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汇率佣金 > 汇率吸收法

汇率吸收法

发布时间:2021-06-24 19:25:39

『壹』 利率和汇率有什么区别

1、定义不同:

(1)利率是指一定时期内利息额与借贷资金额即本金的比率。

(2)汇率(又称外汇利率,外汇汇率或外汇行市)两种货币之间兑换的比率,亦可视为一个国家的货币对另一种货币的价值。

2、作用不同:

(1)利率是决定企业资金成本高低的主要因素,同时也是企业筹资、投资的决定性因素,对金融环境的研究必须注意利率现状及其变动趋势。

(2)汇率变动对一国进出口贸易有着直接的调节作用。在一定条件下,通过使本国货币对外贬值,即让汇率下降,会起到促进出口、限制进口的作用;反之,本国货币对外升值,即汇率上升,则起到限制出口、增加进口的作用。

3、决定性因素不同:

(1)利率的决定取决于储蓄供给、投资需要、货币供给、货币需求四个因素,导致储蓄投资、货币供求变动的因素都将影响到利率水平。

(2)汇率是由外汇市场决定。

4、影响不同:

(1)当利率上升时,信用紧缩,贷款减少,投资和消费减少,物价下降,在一定程度上抑制进口,促进出口,减少外汇需求,增加外汇供给,促使外汇汇率下降,本币汇率上升。与利率上升相反,当利率下降时,信用扩张,货币供应量增加,刺激投资和消费,促使物价上涨,不利于出口,有利于进口。

