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国如何应对美国对人民币施压
进入2010年第四季度,人民币汇率忽然变成了国际经济政策争议的焦点。美国众议院通过了法案授权财政部对以汇率低估“补贴出口”的国家采取反制措施。美国财长也公开表示将把中美汇率争端的主战场转移到韩国首尔的G20会场。一场新的汇率战争已经或隐或现。 不可否认,汇率争端的升级,起源于一些根本性的经济因素。首先是随着我国经济日益强大,我们经济决策中长期存在的“升值恐惧症”引起了广泛关注。通常的国际经验是,人均实际收入每增长1%,该国的实际有效汇率会升值0.4%。而我国人均GDP在1998年初到2010年初期间增长了200%,但人民币的实际有效汇率几乎没有任何变化。 更令人注目的是,与此同时迅速膨胀的经常项目顺差。这成为人民币汇率被低估的主要证据,结论就是中国长期通过人为地压低汇率保障出口和经济增长。这个问题在我国的国际经济地位上升以后就变得更加突出——既然是大国经济,我们的任何经济失衡都会对全球经济造成一定影响。一个基本的推论就是,既然我们通过汇率政策保增长和就业,反过来就可能影响了其他国家的增长和就业。 过去几周美元大幅贬值,令其他货币遭遇了强大的升值压力。巴西、日本和其他东亚国家纷纷出手干预,阻止货币升值。一周之内,二十五个国家干预外汇市场,让欧美国家产生了新的担忧。而且一些国家干预的理由就是,在人民币不升值的情况下,若他们的货币升值,将会直接影响到他们的出口竞争力和经济复苏的步伐。这样一来,人民币汇率政策自然再次成为争议的焦点。 但是,最近中美汇率争端升级,其实最主要的还是受到“民意”的推动。中美经济失衡,汇率肯定发挥了一定作用。但这是不是最重要的因素?这值得商榷。更重要的是,多数经济学家和政府官员都认同,即便人民币升值,也不能有效解决美国经常项目逆差和失业率高企的问题。人民币大幅升值也许会令部分制造业出走,但大部分会被迁往其他低收入国家而不是美国。美国要解决失衡的问题,关键在于提高储蓄率,单纯地靠美元贬值是不够的。 但美国的民意代表显然不这么看。起码在口头上他们不认同这样的看法,主要是因为国内失业问题严重,短期内没有很好的解决方案。因此,为了提升在选民中的支持率,他们有意将矛盾的焦点转向人民币。人民币汇率低估导致美国失业率提高——这样简单的逻辑容易被社会大众理解并接受,因此变成了普遍的民意。其实大部分政府官员对这个问题看得很清楚,但他们没有能力逆民意而行,况且他们自己也需要为国内经济困难找替罪羊。 因此说,中美汇率争端升级,有经济方面的原因,但更多是受到民意的驱动,而这样的民意从一定意义上说是非理性的。人民币汇率似乎变成了许多国际经济问题的根源,这样的看法显然是不合理的。但我们却不可能因为它不合理而忽视它。尽管我们现在认为,真正爆发汇率战的可能性并不大,但如果我们不能有效地应对,风险就会直线上升。一旦美国的保护主义政策成为现实,我们就会受到直接的伤害。 如何应对却是个大问题。既然压力源自并非完全理性的民意,单纯按照经济规则出牌不见得是最有效的解决方法。简单来说,有如下几个方面的措施值得考虑。第一,应该鼓励我国的学者在国际论坛上据理力争。在全世界都在批评我国的汇率政策时,我方目前反击的主要是政府领导人和发言人。
2. 美元汇率升高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美元汇率走强对于我国经济的主要影响有:
一是我国所持有的美元资产包括外汇储备会增值这是一件好事;同时,对进口企业来讲,是一件好事,以美元计价的商品价格会下跌,给相关企业比如钢铁业带来利好;
二是对我出口企业影响较大,意味着出口产品价格升高,在国际市场上的竟争力下降;
三是会引发国际资本回流或撤资,它们就会抛售人民币资产,引发相关商品价格下滑,危及我国经济安全;
四是我国经济形势不好的大背景下,人民币贬值预期会加强。
人民币对美元升值即美元汇率升高,导致中国出口贸易减少,美国物品相对廉价,进口贸易额增加,许多国内企业产品出口都转内销了,其实都是美国为了振兴本国经济打的汇率战争牌,超发货币,造成本国货币贬值,外币对美元汇率就会升高。
3. 最近的中美汇率战争是什么回事
中国囤积了大量美金外汇,但美金由美联储发行,不由国家控制,且不与实物(黄金)相挂钩,所以当美国想减少自己债务的时候便贬值,其他国家自然就得到废纸一堆,,相当于你买一橘子五块,想卖出去的时候发现就值三块了,你赔钱卖出,美国一收,在提高汇率,再以五块往外卖,就是在赚钱,损伤外汇储备国经济
4. 论中美两国经济结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区别及其对通货膨胀的影响。
1. 谈一谈金融危机对中国实体经济的影响及如何应对?
