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日本的经济发展史
战后日本经济发展的主要阶段
日本是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其经济发展在战后经历了快速发展时期。这主要可分为四个阶段。
经济恢复期(1945—1955年)。战争毁灭了日本42%的国民财富,经济混乱,物价飞涨,大量失业,通货膨胀。借助占领军的巨大影响力,日本政府提出了“增加生产以平息通货膨胀,稳定国民生活”的政策,进行了经济和社会的民主化改革。1949年基本稳定了通货膨胀,经济开始恢复,1953年接近战前水平。
高速增长期(1955—1973年)。18年间国民生产总值(gdp)增加了12.5倍,人均国民收入增长10倍多,年均增长9.8%。1966年追超英国,1967年追超法国,1968年追超西德,在资本主义国家中仅次于美国,成为亚洲新巨人,引起全球经济界的注目,被称为“世界经济奇迹”。
中速增长期(1974—1991年)。受两次石油危机的打击,日本经济进入中速增长期。靠贸易立国的日本经济被迫加快产业结构的重组和调整,重化工结构转向知识密集型产品结构。这期间gdp年均增长4.3%,比高速增长期下降一半。
经济危机并走出困境期。进入1992年,日本泡沫经济破灭,出现经济危机,1992—1998年实际gdp年均增长率仅为1%,其中1997、1998两年出现负增长,但目前仍是世界经济大国。受到企业效益恢复的刺激,设备投资逐渐复苏,雇佣及收入环境正在逐渐得到改善。由于企业的推动,日本经济复苏的前景越来越明朗。
㈡ 日元 哪一年 设立的
一战期间,日本废除了自1886 年起采用金本位制,发行日元,1964年日元成为国际流通货币,1971年日元实施浮动汇率,坚挺的日元与美元的弱势形成强烈的对比,成为较强的国际货币。
㈢ 与欧洲国家相比,一战期间美国日本对华经济政策特点和影响
1、欧洲因为忙于一次世界大战,所以无暇东顾,对华的经济入侵有所减轻,整体上处于收缩态势。 美国因为没有受到战火的影响,在华投资迅速增长。 日本趁欧洲列强收缩的机会,企图独吞中国,在经济上大举入侵。
2、经济上给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以短暂的发展时机,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在这期间有了较快的发展,但实力依然薄弱。客观上也使得中国建立了一批近现代的工业,促进了中国的现代化。 政治上中国的半殖民地化进一步加深,人民的救亡图存运动更加高涨。
美国和日本向来对中国采取的是经济侵略的态度。日本自明治维新以后,力图拓展生存空间,因此,经济侵略时期必要手段之一。其中,以“二十一条 ”最为著称。而美国向来主张“门户开放。机会均等”究其原因,乃是因为美国未能赶上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却又像分一杯羹。同时,也为了尽可能在亚洲大陆挤压日本的实力。
因此,这两国在一战时期,均以资本输出为手段,力图抢占中国市场,以期实行间接统治。日本侧重以武力威慑军阀屈从于他的统治,东三省是一个典例。而美国则试图以强大的经济实力控制中国经济,从而达到其间接统治中国的目的。
而欧洲国家在一战中忙于战争,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导致他们丧失了前期在中国确立的优势。为美日两国所取代。
至于影响,当然是使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得不到发展,阻碍了中国的 近代化。同时也使中国的“两半”特征更为显著。尤其是“二十一条”,基本上就把中国的主权出卖了。
