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中俄上纸币汇率是多少
俄罗斯纸币叫做俄罗斯卢布;最新汇率:
1俄罗斯卢布=0.0942人民币;
1人民币=10.6135俄罗斯卢布;
满意请采纳谢谢~
Ⅱ 中俄为什么要扩大货币互换协议
俄媒11月7日报道称,北京与莫斯科希望扩大三年期250亿美元的人民币-卢布货币互换协议,寻求在贸易中增加使用本币的比例。专家表示,这有可能减轻对美元的依赖。
据俄罗斯11月3日报道,俄罗斯总理德米特里·梅德韦杰夫说:“两国金融管理者正在探讨继续延长三年双边货币互换协议。”
报道援引梅德韦杰夫的说法表示,以本币进行贸易可以保护国家不受“外部势力影响”,有助于规避汇率波动风险。货币互换协议还有助于减少预算赤字。
报道还援引了一位金融专家的观点。后者说:“中国是俄罗斯能源出口的最大买家。延长货币互换期限将降低两国贸易成本。以人民币进行交易将减轻俄罗斯对美元的依赖。”
Ⅲ 中俄货币互换协议是浮动汇率还是固定汇率
当然是浮动的,今日实吋汇率:1人民币元=9.0850卢布,交易时以银行柜台成交价为准。
Ⅳ 汇率互换是什么意思
汇率互换,也称外汇掉期,由两笔外汇买卖组成。
两笔交易币种金额相同,买卖方向相反,到期交割期限不同,对应的汇率也会有所不同。
如客户即期买入100万欧元,卖出美元,成交汇率为1.2620;3个月后,客户卖出100万欧元,买入美元,成交汇率为1.2630。这两笔交易就组成了一笔外汇互换交易。
Ⅳ 互换协议的货币互换协议
货币互换(又称货币掉期)是指两笔金额相同、期限相同、计算利率方法相同,但货币不同的债务资金之间的调换,同时也进行不同利息额的货币调换。利率互换是相同货币债务间的调换,而货币互换则是不同货币债务间的调换。货币互换双方互换的是货币,它们之间各自的债权债务关系并没有改变。初次互换的汇率以协定的即期汇率计算。货币互换协议就是两个国家的中央银行签订一个协议,约定在某个时间内,以某种汇率可以换取多少数量的货币。货币互换协议一般包括:时间、汇率、数量、货币种类。 (Currency Swap)与平行贷款或背对背贷款相似。平行贷款或背对背贷款是由两个不同国家的公司在一定时期内借入彼此的货币,并商定在未来某日期归还彼此所借的货币。也就是不同国籍的两个公司相互为对方在本国的子公司提供贷款的互换。
美国母公司和瑞士母公司都需要向其子公司融资,如果直接用本币汇出,需要经过外汇市场,还受外汇管制。若有关两个母公司签订一个平行贷款协议,按商定的汇率折算成对方国的贷款金额,按商定的利息贷款给对方在本国的子公司,便可以回避外汇管制,也不需要担保,如一方违约,可用另一方债务抵消。
在货币互换中,互换双方彼此不进行借贷,而是通过协议将货币卖给对方,并承诺在未来固定日期换回该货币。
Ⅵ 中俄货币互换,中国亏了吗
中国的汇率是自由浮动,并非是跟着卢布,也不完全是跟着美元
所以你这样想有一点点不对。
中国人民银行说过,我们是参考一篮子货币。
每个国家都不愿意自己在货币兑换过程之中,只做亏损买卖。你说呢
Ⅶ 哪些国家与中国签订了货币互换协议
中国曾与韩国、泰国、巴基斯坦、阿联酋、马来西亚、土耳其、蒙古、澳大利亚、乌克兰、巴西、英格兰、新西兰、阿根廷、瑞士、斯里兰卡、俄罗斯、卡塔尔、加拿大等国家签订货币互换协议。
相关介绍:
利率互换是相同货币债务间的调换,而货币互换则是不同货币债务间的调换。货币互换双方互换的是货币,它们之间各自的债权债务关系并没有改变。初次互换的汇率以协定的即期汇率计算。
货币互换的目的在于降低筹资成本及防止汇率变动风险造成的损失。
(7)中俄互换协议汇率扩展阅读
货币互换避免汇率风险,这是因为互换通过远期合同,使汇率固定下来。这个互换的缺点与利率互换一样,也存在违约或不履行合同的风险,如果是这样,另一方必然因利率、汇率变动而遭受损失。
规避外币管制。现有许多国家实行外汇管制,使从这些国家汇回或向这些国家公司内部贷款的成本很高甚至是不可能的。通过货币互换可解决此问题。
