人民币汇率仅仅是外贸问题吗?与进出口商和外商之外的人有无关系? 答:当然不仅仅是外贸问题,汇率与每个人都息息相关。我国是出口导向型经济,出口商创造了大量的贸易顺差,商品不断出口到国外,换回大量外汇。这些企业持有的外汇在国内无法直接购买原材料等,于是卖给各商业银行。而商业银行可以到中国外汇交易中心进行外汇交易。而这个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实行的是会员制。这些会员是央行、各大商业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汇率是由这些会员相互竞价得出的,价高者得。在这些会员中,有一个超特级会员,叫做央行。央行在这个市场上做了一件事儿,叫做“大手购汇”。有多大手?反正这个市场上大部分的外汇都被它买去就是了。要说明的是,央行并没有用行政权力强买强卖,而是跟其他的政府机构到市场上采购商品一样,遵循的是市场规律。显然,央行的出价是最高的,所以大家都原意把通过贸易顺差得来的外汇卖给央行。 问题是,央行大手购汇的钱从哪里来? 我们知道,央行是有货币发行权的。很自然方便的一个操作是,加印人民币购买外汇。现实中的中国人民银行,就是这么做的。这种操作的后果便是央行“被动发钞”:在中国出口导向型经济、常年贸易顺差的情况下,外汇不断流入中国,央行不得不大量印人民币、大手购汇以维持汇率稳定。这几年的外汇储备连年高升,被动发行的人民币数量非常可观。常年贸易顺差的意思是:东西卖到国外、换回来很多钱,可国内东西不多,这么多钱能买啥呢?于是物价飞涨,形成所谓“通货膨胀”。通货膨胀与所有人都息息相关。切记,任何对外的问题,实际上都是对内问题。 问:央行大手举债购买外汇引起货币超发,反过来却得发央票、增加法定储备金、提升利息以回收流动性(抑制通货膨胀)。如此大费周章,到底图什么? 答:首先明确一点,央行大手购汇图的就是维持“汇率稳定”,以此促进正常的进出口贸易。汇率的频繁变动带来外贸交易成本的成倍增加,交易成本的增加会导致本来可以发生的交易泡汤。汇率稳定对于出口导向型经济尤为重要。其次,《人民银行法》第三条规定:“货币政策目标是保持货币币值的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这里说央行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的目标是保持“币值稳定”。请注意,这里并没有提到汇率稳定。保持币值稳定才是央行的老本行。因此,央行的诉求有二:汇率稳定和币值稳定。 这两个目标都可重要,一个涉及外贸,一个涉及国内经济运行之根基,都不能放弃。但有时候政策目标之间是会打架的,这一对就是典型。要理解为何打架,先理解这一对概念的关系。先看下图: (图略,见我的个人博客http://juswalle.blogbus.com/logs/234912626.html) 在浮动汇率制下,汇率即两国币值之比。要想汇率稳定,必须要币值稳定。有两种可能:1)两国币值都不变;2)两国币值变动同步,即两国币值同时升值或贬值、且幅度相当。前一种可能性为零,后一种也只能偶尔为之。在纸币时代,币值背后的国家信用来源于社会生产率,币值的同步变动,必然要求两国生产率的同步变动。中国若要保持币值稳定、又要保持汇率稳定,必然要求美国的币值变动与中国同步。这当然不可能。山姆大叔怎会配合你中国的币值变动?即便美国人配合中国了,他要不要配合欧洲、日本、俄罗斯?美国人不配合,若要人民币汇率稳定,就很难做到币值稳定;若要币值稳定,就很难做到汇率稳定。可这么高难度的事情中国政府做到了:央行印钞大手购汇维持汇率稳定,同时利用各种货币工具回收流动性稳定币值。这真是个奇迹。 可这奇迹维持不了多久,最后的结果还是通货膨胀。通货膨胀是货币现象——货币发行量超过了社会总商品流动所需,是导致通货膨胀的根本原因。固定汇率在约束政府滥发货币、维护经济稳定上有着各种无可争议的好处。书中周其仁老师有一比,固定汇率好比那赤壁大战中庞统给曹操所献之计,将所有的船用铁索连在一起,犹如平地;可最后还是被诸葛亮一把东风给烧的干干净净。