㈣ 各国货币符号
人民币:¥
美元:$
欧元:€
巴西雷亚尔:R$
保加利亚列弗符号:лв
英镑:£
新加坡元:S$
日元:J¥
阿根廷比索 :ARS$
越南盾 :₫
¤(gly) 李元(大李天朝国际通用货币,辅币100李分(cent)=1李元,国际通货率为美元的七成)
฿ 泰铢符号
Bs 委内瑞拉玻利瓦尔和玻利维亚诺的符号
Br 白俄罗斯卢布,白俄罗斯的货币符号
₵ 加纳塞地,加纳的货币符号¢ 分,美元和其他一些货币辅助单位的符号
₡科郎符号(在哥斯达黎加和萨尔瓦多使用)
₫ 越南盾符号
€ 欧元的符号,在欧元区国家,一些小的非欧洲国家,黑山以及科索沃地区使用。
ƒ 阿鲁巴弗罗林,阿鲁巴的货币符号。以前也用作荷兰盾的符号 。
Ft 匈牙利福林
Rs. 印度卢比
₲ 巴拉圭瓜拉尼,巴拉圭的货币符号
₭ 老挝基普,老挝的货币符号
kr 可代表丹麦克朗,挪威克朗,瑞典克朗以及冰岛克朗
£ 镑
₤ 里拉 (可能和镑混淆)
Lm 马耳他里拉,马耳他共和国的货币符号
₥ 文 (表示千分之一元或十分之一分)
₦ 尼日利亚奈拉,尼日利亚的货币符号
₱ 菲律宾比索,菲律宾的货币符号
P 博茨瓦纳普拉,博茨瓦纳的货币符号
Q 危地马拉查尔,危地马拉的货币符号
R 南非兰特,南非的货币符号
Sk 斯洛伐克克朗,斯洛伐克的货币符号
Rp 印尼盾,印度尼西亚的货币符号
৲৳ 卢比符号 (孟加拉地区使用)
R$ 雷亚尔,巴西的货币符号
S/. 秘鲁新索尔$ 元的符号,(在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香港等地使用;各种比索和以前的葡萄牙埃斯库多和佛得角埃斯库多也使用这个符号。该符号有时候也写作两条竖线)
〒 哈萨克斯坦坚戈,哈萨克斯坦的货币符号
₮ 图格里克,蒙古的货币符号
₩ 韩元/朝鲜元的货币符号
¥ 人民币的货币符号
NT 新台币的货币符号
zł 波兰兹罗提,波兰的货币符号
₴ 赫里夫尼亚,乌克兰的货币符号
₪ 以色列新舍克符号
៛ 柬埔寨瑞尔,柬埔寨的货币符号
﷼ 伊朗里亚尔,伊朗货币符号
руб 俄罗斯卢布
€ 欧元货币符号
$ 美元货币符号
㈤ 日本军国歧途,金融劫是如何扳倒“宪政”党的
一战结束后,日本国内经济形势并不好,不能再发战争财,于是很多肆意扩张的企业都累积了很多坏账,1923年的关东大地震,日本又经过了很大的折腾,政府为了挽救危机,印钞加上发补贴,还说各种到期贷款可以晚一点儿还。这就无形中导致通货膨胀,日元的汇率下降,对于日本当时的经济非常不利。当时日本的宪政会执政之后,一直在回收货币,想要收住这个烂摊子,但货币一回收,通货又紧缩了,物价一下降,生意就更不好做了。旧账还没还完,日子更难过了。随之内阁就受到各种攻击,还被弹劾,日子非常不好过。这个时候为了解决这件事他们召开了会议商量这件事,首相的意思是:大家先团结起来,通过缩减政府的预算,把人民的问题给解决了。要是这个案子通过,那么本届内阁就会有更深层次的考虑,言外之意就是他会辞职,而当时的常规是如果在任内阁辞职,那么接任的就是政友会,也就是当时内阁的政敌,田中义一。他转眼一想,这于我有利,就撤回了对首相的弹劾,并通过了提案。
这件事立刻惊动了媒体,一下子就炸锅了,日本各大头条都爆出东京渡边银行破产的消息,老百姓四面八方前来挤兑,于是渡边银行真的被迫停业了,渡边银行是国立银行,它一倒闭,连累着六家分行也跟着倒闭了。但不久之后真相大白,财政部部长被骂的抬不起头来,宪政会也跟着灰头土脸,虽然他们之前提交了缩减政府预算的提案,但为了避免矛盾升级,他们不得不宣布闭会。屋漏偏逢连夜雨,这个时候,在日本殖民统治下的中国台湾金融业也捅了大娄子,是雪上加霜。经过一系列的事件日本军部将内阁架空,推选军部政客为首相。用军人做首相,政党为附庸,操纵议会,从此一步步走向了战争的深渊。
