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汇率佣金 > 人民币汇率市场化研究

人民币汇率市场化研究

发布时间:2021-06-30 05:35:45

『壹』 汇率市场化的什么是汇率市场化

如果说利率市场化是深化市场经济改革在国内资金市场上的必然反应,汇率市场化则是我国主动参与国际范围内资源配置的重要举措。新中国成立后先是学习苏联采用了依靠要素投入,首先是资本要素(投资)驱动经济的粗放增长模式,改革开放后是模仿日本的出口导向型模式,采取“出口导向”的国家对外经济政策,用出口需求弥补由要素驱动造成的消费和内需不足,总体上是以投资和出口驱动的粗放增长方式。
要素价格的严重扭曲鼓励高资源投入、低经济效率项目的扩张。要素价格定得过低;为了支持出口导向的政策,本币的汇率由进口替代时的本币高估转为低估。如果说在经济发展的初始阶段,以偏离市场供求的汇率政策支持特定的经济发展目标还可以理解的话,在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今天,这种政策无论如何已经难以为继。国际金融危机更是使我国的出口导向政策既不可能(需求限制),也缺乏吸引力(外汇储备缩水)。
实际上我国的汇率市场化改革已经开始。2012年央行把银行间即期外汇市场人民币兑美元交易浮动幅度由5‰扩大至1%,并在银行间外汇市场推出人民币对日元直接交易。2005年汇改以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和实际有效汇率已经累计升值超过30%,经常项目顺差占GDP的比率由2007年峰值的10%降至目前的不到3%的水平。

『贰』 一直在说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但搞不清一个根本问题:为什么不从一开始就汇率市场化

答:稳定了汇率,就能基本锁定进出口的成本。汇率的变动涉及到本国金融的稳定,如果汇率完全放开,会出现国际炒家利用该国的经济弱点而操纵该国货币,造成巨大的金融动荡。1997年的东南亚金融危机就是这样发生的。这就是为什么中国一直没有开放资本项目的原因吧。

同时,汇率也是国际关系中的重要议题。美国压迫中国让人民币升值,表面目的是减少中国出口对美国本土产业的冲击,但将来有可能为做空人民币埋下伏笔。

『叁』 写关于“上海自由贸易区对人民币汇率市场化影响”的论文,需要写哪些方面,求个大纲

不懂了,给你大纲的了,

『肆』 汇率机制市场化

人民币汇率问题的实质,并不是人民币是否应当重估,即它的短期升降与否,而是人民币汇率制度应采取固定汇率还是浮动汇率。换言之,汇率水平只是最终的结果,形成汇率的机制才是问题的关键。尽管我国名义上实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但是自从1998年以来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变化率均不到0.1%,因此IMF根据中国表现将中国视为固定汇率制国家。
经典的蒙代尔-弗莱明模型,认为在货币政策独立性、资本流动和固定汇率三个目标之间,不可能同时实现。但该模型的假设并不符合我国目前利率管制和资本管制的经济现实,本文通过改进的M-F模型分析我国的利率汇率传导机制。
一、经典的蒙代尔-弗莱明模型
经典的蒙代尔-弗莱明模型认为,开放经济条件下,特别是在货币自由兑换和资本自由流动的条件下,国际
一国货币当局企图通过增减货币量来影响国内利率的努力是徒劳的,国内市场上的利率是由国际利率水平和外汇汇率的预期变动率决定的;国内货币市场和商品市场正是在这一利率水平的自发作用下实现均衡的。
经典的M-F模型认为,固定汇率制度下货币政策之所以无效,是由于在这种制度下。当央行企图通过增加货币供应量、使得LM曲线从LM1向LM2方向右移的方式来降低利率、刺激总需求时,本国利率水平下一旦下降到CM曲线之下,在资本自由流动的条件下,会引起资本外流,并对外汇汇率产生升值压力。在固定汇率制度下,央行为了维持汇率的稳定,会被迫向外汇市场卖出外汇,买入本币。这会使货币供应量减少,使LM曲线反过来向左上方位移,并返回其初始位置,从而使央行增加货币供应量、降低利率、刺激总需求、增加产出的努力发生逆转,并最终失败。因此,在固定汇率下,货币当局不能自主决定货币供应量和LM曲线的位置,也不能有效地影响利率水平,所以货币政策是无效的。

二、符合我国实际的M-F模型
尽管目前我国在实践中选择盯住美元的固定汇率制度,但由于目前我国的经济环境并不满足经典的M-F模型的假设:
1.我国的利率市场化程度很低,存在着严格的利率管制,包括存贷款利率在内仍然由货币当局直接制定。
2.人民币在资本项目下仍不可自由兑换,资本的跨国流动仍然受到严格的管制。
因为在我国,国内外利率不满足利率平价关系,利率变动也不会引起套利活动和资本流动。这种利率既是法定利率,也是市场实际借贷利率,它既可以高于也可以低于国际利率水平。所以我国货币市场和商品市场正是在这种管制利率的强制作用下被动地实现均衡的。可用管制利率曲线i = i*取代CM曲线。则我国货币市场实现均衡的均衡点必定位于管制利率曲线上。
下面分析人民币降息对货币市场的影响。如图
i1*下调到i2*时,意愿投资是利率投资的减函数,因此管制利率曲线的向下位移会使IS曲线从1点向2点方向移动,即从Y1增加到Y2。从货币市场的角度看,管制利率的下降会使企业和居民对银行信贷资金的需求和投机需求也会随之增加,这促使银行体系增加对信贷资金和货币的供给,从而使LM曲线发生适应性右移,例如从LM1右移到LM2,最终使IS、LM曲线及管制利率曲线的交点从点1右移到点2,从而使总需求及收入从Y1增加到Y2。