类似的,固定汇率好处固然多多,可风险也很大。历史的教训不是没有,那就是唯一真正实施过的固定汇率制——布雷顿森林体系(在我看来,金本位和欧元都不是固定汇率,是同一种货币)。这个体系要求全世界的货币与美元挂钩,美元则与黄金挂钩。地球上黄金产量限定,则美元发行限定,全球所有货币发行量限定,纸币的通货膨胀问题似乎一局得到解决。可后来这个体系还是解体了,原因是美元这个锚货币不够稳重(山姆大叔基于各种压力废除了美元与黄金的对应关系)。好比一群巡洋舰锁定在一艘航母上面,稳是稳了,只可惜航母不是大陆,也有沉入海底的危险。固定汇率是试图以美元为锚,浮动汇率的锚则五花八门。两种汇率制度的争论,本质上是货币准则(货币之锚)之争。固定汇率不是不好,只是现实中不可持续。(这几年美国政府债务缠身,通过几轮量化宽松,把美元币值贬了个透。人家锚自己都飞起来了,咱们人民币币值为何还非得以美元为锚呢?) 问:目前的死结有办法解开吗? 答:有可能。 理论上的货币超发通道有以下几种: 政府为了应对财政危机,央行主动超发货币。这在经济危机或者战争时期经常发生。 前述央行的被动超发货币。 政府主导的投资,通过银行的“创造货币”功能,引起流动性泛滥。(当然,这其中还有政府卖地的功劳。) 1995年通过的《人民银行法》特别在第二十九条规定:“中国人民银行不得对政府财政透支,不得直接认购、包销国债和其他政府债券。”在制度层面堵住了第一条通道。而第三通道政府主导的经济发展模式在很多人眼里属于成功的“中国模式”,比如张五常老先生就认为中国三十年经济奇迹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地方政府间的竞争”,现有的GDP导向的官员政绩观也在极力地延续这一模式。要堵上这第三条超发货币的通道很难。因此,要治理通货膨胀,试图从第二通道入手也许会有突破。 周老师在本书中提出了一个观点:政府要想稳定汇率,得用“真金白银”来购汇。其基本逻辑是:央行大手购汇以稳定汇率,不是不可以,关键是购汇的资金来源——用超发的货币来稳定汇率,实际上是用的隐形税收,并没有在财政预算范围内。没有预算就没有监督,央行超发货币大手购汇,就相当于打白条买东西,没有约束。若将购汇的资金来源换成实打实的政府财政资金,政府自然会精打细算,投入汇率市场的资金也都是存量货币,引起通货膨胀的几率自然降低很多。周老师提出了三类“真金白银”:公共财政预算开支、国企上缴利润和财政专项发债。如果这些钱还不够稳定汇率怎么办?周老师的意见是,那就算了,强扭的瓜不甜,汇率该波动了。 以上,为中国货币之运行逻辑。稍显啰嗦,不够美。可现实世界也就这样了。 当然,上面的笔记挂一漏万。周老师在书中还有很多关于治理通胀的精彩论述:“结构性通胀”的解构分析、用新资源喂饱货币老虎、“货币数量论”的提出和验证历史、美联储与中国人民银行“加息”手段的不同、人类为何舍稳健的金本位而取容易超发货币的纸币、民间的金本位合约、陈云用伊拉克蜜枣治理通胀、治通胀与管物价的关系等。篇幅关系,略过,看书去吧。
3. 货币的贬值对汇率的影响
①本币贬值对进出口收入有影响。一国货币贬值通过降低本国商品相对外国产品的价格,使国外人们增加对本国产品的需求,本国居民减少对外国产品的需求,从而有利于本国的出口,减少进口;外国货币的购买力相对提高,贬值本国商品、劳务、交通、住宿等费用相对便宜,有利于吸引外国游客,扩大旅游业发展,推动就业增加和国民收入的增长。
②本币贬值对国际资本流动也有影响。如果贬值趋势不断发展,那么人们将会把资金从本国转移到其他国家,引起资金外流。
Ⅱ.本币贬值对国内经济的影响。
①本币贬值后,一国的贸易收入往往会得到改善,整个经济体系中外贸部门所占比重会扩大,从而提高本国的对外开放程度,可以有更多的产品同国外产品竞争。
②本币贬值对物价也有影响。一方面,出口扩大,引起需求拉动物价上升;另一方面通过提高国内生产成本推动物价上升,货币贬值对物价的影响会逐步扩大到所有商品,易引发通货膨胀。
4. 怎样评价一个国家的货币的汇率
你最好读<国际金融>这本书
5. 货币汇率(比价)是不是两国货币价值的比值货币对外贬值的同时是否一定会引起对内贬值