㈥ 谁知道美元 欧元 日元 英镑的发行史
美元发行史:http://zh.wikipedia.org/wiki/%E7%BE%8E%E5%85%83
欧元发行史:http://zh.wikipedia.org/wiki/%E6%AC%A7%E5%85%83
http://www.xinhuanet.com/fortune/oy2002/#zl
日元简介:http://finance.sina.com.cn/roll/20040726/2016901663.shtml
英镑发行史:http://zh.wikipedia.org/wiki/%E8%8B%B1%E9%95%91
㈦ 有关一战结束,二战之前的经济政治问题
1,按照当时一枚袁大头的购买力对应现在的货币价值来看,一战刚结束时,一枚袁大头大概是110RMB样子,后来随着一战结束,国内经济好转,同时一战后中国作为战胜过还是捞到一定好处(如部分国际地位,免除了大量庚子赔款等),国内趋于稳定,在二战前,一枚袁大头划到现在是70RMB左右
2,一战结束后,日元对美元差不多维持在2:1水准,后来日本采用和黄金挂钩,使得一些投机商恶意炒作,日元下跌,接近1930年前,日元兑美元降到了接近5:1,918以后(二战并非此时爆发)因为日本霸占了东三省,经济得到复苏,日元兑美元又恢复到接近2:1水准
3,一战后,北洋政府一直通过发行银元货币而非纸币,1935年国民政府金融改革,发行纸币法币,法币和银元的兑换当时为1:1,而后来法币和美元汇率差不多是100:30也就是10:3的水平,而此时日元兑美元2:1左右
4,当时主要的留学生基本都是公派公费留学生,当时各国自费的留学生并不流行,并不像现在这样容易。当时自费留学需要有推荐人,保证人,还需要有日本方面的相关证明,具体金额无法计算,但很明显,普通老百姓没有可能也负担不起到日留学费用。当时到日本留学主要是坐船,大连方向在2天左右,上海方向要4-5天,香港方向则更远
5,一战后二战前,关于政治,经济,文化方面,中日走上了两条不同道路
先说日本:一战后,日本作为战胜过,获取了大量利益,而且在一战后,日本和美国一样成为了世界债权国,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在1929年前经济保持了较快增长。但是,日本明治维新后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和军国主义思想,使得日本军部也跟随者进一步壮大,同时,天皇拥有很大的权力,当时的日本实行的是立宪君主制(君主权力大于法律,和君主立宪正好相反),但1929年以后,随着世界性经济危机到来,日本经济开始崩溃,而当时,天皇和军部故意采用货币改革,诱使一部分财团投机货币,进一步引发贫富差距拉大和民众不满,趁机煽动民众暗杀了财团高层,扫除了阻挠军国主义发展的障碍,之后又通过频繁指使内阁大臣辞职使得温和派内阁倒台,形成了以天皇,强硬派和军部为核心的国家机器,从此走上对外扩张的军国主义道路。
而一战后的中国,依然频繁陷入内战,但在局部地区,因为局部统一,经济又有所恢复和发展。一战后的北洋政府因为袁世凯的去世,分裂成多个派系,而南方两广地区的国民革命军也有所发展,同时,苏联的布尔什维克主义传入中国,中共也因此诞生并发展起来。可以说当时中国是各派林立,混战不断。随着国共合作北伐,控制江浙和中原地区的军阀被陆续击败,后来国民党发动412反革命政变,破坏国共合作后,形成了国民党一家独大局面,但后来,汪精卫和蒋介石又有了矛盾。因此,一战后,中国一直处于内战状态。一直到1930年中原大战爆发后,蒋介石击败了阎锡山、冯玉祥、李宗仁的联军,张学良又通电改旗易帜,中国才形成了名义上的统一。此时蒋介石在政治上积极靠拢美国,但又与日本存在联系,得到英、美、日的协助,而政治上则更倾向于美式民主制度结合中国国情,实行一党制加选举制,经济方面,蒋介石进行货币改革,发行法币,用现代流行的纸币取代发行量不足的银币(袁大头),同时采用外汇制度,此时中国的经济实际上是处于复苏状态的。一直到1936年918以后,蒋介石与日本交恶(但没有翻脸),于是更加积极靠拢英美尤其是美国,引起日本不满。
