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国定汇率制下,为什么货币政策会丧失独立性
近期中国经济持续放缓,三季度GDP同比增7.4%,创14个季度以来新低,到达自国际金融危机以来的最低点。同时受内外需收缩所致,CPI、PPI继续
回落。在经济复苏乏力、政府债务飙升、财政运转失灵的情况下,发达国家的央行普遍走上了量化宽松的道路,货币政策独立性日渐丧失。
货币政策陷入两难
欧洲由于迟迟未能摆脱欧债危机的泥沼,已开始效法美国救助金融危机的做法,改变几十年来欧洲央行不能在二级市场直接购买主权债券的铁律,针对欧元区二级国债市场进行无限量冲销式的国债购买。
美联储紧随其后,启动了“QE3”,除宣布每月购买400亿美元抵押贷款支持证券外,继续执行卖出短期国债、买入长期国债的“扭曲操作”,压低长期利率,将联邦基金利率保持在0至0.25%的超低区间,时限至少延长至2015年年中。
日本央行也不甘示弱推出了“第8轮QE”,增加资产购买规模10万亿日元,使日本购买资产的总额达到了80万亿日元,并将资产购买计划延长至2013年底。
全球经济依然疲弱,发达国家货币争相贬值以支持出口增长,各国之间利益的冲突导致全球经济政策协调变得更加艰难,中国货币政策陷入两难境地。
对中国而言,如果执行宽松的货币政策,则通货膨胀与资产泡沫的风险便难以遏制;如果收紧货币流动性,可能会扼杀中国经济增长势头,宏观调控变得更加复
杂。而另一方面,随着大宗商品价格上涨,人民币升值面临升值压力,贸然紧缩货币可能会使企业经营受到双重挤压,不利于经济企稳回升。
中长期考虑应“以静制动”
事实上,虽然三季度GDP同比增长再创新低,但是9月数据预示着当前经济已现企稳反弹迹象。无论是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等先行指标,还是工业
生产增速、投资、消费、出口等数据均有所回暖。当前国民经济运行正在由缓中趋稳向筑底企稳转变,经济筑底企稳态势已经基本确立。
从货币信贷数据来看,9月人民币贷款增加6232亿元,同比多增1539亿元;广义货币(M2)余额94.37万亿元,同比增长14.8%。虽然新增信贷
略低于市场预期,但社会融资总规模依然增长强劲。按全年信贷投放8万亿和“3:3:2:2”的比例来计算,三季度接近1.9万亿的信贷规模已远远超出央行
的预期。同时,货币供应量数据M1、M2同比增速都创出年内新高,M2增速更是超过了央行设定全年14%的增速目标。
经济出现企稳回升的态势,一方面是由于国际层面的流动性持续宽松所致的外围市场环境好转,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国内层面的前期稳增长刺激政策初见成效。
与此同时应该看到,经济企稳回升的信号中仍然蕴藏着中长期通胀的风险。虽然短期内价格有所回落,但美国等发达国家的量化宽松仍不容忽视,特别是美国“上
不封顶”的“QE3”激进政策之后,国际市场先后出现了美元贬值、大宗商品价格上涨、美股价格上涨等动作。目前中国经济减速,大量热钱尚未涌入国内形成冲
击。在这种情况下,如若政府推行宽松的货币政策刺激经济,则国际投机资本就会见风使舵,如潮水般涌入国内,形成资产泡沫的堆积。
因此,当前中国的货币政策需要“以静制动”,不宜做大的调整。随着国内外市场环境稳定好转,未来国内金融机构外汇占款将会有所改善,这也有助于抵消和缓解货币渗漏下的政策紧缩效应和政策进一步放松的压力,从而舒缓国内市场流动性。
公开市场操作大有可为
此轮货币政策微调中有一个新动向不容忽视,即央行从6月底以来进行的持续逆回购操作。特别是在上月底央行连续两次大规模进行28天逆回购操作,这样的效果几乎可以等同于央行进行了一次为期一个月的“降准”。
