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世界各国之间货币的汇率是怎么定的
最早一个国家的货币(纸币)的相对价值是由这个国家的黄金储备量来决定的,我们称为金本位体制
二战以后,美元和黄金强制挂钩,其它货币也和美元挂钩(实际上都是和黄金挂钩了),这形成了布雷顿森林货币体系,即以美元为主体的全球货币体系。
1970年代以后,布雷顿森林货币体系崩溃,浮动汇率取代了固定汇率体制,一开始一个国家的货币的汇率是根据国际贸易的需求在布雷顿森林货币体系的价格上变动的。后来大家认为这样也不符合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需要,于是采用购买力平价来确定货币的汇率,当然购买力平价理论只能从理论上来阐述货币应有的汇率,市场汇率又是另外一回事,所以到了1980年代中期以后购买力平价理论被新古典贸易理论所代替(贸易、利率差、央行票据量综合评判)所代替。
当然这上面所说的更多的是理论方面。谢谢采纳。
2. 汇率的制定
汇率的标价方法,看这里:
http://www.1188.net/forex/jichu/0004.htm
3. 汇率的表示方法
你买CHF时,1美元能买1.6120,卖的时候1.6140才能卖1美元,银行赚差价,高买低卖
4. 汇率标准是怎么制定的
1、 直接标价法
直接标价法,又叫应付标价法,是以一定单位(1、100、1000、10000)的外国货币为标准来计算应付付出多少单位本国货币。就相当于计算购买一定单位外币所应付多少本币,所以就叫应付标价法。在国际外汇市场上,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目前都采用直接标价法。如日元兑美元汇率为119.05即1美元兑119.05日元。。在直接标价法下,若一定单
位的外币折合的本币数额多于前期,则说明外币币值上升或本币币值下跌,叫做外汇汇率上升;反之,如果要用比原来较少的本币即能兑换到同一数额的外币,这说
明外币币值下跌或本币币值上升,叫做外汇汇率下跌,即外币的价值与汇率的涨跌成正比。直接标价法与商品的买卖常识相似,例如美元的直接标价法就是把美元外汇作为买卖的商品,以美元为1单位,且单位是不变的,而作为货币一方的人民币,是变化的。一般商品的买卖也是这样,500元买进一件衣服,550元把它卖出去,赚了50元,商品没变,而货币却增加了。
2、 间接标价法
间接标价法又成应收标价法。它是以一定单位(如1个单位)的本国货币为标准,来计算应收若干单位的外汇货币。在国际外汇市场上,欧元、英镑。澳元等均为间接标价法。如欧元兑美元汇率为0.9705即1欧元兑0.9705美元。在间接标价法中,本国货币的数额保持不变,外国货币的数额随着本国货币币值的变化而变化。如果一定数额的本币能兑换的外币数额比前期少,这表明外币币值上升,本币币值下降,即外汇汇率上升;反之,如果一定数额的本币能兑换的外币数额比前期多,则说明外币币值下降、本币币值上升,即外汇汇率下跌,即外汇的价值和汇率的升跌成反比。因此,间接标价法与直接标价法相反。
3、直接标价法和间接标价法所表示的汇率涨跌的含义正好相反,所以在引用某种货币的汇率和说明其汇率高低涨跌时,必须明确采用哪种标价方法,以免混淆。
4、美元标价法又称纽约标价法,是指在纽约国际金融市场上,除对英镑用直接标价法外,对其他外国货币用间接标价法的标价方法。美元标价法由美国在1978年9月1日制定并执行,目前是国际金融市场上通行的标价法。
(文章来源:股市马经 http://www.goomj.com)
5. 各国的汇率是怎么定的
汇率是以另一国货币来表示本国货币的价格。汇率下跌可以反映货币的一种贬值
我现在在读金融,通俗解释一下吧:
《假如》一模一样的两个物品,一个生产在中国,价格6块,另一个生产在美国,价格1美元,所以说,一美元等于6元,汇率就是6:1=6
汇率的高低是由
1、利率(决定性作用);2、国际收支及外汇储备(基本因素);3、通货膨胀;4、经济增长速度; 主要影响的。
1、利率:我国利率提高,将导致我国货币升值,反之,我国货币贬值;
2、国际收支及外汇储备:在国际贸易中,如果货币收入总额大于支出总额(按上面的《假如》,比如一共支出了5块钱,一共收入1美元,则净收入是1美元减去5块钱等于1块钱),便会出现国际收支顺差,反之,则是国际收支逆差。发生国际收支顺差,会使该国货币对外汇率上升,反之,该国货币汇率下跌;
3、通货膨胀:通货膨胀的时候,是不是感觉钱没有以前值钱了?按上面的《假如》来说,就是现在的6块钱其实比不上原来的6块,即是说比不上1美元,所以说,通货膨胀会导致我国货币汇率下跌
4、经济增长速度:根据凯恩斯(现代西方经济学最有影响的经济学家之一,他创立的宏观经济学与弗洛伊德所创的精神分析法和爱因斯坦发现的相对论一起并称为二十世纪人类知识界的三大革命)的观点,GDP的增长会引起国民收入和支出的增长,会引起本币升值,反之贬值;
所以关于现在的人民币贬值。。。楼主应该明白了。。。
希望能够帮到你~要是我没说明白,欢迎楼主追问哈~
6. 对汇率进行管制有哪些方法
外汇管制的方式多种多样,归纳起来不外乎数量管制和价格管制两种:数量管制是对外汇买卖的数量进行限制,具体方式主要有外汇结汇控制和外汇配给控制。价格管制是对外汇买卖的价格即汇率进行限制,价格管制又可采取直接管制或间接管制的方式,间接管制是指以外汇基金作为缓冲体来稳定汇率水平。直接管制主要是规定各项外汇收支按何种汇率进行交易,通常采取实行本币定值过高和复汇率制的方式。
