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中美贸易战中国采取了哪些措施
1、占据道义制高点。
在全球化大背景下,损人利己甚至损人不利己的单边主义不得人心。美国带头破坏国际规则,已成功自我塑造了国际秩序搅局者、世界经济破坏者的霸蛮形象。
形成对照的是,中国在反击美国的同时,顺应全球化趋势,高举自由贸易大旗,反对贸易保护主义,加快对外开放步伐。公道自在人心。
一段时间以来,为中国说话的人多了起来。比如,有德国媒体评论说:“中国早已立足于世界经济,不仅展示着勤奋,也掌握了技术,想阻止中国发展技术不可能,也没道理。”
近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表示欢迎中国对自由贸易和多边主义的坚定承诺,认为中国最近宣布的一揽子开放政策是朝着正确方向迈出的步伐。
美国发动贸易战,已经引发国际社会的担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裁拉加德指出:美国需要对给世界贸易体系造成的“关税之伤”承担后果。
世界贸易组织总干事阿泽维多已发出警告,全球贸易体系正在开始动摇。美联储前主席格林斯潘认为,美国对外加征的关税,实际上是由美国国民在买单。英国央行行长卡尼称,美国将成为全面贸易战的最大输家。
2、合纵连横。
打赢中美贸易战的一个基本战略思维就是把朋友搞得多多的。有西方学者分析说,中国很幸运,作为老大的美国,不但没有联合其他国家一起对付中国,反而以发动全球贸易战的方式和中国开打。
美国在贸易战中剑指中国,四面出击,自我孤立,显然犯了兵家之大忌,使中国有机会化竞争对手为合作伙伴,为合纵连横提供了可能。
第一,美国与其西方盟友已心生嫌隙。先是在价值观上与欧盟不同调。欧洲在人权问题上一贯高调,特朗普一上台就宣布放弃人权外交。在贸易战中,特朗普政府引用232条款对加拿大、欧盟、日本等铁杆盟友加征钢铝产品关税,六亲不认,尽显霸蛮姿态。
加拿大、欧盟对美国反制裁,提出的报复清单接近3000亿美元,日本随之跟进。尽管最新消息是美欧就停止贸易战达成共识,但从特朗普反复无常的个性看,美欧经贸关系依然充满不确定性。
第二,对印度、南非等新兴国家加征钢铝关税显现战略矛盾。特朗普政府一方面推行“印太战略”,拉印度制衡中国,另一方面对印度产品加征关税,伤害印度利益,迫使印度对美反制并调整与中国关系。
第三,捅中东“马蜂窝”导致麻烦缠身。把美国驻以色列大使馆迁至耶路撒冷,造成新的危机。在搅动叙利亚战局的同时,不顾相关国家反对,退出伊核协议,对伊朗进行制裁甚至扬言军事打击,与伊朗关系剑拔弩张。
中国在贸易战过程中,一方面与美国针锋相对,一方面争取国际社会支持。
一是调整改善与周边国家关系,加强双边经济合作。
二是将争端诉诸世贸组织,寻求世贸组织规则和国际舆论支持。
三是在反制美国,对美国大豆加征25%关税的同时,豁免了包括印度等国家大豆和动物饲料的进口关税。
四是继续推进双边和多边自由贸易。2002年以来,我国已经与24个国家和地区签订了16个自由贸易协定,目前正在进行的自贸区谈判有13个,与10个国家开展自贸协定联合可研或升级联合研究。
3、精准打击。
利用好贸易战的“飞去来器”效应。我国货物出口的40%、高科技产品出口的2/3都是在华外资企业实现的。
在这种情况下,美国对中国的贸易制裁在不同程度上转化为对自己企业的“制裁”。因贸易战引起成本上升,一些受影响的美国企业已开始减产或裁员,有的企业正在谋划把生产线迁出美国。美国商会发出警告称,共计260万个美国就业岗位可能面临风险。
针对美国痛点进行“定向打击”。中国对等对美国农产品加征关税后,美国农业遭受较大损失,已迫使特朗普政府不得不给农场主补贴。对原产于美国的汽车加征关税,美国汽车对华出口受到影响,在中国市场的份额受到挤压。
(1)中美贸易战降杠杆扩展阅读:
进行中美贸易战的原因
或者说,这场贸易战能不能避免?结论是:不以我方的意志为转移,不能不打。
1、打不打的主动权不在我方。
美方主动挑起争端,步步紧逼,极限施压和讹诈,言而无信,反复无常,蛮横无理。打不打贸易战,显然不以中国意志为转移。
面对直奔而来的制裁大棒,中国只有两条选择:要么屈服于美国的霸凌,从此忍辱负重;要么进行反抗,树立应有的大国形象,让对方知道中国人不是好欺负的。
2、就贸易战的性质而言不能不打。
本次贸易战不同以往,不局限于贸易,甚至不限于高科技产业领域,而是一场事关国运的战略博弈。我国历来在原则问题上不妥协,贫穷落后时不妥协,现在发展起来了,更没有理由妥协。
3、就特朗普这样一个商人性格的人而言不能不打。
特朗普在其自传《做生意的艺术》中,谈到做生意的四个阶段:一是提出惊人的目标;二是大肆宣传;三是决策反复摇摆;四是获得直观的结果。
他写道:“一个远高于预期的条件让对手无从下手——反复无常的变化给对手施加压力——给出次优条件让对手急于接受了事——达到最初想要的结果。”特朗普显然把中美经贸谈判看成是一笔“大生意”。
4、美国的文化性格是欺弱服强。美国历来欺软怕硬,“拣软柿子捏”是美国的历来做法,“不撞南墙不回头”是美国的习惯性思维。
㈡ 中美贸易战中国采取哪些措施
中美贸易战中国采取的措施,包括但不限于如下多种举措:
1、中国商务部代表中国政府发声:一、希望美国遵守世贸公约协定;二、坚决奉陪到底,看谁笑到最后;三、有利有节有度。2、起诉到世界贸易组织,争取赢得反制支持。3、制定开列对美国反制、对等加征25%的关税清单,包括但不限于大豆、生猪、汽车、飞机等产品。4、限制美国大豆进口,加征关税,有策略的反击,也叫打蛇打七寸,挑起美国农民对特离谱的怨言,不仅会对美国股市产生消极负面影响,而且对美国中期选举也会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美国农民上街游行抗议出口大豆受阻,直接影响特离谱的选票。5、积极与包括欧洲在内的世界各国扩展贸易交往,客观上起到了孤立美国的作用。
㈢ 对于中美贸易战,中国未来该怎么做
第一,
保持战略定力,辩证看待中美贸易冲突对我国经济的负面效应,努力争取化危为机,实现产业转型升级
。美国对我国部分出口商品增加关税确实会对我国钢铁、化工等行业出口有负面影响,但客观上也将倒逼我国产能过剩的行业进一步去产能、去库存。因此,要以十分的定力继续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通过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低无风险利率,减轻政府负担,为后续改革腾出资源和空间;同时,通过提振内需并有针对性地发展新兴产业来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实现我国经济增长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
第二,
坚持审慎原则,实行稳定、谨慎的货币政策和汇率政策,稳步推进金融自由化进程
。应理性面对前期刺激政策带来的资产价格泡沫和隐性不良等问题,继续实行渐进和稳健的货币政策,避免形成像日本80年代所形成的巨大资产泡沫。面对人民币升值的国际压力,应该坚持独立的货币政策,持续、温和、谨慎地推动人民币汇率升值,为国内产业结构调整留下余地;同时,避免人民币汇率大幅波动的风险。在国际经济政策协调过程中,避免在国际压力下过快实施金融市场化改革,应该在风险可控的条件下稳步推进金融自由化进程。
第三,
深化对外开放,营造稳定有利的贸易环境
。其一,提高对美贸易双向开放对称程度,主动化解摩擦风险。进一步放宽外商准入,逐步加快金融领域等服务业对外开放步伐;结合国内对外消费需求,降低相关美国进口产品关税,缩窄美国对华贸易逆差,减少两国矛盾。其二,继续推进与不同经济体和国家的贸易自由化建设。以推进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RCEP)为抓手,强化与周边国家之间的自贸区建设。发展与欧盟、加拿大、墨西哥等国的多边贸易关系。加快推进国内自由贸易区与自由港的建设。
第四,
未雨绸缪,做好应对贸易战的准备工作
。由于政治和经济上对美国的过度依赖,日本在贸易争端发生时往往寻求和解而缺乏必要的反制措施,导致处处被动。中国应该吸取日本的教训,积极应对潜在贸易战。其一,准备好反制举措,加强应对性和报复性措施的研判,提前制定报复清单。其二,利用世界贸易组织多边规则,联合维护全球化大局的国家,商讨反贸易保护主义措施。其三,针对美国发动的贸易战中违反国际规则行为,联合有关国家向世贸组织等国际组织提起诉讼。其四,如果美国依然一意孤行坚持贸易摩擦扩大化,中国应当根据世贸组织规则提出报复性措施。
㈣ 中美贸易战中国采取哪些措施
中美贸易战中国采取的措施主要还是对等反制,农产品这些是美国出口到中国比较多的
㈤ 中美贸易战对金融市场有什么影响
中美贸易争端(Trade disputes between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又称中美贸易战、中美贸易摩擦,是中美经济关系中的重要问题。贸易争端主要发生在两个方面:一是中国比较具有优势的出口领域;二是中国没有优势的进口和技术知识领域。前者基本上是竞争性的,而后者是市场不完全起作用的,它们对两国经济福利和长期发展的影响是不同的。
应答时间:2020-12-03,最新业务变化请以平安银行官网公布为准。
[平安银行我知道]想要知道更多?快来看“平安银行我知道”吧~
https://b.pingan.com.cn/paim/iknow/index.html
㈥ 中美贸易战是啥东西,什么意思是要像美苏那样互拖经济
在当今世界格局下的中美关系与几十年前的美苏关系已不能 同日而语相提并论了,没多大的对比性。
所谓的国与国之间的贸易摩擦有时就象我们百姓间做买卖一样,没有一种买卖是永衡不变的,总是在不断的变化中寻找到对大家互利的平衡点。
美国做为全球最大的经济体与不少的国家都发生过贸易摩擦,包括日本、英国等盟国。当下中国已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了,老大老二之间发生贸易摩擦的机率会越来越高。
最后讲一点美方开出的提高关税清单没一项是立刻执行的,中方也是。感觉双方均是在为不公开的贸易谈判活动制造对自己有利的筹码。
㈦ 中美贸易战中国提高关税25%,对美国,有什么影响看着供求曲线图大致是怎么样的
提高关税25%,对美国的影响,就是美国对华出口将进一步减少,尤其是相关征税商品。
由于关税是体现在商品价格之中的,所以,价格上涨,需求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