1.汇率是两国货币各自所代表或所具有的价值的比率;直接标价法下是本币/外币;
2.本币对外贬值,即汇率下降,从国际收支的角度来说在满足马歇尔勒纳条件甚至哈伯格条件,总弹性条件下,是可以改善国际收支的,国际收支又是影响汇率的重要因素。若国际收支改善,趋于顺差,汇率下降,从商品角度来说,国内商品价格上升,即本币对内贬值;若不满足马歇尔勒纳等条件,国际收支恶化,趋于逆差,汇率上升,国内商品价格下降,本币对内升值。
事实上一般的结论是如果一国货币对内贬值则一定对外贬值。从商品市场来说,对内贬值意味着本国商品价格上升,导致外国买家越来越少,出口下降,趋于逆差,本币贬值;从资本流动角度,本币对外贬值,越来越不值钱,对本币需求下降,本币贬值。
上面的分析只是根据我所学到的东西论证,未必正确……建议你阅读国际金融汇率决定理论、国际收支决定理论、IS-LM-BP模型相应章节。
3.关于金本位制度(Gold Standard System)
从1816年英国政府颁布条例,发行金币开始,一直到二战爆发前夕,具体可分为两个阶段:
(一).典型金本位制阶段——金币本位制阶段
在金币本位制(Gold Coin Standard System)下,流通中的货币是以一定重量和成色的黄金铸造而成的金币,各国货币的单位价值就是铸造该金币所耗用的黄金的实际重量,我们把各国货币的单位含金量称为该国货币的铸币平价(Mint Par)。当时,两国货币汇率的确定,就是由两国货币的铸币平价来决定,即汇率决定的基础是铸币平价,用公式表示:
A国货币与B国货币之间汇率=A货币的铸币平价/B货币的铸币平价
例如,1925—1931年,1个英镑金币的重量为123.27447格令,成色11/12,即含113.0016格令纯金;1个美元金币的重量为25.8格令,成色9/10,即含23.22格令金,于是英镑与美元之间的汇率是113.0016/23.22=4.8666,即1英镑等于4.8666美元。
由铸币平价所确定的汇率,通常称为法定平价,法定平价不会轻易变动,它并不是市场买卖外汇的实际价格,而是市场买卖外汇实际价格变动的中心。
(二).蜕化的金本位制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许多国家通货膨胀严重,银行券的自由兑换和黄金的自由流动遭到破坏,于是传统的金本位制陷于崩溃。各国分别实行两种蜕化的金本位制,即金块本位制和金汇兑本位制。在这两种货币制度下,国家用法律规定货币的含金量,货币的发行以黄金或外汇作为准备金,并允许在一定限额以上与黄金、外汇兑换,各国货币的单位价值由法律所规定的含金量来决定。此时,我们称各国单位货币所代表的含金量为该货币的黄金平价(Gold Parity),显然在这个时期,汇率是由各自货币的黄金平价来确定,即汇率决定的基础是各国货币的黄金平价。
6. 中美之间货币汇率的高低对我国的影响有哪
中国庞大的美圆外汇储备的价值受到影响;出口产品的价格竞争力受到影响,进而影响到这些企业的效益,再进一步会影响就业问题,如果就业方面出问题,还可能导致社会稳定问题,如果这样能就是对每个人都有影响啦(当然没那么严重)。
7. 货币政策对汇率的影响
中央银行执行货币政策主要是通过改变货币的供求关系来对宏观经济进行调控,这些政策在影响宏观经济的同时,必然要影响到汇率的走向。不同的国家在不同的时期,会因为经济发展的阶段不同、目标不同而采用不同的政策侧重点。
1、宽松性与紧缩性货币政策
中央银行执行货币政策主要是通过改变货币的供求关系来对宏观经济进行调控。当中央银行认为经济处于衰退期时,就会采取增加市场货币供应量的方式,或者同时降低央行的基准利率,以刺激商业信贷行为,实现刺激经济增长的目的;而如果经济过热,中央银行就可能减少货币供应量,或者同时采取加息的措辞,以此来减小通货膨胀的压力,保证经济的正常稳步发展,因为过快的经济增长会产生大量的经济泡沫,或者产生过多的银行潜在不良信贷,为将来的经济发展埋下隐患。
不同的国家在不同的经济发展时期,会有不同的货币政策倾向,中央银行会综合考虑经济运行各方面的因素,决定时采取宽松性还是紧缩性货币政策。