(2)汇率是国际贸易中最重要的调节杠杆,汇率下降,能起到促进出口、抑制进口的作用。

『贰』 为什么汇率水平在国际收支调节中处于核心和关键地位

外汇管理的主要内容有:
主要内容(一)外汇管制 1、对贸易外汇的管制
(1)对出口外汇收入的管制
实行比较严格外汇管制的国家,对于出口收汇一般都规定出口商必须将其所得外汇结售给国家指定的银行,也就是说出口商必须向外汇管理机构申报出口价款、结算所使用的货币、支付方式和期限等。在收到出口货款后又必须向外汇管理机构申报,并按官方汇率按管理规定将全部或部分外汇结售给外汇指定银行。此外许多国家为了鼓励出口,实行出口退税、出口信贷等措施,而对一些国内急需的、供应不足的或对国计民生有重大影响的商品、技术及战略物资则要限制出口,通常实行出口许可证制度。
(2)对进口付汇的管制
实行严格外汇管制国家,为了限制某些商品进口减少外汇支出,一般采取的措施有:
其一,进口存款预交制。它是指进口商在进口某种商品时,应向指定银行预存一定数额的进口货款,银行不付利息,数额根据进口商品类别或所属国别按一定比例确定。
其二,进口许可证制。它是指进口商只有取得有关当局签发的进口许可证才能购买进口所需的外汇。进口许可证的签发通常要考虑进口数量、进口商品的结构、进口商品的生产国别、进口支付条件等。
2、对非贸易外汇的管制
对非贸易外汇的管理一般采取的方式有:直接限制、最高限额、登记制度、特别批准。
3、对资本输出输入的管制
资本项目是国际收支的一个重要内容,所以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非常重视资本的输出入,并根据不同的需要对资本输出输入实行不同程度的管理。发展中国家由于外汇资金短缺,一般对资本输入都实行各种优惠政策,以吸引有利于该国经济发展的外资。例如对外商投资企业给予税收减免的优惠并允许其汇出利润等。为保证资本输入的效果,有些发展中国家采取了如下措施 :
(1) 规定资本输入的额度、期限和投资部门 ;
(2)从国外借款的一定比例要在一定期限内存放在外汇银行;
(3) 银行从国外借款不能超过其资本与准备金的一定比例 ;
(4) 规定接受外国投资的最低限额等。以前发展中国家都严格限制资本输出,一般不允许个人和企业自由输出 ( 或汇出 ) 外汇资金。但是近年来,随着区域经济一体化和贸易集团化趋势的出现,不少发展中国家开始积极向海外投资,以期通过直接投资来打破地区封锁,带动该国出口贸易的增长,例如拉美国家、东盟各国、韩国和中国近年来的海外投资十分活跃,放松了资本输出的外汇管制
与发展中国家相比,发达国家对资本输出输入采取的限制性措施较少,即使采取一些措施,也是为了缓和其汇率和官方储备所承受的压力。例如日本、德国、瑞士等国在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由于国际收支连年顺差,货币汇率经常处于上升的状况,成为国际投机资本的主要冲击对象;长期的国际收支顺差也导致这些国家国际储备大幅度增长,又加剧了这些国家的通货膨胀风险,因此这些国家便采取了一些限制外国资本输入的措施。如规定银行吸收非居民存款缴纳较高的存款准备金、规定银行对非居民存款不付利息或倒收利息、禁止非居民购买该国有价证券等以缓和该国货币汇率上升的局面。同时发达国家积极鼓励资本输出,例如日本从 1972 年起对于居民购买外国有价证券和投资于外国的不动产取消限制。应特别说明: 虽然限制资本输入、鼓励资本输出是发达国家的一个总趋势,但根据当时国际收支和汇率变动情况,外汇管制有时宽松、有时严格,不断进行调整。(二)货币兑换管理 货币兑换管理是外汇管理最基本、最主要的内容。实施货币兑换管制的原因主要有:外汇短缺;金融秩序混乱;国内外经济体制不同;国内外价格体系存在差异等。
1、货币的兑换性
货币按其兑换性分为不可兑换货币、可兑换货币和自由兑换货币。实行严格外汇管制的国家不管是在经常账户下还是资本账户下都严格限制本币兑换成外币和外币兑换成本币,该国货币就称为不可兑换货币;按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定义,一国若能实现贸易账户和非贸易账户下的货币自由兑换,即经常项目下的自由兑换则该国的货币被列为可兑换货币;自由兑换货币是指在外汇市场上能自由地用该国货币兑换成某种外国货币或用某种外国货币兑换成该国货币,即实现了经常账户和资本账户的自由兑换。
2、经常项目下货币可兑换的设计和内容
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规定,一旦成员国外汇管理制度符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协定第八条的要求,其货币就可以称为可兑换货币、也就是实现了经常账户下的可兑换。基金组织协定第八条的内容主要集中反映在第2、3、4款上,其主要内容为:
(1)避免对经常性支付或转移的限制。各会员国未经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同意,不得对国际经常往来的付款和资金转移实施汇兑限制。
(2)不得实行歧视性货币措施或多重汇率措施。
(3)兑付外国持有的该国货币。任何一个成员国均有义务购回其他成员国所持有的该国货币结存,只需兑换的国家能证明这种结存是由最近的经常性交易所获得的,或者这种兑换是为了支付经常性交易所需要的。(三)黄金管制 实行严格外汇管制的国家对黄金交易也进行管制,一般不准私自输出输入黄金,由中央银行独家办理黄金的买卖和输出输入。对现钞管理习惯的做法是对携带该国货币出境规定限额和用途,有时甚至禁止携带该国货币出境以防止该国货币输出用于商品进口和资本的外逃以及冲击该国货币。(四)汇率的管理 汇率管理有直接管理和间接管理两种方法。
直接管理汇率是指一国政府指定某一部门制定、调整和公布汇率,这一官方汇率对整个外汇交易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即各项外汇收支都须以此汇率为基础。实行复汇率制度也是直接管理的方法之一。在经济欠发达、市场机制发育不健全、缺乏有效市场调控机制的国家,常常采用复汇率制度等直接带有行政色彩的方式来管理汇率。复汇率的形式有多种,按复汇率使用对象可分为经常账户汇率和资本账户汇率,前者称为贸易汇率后者称为金融汇率,为稳定进出口和货物价格,政府对贸易和非贸易汇率分别实施干预,使其稳定在目标汇率水平上。复汇率按期适用对象不同还可按行业或进出口商品不同进行划分,比如传统出口商品用一种汇率,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采用另一种汇率等。复汇率按期表现形式不同又有公开和隐蔽的两种,例如对出口企业创汇实行不同的外汇留成比例,并允许企业按高于指定的结汇价售出,这就形成了事实上的多种汇率。复汇率一般起着“奖出限入”的作用,是经济欠发达的国家或出口创汇能力低的国家调节国际收支逆差的重要手段。但实行复汇率制度,造成管理成本较高、外汇管理比较复杂,还造成价格扭曲不利于公平竞争。间接管理汇率是指政府有关部门利用外汇市场买卖外汇、以影响外汇供求关系、控制汇率变动的方法。采用间接管理方式,需要建立外汇平准基金, 运用外汇平准基金买卖外汇干预供求关系,或者直接利用外汇储备干预外汇市场。

