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私募基金的特征是哪些呢
私募股权基金起源于美国。19世纪末20世纪初,有不少富有的私人银行家通过律师、会计师的介绍和安排,将资金投资于风险较大的石油、钢铁、铁路等新兴产业,这类投资完全是由投资者个人决策,没有专门的机构进行组织,这就是私募股权基金的雏形。现代私募股权投资(Private Equity,简称“PE”)产业先后经历了4个重要时期的发展。1946~1981年的初PE时期,一些小型的私人资产投资以及小型企业对私募的接触使PE得到起步。1982~1993年的第一次经济萧条和繁荣的循环使PE发展到第二个时期,这一时期的特点是出现了一股大量以垃圾债券为资金杠杆的收购浪潮,并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在几乎崩溃的杠杆收购产业环境下仍疯狂购买著名的美国食品烟草公司雷诺纳贝斯克(RJR Nabisco)中达到高潮。PE在第二次经济循环(1992~2002年)中得到洗涤并经历了其第三个时期的进化。这一时期的初期也就是20世纪90年代初期逐渐浮现出一系列金融和经济现象,比如储蓄和贷款危机,内幕交易丑闻以及房地产业危机。这一时期出现了更多制度化的私募股权投资企业,并在1999~2000年的互联网泡沫时期达到了发展的高潮。2003~2007年成为PE发展的第四个重要时期,全球经济由之前的互联网泡沫逐步走弱,杠杆收购也达到了空前的规模,从而使私募企业的制度化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从2007年美国黑石集团(Blackstone Group)的IPO中我们可以得到充分的印证。
② 黑石集团的主要业务
企业私募股权基金
黑石集团从1987年开始建立此项业务,管理了五只普通私募股权基金,以及一只投资于媒体和通信行业的特别基金。黑石的交易遍布全球,不仅包括典型的杠杆收购,还涉足公司转产、少数股权投资、公司合伙、产业合并等领域的业务。
房地产基金
自1992年以来,黑石的房地产基金已成为一项多样化的、全球运作的业务。黑石管理了六只普通房地产基金,以及两只国际性的房地产基金。黑石的房地产基金投资于住宅、城市办公楼、分配和仓储中心以及多家房地产公司。
可销售另类资产管理
该业务成立于1990年,包括管理对冲基金的基金、夹层基金(Mezzanine funds)、高级债券基金、私人对冲基金和封闭式共同基金。
金融咨询服务
并购咨询。自1985年以来,黑石的并购咨询服务涉及的交易总价值超过3,250亿美元。
重建和重组咨询。自1991年以来,黑石为超过150宗破产案例提供咨询服务,涉及的债务总额超过3,500亿美元。
基金募集咨询。自2005年以来,黑石协助其客户募集了44只企业私募股权基金、房地产基金、风险资本基金和对冲基金,总额达659亿美元。
③ 黑石集团 KKR集团 的属性
黑石集团创建于1985年,由前雷曼兄弟公司高层皮特·皮特森(Pete Peterson)和老下级史蒂夫·施瓦茨曼(Stephen Schwarzman)创立。公司名称“黑石”源于祖籍德国的皮特森和施瓦茨曼的姓氏分别嵌着德文中“黑色”和希腊文中“石头”的词义。总部位于美国纽约市,在亚特兰大,波士顿,伦敦,汉堡,巴黎,孟买,和香港有办事机构。黑石集团以四位员工、40万美元起家,第一桶金来自于SONY公司。 KKR集团(Kohlberg Kravis Roberts & Co. L.P.,简称KKR集团) 老牌正宗的杠杆收购天王 金融史上最成功的产业投资机构之一 全球历史最悠久也是经验最为丰富的私募股权投资机构之一 KKR集团官方网站网址:http://www.kkr.com/