㈧ 战后德国和日本迅速崛起的 径程 和原因
以下是我从教科书上找到的答案:
1,政治改革,清除法西斯和军国思维,社会形势稳定
2,实行非军事化,集中进行经济建设
3,来自美国的大量援助
4 政府切实可行的政策,对经济宏观调控
5,注意发展科技和教育
6,两国人民普遍具有较高的劳动素质
德国真正的崛起之迷
从17世纪到18世纪中期的德国,在政治上和经济上比英国和法国都要落后,长期处于分裂状态,300多个封建邦国各据一方。这些邦国,尤其是普鲁士、奥地利等大的邦国,为了强化统治和扩大军事实力,企图通过教育造就忠顺的臣民和得心应手的兵士,所以急于把国民学校管理权从教会转到国家手中并大力提倡强迫义务教育。早在16世纪后半期,就有威登堡和萨克森等邦国颁布了强迫教育法令;从17世纪开始,大多数邦国都竞相颁布这种法令。其中以1763年普鲁士王腓特烈二世颁布的法令最为著名,它进一步规定5~12岁的儿童必须到学校受教育,否则对家长要课以罚金。
实科中学在德国产生于18世纪初,较英法等国早一个世纪,使得德国人具备了自然科学索要求的严谨和内涵!1708年虔信派信徒席姆勒(Zemmler)在哈勒创办了"数学、力学、经济学实科中学",以教授数学、物理、力学、自然、天文学、地理、法律为主,并辅之以绘画、制图。此后,德国各城市陆续有人创办这类学校,有的实科中学则增设建筑、商业制造、贸易、经济等科目。这是一种既具有普通教育性质,又具有职业教育性质的新型学校。它排除了教学科目、课程内容的纯古典主义的倾向,适应了德国资本主义经济逐渐发展起来的需要。但由于它的毕业生不被允许进入高等教育,所以地位很低,所以学生也不多,很快被没有门第观念的美国超过,在科学应用方面输给了美国。
受到18世纪法国大革命的影响,它在教育上的突出表现是泛爱主义和洪堡德改革。泛爱主义是受到法国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尤其是卢梭思想和德国新人文主义的深刻影响而产生的。泛爱主义教育家如巴斯多(J.Basedow)、萨耳士曼、堪比等认为教育的最高目的是培养掌握实际知识、具有泛爱思想、健康、乐观的人,因此德育、体育、劳动教育、现代语和自然科学知识受到重视,采用让儿童自由发展的教育方式,注重实物教学。他们热爱儿童、肯定儿童的天性是善良的,反对经院主义、古典主义教育,禁绝体罚,这种方法后来传入美国,俄国和日本等国。
1807-1815年普鲁士施太因-哈登堡改革期间,新人文主义的代表人物,历史学家、政治活动家洪堡德(K.W.Humboldt)曾出任教育部长,他根据新人文主义的精神对各级学校教育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在初等教育和师范教育方面,积极贯彻裴斯塔洛齐的教育思想,教学内容有所扩充、教学方法有所改进,出现了第斯多惠等著名的教育家。此后的美国发展的杜威教育方式也是在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中等教育方面,实科中学进一步得到发展,增加历史、地理和自然科学的科目,通过考试选择教师,打破了只由教士充任教师的局面。在高等教育方面,洪堡德较早明确地提出大学的任务一方面是要向学生传授各科知识,一方面是要发展科学(即办成教学中心和科研中心),他创办和领导的柏林大学就是这方面的典型。
由于德国较早地抓教育,国家强大也是来源于方法的更为先进、合理。这是素质教育的又一明例,和有的人吹嘘的基因、染色体毫无关系!