『叁』 货币分析法,弹性分析法,吸收分析法的区别

货币贬值(又称通货贬值),是货币升值的对称,是指单位货币所含有的价值或所代表的价值的下降,即单位货币价格下降货币贬值可以从不同角度来理解。从国内角度看,货币贬值在金属货币制度下是指减少本国货币的法定含金属量,降低其对金属的比价,以降低本国货币价值的措施;货币贬值在现代纸币制度下是指流通中的纸币数量超过所需要的货币需求量即货币膨胀时,纸币价值下降。从国际角度看,货币价值表示为与外国货币的兑换能力,它具体反映在汇率的变动上,这时货币贬值就是指一单位本国货币兑换外国货币能力的降低,而本国货币对外汇价的下降。例如,如果100美元去年兑换300元人民币,今年兑换400元人民币,则人民币贬值了。货币贬值在国内引起物价上涨现象。但由于货币贬值在一定条件下能刺激生产,并且降低本国商品在国外的价格,有利于扩大出口和减少进口,因此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许多国家把它作为反经济危机、刺激经济发展的一种手段。

『肆』 汇率与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的关系

一国货币价格,即与其他国家货币的汇率。单纯来讲,一国央行实行宽松货币政策,市场资金供应充足,市场利率下降,使该国货币汇率下降,货币贬值;反之,该国货币升值。
但这一切都是两者间简单的关系,而且其影响结果也是短期的而非长期。因为货币价格变化不仅受到本国与他国市场利率的影响,也受到本国与其他国家经济发展趋势的影响。比如我国采取紧缩政策,造成市场资金短缺,促使货币市场利率相比其他国家要高,自然吸引一部分外资入境,使人民币汇率升高。而且我国经济增长速度稳定向上,对于外资的安全性也有保障,同样加快外资流入,推高人民币汇率。但如果一国央行推行宽松政策,导致货币贬值,在一定时期内,同样吸引外资入境,达到一定程度时,也会推高该国货币汇率,当然这多半是经济强国才可能会出现此情况。并非一国央行大量投放基础货币,即所谓加大印钞速度就会导致该国货币贬值,要关注央行的整体操作,即一方面投放基础货币,一方面是否在公开市场业务等方面回笼货币做对冲操作。同时,投资者的盈利预期也是推高货币价格的重要因素。比如日元在前期因货币宽松政策导致日元汇率下跌。但下跌程度过大,使投资者认为日元已跌至较低水平,就开始大量购入日元,在短期内反而推高了日元汇率。k另外,一国货币价格与该国的贸易状况也互相影响,如该国贸易顺差导致本货升值,该国贸易逆差导致本货贬值,而本货贬值又促进贸易出口。无论一国实行紧缩与宽松政策,都是一个量变导致质变的过程,所以,一定要辩证地看待货币政策与汇率的关系,并要结合该国国内经济形势与国际间贸易状况。同时还要参照其他国家的经济状况与货币市场利率的状况,他国货币的主动贬值程度也对我国货币价格有影响。另外,一国外汇储备的大量减少,也会使投资者对该国货币汇率变化产生下降的预期,在市场上大量抛售该国货币,导致该国货币加速贬值。
所以说,货币政策并不能单纯影响该国货币价格,有很多因素互为因果。经济学研究对于过去与现在的的经济问题能够提供可靠的分析,但对于未来的经济状况,由于受到大量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只能依据现有的数据和理论,不断调整经济政策,保持经济发展的稳定,并针对国际经济变化做相应调整。

