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汇率佣金 > 货币供应量对实际汇率的影响

货币供应量对实际汇率的影响

发布时间:2021-06-22 14:13:39

1. 大量短期资本流入对我国实际汇率的影响

由于国际短期资本流动规模大、停留时间短、脆弱性高和破坏性强,更容易对一国有限弹性的盯住汇率制度或固定汇率制发起冲击,甚至从而引发货币危机,对一国经济金融产生的冲击会更大。 对资本输入国的正面影响 1 有利于满足对短期资金的需求。国际短期资本流动使国内经济部门能够以更低的融资成本和交易费用获取外部资金,融资条件得到改善,便于获得发展经济所急需的境外资金支持,尤其是可以弥补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的外汇资金严重不足的情况,加速资本形成,改善国际收支状况,促进经济的高速增长。 2 有利于金融深化。银行体系自身引进大量的外国资本,对外总负债增加,银行体系资产规模也将扩大。同时伴随外汇储备的积累,各国中央银行外汇资产上升,在国内金融市场投放大量本币资产,导致国内金融资产的进一步扩张。而大量证券资本的进入以及外国投资者对市场交易活动的参与,也迫使资本流入国的金融管理当局不断完善交易制度、加强市场监督和调控,改善信息可获得性,增加市场的流动性和效率。 对资本输入国的负面影响 1 削弱宏观经济政策有效性。在固定汇率制下,资本流入会造成一国国际收支出现不平衡的变化,一国会采用法定贬值或法定升值的手段调整汇率。若采用法定贬值,外汇储备的增加就意味着中央银行要向流通领域注入更多的本国货币,从而对货币供应量造成很大影响。在浮动汇率制下,资本流入往往导致本币升值,作为有干预的浮动汇率制,中央银行为维持汇率在一定水平必会在外汇市场上买进外汇,投放基础货币,进而也导致货币供给的扩张,使国内利率下降、投资膨胀,从而导致经济过热和通货膨胀。 2 影响国内汇率水平进而影响经济增长。在浮动汇率制下,资本净流入表现为外汇供给增加,在外汇需求不变的情况下,本币名义汇率会上升。本币汇率的上升,将损害本国出口品的国际竞争力,导致经常项目赤字,GDP 增长率会下降。在固定汇率制度下,虽然名义汇率保持稳定,但外汇供给增加最终转化为中央银行的外汇储备,导致国内货币供应量的扩张,使本币汇率高估,也不利于经济的长期增长。 3 加大金融体系风险。在固定汇率制度下,为维持汇率水平,本币高估,这将造成固定汇率制难以维持,货币危机可能会发生。在浮动汇率制度下,资本大量流入和流出,汇率波动幅度过大也可能发生货币危机。货币危机会动摇外商的投资信心,引发投资逆转,进而危及到金融体系的稳定。同时金融体系风险的扩大也将加大汇率管理和各方面金融监管的难度。

求采纳

2. 宏观经济学题目: 引进自动取款机而减少了货币需求,会对贸易余额、实际汇率与名义汇率带来什么变动为

本题中M1=流通中的纸币和硬币为15亿元+个人在专业银行的支票存款为20亿元=35亿元;

H(高能货币)=流通中的纸币和硬币为15亿元+商业银行拥有的纸币和硬币为2亿元+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存款为8亿元=25亿元;

中央银行的资产=中央银行持有的政府债券为23亿元+中央银行的外汇资产为1亿元=24亿元;

资料1:在1994年12月28日颁布的《中国人民银行货币供应量统计和公布暂行办法》中,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将我国货币供应量划分为M0、M1、M2以及M3等几个层次,各层次所涵盖的内容如下:
M0=流通中的现金
M1=M0+单位活期存款+个人持有的信用卡存款
M2=M1+居民储蓄存款(包括活期储蓄和定期储蓄)+单位定期存款+其它存款
M3=M2+金融债券+商业票据+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等

资料2:其公式为: 高能货币=法定准备金+超额准备金+银行系统的库存现金+社会公众手持现金

资料3:央行资产项目
贴现及放款
中央银行作为最后贷款者对商业银行提供资金融通,主要的方式包括再贴现和再贷款。还有财政部门的借款和在国外金融机构的资产。
各种证券
主要指中央银行的证券买卖。中央银行持有的证券一般都是信用等级比较高的政府证券。中央银行持有证券和从事公开市场业务的目的不是为了盈利,而是通过证券买卖对货币供应量进行调节。
黄金和外汇储备
黄金和外汇储备是稳定币值的重要手段,也是国际间支付的重要储备。中央银行承担为国家管理黄金和外汇储备的责任,也是中央银行的重要资金运用。
其他资产
:主要包括待收款项和固定资产