我国现行的外汇管理体制主要内容有:1)对经常项目外汇收支实行银行结售汇制,实现人民币经常项目可兑换。2)逐步放松对资本与金融项目的外汇管理,积极有序地推进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3)建立和规范外汇市场。4)金融机构经营外汇业务实行许可证制度。5)取消境内外币计价结算,禁止外币在境内流通。6)建立国际收支统计申报制度。
7. 外汇汇率是怎么制定的
这个就是个比价的问题,说白了就是看哪个货币值钱。最初的时候是按照每个国家货币含金量的大小来制定的,不过现在已经几乎脱离了这个原因。现在决定汇率的因素大体是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情况,还有本国货币在世界上的需求,以及外汇在本国的供给等等。
在2005年7月20日以前,我国使用的是固定汇率制度。就是盯住美元,汇率没有相对美元来说没有变化。但是以后,我国进行了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现在使用的是管理浮动汇率制度。就是盯住一篮子货币,在一定的空间内按照市场的供求情况波动。
人民银行按照以上因素定出参考的中间价格。
在自由浮动汇率的国家,汇率完全是根据市场情况所决定的
8. 汇率是怎么定的
这个就是个比价的问题,说白了就是看哪个货币值钱。最初的时候是按照每个国家货币含金量的大小来制定的,不过现在已经几乎脱离了这个原因。现在决定汇率的因素大体是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情况,还有本国货币在世界上的需求,以及外汇在本国的供给等等。
在2005年7月20日以前,我国使用的是固定汇率制度。就是盯住美元,汇率没有相对美元来说没有变化。但是以后,我国进行了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现在使用的是管理浮动汇率制度。就是盯住一篮子货币,在一定的空间内按照市场的供求情况波动。
人民银行按照以上因素定出参考的中间价格。
在自由浮动汇率的国家,汇率完全是根据市场情况所决定的
9. 汇率是依据什么制定的
在浮动汇率制下,汇率取决于市场供求状况的变化,当然绝对的自由浮动是不可能的。市场供求是最根本及显而易见的。如果从深层次进一步加以分析,汇率的影响因素及作用机制有:
(一)通货膨胀率的差异
通货膨胀率相对较高的货币→软货币→抛出→过剩→汇率上升
通货膨胀率相对较高的货币→货币实际购买力下降(物价上涨)→出口下降→汇率上升
(二)对外收支经常项目的顺逆差
顺差→顺差国货币需求量较大→顺差国货币升值.(J曲线时滞效应)
(三)利率的差异
套利资本的流动,资本帐户的变化。
利率高的货币→资本流入大于流出→资本帐户改善→本币升值。远期表现为贬值。
(四)市场预期
各种因素使巨额游资不定向流动。
(五)央行的直接干预
政府操纵影响外汇供求,硬手段,软手段。
(六)各国宏观政策
10. 汇率是怎么制定的是单纯一国和另一国之间定的吗
汇率:是指不同货币间兑换的比率或比价,即以一种货币表示的另一种货币的价格。按汇率制定的不同方法划分,可分为:基础汇率和套算汇率。基础汇率:是一国所制定的本国货币与基准货币(关键货币)之间的汇率。套算汇率:是在基础汇率的基础上套算出的本币与非关键货币之间的汇率。目前,各国外汇市场上每日公布的汇率均为各种货币与美元之间的汇率,非美元货币之间的汇率均需通过美元套算出来。
升值:是由于外汇市场上供求关系的变化造成的某国货币对外价值的增加。
贬值:是由于外汇市场上供求关系的变化造成的某国货币对外价值的下降。
案例 日元升值
上世纪70年代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后,日元开始实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日元兑美元汇率从360∶1的固定低点升值至240∶1。但美国政府对日元币值如此大幅上升仍很不满意,委派财政部长贝克于1985年9月22日召集了由西方5大国财长达成“广场协议”,核心内容就是通过对外汇市场的共同干预,促使其他4国货币,尤其是日元和德国马克升值。
迫于美方压力,日本政府和日本银行“忠实”履行了“广场协议”,开始与美国一起大规模干预日元汇市,日元兑美元汇率随之急剧攀升,很快于1985年底突破了200∶1,1987年初再突破150∶1,到1988年初已逼近120∶1。这意味着在不到两年半的时间里,日元兑美元已整整升值了一倍。
日本出口贸易的迅速扩大在一定程度上是建立在日元低汇率的基础之上的。因此,“广场协议”后日元被迫大幅升值,所产生的直接后果就是日本的对外贸易受到严重打击,以致严重依赖外需的日本经济很快陷入了一场“日元升值萧条”(意即日元升值带来的萧条)。
为摆脱日元升值萧条,日本政府和日本银行采取了一系列力度强大的政策措施。其中之一,就是推出了战后空前的“金融缓和”政策,日本银行通过连续5次下调利率,一举将官定利率降至2.5%的“超低”水平。在金融自由化全面推开、实体经济资金需求缩小的背景下,超低利率导致的大批过剩资金纷纷涌向股市和房地产市场,结果是以股价和地价攀升为中心的经济泡沫急剧膨胀。到20世纪90年代初,日元升值引发的经济泡沫突然破灭,日本经济由此陷入空前严重的衰退之中,迄今仍未能从衰退中彻底走出。
以“广场协议”逼迫日元升值为开端,美国经过多年努力终于打垮了其在国际经贸领域的最大竞争对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