『伍』 解释汇率决定的哪一种理论更有说服力,如何看待不同的汇率理论

汇率决定理论很多,主要的理论有国际借贷学说、购买力平价学说、利率平价学说、国际收支学说、资产市场学说。它们分别从货币因素、宏观基本面因素、实际市场因素、存量因素和流量因素等不同的角度对汇率的决定和变动进行了研究。这些理论都有优点,但也都有不足。一种理论只能针对汇率决定的某一方面进行深入详尽的阐述。同一种理论在不同时期的解释能力也是不同的。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种全能的汇率决定理论。但是已有的汇率决定理论是相互补充、相互替代的,它们一起构成了多姿多彩的汇率决定理论体系。

固定汇率制下汇率理论的新发展主要体现在把汇率调整融入到政策优化分析的框架中进行研究。浮动汇率制下汇率理论的新发展主要体现在将现代经济学的最新发展应用到汇率决定理论研究中,如将预期、不完全信息、博弈论、有效市场理论、GARCH模型、行为金融学及微观市场结构理论等引入到汇率决定理论研究中。

  1. 国际借贷学说

  2. 国际借贷学说(Theory of International Indebtedness)出现和盛行于金本位制时期。理论渊源可追溯到14世纪,1961年,英国学者G.I.Goschen较为完整地提出。该学说认为:汇率是由外汇市场上的供求关系决定。而外汇供求又源于国际借贷。国际借贷分为固定借贷和流动借贷两种。前者指借贷关系已形成,但未进入实际支付阶段的借贷;后者指已进入支付阶段的借贷。只有流动借贷的变化才会影响外汇的供求。这一理论的缺陷是没有说清楚哪些因素是具体影响到外汇的供求。

  3. 2. 购买力平价学说

  4. 购买力平价学说(Theory of Purchasing Power Parity)的理论渊源可追溯到16世纪。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金本位制崩溃,各国货币发行摆脱羁绊,导致物价飞涨,汇率出现剧烈波动。1922年,瑞典学者Cassel出版了《1914年以后的货币和外汇》一书,系统地阐述了购买力平价学说。该学说认为,两种货币间的汇率决定于两国货币各自所具有的购买力之比(绝对购买力平价学说),汇率的变动也取决于两国货币购买力的变动(相对购买力平价学说)。假定,A国的物价水平为PA,B国的物价水平为PB,e为A国货币的汇率(直接标价法),则依绝对购买力平价学说:e = PA / PB。

  5. 3.利率平价学说

  6. 利率平价学说(Theory of Interest Rate Parity)的理论渊源可追溯到19世纪下半叶,1923年由凯恩斯系统地阐述。利率平价理论认为,两国之间的即期汇率与远期汇率的关系与两国的利率有密切的联系。该理论的主要出发点,就是者于国内所得到的短期利率收益应该与按即期汇率折成外汇在国外并按远期汇率买回本国货币所得到的短期收益相等。一旦出现由于两国利率之差引起的收益的差异,者就会进行套利活动,其结果是使远期汇率固定在某一特定的均衡水平。同即期汇率相比,利率低的国家的货币的远期汇率会下跌,而利率高的国家的货币的远期汇率会上升。远期汇率同即期汇率的差价约等于两国间的利率差。利率平价学说可分为套补的利率平价(Covered Interest—Rate Parity)和非套补的利率平价(Uncovered Interest Rate Parity)。

  7. 4.国际收支学说

  8. 1944年到1973年布雷登森林体系实行期间,各国实行固定汇率制度。这一期间的汇率决定理论主要是从国际收支均衡的角度来阐述汇率的调节,即确定适当的汇率水平。这些理论统称为国际收支学说。它的早期形式就是国际借贷学说。这一期间,有影响的汇率理论主要有局部均衡分析的弹性论、一般均衡分析的吸收论、内外均衡分析的门蒙代尔-弗莱明模型(Mundell—Fleming Model)以及注重货币因素在汇率决定中重要作用的货币论。

  9. 5. 资产市场说

  10. 1973年,布雷登森林体系解体,固定汇率制度崩溃,实行浮动汇率制度,汇率决定理论有了更进一步的发展。资本市场说在2O世纪7O年代中后期成为了汇率理论的主流。与传统的理论相比,汇率的资本市场说更强调了资本流动在汇率决定理论的作用,汇率被看作为资产的价格,由资产的供求决定。