3. 货币政策对汇率的影响

中央银行执行货币政策主要是通过改变货币的供求关系来对宏观经济进行调控,这些政策在影响宏观经济的同时,必然要影响到汇率的走向。不同的国家在不同的时期,会因为经济发展的阶段不同、目标不同而采用不同的政策侧重点。
1、宽松性与紧缩性货币政策
中央银行执行货币政策主要是通过改变货币的供求关系来对宏观经济进行调控。当中央银行认为经济处于衰退期时,就会采取增加市场货币供应量的方式,或者同时降低央行的基准利率,以刺激商业信贷行为,实现刺激经济增长的目的;而如果经济过热,中央银行就可能减少货币供应量,或者同时采取加息的措辞,以此来减小通货膨胀的压力,保证经济的正常稳步发展,因为过快的经济增长会产生大量的经济泡沫,或者产生过多的银行潜在不良信贷,为将来的经济发展埋下隐患。
不同的国家在不同的经济发展时期,会有不同的货币政策倾向,中央银行会综合考虑经济运行各方面的因素,决定时采取宽松性还是紧缩性货币政策。
比如2004年之前的十几年间,由于美国经济出现了明显增速减缓甚至部分行业的衰退迹象,且还受到了第二次伊拉克战争的拖累,为了刺激经济复苏,美联储在2001年后经历了连续13次降息,将美联储的基准利率从6.50%降低到了1.00%,其中多次采用了50基点的降息幅度,1.00%的利率水平在六大非美货币中都只能算低息货币;直到2004年6月,美国经济复苏的迹象愈发明显,为了控制美国经济复苏过程的正常发展,同时抑制美国房价的走高压力,美联储开始宣布加息,这一加息就是连续17次,每次25基点,直到2006年的8月9日才暂停加息,而基准利率已经提升到了4.25%,较开始提升利率之前的1.00%翻了4倍多。
美联储这十几年间向我们展示了典型的宽松性货币政策和紧缩性货币政策,这些政策的实施对美国经济也起到了美联储预想的效果。但是并不是所有央行的政策都那么管用,日本由于在10年内出现了4次明显的经济衰退,银行遭遇信贷危机(银行有钱不敢放贷,企业需要贷款却贷不到),此时,即便是日本央行在1999年将日元的基准利率降低到了零利率,也最终没能对日本经济产生明显的刺激,直到2004年下半年,随着美国经济的率先复苏,才带动日本和其他经济体经济步入复苏,日本央行也在2006年的3月宣布结束宽松性货币政策。

2、强势货币和弱势货币政策
中央银行最重要的职能是稳定货币汇率,但在本币与外币的比率中,不同国家的中央银行也会因为自身经济发展的需要,选择性采取强势货币和弱势货币政策,也可在不同的阶段采取不同的强弱货币政策。
几十年来,最坚持强势货币政策的货币莫过于美元,即便是在经济衰退期,美国政府虽然有时候不得不在实质上采取了一些非强势货币的手段,但20多年来,总的来说美国财政部长和美联储主席都是偏向于支持强势美元政策的。在口头上,美国官员一致都是坚持强势货币政策不变的,因为只有强势的美元货币政策,才能在经济衰退期尽量稳定留在美国的大量国际游资,不至于因为经济衰退而给美国经济带来更大的负面影响;同时,由于美国进口的主要商品是能源(比如石油等)、劳动密集型日用品(如内衣、纺织品等)和低值易耗品等,美国采取强势货币政策有利于国内消费者购买到更廉价的商品。过去几年,我们在关注外汇新闻的时候,经常性地可以听到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已经于2006年年初退休)支持强势美元的报道。
而最坚持弱势货币政策的货币莫过于日元,由于日本是出口导向型经济,日元的弱势有助于日本企业在海外有更好的竞争优势,所以我们才会看到每当日元持续上涨的时候,日本央行和财务省官员经常站出来讲话声称要干预外汇市场日元的走势,特别是在2003年,日元和其他非美货币一致上涨的时候,日本央行多次对日元的走势进行了实质性的干预,干预资金至少超过20万亿日元,这还只是日本央行已经承认的部分干预数据。而对于大家不怎么关注的挪威克朗,实际上是弱势货币政策另一个代表。

4. 人民币贬值对货币供给量和现行货币政策将产生什么影响跪谢!!!