央行对于逆回购的运用,反映出央行对于公开市场操作货币政策工具的偏好。央行不仅把逆回购放在调节银根等各种货币政策工具的第一位置,而且央行报告也表明公开市场操作将成为央行管理流动性最为重要的货币政策组合。
相比于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带来的强烈的市场效应,逆回购的缓冲效果比较好,调控的灵活性、间接性与精确性程度更高。可以预见,在国内经济仍存在较大不确定性的情况下,短期未来逆回购将成为央行货币政策调控工具主要手段。
事实上,通过逆回购操作还可以将货币市场的池子进一步做大,作为银行之间的交易,为未来利率市场化的推进做好准备。因为若放开下游的商业银行存贷款利
率,处于上游的央行一定要有对基准利率的形成、调控以及传导的机制。如果央行缺少对基准利率的调控方式,则利率放开之后,下游的利率水平容易使产生混乱,
银行间的基准利率就失去了参照。
此外,由于逆回购与存款准备金率相比,其在价格形成上是根据市场供求来定价,这使其在调控银行体系流动性的同时,市场化程度更高。
减少货币政策干预
在运用货币政策的同时要注意的是,货币政策不是稳增长的救星。中国目前经济增长乏力的根本原因在于实体经济领域缺乏增长点和创新点。仅仅依靠增发货币等外力去刺激经济,结果只能是货币总量的扩大,而无法带来实体经济总量的增大,如此一来,滞胀的发生在所难免。
因此当前中国的经济状况应立足于调整结构,实现经济的内生性增长,而不能把货币政策作为实现稳增长或拉动经济的救星。
一方面,政府要提高对于经济减速的容忍度。经济向好时企业部门或其他经济部门缺乏调整的愿望,而经济增长低速阶段往往更有利于调整经济结构,发展创新寻求出路。
另一方面,政府的调控应尽量以推动提高经济内生性增长的方式为主,以政府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方式为辅,例如减税、社会保障等都是能培育企业未来增长点的
方式。同时,引导中长期资金进入中国经济发展需要长期资金的领域,如城市化进程和相应的基础设施建设、技术创新、中小企业融资等领域,提高流动性支持实体
经济的效率。
货币政策应是一个中性的政策,片面强调货币政策作用具有一定的负面效应,虽然能够刺激经济,但同时也会产生通胀和资
产泡沫。鉴于货币政策宽松的负面隐患,未来政府投资项目应当尽量通过招投标方式交给民间资本去完成,不要轻易动用货币政策干预经济。
『贰』 在浮动汇率制度下,本国货币政策自主性增强,对吗
我认为对,在浮动汇率制度下,汇率随市场变动,本国可以根据需要调整货币政策。若为固定汇率制,汇率需要与固定国家货币或黄金绑定,货币政策受其影响,自主性减小。
『叁』 固定汇率制和浮动汇率制各有什么优劣
固定汇率制度是货币当局把本国货币对其他货币的汇率加以基本固定,波动幅度限制在一定的、很小的范围之内.这种制度下的汇率是在货币当局调控之下,在法定幅度内进行波动,因而具有相对稳定性.
浮动汇率制度一般指自由浮动汇率制度,是相对于固定汇率制而言的,是指一个国家不规定本国货币与外国货币的汇率的上下波动幅度,也不承担维持汇率波动界限的义务,而听任汇率随外汇市场供求的变化自由浮动.在这一制度下,外汇完全成为国际金融市场上一种特殊商品,汇率成为买卖这种商品的价格.
不同的汇率制度在面对国际资本流动对本国经济产生影响的时候表现不同.一般而言,选择浮动汇率,主要由市场力量来控制资本的跨国流动;而选择固定汇率,则需要政府来控制资本的跨国流动.
“三元悖论”理论认为,货币政策独立、汇率稳定和资本自由流动三个目标不可能同时达到,只能同时达到两个.事实上各国也只能选择其中对自己有利的两个目标.