日本真正的崛起之迷
战后日本崛起,得益于重视教育和重视人才的培养。日本前文部大臣荒木万夫曾经指出:“从明治以来,一直到今天,我国社会和经济的发展,特别是战后经济的发展非常惊人,为世界所重视,造成比情况的重要原因,可归结为教育的普及和发展。”美国著名发展经济学家舒尔茨说:“战后日本物质资本存量几乎荡然无存,但其国家财富中的重要部分——具有知识水平的人还大量存在。” 日本重视教育的历史可上溯到明治维新时代。早在1872年明治政府颁布《学法令》时,就在《学制布告》中提出了一个非常明确的口号,要在全国做到"邑无不学之户,家务不学之人",接着,1886年明治政府宣布在全国实施义务教育,大约经过30年的努力,终于在全国范围内普及了初等教育,其速度之快在世界教育史上是首屈一指的。而且从年代上看,日本也是世界上最早在全国范围内普及义务教育的国家,比美国早4年,比法国早10年。正如日本前内阁总理大臣福田赳夫在一次施政演说中所说的:"人是我国的财富,教育是国政的根本。"这应该是日本崛起奇迹的根源。
战后日本崛起,得益于追求至善、精益求精。吉田茂是日本战后最负盛名的首相,晚年以充满激情的语言写就《激荡的百年史》,总结日本民族如何战胜困难、目光远大、勇猛进取、善于学习、追求完美。他说日本民族具有一种止于至善的专业精神。除非不做,做什么就要做到最好,深深植根于日本民族之血液,此乃日本历经明治维新和战后经济奇迹,得以雄踞世界第二经济强国之主因。管理大师德鲁克说,战后日本经济起飞有三位导师。第一位导师是道奇,他教导日本人要发展经济,首先是稳定货币金融,将日元与美元汇率固定于360日元。第二位导师是戴明,全面质量管理之父也。德鲁克说,质量管理是美国人发明的,但完美运用、臻于化境的却是日本人。第三位导师就是德鲁克自己。他教会了日本人如何思考战略和实施目标管理。德鲁克对日本文化精神亦有湛深研究。七十岁时被荣聘为东京大学研究日本艺术文化的教授,引以为傲。德鲁克与吉田茂英雄所见略同。二师皆以为日本民族真正利害之处,便是那种追求至善、追求完美的专业精神。无论做什么,皆力求最好,心无旁骛,精益求精。此种精神之背后是异常谦逊的学习态度,永远不懈吸取他人长处之开放胸怀。盛田昭夫说:"日本企业之所以能在短期内取得飞跃进步,奥妙就在于企业经营者始终认为日本在一切领域中都落后于他人,从而产生一种紧迫感。他们情愿以欧美各国的学生自居,坚持交学费,学习经营手法,吸引新技术。""在日本,人们始终不懈地追求效率和生产率的提高,即使是对螺丝刀这样简单的工具也毫不例外。从设计到加工,无不精心考虑,仔细研究
㈨ 甲午战争时期,日元对中国库平银的汇率是多少
汇率:1库平两足银=0.18英镑=1.64日元
清朝通过借款在三年内赔款于日本,向日本支付具体数额为赔款2亿两、赎辽费3000万两、驻军费150万两、成色实足(纹银0.17与足银0.18的汇率差)损失1325万两/225万磅,银元贬值的磅亏(支付给汇丰银行和伦敦贵金属交易商)1494两。共计25969两(纹银),合4422万英镑,其中支付给日本4197万英镑(两种算法相差30万磅)。清朝于1895、1896、1998与俄法、英德、英德订立借款合同,借库平银3亿两,本息计7亿4000万两。甲午(1984)至庚子(1900),年均摊还外债本息2000万两,约为岁入的1/4。
清国の资金调达(赔偿金借款)
1895年露仏借款 4亿フラン(1582万ポンド)
1896年第1次英独借款 1600万ポンド
1898年 第2次英独借款 1600万ポンド