在本次次贷危机中,美国的房市和股市资产价格大幅度缩水,使人们手中的财富减少,影响到微观主体的行为,进而影响消费市场。一旦消费不足,一方面减少进口,通过国际贸易影响到与本国经贸往来密切的国家,又通过这些国家传递到另外一些国家。在拉动我国经济增长因素中,出口占很大的比重,约为60%,而对美国出口则占了很大一部分。这是此次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产生一方面影响。
金融危机对中国出口的影响及应对策略
(一)次贷危机对中国出口的影响
1、对美出口金额大幅下降
2008前半年,我国对美出口数量的增长大大高于出口金额的增长,这可从次贷危机发生后,尤其是美元大幅贬值,使得美国国民财富收缩,增加了对生活必需品的需求,而减少了对高档次的耐用品和奢侈品的需求,使得中国对美在价值较低的生活必需品方面的出口增长较快,而价值较高的耐用品和奢侈品的出口增长动力不足。
2、全国出口呈现减速迹象
从出口数量看,2008年1-6月,中国比上年同期增长8.44%,也明显低于2007年同期10.11%的增长速度。导致中国出口增速下降的原因很多,次贷危机产生的综合效应,导致外部市场需求不足,是其中重要原因之一。
3、对发展中国家市场出口增长仍然强劲
次贷危机对中国出口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美国为主的发达国家市场,相反,中国对发展中国家市场的出口增长仍然十分强劲。从出口数量的增长看,除北美地区以外,中国对其他各大区域的出口数量增长都低于出口金额的增长,表明我国出口产品的单位价值在增加,这有利于促进我国外贸发展方式的转变。但对美国的出口数量增长却超过了出口金额的增长,这主要是因为美国次贷危机导致国民财富下降,使得对中国低价值产品的生活必需品消费相对增多所致。
第一,次贷危机主要影响我国出口。
次贷危机引起美国经济及全球经济增长的放缓,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不容忽视,而这其中最主要是对出口的影响。美国次贷危机造成我国出口增长下降,一方面将引起我国经济增长在一定程度上放缓,同时,由于我国经济增长放缓,社会对劳动力的需求小于劳动力的供给,将使整个社会的就业压力增加。
其次,我国将面临经济增长趋缓和严峻就业形势的双重压力。
大量的中小型加工企业的倒闭,也加剧了失业的严峻形势,现在我们国家头等的经济大事就是保增长,促就业。
最后,次贷危机将加大我国的汇率风险和资本市场风险。
在发达国家经济放缓、我国经济持续增长、美元持续贬值和人民币升值预期不变的情况下,国际资本加速流向我国寻找避风港,将加剧我国资本市场的风险。
(二)次贷危机影响中国出口的未来趋势判断
虽然影响中国出口的因素很多,有外部原因,也有内部政策和环境变化的因素,但在对其他地区出口增速回落并不明显,甚至仍然强劲的情况下,对美国出口增速大幅下降,表明次贷危机的确对中国出口构成了较大影响。随着次贷危机的进一步发展,尤其是与国内政策调整和环境变化产生“叠加效应”后,中国出口未来增长前景令人担忧。另外,随着次贷危机进一步发展与扩散,中国对欧洲国家,甚至部分发展中国家的出口也会受到影响。从目前来看,中国对美国出口金额增速下降较为明显,而对欧盟和大洋洲(新西兰和澳大利亚)的出口并未受到明显影响。而对拉美和非洲等发展中地区的出口金额却出现了强劲增长态势。但未来如果次贷危机进一步升级扩散,导致其他地区经济和金融动荡,将会对中国整体出口增长构成严峻挑战。
四、应对次贷危机的策略建议
(一)建议之一:利用中美战略经济对话机制,加强国际经济政策协调,防止次贷危机向中国过度传导
对中国来说,可考虑充分利用中美高层对话机制,将次贷危机作为中美战略经济对话的重要议题,就利率、汇率政策、贸易保护主义等问题进行沟通与协调,敦促美国肩负起稳定世界经济和中美双边经贸关系的责任。
(二)建议之二:稳定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减弱人民币升值预期,消除汇率传导因素
美元的贬值和人民币的升值给中国企业的出口带来了压力,使得中国出口企业面临前所未有的困难。为此,建议稳定人民币汇率,减弱人民币 升值预期,消除次贷危机对我国出口的汇率传导机制,避免汇率成为美国转嫁危机的政策工具。
(三)建议之三:高度重视美方激进的贸易保护行为,有效化解中美贸易摩擦,防止次贷危机的贸易政策传导
中国政府和企业应有预见性地做好应对措施,务实、有效化解中美贸易可能出现的纠纷。如有必要,还可联合其他相关国家,在WTO框架下联合抵制美国可能出现的通过贸易保护向国家社会转嫁危机的做法。