目前,固定汇率制度和浮动汇率制度孰优孰劣尚无定论.
实行浮动汇率制度的好处是:(1)浮动汇率制度可以保证货币政策的独立性;(2)浮动的汇率可以帮助减缓外部的冲击;(3)干预减少,汇率将由市场决定,更具有透明性;(4)不需要维持巨额的外汇储备.但是人们对浮动汇率也有一些顾虑:(1)在浮动汇率制度下,汇率往往会出现大幅过度波动,可能不利于贸易和投资;(2)由于汇率自由浮动,人们就可能进行投机活动;(3)浮动汇率制度对一国宏观经济管理能力、金融市场的发展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实中,并不是每一个国家都能满足这些要求.
固定汇率制度的好处是:(1)汇率波动的不确定性将降低;(2)汇率可以看作一个名义锚(nomina l a n c h o r ),促进物价水平和通货膨胀预期的稳定.但固定汇率制度也存在一些缺陷:(1)容易导致本币币值高估,削弱本地出口商品竞争力,引起难以维系的长期经常项目收支失衡;(2)同时,僵化的汇率安排可能被认为是暗含的汇率担保,从而鼓励短期资本流入和没有套期保值的对外借债,损害本地金融体系的健康.在固定汇率制度下,一国必须要么牺牲本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要么限制资本的自由流动,否则易引发货币和金融危机.如1992~1993年的欧洲汇率机制危机、1994年的墨西哥比索危机、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1998年的俄罗斯卢布危机.这些发生危机的国家都是采用了固定汇率制度,同时又不同程度地放宽了对资本项目的管制.
要在浮动汇率制和固定汇率制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一个比较好的选择就是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manage d f l o a t i n g ).实行这种汇率制度可以依靠三种工具,一是货币政策工具;二是中央银行对外汇市场的对冲性干预;三是一定程度的资本管制.这种制度既可以保持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又能使汇率具有一定的灵活性,以应对内、外部的冲击,同时还可有选择地部分放开资本账户,使资本流动处于可控的状态.目前我国实行的就是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
『肆』 固定汇率制和货币政策的独立性问题
中国货币政策独立性日益彰显(图)
2010-10-20 04:27:00来源: 证券时报(深圳)跟贴 0 条 手机看新闻
证券时报记者 贾 壮
央行在意想不到的时间推出了意料之中的一项政策——加息,很显然,这是冲着通胀去的,即将公布的9月份通胀数据很有可能超过了外界的预期,实际的通胀压力或许比想象的要大。
由于物价涨幅的回升,自今年2月以来,中国已连续7个月出现“负利率”的情况。8月份CPI回升至3.5%,创下年内新高,也是2008年10月之后的最高点。更值得担忧的是,通胀有日趋恶化的趋势,一方面是占据CPI统计最大权重的食品价格节节攀升,另一方面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反弹也带来了输入性通胀压力。
央行对通胀的担忧从货币政策委员会三季度例会的表述可以看出端倪,在例会后的新闻稿中,央行表示:“我国经济运行态势总体良好,继续朝着宏观调控的预期方向发展,但管理通胀预期、保持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任务依然艰巨。”与以往例会的表述明显不同的是,此次例会将“防通胀”提到了首位,并且着重强调了任务的艰巨性。
中国经济的强劲走势也为央行宣布加息增加了底气。兴业银行资深经济学家鲁政委分析称,今年6—7月之间,相关部门一度担心经济会过度下滑,但随着8月份经济运行数据的反弹,以及预期中9月份数据可能会继续反弹,调控当局对于经济继续下滑的担忧暂告消退,多部委加码房地产调控也说明了这一点。