流传的2亿两或者2亿3000万两过于简单,而同上计算的方法得出结果后加上“掠夺的财务”变成3.4亿两,则没有证据。约4200万磅的结果与日本方的计算也较吻合——井上馨:“想到有3亿5000万日元涌进国内,无论政府或私人,都产生了一种无限富有的感觉。”日本获得约4000万英镑(战研原文),合3亿6459万日元(甲午军费为2亿日元),7895万日元弥补军费缺额,2亿2605万日元用于军事扩充(含陆军、海军、水雷艇),2000万日元献给皇室,1000万日元作为教育基金,57万日元作为官立八幡制铁所资本(约3000万日元的去向战研的文章没有交代)。一说有7260万日元作为货币改革时的准备金,从上文来看显然是不足的。但是日本的说法里反复提到这一点(但无具体数字)而几乎没提及军费用途。大概是由于当时赔款用金英镑支付,金英镑又可以直接兑换黄金,因此对银本位改金本位的货币改革中起了国家银行资本的作用?还有灾害准备基金1000万日元的说法。这个较为可信。
1840年:鸦片战争。
1853年:黑船开国。太平天国攻下南京。
1856年:第二次鸦片战争。幕府海军建立。
1861年:慈禧垂帘听政。
1865年:江南制造局(造船厂)创立于上海。
1866年:福泽谕吉创立庆应义塾。驻地军舰操练所改为讲习所(海军学校)。福建马尾开设水师学堂。
1867年:横须贺制铁所(造船厂)竣工开业。
1868年:明治元年,倒幕成功。
1871年:日清友好条约。
1872年:日本设陆军海军,实行征兵制。太平天国灭亡。
1874年:日本出兵台湾。李鸿章以四百万两年费筹建现代海军。
1876年:日本自造舰900吨的清辉号下水。中国海安号为2800吨,后因造价昂贵停止造舰。日朝签订《江华条约》,日本自此从朝鲜身上完成原始积累。
1877年:西南战争。东京大学成立。
1880年:日本制《教育令》《刑法》,要求开设国会。中国购定远、镇远。
1883年:双方大量购船。日本陆军大学成立。
1885年:日本实施内阁制。镇远、定远回国。
1888年:北洋海师成军。
1889年:日本制定宪法。当年军费总额占预算近30%。光绪亲政。
1890年:日本第一届国会。北洋水师八大远齐备。
1894年:甲午战争。日本军费占预算69.31%。
1983-1984财年日本政府预算为8400万日元。
1895年12月,日本国会通过总金额超过5亿日元,预期1902年完成的军备预算计划。
据记载,道光时期(1820--1850年)清政府的年财政收入约4000万两。第一次鸦片战争赔款约占该额的37%。在偿付赔款的过程中,清政府一方面大量动用关税收入,一方面加重地丁漕赋、盐课、兵饷和商捐等的征收科派,致使本该应用于自身发展的大笔款项被索赔国掠走。但是,从宏观上观察,这一时期清政府尚能做到收支平衡,赔款对财政经济的影响还不显著。
这是因为:第一,清政府的财政收支结构发生了变化。鸦片战争前,中国只有广州一个通商口岸,关税收入甚少。鸦片战争后,随着通商口岸的增加和对外贸易的扩大,关税渐成为中国最大的财源之一。同治末年,清政府年收入达到6000万两左右,比道光时期提高了50%。到光绪初年,又增到8000万两,比道光时期提高了1倍。这些新增收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赔款对清政府的压力。第二,赔款在国家财政支出中所占的比例还不太大。如第一次鸦片战争赔款分4年偿清,平均每年偿还373万两,约占岁出的9%。甲午战争赔款在中国财政史上产生了划时代的影响。