  11. 依据对本币资产与外币资产可替代性的不同假定,资产市场说分为货币分析法与资产组合分析法,货币分析法假定本币资产与外币资产两者可完全替代。而资产组合分析法假定两者不可完全替代。在货币分析法内部,依对价格弹性的假定不同,又可分为弹性价格货币分析法与粘性价格货币分析法。

『陆』 浅谈不完全汇率传递理论

汇率变动对贸易收支影响的理论研究可谓历史悠久,传统的理论主要有以托马斯孟为代表的“重商主义”,大卫休谟提出的“价格—现金流动机制”,马歇尔的“弹性理论”,亚历山大的“吸收分析法”。随着各个国家之间对外贸易的不断增加,不断涌现出许多新理论和新方法,“不完全汇率传递理论”即是其中之一。 在传统理论中,贬值意味着以外币表示的出口价格下降,以本币表示的进口价格上升,即认为汇率的传递是完全的,其传递系数为 1。这是假设各国厂商都不改变产品的价格时得出的结论。事实上,企业会对产品价格做出调整,所以汇率的波动不会完全传递为价格波动,即大多数情况下,其传递系数小于 1。例如,摩非特研究美国 1967—1987 年的状况,得出进口价格传递系数为 35%—55%之间,而出口价格传递系数为 10%—20%之间。可见,出口价格的传递系数要小 www.homelunwen.com 于进口价格的传递系数。因此,通过货币贬值达到促进出口的目的是十分有限的,而且由于进口价格的传递系数和出口价格的传递系数存在较大差距,所以促进出口的作用将不及抑制进口的作用那么明显。这种情况,引起了经济学家的关注,从而开始了对汇率不完全传递问题的研究,并从各个角度进行分析来解释汇率不完全传递的原因,这就是不完全汇率传递理论。总的来说,汇率不完全传递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不完全竞争、产业组织 ;二、沉淀成本 ;三、市场份额。

麻烦采纳,谢谢!

『柒』 几种国际收支理论怎么理解(学经济或金融的进)

吸收分析法
国际收支吸收分析法(absorption approach)指从支出(或吸收)与收入的角度来分析一国的国际收支差额是如何出现的、汇率水平是如何决定的。认为如果一国的实际收入超过了它对商品和劳务的吸收量,该国就会出现贸易顺差。1952年有詹姆士·爱得华·米德和S·亚历山大提出,从国民收入和总需求的角度,系统研究货币贬值政策效应的宏观均衡分析。

核心观点
该理论建立的基础是凯恩斯主义的宏观经济分析,他把经济活动视为一个互相联系的整体。在这个整体中最重要的分析指标是总供给、总需求、国民收入和就业总量。

吸收分析法的表现形式:贸易差额B=国民收入Y-总吸收A
即一国的国际收支差额就是国民收入与国内吸收的差额。国际收支平衡就是总收入等于总吸收。国际收支顺差意味着总收入大于总吸收。调节国际收支逆差就是要增加收入,即通常说的支出转移政策;或减少支出,即通常说的支出减少政策,简称吸收政策。
转换政策和吸收政策的相互配合运用,是一国经济实现内外部平衡的主要条件。

现金余额效应
是最重要的一种吸收效应。假定货币供应一定,货币持有者总想将自己的实际资产的一部分,以货币形式占有,这样,随着国内物价的上升,他们名义上持有的现金量就变得更多,结果一方面可减少他们的实际支出,另一方面又可通过出售他们的其他资产持有更多的现金,从而使其他资产价格下跌。其他资产下跌意味着利率上涨,这反过来又影响人们的消费与投资。故现金余额效应可直接影响收入──支出,也可通过利率影响收入──支出。