今年上半年开始的房地产调控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向前推进,但进入三季度以来,蠢蠢欲动的房价开始逐渐吞噬已经取得的调控效果。因此,国务院再次出台更加严厉的调控措施,各部委也陆续推出相应举措,而要想从根本上遏制房价过快上涨,必须收紧银根。应该说,房地产调控效果不彰是促使央行收紧货币政策的另外一个重要原因。
加息的理由可以找出千条万条,但央行昨日宣布加息还是让绝大多数市场人士大跌眼镜,原因是目前中国加息缺少必要的国际环境。首先,世界主要经济体纷纷暂缓刺激政策的退出步伐,美、欧、日等经济体甚至在原有政策基础上增加了刺激的力度;其次,世界主要经济体的宽松货币政策制造了大量流动性,这些流动性充斥全球市场,四处寻找投资标的,中国此时收紧货币政策将会继续刺激热钱流入。
基于以上判断,多数市场人士得出结论,中国短期内不会加息,但实际的情况却与预期完全相反。目前来看,中国调控当局的决策思路与研究机构的分析框架有明显差异,在现有的环境下宣布加息,说明中国央行在执行货币政策过程中更加重视在复杂国际环境中的独立性,着重以国内经济因素作为决策参考。
国内的因素不仅仅是居民消费价格快速上涨,还有潜在的资产泡沫压力。瑞银证券中国首席经济学家汪涛称,由于实际利率正随着通胀预期的升高而在负区间内越陷越深,信贷控制并不足以控制资产价格通胀。随着量化宽松的到来,流动性的涌入会进一步升高。如果中国仍使用目前的政策组合来应对全球量化宽松的大环境,最大的风险可能并不是制造业部门相对美国或其他亚洲经济体失去竞争力,而是过度投资和资产泡沫。
当然,中国在汇率政策方面的灵活性也为增强货币政策独立性创造了条件,鲁政委称,6 月19 日进一步深化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后,人民币兑美元弹性的恢复,已消除了其对利率政策的制约。 (本文来源:证券时报 )
『伍』 浮动汇率制的优缺点
固定汇率制度是货币当局把本国货币对其他货币的汇率加以基本固定,波动幅度限制在一定的、很小的范围之内。这种制度下的汇率是在货币当局调控之下,在法定幅度内进行波动,因而具有相对稳定性。
浮动汇率制度一般指自由浮动汇率制度,是相对于固定汇率制而言的,是指一个国家不规定本国货币与外国货币的汇率的上下波动幅度,也不承担维持汇率波动界限的义务,而听任汇率随外汇市场供求的变化自由浮动。在这一制度下,外汇完全成为国际金融市场上一种特殊商品,汇率成为买卖这种商品的价格。
不同的汇率制度在面对国际资本流动对本国经济产生影响的时候表现不同。一般而言,选择浮动汇率,主要由市场力量来控制资本的跨国流动;而选择固定汇率,则需要政府来控制资本的跨国流动。
“三元悖论”理论认为,货币政策独立、汇率稳定和资本自由流动三个目标不可能同时达到,只能同时达到两个。事实上各国也只能选择其中对自己有利的两个目标。
目前,固定汇率制度和浮动汇率制度孰优孰劣尚无定论。
实行浮动汇率制度的好处是:(1)浮动汇率制度可以保证货币政策的独立性;(2)浮动的汇率可以帮助减缓外部的冲击;(3)干预减少,汇率将由市场决定,更具有透明性;(4)不需要维持巨额的外汇储备。但是人们对浮动汇率也有一些顾虑:(1)在浮动汇率制度下,汇率往往会出现大幅过度波动,可能不利于贸易和投资;(2)由于汇率自由浮动,人们就可能进行投机活动;(3)浮动汇率制度对一国宏观经济管理能力、金融市场的发展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实中,并不是每一个国家都能满足这些要求。