④ 美国黑石集团在世界500强排名第几
“黑石集团”世界五百强中没有排名。
主要业务
一、企业私募股权基金
黑石集团从1987年开始建立此项业务,管理了五只普通私募股权基金,以及一只投资于媒体和通信行业的特别基金。黑石的交易遍布全球,不仅包括典型的杠杆收购,还涉足公司转产、少数股权投资、公司合伙、产业合并等领域的业务。
二、房地产基金
自1992年以来,黑石的房地产基金已成为一项多样化的、全球运作的业务。黑石管理了六只普通房地产基金,以及两只国际性的房地产基金。黑石的房地产基金投资于住宅、城市办公楼、分配和仓储中心以及多家房地产公司。
三、可销售另类资产管理
该业务成立于1990年,包括管理对冲基金的基金、夹层基金(Mezzanine funds)、高级债券基金、私人对冲基金和封闭式共同基金。
四、金融咨询服务
(1)并购咨询。
自1985年以来,黑石的并购咨询服务涉及的交易总价值超过3,250亿美元。
(2)重建和重组咨询。
自1991年以来,黑石为超过150宗破产案例提供咨询服务,涉及的债务总额超过3,500亿美元。
(3)基金募集咨询。
自2005年以来,黑石协助其客户募集了44只企业私募股权基金、房地产基金、风险资本基金和对冲基金,总额达659亿美元。
(4)黑石主导的杠杆收购扩展阅读
2019年世界500强排行榜一共有25家新上榜和重新上榜公司,其中新上榜的中国公司有13家,占总数的一半以上。
这13家首次上榜的中国公司分别是:国家开发银行、中国中车集团、青山控股集团、金川集团、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安徽海螺集团、华夏保险公司、铜陵有色金属集团、山西焦煤集团、小米集团、海亮集团有限公司、中国通用技术(集团)控股有限责任公司、台塑石化股份有限公司。
⑤ 私募基金的背景
私募股权基金起源于美国。19世纪末20世纪初,有不少富有的私人银行家通过律师、会计师的介绍和安排,将资金投资于风险较大的石油、钢铁、铁路等新兴产业,这类投资完全是由投资者个人决策,没有专门的机构进行组织,这就是私募股权基金的雏形。
现代PE产业先后经历了4个重要时期的发展。1946~1981年的初PE时期,一些小型的私人资产投资以及小型企业对私募的接触使PE得到起步。1982~1993年的第一次经济萧条和繁荣的循环使PE发展到第二个时期,这一时期的特点是出现了一股大量以垃圾债券为资金杠杆的收购浪潮,并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在几乎崩溃的杠杆收购产业环境下仍疯狂购买著名的美国食品烟草公司雷诺纳贝斯克(RJR Nabisco)中达到高潮。PE在第二次经济循环(1992~2002年)中得到洗涤并经历了其第三个时期的进化。这一时期的初期也就是20世纪90年代初期逐渐浮现出一系列金融和经济现象,比如储蓄和贷款危机,内幕交易丑闻以及房地产业危机。这一时期出现了更多制度化的私募股权投资企业,并在1999~2000年的互联网泡沫时期达到了发展的高潮。2003~2007年成为PE发展的第四个重要时期,全球经济由之前的互联网泡沫逐步走弱,杠杆收购也达到了空前的规模,从而使私募企业的制度化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从2007年美国黑石集团(Blackstone Group)的IPO中我们可以得到充分的印证。
国际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经过50多年的发展,成为仅次于银行贷款和IPO的重要融资手段。国际私募股权投资基金规模庞大,投资领域广阔,资金来源广泛,参与机构多样。西方国家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占其GDP份额已达到4%~5%。迄今为止,全球已有数千家私募股权投资公司,黑石、KKR、凯雷、贝恩、阿波罗、德州太平洋、高盛、美林等机构是其中的佼佼者。