货币错觉
使货币贬值人们重在注视物价而忽视货币收入,尽管货币收入也可能按比例上升,但在物价上涨的情况下,人们总是减少需求和消费。这亦有利于改善贸易差额。

收入再分配效应
这种效应一般有以下四个表现:第一,物价上涨先于工资的提高,使物价转变为企业家的利润;第二,物价上涨使收入从某些集团转移到其他集团手中;第三,物价上涨使实际收入的一个更大部分转变为政府的税收;第四,在收入从高边际吸收倾向朝低边际吸收倾向移动的状况下。
其他效应
这些效应很多,对国际收支的改善可能有利,也可能不利,如对物价上升的预期,在短期内会导致吸收的增加,不利于外贸差额的改善。

评价
吸收分析法是建立在宏观的、一般均衡的基础上的,比微观的、局部的弹性分析法有所进步,并强调了政策配合的意义,不过,它仍有不足之处,表现在:
第一,两点假设(贬值是出口增加的唯一因素、生产要素转移机制平滑)不切实际。
第二,倾斜地以国际收支中的贸易项目为研究对象,而忽视日益发挥重要作用的资本项目,从而使其理论无法完。

『捌』 试比较国际收支弹性论,乘数论,吸收论和货币论的异同

试比较弹性论、吸收论和货币论关于本币贬值对国际收支调节效用的观点。
答:(一)弹性论、吸收法与货币论
(1)弹性论(Elasticity Approach):弹性论是在20世纪30年代国际金本位制度全面崩溃的背景下,由英国剑桥大学经济学家琼•罗宾逊在马歇尔微观经济学和局部均衡分析方法的基础上发展出的一种国际收支调节理论。之后又经美国经济学勒纳(A.P. Lerner)等人进一步完善。弹性分析理论是一种适用于纸币流通制度的国际收支理论,它着重考虑货币贬值取得成功的条件及其对贸易收支和贸易条件的影响。该理论舍弃了劳务进出口和国际间资本流动,贸易收支等同国际收支,同时假定进出口商品供给弹性无穷大。在此基础上,该理论应用微观分析方法推导出货币贬值改善贸易收支取决于马歇尔——勒纳条件(即,进出口需求弹性之和大于1)的成立和时滞效应(即J曲线效应)的大小。
(2)吸收论(Absorption Approach):又称支出分析法吸收论是经济学家S•S•亚历山大于1952《贬值对贸易平衡的影响》一文中首次提出的。吸收论是从国民收入与国内支出角度来阐释国际收支差额的理论。它以凯恩斯主义经济理论为基础,从国民收入方程式,推导出其基本公式B=Y-A。据此,亚历山大认为国际收支失衡的根本原因在于收入与吸收的总量失衡,任何国际收支失衡的政策都应从收入与吸收的角度来评价。
(3)货币论(Monetary Approach):它是认为国际收支本质上是一种货币现象,决定国际收支的关键是货币供给与需求之间的关系的一种国际收支理论货币论是指货币供求决定一国国际收支状况的国际收支理论。在严格的假定条件下,货币论推导出其最基本方程式 。由此,货币论强调国际收支本质上是一种货币现象,决定国际收支的关键是货币供给和货币需要之间的关系。国际收支的不平衡都可以通过货币政策来解决。为平衡国际收支的其他政策,如贬值、关税、直接管制等等,只有它们能相对货币供给提高名义货币需求,或相对名义货币需求减少货币供给,才能改善国际收支。
(二)关于贬值效应的比较
弹性论、吸收论和货币论都分析了货币贬值的经济效应。汇率是一国经济的重要变量,其变动不仅对贸易收支,而且对国内经济产生广泛的影响。由于三种理论有不同的假设前提、理论基础、基本观点,它们对货币贬值分析也有各有特色。从三种理论假设、观点出发,我们具体比较它们对贬值效应的论述。
(1)贬值对国际收支的影响
1弹性论假定进出口商品的供给具有完全弹性,也就是说,以本币计值的出口和以外币计值的进口均以不变价格提供。这样,货币贬值能否改善贸易收支,取决于进出口需求价格弹性。现假定:出口需求弹性为 ,进口需求弹性为 ,二种需求弹性的组合可能有三种可能性:
1 货币贬值有利于改善贸易收支;
2 货币贬值对贸易收支不发生作用;
3 货币贬值将使贸易收支恶化。