固定汇率制度的好处是:(1)汇率波动的不确定性将降低;(2)汇率可以看作一个名义锚(nomina l a n c h o r ),促进物价水平和通货膨胀预期的稳定。但固定汇率制度也存在一些缺陷:(1)容易导致本币币值高估,削弱本地出口商品竞争力,引起难以维系的长期经常项目收支失衡;(2)同时,僵化的汇率安排可能被认为是暗含的汇率担保,从而鼓励短期资本流入和没有套期保值的对外借债,损害本地金融体系的健康。在固定汇率制度下,一国必须要么牺牲本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要么限制资本的自由流动,否则易引发货币和金融危机。如1992~1993年的欧洲汇率机制危机、1994年的墨西哥比索危机、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1998年的俄罗斯卢布危机。这些发生危机的国家都是采用了固定汇率制度,同时又不同程度地放宽了对资本项目的管制。
要在浮动汇率制和固定汇率制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一个比较好的选择就是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manage d f l o a t i n g )。实行这种汇率制度可以依靠三种工具,一是货币政策工具;二是中央银行对外汇市场的对冲性干预;三是一定程度的资本管制。这种制度既可以保持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又能使汇率具有一定的灵活性,以应对内、外部的冲击,同时还可有选择地部分放开资本账户,使资本流动处于可控的状态。目前我国实行的就是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
参考资料:和讯网
『陆』 固定汇率制度下,货币当局进行干预,牺牲本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是什么
实行浮动汇率制度的好处是:(1)浮动汇率制度可以保证货币政策的独立性;(2)浮动的汇率可以帮助减缓外部的冲击;(3)干预减少,汇率将由市场决定,更具有透明性;(4)不需要维持巨额的外汇储备为什么可以减缓外部的冲击?这是因为汇率浮动制度是自由变动的,而是根据世界金融市场的变动规律而及时指定自己本国货币对外国货币的汇率,这样可以最大限度的保持本国货币不受一些突发事件类似金融危机的影响,保持本国货币的坚挺使本国经济免受损失,以下是这方面的有关资料,希望对你有用固定汇率制度是货币当局把本国货币对其他货币的汇率加以基本固定,波动幅度限制在一定的、很小的范围之内。这种制度下的汇率是在货币当局调控之下,在法定幅度内进行波动,因而具有相对稳定性。浮动汇率制度一般指自由浮动汇率制度,是相对于固定汇率制而言的,是指一个国家不规定本国货币与外国货币的汇率的上下波动幅度,也不承担维持汇率波动界限的义务,而听任汇率随外汇市场供求的变化自由浮动。在这一制度下,外汇完全成为国际金融市场上一种特殊商品,汇率成为买卖这种商品的价格。不同的汇率制度在面对国际资本流动对本国经济产生影响的时候表现不同。一般而言,选择浮动汇率,主要由市场力量来控制资本的跨国流动;而选择固定汇率,则需要政府来控制资本的跨国流动。“三元悖论”理论认为,货币政策独立、汇率稳定和资本自由流动三个目标不可能同时达到,只能同时达到两个。事实上各国也只能选择其中对自己有利的两个目标。目前,固定汇率制度和浮动汇率制度孰优孰劣尚无定论。实行浮动汇率制度的好处是:(1)浮动汇率制度可以保证货币政策的独立性;(2)浮动的汇率可以帮助减缓外部的冲击;(3)干预减少,汇率将由市场决定,更具有透明性;(4)不需要维持巨额的外汇储备。但是人们对浮动汇率也有一些顾虑:(1)在浮动汇率制度下,汇率往往会出现大幅过度波动,可能不利于贸易和投资;(2)由于汇率自由浮动,人们就可能进行投机活动;(3)浮动汇率制度对一国宏观经济管理能力、金融市场的发展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实中,并不是每一个国家都能满足这些要求。固定汇率制度的好处是:(1)汇率波动的不确定性将降低;(2)汇率可以看作一个名义锚(nominalanchor),促进物价水平和通货膨胀预期的稳定。但固定汇率制度也存在一些缺陷:(1)容易导致本币币值高估,削弱本地出口商品竞争力,引起难以维系的长期经常项目收支失衡;(2)同时,僵化的汇率安排可能被认为是暗含的汇率担保,从而鼓励短期资本流入和没有套期保值的对外借债,损害本地金融体系的健康。