私募股权基金在中国的发展
与美国私募股权投资的发展类似,我国对私募股权投资的探索和发展也是从风险投资开始的,风险投资在我国的尝试可以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1985年中共中央发布的《关于科学技术改革的决定》中提到了支持创业风险投资的问题,随后由国家科委和财政部等部门筹建了我国第一个风险投资机构——中国新技术创业投资公司(中创公司)。20世纪90年代之后,大量的海外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开始进入我国,从此在中国这个新兴经济体中掀起了私募股权投资的热浪。
第一次投资浪潮出现在1992年改革开放后。这一阶段的投资对象主要以国有企业为主,海外投资基金大多与中国各部委合作,如北方工业与嘉陵合作。但由于体制没有理顺,行政干预较为严重,投资机构很难找到好项目,而且当时很少有海外上市,又不能在国内全流通退出,私募股权投资后找不到出路,这导致投资基金第一次进入中国时以失败告终,这些基金大多在1997年之前撤出或解散。
1999年《中共中央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决定》的出台,为我国私募股权投资的发展作出了制度上的安排,极大鼓舞了发展私募股权投资的热情,掀起了第二次短暂的投资风潮。国内相继成立了一大批由政府主导的风险投资机构,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深圳市政府设立的)深圳创新投资集团公司和中科院牵头成立的上海联创、中科招商。2000年年初出台的《关于建立我国风险投资机制的若干意见》,是我国第一个有关风险投资发展的战略性、纲领性文件,为风险投资机制建立了相关的原则。同时,我国政府也积极筹备在深圳开设创业板,一系列政策措施极大推动了我国私募股权投资的发展。但当时由于还没有建立中小企业板,基金退出渠道仍不够畅通,一大批投资企业无法收回投资而倒闭。
前两次的私募股权投资热潮由于退出渠道的不顺畅而失败,但这种情况在2004年出现了转机。2004年,我国资本市场出现了有利于私募股权投资发展的制度创新——深圳中小企业板正式启动,这为私募股权投资在国内资本市场提供了IPO的退出方式。所以2004年以后出现了第三次投资浪潮,私募股权投资成功的案例开始出现。2004年6月,美国著名的新桥资本以12.53亿元人民币从深圳市政府手中收购深圳发展银行17.89%的控股股权,这也是国际并购基金在中国的第一起重大案例,同时也诞生了第一家有国际资本控股的中国商业银行。由此发端,很多相似的PE案例接踵而来,PE投资市场渐趋活跃,从发展规模和数量来看,本轮发展规模和数量都超过了以前任何时期。
进入新世纪后,一枝独秀的中国经济,日益吸引留学海外的中国学子回国创业发展。一个高科技项目,一个创业小团队,一笔不大的启动资金。这是绝大多数海归刚开始创业时的情形。不要说网络、搜狐这样的网络公司,就是UT斯达康这样的通讯公司,创业伊始,也不过是三两个人,七八杆枪。只是因为不断得到风险投资基金(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的一种表现形式)的融资,这些公司才最终从一大批同类中脱颖而出。
海外学人创业投资事业经历了近十年的发展,规模日益壮大。目前,在纳斯达克上市的中国企业共40多家,总市值300多亿美元;在纳斯达克上市的中国企业中,高管大多有海外留学背景;在纳斯达克上市的中国企业正推动新技术及传统产业发展,创造了企业在中国发展、在海外融资的新模式。