据统计,从甲午开战到是年腊月底,日本从中国获得的兵船、军械、军需等物价值7100万多日元,折合库平银4734.5万两。日本随军记者川崎三郎在甲午战后曾做过一篇《日清战役战利品概算》,对我们的统计也极有参考价值。这个《概算》的内容是从甲午开战到乙未战争结束,包括了所有各次战役的战利品统计数字,从中减去甲午年腊月底以前的部分,得出的就是乙未正月以后的数字了。日本通过甲午战争从中国所获得的舰船、武器、弹药及其他军需物品等,按日金价计算,共值8982.2万元, 折合库平银5988.3万两,这个数字当然很不完整,也不可能完整。除以上这些实物以外,日本还通过这次战争掠夺了大量的金银货币。 对此,中外多有记述。如姚锡光《东方兵事纪略》称:平壤一战,“将弁私财,军士粮饷,凡有金币12箱,内共金砖67块,金锭61碇,金沙14 箱,大小30包,皆将领私财, 而军士粮饷,除粮食以外, 尚存饷银约及10 万两”,皆为日人所得。 蔡尔康等编《中东战纪本末》所译日本官报亦称,此战“得金银40箱,每箱约重英权300磅,高丽钱不计其数”,并注曰:“英金1镑合华权4两,英权一磅合华权12两。 其实,这些记述皆限于平壤一战, 且不甚具体,很难据此作出比较精确的计算。根据日本当时所发表的历次战报,将其所获金银货币种类及数量具体开列后统计,币类别甚杂,计值单位不一,现据日方的逐一计算,计其值为3000万日元,折合库平银2000万两。 以上三项总计。共为1.198亿日元,折合库平银7988万两。
㈩ 日本发展历史
日本战后分为三个时期:战后初期、后昭和时代、平成时代。
1、战后初期
日本投降后初期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美军占领日本,改日本实君立宪制为虚君立宪制,天皇作为日本的象征被保留下来。日本投降诏书发出的同时,昭和天皇所信任的铃木贯太郎内阁总辞,授意与皇族东久迩宫稔彦王组阁。东久弥宫内阁,是日本历史上唯一的皇族内阁。
当时,东久迩宫内阁中,有前首相近卫文麿任国务大臣、重光葵任外务大臣。后来重光葵因故辞职,由前奉天总领事,元老牧野伸显的女婿吉田茂继任。此时,盟军送来一位太上皇,那就是麦克阿瑟,盟军总司令部要求罢免禁制不利皇室言论的内务大臣山崎巖,东久弥宫内阁于是总辞。成为日本史上最短命的内阁,寿命五十四日。东久弥宫内阁倒台后,昭和天皇任命亲美英派的币原喜重郎组阁,1945年10月9日,币原内阁成立。币原令人熟悉的就是20世纪20年代的币原外交。
民主政体改革战后的政党如雨后春笋一样大量成立,包括日本自由党(总裁鸠山一郎)、日本社会党(片山哲书记长)、日本进步党(总裁町田忠治)、日本协同党(委员长山本实彦)、日本共产党(书记长德田球一)也恢复活动。翌年一月,盟军总部公布公职追放令,所谓公职追放令,就是要禁止战犯出任公职。
2、后昭和时代
日本经济的崛起战争后期,由于美军的空袭,以东京为首,全国119个城市严重被炸被毁,到处都变成一片废墟和焦土。尤其是广岛和长崎,更遭到了原子弹的毁灭性破坏。1955年开始,日本经济在高速发展阶段有过三大景气时期,分别是神武景气、岩户景气和伊奘诺景气。
如此长时间的持续的高速经济增长,不仅在日本历史上是罕见的,而且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历史上也是绝无仅有的。由于伊奘诺景气的出现,日本经济高速增长就达到了光辉的顶点。