在固定汇率制度下,一国必须要么牺牲本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要么限制资本的自由流动,否则易引发货币和金融危机。如1992~1993年的欧洲汇率机制危机、1994年的墨西哥比索危机、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1998年的俄罗斯卢布危机。这些发生危机的国家都是采用了固定汇率制度,同时又不同程度地放宽了对资本项目的管制。要在浮动汇率制和固定汇率制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一个比较好的选择就是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managedfloating)。实行这种汇率制度可以依靠三种工具,一是货币政策工具;二是中央银行对外汇市场的对冲性干预;三是一定程度的资本管制。这种制度既可以保持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又能使汇率具有一定的灵活性,以应对内、外部的冲击,同时还可有选择地部分放开资本账户,使资本流动处于可控的状态。目前我国实行的就是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
『柒』 浮动汇率制度下货币政策的效力
根据克鲁格曼的三角,汇率稳定、资本自由流动、货币政策有效性只能选其中两个。
一般国家都是资本相对自由流动的,所以浮动汇率下,货币政策有效。
『捌』 浮动汇率制,资本开放,货币政策独立性三者能兼得吗
浮动汇率制下,扩张货币政策增加货币供应量,IS曲线右移,若封闭环境,则IS不继续右移,国民收入增加,利率下降,汇率不变,达到扩张的效果,若开放的环境,由于利率下降,人们的活动增加,IS曲线进一步右移,扩张效果更加明显。
『玖』 浮动汇率下的货币政策的实施效果
浮动汇率下的货币政策很可能失去独立性:
“根据蒙代尔“不可能三角”,固定汇率制度、资本自由流动和独立的货币政策三者不可能同时实现,只能择其二。但如果据此得出,实行浮动汇率制度就可既实现资本自由流动和独立货币政策,显然片面延展了蒙代尔的理论,国内似乎就在往这方面努力的。如果实现浮动汇率(包括有限制的浮动),很可能是资本自由流动可以适度实现,而独立货币政策彻底丧失,弱国货币一定会处于强国货币的操控之下。央行的货币调控政策失灵,财政部、央行、发改委等又各敲各的锣,相互掣肘。从股市就可看出来,证监会希望股市稳定,周小川的紧缩货币政策却不让股市翻身,有人骂周小川,其实国内货币调控政策所基于的理论就是强国发明的,现在人家要对付你,你还在用这一套,显然处处挨打,回收流动性已从主动操作进入被动操作的地步,货币政策正在丧失独立性。周小川退出央行的可能性越来越清晰,今年10月份大的人事调整和新调控政策的出台看来不可避免,但愿是亡羊补牢。
股市、房市可能会成为中国一代中产阶级的噩梦。美国债务重组在加速,从雷曼开始,债务湮灭也在加速,全球资本市场还应该有一个强力向下修正的过程。”
以上是笔者于9月14日在天涯经济论坛的一个贴子,9月15日,央行便有了大动作,但却提前来了。那么是否说明央行意识货币政策独立性问题呢?我想认识到了也未必能做到,我想此次调控政策的重大转向也有不得已而为止的成分。
首先,经过一年半多的货币紧缩政策,其负面效应越演越烈,而通胀并没有实质性改善,近期CPI指数的回落是很有问题的,其中日用品涨幅仍达10%就很能说明问题,如果以此指导货币政策恐怕会南辕北辙。但大量实体经济的倒闭很可能撼动本国经济基础,再不放松已说不过去,其实也是对错误调控的一次修正。
其次,美国次贷危机深不见底,两房危机和雷曼破产已意味着全球经济进入金融海啸期,就在雷曼破产、全球资本市场极度恐慌之机,下调两率对于稳定国内资本市场有一定作用,否则,周二的股市可能直奔跌停板。