近年,在纳斯达克上市的中国企业,已突破了互联网和高科技公司的范围。有来自多行业、多领域的公司登陆纳斯达克,对此,纳斯达克中国首席代表徐光勋指出,“这些公司在纳斯达克上市,它们带来的中国概念也被国际市场所接受。这对中国企业而言,无疑是好事。在纳斯达克上市的中国企业中,高级管理层大多拥有海外留学背景。”
以北京中关村(000931行情,股吧)科技园区为例,在纳斯达克上市的来自中关村科技园区的中国企业中,海归企业为数不少。这些在纳斯达克上市的海归企业,正在由推动国内新经济、新技术、互联网等诸多领域的发展,扩展到推动中国传统产业的发展 。
以网络、新浪、搜狐、携程、如家等为代表的一批留学人员回国创业企业给国内带回了大批风险投资,这种全新的融资方式,极大地催化了中小企业的成长。同时,国内几乎所有国际风险投资公司的掌门人大都是清一色的海归,IDG资深合伙人熊晓鸽、鼎晖国际创投基金董事长吴尚志、赛富亚洲投资基金首席合伙人阎焱、红杉基金中国合伙人沈南鹏、金沙江创业投资董事总经理丁健、美国中经合集团董事总经理张颖、北极光创投基金创始合伙人邓锋、北斗星投资基金董事总经理吴立峰、启明创投创始人及董事总经理邝子平、德克萨斯太平洋集团合伙人王兟等10多位掌管各类风险投资基金的海归人士。大部分风险投资都是通过海归或海归工作的外企带进国内的。这些投资促进了国内对创业的热情,促进了一大批海归企业和国内中小企业的发展,同时也带动了国内创业投资行业的进步。
总体来看,私募股权投资在中国发展迅速,新募集基金数、募集资金额和投资案例与金额等代表着投资发展的基本数据将会长时间保持增长状态,这是新兴市场的经济发展和中国企业数量多、发展快所带来的投资机遇。
⑥ 史蒂夫·施瓦茨曼的主要成就
出色的“精神教父”
在美国《财富》杂志记者AndySerwer眼中,施瓦茨曼语调柔和,思维缜密,反应敏捷。那双淡蓝色的眼睛闪烁着热切的光芒,当它们盯着你的时候,仿佛能够钻入你的内心。“我最大的职责其实是尽力猜透人的心理,”施瓦茨曼说,“我需要了解人们行事的动机。”也许正是由于掌握了这一许多人并不善擅长的学问,施瓦茨曼才将整个公司打理得井井有条,乃至黑石的每一个细节都打上了他行事风格的烙印。
黑石的员工都尊称施瓦茨曼为“精神教父”,而能够得到这样一个封号,施瓦茨曼当然知道其中的别样滋味。在黑石成立后很长一段时间里,施瓦茨曼与其他曾经的合伙人并不总是那么容易找到默契,有人调侃说,因为与施瓦茨曼产生口角而与“黑石”分道扬镳的合伙人可以组成一支华尔街的“明星棒球队”,这其中囊括了业界许多显赫的名字。一个曾经目睹其中一次“分手”场景的人回忆说“:当时双方吼声连连、咒骂不断,那真是我平生在华尔街所见的最厉害的一次争吵。”然而,正如黑石一路走来经历了不少风雨一样,施瓦茨曼也从昔日的幼稚与莽撞中逐渐成长为一名成熟的企业家。
因此,当问起与那些前合伙人口角的历史时,施瓦茨曼毫不隐晦地说:“那是很久以前的事了,好多年了。但从那时候起,我真的变成熟了很多。”今天的施瓦茨曼总是以谦谦君子的形象出现在众人面前,每当遇到可能与合伙人发生争执的事情,施瓦茨曼一定会以笑脸相陪,甚至他还会将那些工作中发生过不愉快的合作者请到自己在曼哈顿区公园大街上的豪宅或者佛罗里达州棕榈滩的海滨别墅度周末,让妻子为同事们亲自下厨做菜。“黑石需要一种团队共享精神,”施瓦茨曼这样解释自己的变化。 施瓦茨曼的领袖才能和人格魅力并不仅仅表现在公司内部,他在业界也拥有良好口碑,并赢得了“非主流世界大师”(,“另类宇宙的主宰”-按照华尔街的术语,私募股券投资等通常被称为“另类资产”的雅号。在黑石的早期,整个投行和基金持有人都推崇敌意并购策略,但就是从这时起,施瓦茨曼为黑石定下了一条基本准则-不做敌意收购。“敌意收购往往是一个把收购成本无限制提高的过程。入侵者要应对可能出现的毒丸计划、金色降落伞或者白衣骑士,直接导致了企业债务猛增。我们认为,和每一单收购生意中的关联公司保持友善的关系相当重要,甚至我们可以放弃某些已经付出的艰辛努力。”正是在过去22年中一贯秉持非敌意收购这一标志性策略,黑石成为了一个连对手都愿意与之打交道的公司。