Ⅷ 中俄货币互换有汇率风险利率风险吗
究竟中俄两国央行的货币互换协议是否真的是中国给俄罗斯“直接送钱”,是否央行间的货币互换真的存在巨大汇率和利率风险呢?稍微了解一下央行间货币互换的知识,我们就可以立刻知道实际情况并非这样。首先,货币互换协议只是一个意向,并非真正进行货币互换。通俗地说,央行间的货币互换类似两个央行相互给对方一个贷款额度,以便急需时从对方获得流动资金。中俄虽然签署了货币互换协议,但并没有真正使用。就像你信用卡有10万的贷款额度,但你目前为止并没有花一分钱。这种情况下,卢布最近的大幅贬值并没有产生什么所谓的风险。
Ⅸ 俄罗斯和中国之间有没有人民币的互换协议
东盟十国与中日韩(10+3)终于在货币合作上迈出关键一步——相关国家财长会议3日发表联合公报,决定在今年底前成立并运作1200亿美元的亚洲区域外汇储备库。 对此,有人认为是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挑战,是朝着“亚洲货币基金”的方向发展;也有人认为“亚元”初现雏形。在笔者看来,这一外汇储备库挑战IMF还显得力道孱弱,“亚元”更是远景梦想,现实可见的是人民币的强势进阶。 目前IMF的决策架构并未有实质改变,美、欧和日本仍集体享有54.39%的投票权。在G20峰会上,中国代表“金砖四国”发起了建立“超主权国家货币”的声音,但也仅是为了获取IMF更多发言权。何况,日本也是IMF的既得利益者,加上发达国家在两次G20峰会上同意增加中国等新兴国家的发言权。因此,所谓“亚洲货币基金”(AMF)挑战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并不可能,也不符合中日两国的利益。 至于“亚元”,更是遥不可及的梦想。一方面,亚洲各国经济发展水平不同,政治制度不一,且存在着宗教、领土、恐怖主义等现实纷扰,不具建立共同货币的条件;另一方面,欧元曾是地区共同货币的典范,但金融危机对欧元区的打击相当深重,导致共同货币的魅力大打折扣。 那么,这个亚洲外汇储备库留下的只有人民币的强势进阶了。当前人民币的国际化已进入新阶段,从东盟到日韩,再到俄罗斯甚至南美,同中国签署货币互换协议的国家和地区前所未有地扩大,已达7000亿美元。尤其是在东南亚,人民币在很多国家已成为“硬通货”,流通效能并不亚于美元。 在这些国家看来,1997年IMF通过攫取危机国家金融主权才放贷的做法成了切肤之痛,而美欧贸易伙伴均以打不起精神来,这使得中国经济的复苏成为不可或缺的引擎。韩国《朝鲜日报》4日评述:“随着中国政府迅速采取的内需刺激计划发挥效果,韩国企业纷纷传来喜报。” 其实,构建外汇储备库并非始自今日。早在9年前的“10+3”财长会议就达成了“清迈协议”,但直到2007年5月才确立外汇储备库的框架。但迁延数年并未多少进展,一方面是东盟十国和中日韩三国利益取向不同,另一方面是对美元还抱有幻想。更重要的是中日两国在此问题上的主导权之争,中国尚没有足够的实力和日本平起平坐。突然而至的金融危机打破了这一事态,使得“清迈协议”多边化进程加快,更使得中日出资份额对等化(各为32%)。因此,这一外汇储备库获得实质进展,是危机促成了东亚国家的抱团取暖,当然也是人民币和日元竞争中的相对走强所致。 所有国际关系归根结底都是利益使然,而在全球化市场的大棋局下,谁的货币具有硬通潜力,谁的贸易实力强大,谁就是老大,也就更有发言权。国际政治,必然也会雌伏于这种经济的实力之下。人民币目前就具有这种强势,正好通过在区域内的金融历练,实现国际货币的理想。 在笔者看来,人民币的主要挑战不是欧元、美元,而是日元。表面看,中日在亚洲区域外汇储备库的地位似乎处于同一水平线,但中国的份额包括了香港。更重要的是,从自称“夹心”的韩国到东盟10国,长期以来形成了利用中日之争谋利的传统。对此,《朝鲜日报》4日的评价极其中肯:“中国和日本可能会就主导权展开竞争,成为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