人民币贬值的原因在于外汇市场上存在人民币供大于求的状况,也就是说很多人用人民币来购买外币,所以人民币就贬值了。而外币是在央行存着,所以也就是说人民币大量回流央行,这也就意味着基础货币减少了,从而导致货币供给量以倍数减少。
而对于货币政策的选择,这个就比较难说了。因为,不同的角度会导致不同的政策选择。
如果是站在央行想要稳定人民币币值的角度出发,那么其将选择一种紧缩性的货币政策,从而使得国内需求减少(根据凯恩斯模型),也就在四部门模型下,进口减少,也就是使得外币需求下降。而且,由于货币紧缩,使得国内通胀率大为下降,在人民币名义汇率已贬值的情况下,实际汇率可能贬值更多,从而会进一步导致进口减少并促进出口增加(假定一般国家均满足马歇尔—勒纳条件),实现了经常项目下的顺差或者逆差大幅降低,也就自然稳定币值了。
不过,就现实而言,一般国家(出口导向型国家)都希望自己的货币出现一定幅度的贬值,这有利于扩大出口而拉动GDP增长,因而央行可能不会做出货币政策反应,甚至进一步采用扩张性货币政策以抵消之前所述的货币供给减少而导致的国内总需求的减少的负面效应,从而保证经济增长得以持续。
综述:前者是以国际贸易平衡为目标所制定的货币政策,后者是以促进经济增长为目标的货币政策。

5. 货币供应量永久性增长会对产出和汇率产生什么影响

当货币供给增加之后,汇率的最初贬值会大于汇率的长期贬值,即本币会“超跌”。这种汇率对于货币波动的即刻反应超过了长期反应的现象,称为“汇率超调”。 汇率超调是一种重要现象,因为它有助于解释为什么汇率的日常波动可以有如此之大。

6. 2000以来中国央行的货币供给与人民币汇率之间的关系

这个也许对你有帮助:
汇率对一国经济健康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外汇市场的表现也越来越受到各国货币当局的关注,因为汇率不仅是一国货币政策的传导途径,同时也是一国发生货币危机的导火索。目前,我国自2005年7月21日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以来,人民币汇率总体呈现上升走势,到2009年7月22日,四年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已累积升值21%,但国际社会依然要求人民币汇率升值的呼声很高,处理不当可能会导致经济内外失衡,同时贸易摩擦加剧。

文献回顾

关于人民币汇率问题的研究,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侧重研究汇率水平问题,即人民币均衡汇率水平,是人民币汇率水平被高估还是低估、低估多少的论证基础,也是支持升值和反对升值论的论证基础。Robert Mundell(2005)认为不管中国面临的贸易争端有多么激烈,中国都应该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他甚至认为在未来20年内人民币盯住美元的政策都应保持不变。而日本金融学家、首相智囊黑田东彦(2005)则认为人民币应当缓慢升值。国内学者施建淮(2005)、范从来(2004)、张斌(2003)、林伯强(2002)、张晓朴(1999)等通过相关计量模型对人民币汇率的均衡水平进行了估算和探讨。值得注意的是张曙光(2005)深入系统的研究了人民币汇率问题的宏观经济背景和汇率升值的成本收益问题,指出由于内外经济失衡和持续双顺差的持续可贸易品部门和劳动生产率等一系列原因造成升值压力,在对升值的成本收益作出分析的同时,并对升值方式和对策选择提出了一些建议。

另一个方面侧重研究汇率的形成机制问题,即在开放经济条件下,不同的汇率体制对宏观经济的内外平衡问题和经济的安全运行等问题的影响。一些国外学者在东南亚金融危机之后对国际汇率进行了考察,尤其是对危机国家汇率制度的改变考察后认为,各国的汇率制度有向两极发展的趋势,即要么实行货币局一类的固定汇率制,要么放弃盯住而改为浮动汇率制,持这一观点的主要代表人物有艾肯格林(1999)、费雪(2001)和爱德华兹(2001)等人。国内学者在论证人民币应该放弃僵滞型的盯住美元,实行有治理的浮动时,或多或少都受汇率制度“两极化”的影响。如王学武(2000)、丁建平(2002)等人都认为人民币汇率的改革应考虑这一国际汇率制度发展趋势。

但以上研究主要集中在人民币汇率水平和汇率形成机制上,其中更以汇率水平为甚。而短期内关于我国货币供应量、外汇储备是否对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产生影响的分析较少,本文正是这一方面阐述的。