(四)建议之四:深化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大力开拓发展中国家和周边国家市场,转换美国市场的进口需求
(五)建议之五:加强内外经济和贸易政策的协调性、灵活性和有效性,提高开放型经济条件下应对外部危机的能力
从化解美国次贷危机对中国出口的影响来看,短期内,要综合考虑外贸政策(出口退税、加工贸易政策等)与汇率政策、货币政策、资源价格、劳工和环境政策的协调与配合,增强协调性,使国内改革与政策调整要充分考虑出口产业和企业的承受能力。如货币政策在对投机性大的房地产行业继续从紧的同时,可以对关系国计民生的,有助于稳定物价、扩大就业和技术进步的农业和相关制造业实行区别性灵活政策。还可考虑将出口退税政策回归到“出口货物零税率进入国际市场”的制度设计中,将优化外贸结构、提高出口质量和效益的主要任务由国内的资源价格、劳工和环境政策来承担。另外,从长期来看,转变我国外贸发展方式,把外部的压力转换成出口产品升级的动力,以及进一步扩大国内需求,减少对外部市场依赖,这应是化解外部危机对我国经济贸易影响的根本途径。
一、四个认清
1、认清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
主要体现在贸易自由化、生产国际化和金融全球化给发展中国家带来的双重影响
2、认清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特征
提出未来发展的主格调可以概况为“依存、合作、竞争、发展”八个字,当今时代的特征是和平与发展,即局部战争可能不断,恐怖主义时而猖獗,但世界大战爆发的可能性不大。
3、认清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风暴的影响和启示
指出了此次金融风暴影响和危害的连带性、关联性和复杂性,并将金融风暴的根源归纳为虚拟经济的失衡、金融创新与监管的失衡、放任与干预的失衡、储蓄与消费的失衡、流动性失衡、金融资产配置的失衡、金融资产价格失衡、美国金融体系失衡共八个方面,提出国际货币体制改革(包容有序、流动性手段多元化)、资金流动监督改革(交易、风险)、资产证券化改革(会计规范、评估标准、市场金融机构、金融工具)三个方面的改革,最终总结了危机的启示和教训:危机不会迅速结束,但也不会演变成世界性危机;美国模式的重新思考;监管和预警系统建设的加强。
4、认清我国在世界经济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总量领先,但人均仍较为落后。认为人民币自由兑换的条件还不成熟,但主张提出人民币自由兑换时间表,建议2012年-2016年逐步实现资本项目下的自由兑换。此外还提出了自由贸易区战略。
二、六个方面的应对
1、认真应对经济全球化,努力增加话语权
主张给美国以压力,提高主动性,如在海外分行设置审批方面实施对等考虑政策。
2、提高综合实力、练好内功
应改变过去出口拉动型的经济增长方式,促进产业结构的升级,增加能源、食品、原材料、高科技技术的进口,改变目前出口结构,并提高国民素质,加大人才培养力度。
3、加快完善资本市场
不应低估财富效应及资本市场的作用,如果不及时发展资本市场,将丧失对资本的定价权和议价权,我国财富将被轻易地被海外财团所掠夺。指出资产价格的重估,是释放中国未被市场定价财富的一个过程。
4、资本项目可兑换应将时间表提上日程
他国经验显示,从经常项目可自由兑换向资本项目的可自由兑换过渡需要18-22年,中国应在2012年-2016年实现资本项目可自由兑换。
5、打造一批现代企业,加快“走出去”的步伐 以资本输出带动商品输出,到生产销售实现本土化,提出换股模式,内外联动。
6、必须加强防范经济金融风险
主张凡重大金融政策的出台和国有资产及其他领域国有资产乃至民营资产发生变化时,可经过人大听证,通过立法程序予以规范化,保护我国民族产业。
5. 美元兑人民币汇率为什么有这么大的变化
汇率是两个国家之间货币兑换的比,目前1美元等于6.79人民币,如果世界上所有人都使用人民币,那么就不存在汇率问题。美元兑换人民币为什么经常变动
最近几年,人民币兑美元变化挺大的,主要原因是政策变化。
2015年汇改后,人民币结束了要么单边上涨,要么单边下跌的态势,有了更大的震荡空间。
汇率可以在一定区间波动,但如果只是单边走势,对经济发展没有好处,这个与股市提出慢牛是一个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