上述第一种可能情况就是“马歇尔——勒纳条件”(Marshall-Lerner Condition),即进出口商品需求价格弹性之和大于1。它是货币贬值改善贸易收支的必要条件。
即使满足了马歇尔——勒纳条件,贬值也不能立即导致贸易差额的改善。在短期内,由于掌握市场信息、扩大出口或削减进口都需要一定时间,即存在“时滞”问题,贬值有可能使贸易差额的变动经历先恶化后改善的过程。这个过程用曲线描述与英文字母“J”极其相似,因此,贬值后由于时滞作用使贸易差额变动的过程称“J曲线效应”。
2吸收论认为货币贬值影响贸易收支差额,只能通过两种方式进行:a)货币贬值导致该国生产的变化,从而导致贸易收支差额被收入变化和收入引致的吸收变化的两者差额所改变;b)货币贬值可改变与任一既定实际收入水平相联系的实际吸收量。
货币贬值对国际收支状况的实际效果将取决于三个方面:a)贬值对实际收入所产生的直接效应;b)边际吸收倾向的大小;c)贬值对吸收的直接效应。
吸收论分别考察了在“非充分就业”和“充分就业"两种情况下,货币贬值在贸易收支上的效果:
第一,在“非充分就业”情况下货币贬值在贸易收支上的效果。非充分就业意味着这个国家有闲置的资源。这样,由于货币贬值引起该国出口商品在国际市场以外币表示的价格下降,将刺激出口商品需求,这样出口就会扩大,而以本币表示的进口价格会上涨,进口就会下降,从而改善国际收支。
第二,在“充分就业”情况下货币贬值在贸易收支上的效果。充分就业意味着没有闲置资源。在这种情况下,改善国际收支只能通过减少总吸收来实现。吸收论认为,贬值将引起进口价格等比例上涨,从而引起国内物价水平上升,进而导致该国总吸收减少和国际收支改善。
一般而言,贬值需要财政政策、货币政策配合,以缩减国内支出,把资源从国内支出转移到出口部门,才能成功地改善国际收支,保持内外均衡
3货币论在考察贬值对国际收支的影响时,有如下基本公式(图片欠奉):
上式中,E为外汇汇率(直接标价法)。在本国货币贬值时,外汇汇率(E)会上升。E值上升,首先会提高贸易品的国内价格,并通过贸易品和非贸易品的替代性使非贸易品的价格也会提高,因而一般物价水平(P值)也上升。E值和P值同时上升后,为使等式两边相等,要么使f(y,i)下降,这意味着货币余额下降;要么提高 ,这意味着名义货币需求增加。根据货币论的基本方程式 ,当名义货币需求( )上升,国际收支差额得到改善。但是,国际收支改善的必要前提是,名义货币需求相对于国内货币供给有净增长。因此,货币贬值对国际收支的影响是暂时的,从长期看,改善国际收支的关键是控制货币供给数量。
(2)贬值对国内经济的影响
弹性论以马歇尔微观经济学和局部均衡分析方法为基础,揭示了汇率变动通过改变国内外产品之间的相对价格和本国贸易部门和非贸易部门之间的相对价格变动影响进出口供给需求的机制,在严格的假定条件下论证了贬值能改善国际收支的马歇尔——勒纳条件,即进出口供给弹性之和大于1。吸收论是建立在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理论上的,它将国际收支同整个国民经济的诸多变量联系起来进行分析。因此,它分析贬值对国际收支的影响是以分析贬值的国内经济效应为前提的。货币论建立在货币主义学说基础上,注重货币层面。货币论在分析贬值效应时,主要分析贬值对国内货币供需关系的影响,进而对国际收支的影响。而国内货币供求关系变动也会对一国国内经济产生重大的影响。因此,有必要对弹性论、吸收论和货币论关于贬值对国内经济的影响进行比较。