比如2004年之前的十几年间,由于美国经济出现了明显增速减缓甚至部分行业的衰退迹象,且还受到了第二次伊拉克战争的拖累,为了刺激经济复苏,美联储在2001年后经历了连续13次降息,将美联储的基准利率从6.50%降低到了1.00%,其中多次采用了50基点的降息幅度,1.00%的利率水平在六大非美货币中都只能算低息货币;直到2004年6月,美国经济复苏的迹象愈发明显,为了控制美国经济复苏过程的正常发展,同时抑制美国房价的走高压力,美联储开始宣布加息,这一加息就是连续17次,每次25基点,直到2006年的8月9日才暂停加息,而基准利率已经提升到了4.25%,较开始提升利率之前的1.00%翻了4倍多。
美联储这十几年间向我们展示了典型的宽松性货币政策和紧缩性货币政策,这些政策的实施对美国经济也起到了美联储预想的效果。但是并不是所有央行的政策都那么管用,日本由于在10年内出现了4次明显的经济衰退,银行遭遇信贷危机(银行有钱不敢放贷,企业需要贷款却贷不到),此时,即便是日本央行在1999年将日元的基准利率降低到了零利率,也最终没能对日本经济产生明显的刺激,直到2004年下半年,随着美国经济的率先复苏,才带动日本和其他经济体经济步入复苏,日本央行也在2006年的3月宣布结束宽松性货币政策。
2、强势货币和弱势货币政策
中央银行最重要的职能是稳定货币汇率,但在本币与外币的比率中,不同国家的中央银行也会因为自身经济发展的需要,选择性采取强势货币和弱势货币政策,也可在不同的阶段采取不同的强弱货币政策。
几十年来,最坚持强势货币政策的货币莫过于美元,即便是在经济衰退期,美国政府虽然有时候不得不在实质上采取了一些非强势货币的手段,但20多年来,总的来说美国财政部长和美联储主席都是偏向于支持强势美元政策的。在口头上,美国官员一致都是坚持强势货币政策不变的,因为只有强势的美元货币政策,才能在经济衰退期尽量稳定留在美国的大量国际游资,不至于因为经济衰退而给美国经济带来更大的负面影响;同时,由于美国进口的主要商品是能源(比如石油等)、劳动密集型日用品(如内衣、纺织品等)和低值易耗品等,美国采取强势货币政策有利于国内消费者购买到更廉价的商品。过去几年,我们在关注外汇新闻的时候,经常性地可以听到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已经于2006年年初退休)支持强势美元的报道。
而最坚持弱势货币政策的货币莫过于日元,由于日本是出口导向型经济,日元的弱势有助于日本企业在海外有更好的竞争优势,所以我们才会看到每当日元持续上涨的时候,日本央行和财务省官员经常站出来讲话声称要干预外汇市场日元的走势,特别是在2003年,日元和其他非美货币一致上涨的时候,日本央行多次对日元的走势进行了实质性的干预,干预资金至少超过20万亿日元,这还只是日本央行已经承认的部分干预数据。而对于大家不怎么关注的挪威克朗,实际上是弱势货币政策另一个代表。
8. 近年来,中美两国在人民币汇率问题上存在的分歧是什么为什么说人民币升值要坚持自己的步伐和节奏
汇率政策就是一个国家的经济主权,人民币升值要坚持自己的步伐和节奏,人民币升值空间已不大。
日元升值过快过猛损失惨重
周世俭首先谈到,战后日本就是在超低固定汇率的条件下出口猛增,日本的产品打遍天下无敌手,在1969年日本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实现了重新崛起。此后美国迫使日本实行浮动汇率,逼迫日元升值,到1995年4月,已从1971年12月的300日元兑1美元升到79日元兑1美元。
周世俭说,任何一个国家的货币升值都是有利有弊,利在有利于大家出国旅游,有利于孩子出国留学,有利于到外国去买东西,有利于进口。曾经一度满世界都是日本游客,甚至有媒体惊呼日本在“购买”美国,但在日元大幅升值的情况下,挫伤了日本出口,日本开始出现股市泡沫、房地产泡沫,最后日本泡沫经济破灭,日本资金以巨亏的代价整个从美国撤回,最终是日本在这场“货币战争”中打了败仗。
汇率调整应把握节奏
周世俭表示,人民币汇率政策应当以日本为前车之鉴。他谈到,人民币汇率从1979年改革开放之初的1.5元人民币兑1美元贬值到1994年8.7元人民币兑1美元,这也是中国经济高速发展阶段,其中适度的低汇率政策功不可没。