实证分析

本文主要分析货币政策中介目标货币供应量、外汇储备短期内与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之间的相互关系,数据来源于中国人民银行统计数据库,数据选择期间为2000年1月到2009年12月,共计10年120个样本。采用的方法主要是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在进行Granger 因果关系检验前,需要对数据进行时间序列平稳性检验和协整检验。本节有关计算都由计量经济软件Eviews5.0完成。

(一) 时间序列平稳性检验

时间序列平稳性检验的目的是排除时间序列回归相关变量之间的伪回归现象。此处采用的是ADF(Augmented Dickey - Fuller) 检验,实际上就是在零假设H0:ρ=0(Ri为一阶单整序列)下对下面的方程进行最小二乘回归。

下文用LnM2、LnM1、LnM0、LnFER、LnER分别表示M2、M1、M0、FER、ER的月增长幅度。用ΔLn M2、ΔLn M1、ΔLn M0、ΔLnFER、ΔLnER分别表示M2、M1、M0、FER、ER的一阶差分,即这些变量的月增减值。(foreign exchange reserves:外汇储备exchange rate:汇率)其中M2为广义货币量、M1为狭义货币量、M0为流通中的现金、FER为外汇储备、ER为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对Ln M2、Ln M1、Ln M0、LnFER、LnER以及各自的差分进行ADF 检验的结果见表1。

从表1 中的ADF 检验结果来看, M2、M1、M0、FER、ER在5 %的显著水平下都是不平稳的;对ER进行一阶差分或取对数后一阶差分,得到ΔlnER,对其余进行二阶差分或取对数后二阶差分,得到d(ΔLn M2)、d(ΔLn M1)、d(ΔLn M0)、d(ΔLnFER),再对其进行单位根ADF 检验,其ADF 检验统计量均小于显著性水平1%的临界值,拒绝原假设,表明至少可以在99%的置信水平下拒绝原假设,差分序列d(ΔLn M2)、d(ΔLn M1)、d(ΔLn M0)、d(ΔLnFER)、ΔlnER均不存在单位根,为平稳时间序列。因此, M2、M1、M0、FER、ER这5 个序列具有相同的单整阶数,均为二阶单整I(2) 过程。

(二)协整检验

由于变量d(ΔLn M2)、d(ΔLn M1)、d(ΔLn M0)、d(ΔLnFER)、ΔlnER都通过了单位根检验,是单整变量,所以可以对这些变量再进行协整检验。在对变量Ln M2、Ln M1、Ln M0、LnFER、LnER做单位根检验时采用的差分方法,会使变量之间的长期关系的信息丢失,协整检验目的是判定两变量之间是否存在着长期的经济联系。如果两个变量通过了协整检验,我们就说其间存在着长期的经济联系。对单整变量进行协整检验的方法很多,有菲利普斯- 配荣(Philips - Perron)PP 方法的Zt 统计量和Zρ统计量、ADF 检验的t - 统计量,Johansen检验等。本文采用Johansen协整检验方法,检验结果见表2。

从表2 Johansen 协整检验的结果看, 变量d(ΔLn M2)、d(ΔLn M1)、d(ΔLn M0)、d(ΔLnFER)和d(ΔlnER)之间都以5%的显著水平存在着长期均衡关系,这意味着各变量之间存在着长期相互作用。

(三)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

短期内我国货币供应量、外汇储备是否与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产生相互作用。此处采用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来判别变量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其检验结果如表3所示。

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的结果表明:

1.在滞后期为2时,外汇储备自然对数二阶差分的变动不是引起人民币兑美元汇率自然对数二阶差分的变动的概率是0.39366,随着滞后期为6和12时,这一概率分别上升为0.52702和0.67309,可见,外汇储备在短期内对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具有一定的影响,长期来看这一影响在不断弱化,由此可知长期来看我国外汇储备的增加并不是导致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升值的理由。与此相反,在滞后期为2时,人民币兑美元汇率自然对数二阶差分的变动不是引起外汇储备自然对数二阶差分的变动的概率是0.102,短期内人民币兑美元汇率的变动对外汇储备具有显著影响,但长期来看这一影响同样也在不断弱化。

2.从货币供给量角度来看,在滞后期为6时,广义货币供给量自然对数二阶差分的变动不是引起人民币兑美元汇率自然对数二阶差分的变动的的概率是0.34284,而人民币兑美元汇率自然对数二阶差分的变动却是广义货币供给量自然对数二阶差分的变动的Granger成因;在滞后期为4时,狭义货币供给量与人民币兑美元汇率的Granger成因同广义货币供给量与人民币兑美元汇率的Granger成因正好相反;在滞后期为1时,流通中现金与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互不为Granger因果关系。这些结论清楚的表明, 短期内狭义货币供给量引起人民币兑美元汇率的变动,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又引起广义货币供给量的变动,流通中现金不受汇率影响。