第三,从美元走势看来,美元已走出月线级别的强势,先欧元,后是马克、英镑,各国央行都已宣告国内经济衰退的方式力挺美元,的确美元大到不能倒,现在临到人民币,因为人民币已实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根据开放式利率理论,利率下调必将影响人民币汇率进入拐点,从而有利于稳固美元走势,各国央行其实已被美元这个“大到不能倒”的怪物所挟持。
但央行货币调控政策真的能有效并力挽狂澜吗?从其选择的时机,笔者认为上述三个原因中第三个原因可能是这次货币调控政策的主要原因,也就是说并不如许多经济学家所欢呼的央行在挽回货币政策独立性,其效应有待观察。按理说,只要信贷放松新的一轮牛市应该能够启动,但我们有大小非问题,有一种观点是大小非并非本轮熊市的根本力量,根本力量是银根紧缩,大小非只不过是加重了股市下跌的动能,因此即使真有新的一轮牛市启动那也是慢牛。现在还有一个问题就是美国次贷,这可能触发百年一遇的债务大湮灭,全球资本市场必然会有大动荡,中国也不可能独善其身。大小非、次贷危机是凭空生出的两只“黑天鹅”,A股市场的大环境从未遭遇过这两个问题,其后更深层次一个大环境,就是我们的实行了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如果我们的外汇管制没有想象中有效,根据开放式利率理论,那么降息会触发人民币进入了一个拐点,热钱会加速流出,资本市场会有向下修整的压力,央行政策效应往往滞后于国际资本的流动性效应。进言之,作为美元债权国,我们积累了大量美元资产,本币贬值就意味着这些资产升值,国内消费和投资支出相应增加,但问题是我们的所谓美元资产很大一大部分套牢在美债里面,而美国的情形众所周知了,一场席卷全球的金融风暴随时会触发,黄金与美元、石油的关联度分别为80%,最近油价大跌,而黄金却有冲高的迹象,是否正预示着这一点呢。
『拾』 为什么固定汇率制度 资本自由流动与独立货币政策不能同时实现,请举例(三种组合)。
固定汇率制度是国家间货币采用固定兑换比率进行交换的制度。一国政府把本国货币的价值固定对应单一其他国家货币,或一揽子其他货币,或者另一种衡量价值,
例如黄金,固定汇率制度可以分为1880-1914年金本位体系下的固定汇率制和1944-1973年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的固定汇率制(也称为以美元为中心的固定汇率制)两个阶段。
经济学上一直存在蒙代尔的三元悖论,也就是一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汇率的稳定性、资本的自由流动这三者不能同时存在,最多只能选择其中两个。
对中国来说,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可以理解为中国是否有加息(降息)、降准(升准)等主动权、是否受外部环境干扰等;汇率的稳定性是人民币到底是稳定还是大幅波动;资本的自由流动是相对资本管制来说的。
以中国香港为例,香港实行的联系汇率制度,也就是港币和美元挂钩,美元兑港元的汇率始终保持在1:7.80,同时香港又是世界性金融中心,金融对外开放幅度非常之大,即香港同时选择了资本的自由流动和货币汇率的稳定性,那么在三元悖论下,香港就失去了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当美联储加息或降息的时候香港往往得被动跟随。
(10)浮动汇率制使货币政策丧失独立性扩展阅读:
固定汇率体系的主要优点是减少了经济活动的不确定性,一个想稳定其物价的高通货膨胀国家可以选择加入固定汇率体系来恢复央行的信誉。
固定汇率有时会变得不稳定,汇率水平会突然变化。如果一个国家迫于市场压力放弃原先的目标汇率而实行新的汇率,则被称之为汇率的再安排。之所以实施汇率再安排,有时是为了解决长期性的经常项目赤字或盈余。汇率再安排可以是本币的升值,也可以是本币的贬值,但如果对汇率的再安排过于频繁,那么汇率制度将丧失了可信性,而且浮动汇率制度的内在不稳定性仍然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