2005年4月6日,美国参议院通过提案,要求人民币汇率必须在6个月内升值27.5%。人民币从2007年10月19日开始进入了加速升值的阶段,短短9个月人民币便升了11个点。这给我国的外贸出口企业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和损失,2008年7月16日,人民币停止升值,一直持续到今年6月19日,以此挽救外贸出口企业。不仅如此,人民币升值还招来了境外热钱的涌入。
汇率政策是国家经济主权
“我早在2006年4月16日,就喊出了汇率政策是一个国家的经济主权,不以别国的意志为转移,货币的立场是要促进本国经济发展,而不是有利于外国经济的发展。”周世俭表示,中国要认真吸取日元大幅升值的惨痛教训,日元升值最大的教训是过快、过猛、过度。“人民币升值要坚持自己的步伐和节奏,我国汇率改革实行的是主动性、坚定性和可控性三个原则,具体操作是窄幅波动。”
周世俭谈到,今年下半年我国将恢复浮动汇率,加大人民币弹性,目的是使之市场化,但不是一味的升值,人民币可能升值,也可能贬值。从2008年到现在,我们的外贸顺差以每年减少一千亿以上大幅度下降,并且去年我国的旅游外汇60年来首次出现了逆差,周世俭由此判断,未来人民币升值的空间不大,充其量2个百分点。
9. 汇率利率货币三者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首先,利率政策通过影响经常项目对汇率产生影响。当利率上升时,信用紧缩内,贷款减少,容投资和消费减少,物价下降,在一定程度上抑制进口,促进出口,减少外汇需求,增加外汇供给,促使外汇汇率下降,本币汇率上升。与利率上升相反,当利率下降时,信用扩张,货币供应量(M2)增加,刺激投资和消费,促使物价上涨,不利于出口,有利于进口。在这种情况下会加大对外汇需求,促使外汇汇率上升,本币汇率下降。实际利率的下降引起外汇汇率上升、人民币汇率下降。
其次,通过影响国际资本流动间接地对汇率产生影响。当一国利率上升时,就会吸引国际资本流入,从而增加对本币的需求和外汇的供给,使本币汇率上升、外汇汇率下降。而且,一国利率的提高,促进国际资本流入增加,而资本流出减少,使国际收支逆差减少,支持本币汇率升高。与利率上升相反,当利率下降时,可能导致国际资本流出,增加对外汇的需求,减少国际收支顺差,促使外汇汇率上升、本币汇率下降。
再次,汇率变动对利率的影响也是间接地作用,即通过影响国内物价水平、影响短期资本流动而间接地对利率产生影响。
货币供给量和利率成正比,货币需求和利率成反比。
10. 货币升值和贬值对汇率的影响
下面以人民币为例介绍一下货币升值或贬值的利弊。
人民币升值的积极影响
一、有利于中国进口
二、原材料进口依赖型厂商成本下降
三、国内企业对外投资能力增强
四、在华外资企业盈利增加
五、有利于人才出国学习和培训
六、外债还本付息压力减轻
人民币升值的负面影响
一、人民币在资本帐户下是不能自由兑换的,也就是说决定汇率的机制不是市场,改变没有意义
二、人民币升值会给中国的通货紧缩带来更大的压力
三、人民币汇率升值将导致对外资吸引力的下降,减少外商对中国的直接投资
四、给中国的外贸出口造成极大的伤害
人民币贬值的对老百姓的影响
一、股民。有股民分析师称,历史上,人民币与A股走势多数存在高度相关。在人民币升值的大趋势下,人民币贬值或伴随着A股的下跌。
二、房产投资者。有房产的人们资产或将缩水有一个“巧合”:人民币持续升值的9年,也是中国房地产价格持续上涨的9年。
三 、留学生。对于留学美国的学子而言,这也就意味着同样的人民币,所换取的外汇比以前少很多。
四、海淘族。海外代购市场火热,价格是关键因素之一。
人民币贬值对股市的影响
人民币有升值同时也有贬值,从两个方面来看,对外是升值,影响的是国内产品出口和外资的引进,也影响国家所持有的外国国债,有利于国内资本向外发展。对内是贬值,人力成本增加,资源和消费品涨价,医疗、教育、住房等成本不断升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