1弹性论着重考虑货币贬值取得成功的条件及其对贸易收支和贸易条件的影响。该理论在严格的假设条件的前提下,应用局部均衡分析方法推导出货币贬值改善贸易收支取决于马歇尔——勒纳条件(进出口需求价格弹性之和大于1)的成立及时滞效应(即J曲线效应)的大小。此外,贬值将带来相对价格变化,将导致贸易条件或改善或恶化,这主要取决于进出口商品供给弹性和需求弹性。当进口商品供给弹性 与出口商品供给弹性 之积小于进口商品需求弹性与出口商品需求弹性之积时,贬值有助于改善贸易条件。弹性分析法纠正了贬值一定能改善国际收支的看法,正确地指出了:只有在满足一定的进出口商品供给弹性和需求弹性条件下,货币贬值才有改善贸易收入的作用和效果。但弹性分析法也有其固有的缺陷和局限性:a.弹性论把国际收支局限于贸易收支,未考虑进出口劳务、经常转移和资本与金融项目;b.该理论采用局部均衡分析方法,忽视汇率变化对一般物价水平和国民收入的影响;c.该理论的假设前提过于严格,而且由于进出口商品弹性难于测算,因而,很难适用于实际应用;d.未考虑贬值后继发的通货膨胀效应;⑤未明确区分不同货币可能带来的不同后果。
2 吸收论认为贬值是通过收入与吸收起作用的,贬值既对吸收又对收入起作用。贬值的收入效应主要通过闲置资源效应,贸易条件效应、资源配置效应来体现。一般而言,当一国存在闲置资源时,货币贬值后,本国出口商品以外币表示的价格下降,因而商品出口需求增加,贸易收支改善。贸易差额改善又通过外贸乘数,使国民收入倍增。另一方面,出口需求增加,利润上升使资源从低效的国内生产部门转向高效的出口部门,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尤其是当一国微观经济扭曲,资源配置处于非优状态时,这种资源重新配置会带来帕累托改善,提高国民收入水平。
在经济处于充分就业,资源实现优化配置、边际吸收倾向大于1时,货币贬值主要对吸收产生作用。贬值的吸收效应主要由现金余额效应、收入再分配效应和货币幻觉效应来体现。吸收论认为,在充分就业条件下,贬值会使国内物价水平上升。物价水平上升会使实际现金余额降低,人们或者减少支出,或者出售资产,因此,在商品市场上,消费减少;在货币市场上,利率上升,投资减少。因此,贬值会使国内支出水平下降。另外,物价上升还会通过收入再分配机制和货币幻觉等因素使国内支出水平进一步下降。
总之,吸收论认为贬值对国内经济产生的影响与客观经济运行状态有关。当一国处非充分就业时,贬值有助于增加国民收入,提高就业水平。当一国处于充分就业时,贬值对国内经济的影响主要是引起物价上升,国内总支出降低。
3 货币论认为贬值首先会提高贸易品的出口价格,并通过贸易品和非贸易品的替代性使非贸易品的价格也上涨,因而,国内一般物价水平上涨。物价水平的提高会导致实际货币余额下降。实际货币余额减少,会对实际经济产生多方面的影响:在货币市场上,人们对名义货币需求增加,货币需求曲线上升。在货币供给不变的条件下,会带来利率上升;在债券市场上,物价上升使人们将债券需求和供给都增长,但需求上涨的幅度小于供给上涨的幅度。于是,债券价格下降,利率上升;在商品市场上,实际货币余额减少会减缓人们对商品的超额需求。因此,实际货币余额下降意味着消费和投资下降,进而会使国民收入下降,物价水平回落。这表明,贬值对国内经济具有紧缩性效应。

阅读全文

与汇率吸收法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慈善信托展望 浏览:204
债权融资计划案例解析 浏览:905
金融企业服务农村 浏览:718
操盘芝加哥外盘期货交易笔记 浏览:818
最近出事的21家金融机构 浏览:680
5加纳对换多少人民币汇率 浏览:628
比特币合约5x杠杆怎么计算 浏览:913
7月21汽油价格 浏览:734
去融资公司贷款让先给费用 浏览:684
国药控股融资租赁副总 浏览:350
常见的理财产品类型有哪些 浏览:489
贷款购车金融公司黄了怎么办 浏览:578
员工佣金如何入账 浏览:14
客人佣金收税 浏览:162
期货公司资金挪用 浏览:586
韩国keb外汇银行 浏览:246
交易开拓者画k线 浏览:295
君正集团股票涨停 浏览:536
国信期货苹果版 浏览:588
温州市民间融资管理条例考试 浏览: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