政党政治的勃兴鸠山一郎在促成日苏建交后退下来,由石桥湛山继任,然而石桥组阁不久,身体出现重大问题,又不得不辞职,最后由曾被指为战犯的外务大臣岸信介继任。岸信介的目的,其实是为了要修改日美安保条约,为此,革新与保守两大势力进行最终对决,爆发日本现代史上最大规模的社会运动“安保斗争”。
其后,日美安保条约修订自然生效后,岸信介退任,由池田勇人继任。池田勇人提出“宽容与忍耐”口号。池田连续三次组阁,甚至与同属吉田茂门下的佐藤荣作在自民党总裁选举中竞争,最后因患上喉癌不得不辞职。佐藤荣作继任。佐藤组阁后,把冲渑县回归日本。
经济放缓与国际地位的提高经过第一次石油冲击和战后第一次负增长,日本经济就由高速增长转为了低速增长。1976年、1977年和1978年度各为4.0%、4.4%和5.3%,与高速增长时期比,还不及1965年经济危机时5.7%的水平。尽管如此,但1978年后已摆脱了萧条的影子,景气确实是处于上升阶段,企业的收益也增加了。
中速增长一直持续到20世纪80年代末。这一期间,除个别年份外,日本实际经济增长率基本保持在3%-5%左右的水平,上下波动不大,而且与其他发达国家比仍属于增长最快的国家,所以这一时期又被称为稳定增长时期。
在经济稳定发展特别是在重化学工业迅速发展的基础上,日本的国际竞争力迅速提高。从1983年贸易黑字超过西德、资本输出超过英国以来,日本就一直是世界第一的贸易黑字大国、经常收支黑字大国和资本输出大国。
另外,从1985年起,日本就取代英国,成了世界第一海外债权大国,而美国则开始沦为世界最大的海外债务大国。由此,日本世界第二经济大国的地位不仅进一步巩固了,而且还开始被称为“世界第二超级经济大国”。这样,日本经济就达到了战后的顶点。
3、平成时代
昭和天皇于1989年1月7日驾崩,子明仁继位,驾崩次日(1月8日)起改元平成,称为平成时代。1985年,日本已成为世界最大债权国,1986年底海外净资产一千八百零四亿美元。1993年日本海外资产上升到六千八百五十亿美元,估计到2000年可上升到一万亿美元以上。 日本成了世界最大的供应国,东京国际金融市场的作用正在扩大。
(10)一战后日元汇率扩展阅读:
日本历史是指日本从日本文明产生到现在的历史。日本列岛最早在20万年前出现人类,已知最早的日本人类化石可追溯到约3万年前。据《古事记》和《日本书纪》记载,第一代天皇神武天皇于公元前660年建国并即位,即位日相当于西历2月11日,因此就把这一天定为“建国纪念日”。
日本在公元4世纪出现首个统一政权大和国,其后于大化革新后确立天皇体制,引入唐朝文化,仿效中国唐朝的政治制度,尝试创建一个律令制的国家。710年,元明天皇迁都平城京,日本进入奈良时代,律令制国家也日益成熟。大和政权的版图在这时也逐渐扩张,征服东北地方部分地区和南九州。
12世纪末,日本开始六百多年的幕府时代,镰仓幕府、室町幕府相继执政。期间曾经历一个半世纪的战国时代,以及由丰臣秀吉领导的文禄庆长之役。17世纪初,江户幕府实行锁国政策二百多年,到1854年黑船事件后,日本国内有志之士提出“尊王攘夷”等号召,江户幕府在舆论的压力下,被迫将政权还给明治天皇,史称“大政奉还”。
1867年,明治天皇整顿内政,富国强兵,一战后短暂经历大正民主时期,到20世纪30年代落入军部控制,实行军国主义,但于1945年被盟国击败后宣布投降。日本在恢复主权后经济高速增长,跻身先进国家之列,直至20世纪90年代,泡沫经济破灭,日本进入长期的相对经济不景气状态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