施瓦茨曼的眼光之独到和掌握时机之准在华尔街都无人能及。例如,黑石集团2004年从德国私人资本手中买下了Celanese化学公司。这块资产到手还没捂热,随即被推向美国上市,当时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经济低迷,传统行业在股市开始受到青睐,不到半年,黑石集团转手之间就拿到了现金收益30亿美元,而且手上还掌握了为数不少的股份。对于如此划算的买卖,施瓦茨曼的手段可见一斑。最新的统计数字表明,黑石集团控制着47家公司。从这些企业资产的买卖当中,黑石集团仅在2006年的收入就高达850亿美元。黑石集团近期的收购则更为频繁。该集团于今年2月初以389亿美元成功购得美国最大的商业物业集团——权益写字楼投资信托公司,成为全球有史以来最大的一宗杠杆收购交易。黑石又于3月宣布,计划以19亿美元现金收购杜莎夫人蜡像馆的母公司杜莎集团。黑石近期还盯上了克莱斯勒公司,正与戴姆勒-克莱斯勒集团就收购或结成某种形式的联盟进行磋商。这些“大手笔”的收购案自然都与施瓦茨曼独到的眼光和谋略息息相关。他一手创建的黑石集团是世界上最大私募股权基金(privateequityfund)公司之一,在其建立的22年时间内保持着30%以上的年平均增长率。如今已成为覆盖私募基金、房地产、资产管理和财务咨询的综合性金融品牌。而在其首尝“公开上市”螃蟹的过程中,拿到了中国国家外汇投资公司(cic)30亿美元的投资。
⑦ 黑石集团的投资风格
1,投资“并不时髦”的产业
黑石喜欢投资“并不时髦”的产业。在“B单”――黑石投资的企业清单―上的企业涉及有线电视、乡村蜂窝电话、炼油、汽车零件、芯片、房地产、酒店、旅游、博彩、医院和食品等行业。
2,与世界500强联手投资
大宗收购盛行“俱乐部交易”,黑石以乐此不疲。与其他收购巨头不同的是,黑石似乎更喜欢和实体经济中的世界500强联手。黑石的大部分交易都带有这一特点。如与时代华纳公司联合投资“六面旗主题公园”和与美国电报电话公司合作投资Bresnan等。
单个基金规模越来越大的同时,“俱乐部交易”日渐盛行已成为明显趋势,加上杠杆收购的大比例融资,任何规模的公司都不可能忽视PE的存在。华尔街不是一个巨型企业高管可以高枕无忧的地方。任何企业,如果不能为股东创造应有的价值,都可能成为PE的猎物。
3,严格的尽职调查和积极参与被投资企业的管理
对于每一个被投资企业,黑石都有一名高级合伙人负责监管其战略、运营和财务状况;同时聘请C级管理人员进入其顾问委员会或董事会。
⑧ 黑石集团和 KKR集团是什么样的集团
黑石集团创建于1985年,由前雷曼兄弟公司高层皮特·皮特森(Pete Peterson)和老下级史蒂夫·施瓦茨曼(Stephen Schwarzman)创立。公司名称“黑石”源于祖籍德国的皮特森和施瓦茨曼的姓氏分别嵌着德文中“黑色”和希腊文中“石头”的词义。总部位于美国纽约市,在亚特兰大,波士顿,伦敦,汉堡,巴黎,孟买,和香港有办事机构。黑石集团以四位员工、40万美元起家,第一桶金来自于SONY公司。 KKR之所以能引起众人的关注,与其开创的杠杆并购(Leveraged Buyout,简称LBO)不无关系。
对劲霸电池(Duracell)收购就是KKR运用这种并购方式最为成功的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