3.同样,由表3可知,广义货币供给量与外汇储备互不存在Granger因果关系,广义货币供给量与狭义货币供给量互为Granger因果关系。

结论与对策分析

本文通过搜集短期内货币供给量、外汇储备和人民币兑美元汇率的相关数据,运用了经济计量学的有关方法对这些数据进行了平稳性检验、协整检验和有关变量之间的Granger 因果关系检验。各变量自然对数的二阶差分都是平稳的,说明一定时期范围内相互间存在着经济联系。对变量自然对数的二阶差分做Granger 因果关系检验,得出了以下结论:

(一)结论

短期内人民币兑美元汇率的估值对外汇储备具有显著影响,但长期来看外汇储备的增加并不是导致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升值的理由,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积累的巨额外汇储备更多来自于非汇率因素。

短期内,流通中现金与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互不为Granger因果关系,但狭义货币供给量会引起人民币兑美元汇率的变动,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又引起广义货币供给量的变动,随着我国汇率机制的完善,外汇市场作为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渠道是有效的,但也必须认识到这种效率在长期是有限的。

货币供给量与外汇储备不存在Granger因果关系,我国的货币政策对外汇储备不会产生直接影响,致使我国货币政策在公开市场业务一定范围内是无效的,这也合理的解释了中国人民银行发行大量基础货币吸收外汇,结果却是给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注入了过多流动性的事实。

(二)对策

基于以上分析,本文提出以下对策:

在短期内,货币当局或政府机构可以通过货币供给量的调整来影响汇率,促进我国经济内外平衡和外汇市场的健康发展;但从长期来看,这些政策在一定范围内将会失效,其结果不仅会提高通货膨胀的预期水平,同时也使宏观调控陷入困境。因此,应适度控制广义货币供给量,使其保持在一个稳定的增长水平;人民币兑美元的实际汇率应该最终由两国的价格水平、经济增长率和利率的差异来决定,减少人为的干预。

7. 政策对贸易余额和真实汇率有什么影响

您所说的政策,大概有两方面,一是经济/财政政策,二是货币政策。
财政/经济政策可通过进出口税率,使之向有利于进口或有利于出口倾斜,进而影响贸易余额,财政政策通常不会直接影响到实际汇率,只可能产生间接影响;
货币政策可通过货币供应量、或短期关键利率的调解控制流动性,进而影响汇率,使汇率变得相对的对出口有利或对进口有利,货币政策不会直接影响到贸易余额,只可能间接影响。
这只是理论上的,在实际操作中,通常财政部与央行,并不会单纯因贸易因素的考量,过多的使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太过于倾斜,而是力求保证宏观经济整体平稳运行。因为GDP三驾马车是出口、消费、投资构成的,政策过于向有利出口倾斜,很可能负面影响到投资等领域。

8. 实际汇率变动对国内经济与国际经济分别有哪些影响

例如人民币升值:
最基本简单的
出口价格优势下降;对进口有力;
出口结汇中汇率风险加大;
出口贸易结构调整;
股市及资本市场会有影响
这会涉及到就业、经济增长、市场结构和竞争变化、房地产及热钱流向等许多方面

汇率变动对国内外经济的基本上所有关键领域都有影响,是很大的范围啊。。

阅读全文

与货币供应量对实际汇率的影响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东证期货合肥营业部 浏览:436
万鑫金融是诈骗公司吗 浏览:37
华谊集团燃料电池 浏览:313
金融机构与税务检查 浏览:303
增强金融机构吸引力 浏览:466
外汇管理局属于哪个单位管理 浏览:350
2014年5月美元对港币汇率 浏览:233
银行卡有风险买理财产品 浏览:960
银行金融机构部是分管什么的 浏览:350
深圳恒通金融贷款公司 浏览:745
润灵环球上市公司 浏览:22
新黄埔期货公司 浏览:243
杠杆的省力情况有几种 浏览:334
四川美玮邦金融有限公司 浏览:844
鹤岗萝北融资 浏览:334
规定金融资产达300万 浏览:281
慈善信托展望 浏览:204
债权融资计划案例解析 浏览:905
金融企业服务农村 浏览:718
操盘芝加哥外盘期货交易笔记 浏览: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