可见在严格的外汇管制之下,利率下调不会引起国际间的套利活动和资本外流,因此不会对外汇汇率产生升值压力,央行不需要为稳定汇率而卖出外汇、买入本币、减少货币供给量,因此我国的货币政策是有效的。不过这种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即1点和2点的水平距离,取决于IS曲线和LM曲线的斜率。IS曲线斜率越大,LM曲线斜率越小,利率下调的引起的总需求和收入水平的增加幅度越大,从而货币政策越有效。
尽管根据改进的M-F模型得出我国现行的固定汇率制度下货币政策有效的结论,但是这一结论是在严格的外汇管制和利率管制的条件下取得的。实际上利率变化常常会带来非法的将资本项目混入经常项目结售汇来实现资本流入流出,所以现实中利率的变化会对资本流动产生影响,货币政策的有效性也受到影响。
三、带来的思考
在利率没有市场化之前,利率汇率之间的传导机制与经典的汇率理论是不同的。我国央行调节利率升降与市场调节恰好相反,经济处于低潮时,为了放松银根,刺激消费与投资,促进经济增长,央行降低利息率;经济高涨时,为了抽紧银根,抑制投资和消费,使经济降温,中央银行提高利率,利率的变化与经济周期基本一致。目前虽然人民银行已明确表示要在3年内实现利率市场化,在制定利率政策时也更多地考虑市场因素,但是还受到主观、客观和不同政策目标的影响。
随着我国利率市场化和人民币在资本项目下可兑换程度的提高,我国的经济环境将越来越符合前面提到的经典的M-F模型假设条件,如果继续实行固定汇率制,那么我国的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和有效性将大打折扣。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发生,我国应当适时恢复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

http://www.studa.net/zhengquan/060209/16574140.html

http://cache..com/c?word=%BF%AA%B7%C5%2C%BB%E3%C2%CA%2C%C4%A3%D0%CD&url=http%3A//www%2Estuda%2Enet/zhengquan/060209/16574140%2Ehtml&b=10&a=0&user=
参考文献:
1、苏平贵:《汇率制度选择与货币政策效应分析》,《国际金融研究》,2003年第5期。
2、朱耀春:《汇率制度的国际比较研究及影响因素分析》,《国际金融研究》,2003年第10期。
3、杨坚白:《中国宏观经济政策选择》,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2月
转贴于 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http://www.studa.net 1634希望对你有用哈!

『伍』 什么是人民币汇率市场化有什么风险

92年的英镑,97年的泰铢,怎么死的?
通胀压力,黄金储备不足等都是大问题

『陆』 人民币汇率如何实现市场化

让人民币和外汇可以自由兑换就可以了。
如果要了解人民币汇率和历史趋势,可以进“机会007网”外汇栏目。
该网还可以看世界各国货币之间的汇率历史走势。

『柒』 中国利率市场化、汇率市场化和人民币国际化的目标分别是什么,进展如何,还应怎样发展(详细点、分开说)

价格是市场的核心,它反映了供求关系,引导资源优化配置。利率是货币的使用价格,利率市场化是为了发挥利率的价格机制,使金融市场发挥作用,令资金优化配置,并以此促进实体经济的发展。
我国的汇率还为市场化,长期的盯住美元的单一规则,某种程度上,加剧我国国际收支顺差,表现为积累了巨额外汇,并引发内部通胀。但汇率市场化要以利率市场化为前提,循序渐进,否则贸然开放资本账户、实行汇率市场化,只会引发剧烈的金融动荡,对我国经济造成巨大的冲击,拉美、东南亚都是前车之鉴。
人民币国际化一方面是我国经济实力增长所引致的客观需求,一方面是对现行国际货币体制的挑战。美元作为目前世界主要储备和结算货币,其权利和义务不对等,在其逆差时只需印发美元即可,而其他国家在顺差时积累美元,以被日后逆差时使用,在逆差时则不得不利用各种政策进行痛苦的调整,很多时候还要以牺牲本国增长为代价。
目前的进展是,利率市场化放开了贷款利率上限和存款利率下限;汇率市场化在逐渐调整,放宽人民币浮动区间;人民币国际化方面,香港等人民币连结算中心已经基本建立,今年来新增了多种货币与人民币实行自由兑换,尤其是卢布等两种一改用直接标价法表示,改用间接标价法,值得关注。
大致就是这样,我估计你是在校生要写小论文,目前主要的观点和比较共识的就是我说的这些,该引导的也就到这了,怎样研究和展开是你的本分,有问题再追问。

『捌』 人民币汇率将实行市场化改革了吗

据报道,从经济领域的对外开放来看,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认为有“三驾马车”值得关注,其中之一就是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人民币汇率之所以能够维持相对均衡态势,离不开背后的市场化改革。

专家表示,从目前经济工作总基调来看,稳中求进是最基本的要求,包括了怎样维持经济稳定健康增长;改革方面则考虑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无论从货币政策层面还是促进改革层面,深化汇率市场改革都是出于综合考虑的结果。

希望人民币的汇率可以早日实现市场化!

『玖』 为什么要进行人民币汇率市场化

汇率市场化是大势所趋,并且自从史密斯协定以后,各个国家基本都采用的浮动汇率制度,将汇率的决定权一部分交给市场来做决定,当然央行还是会起到宏观调控的作用在里面

『拾』 利率和汇率市场化有什么好处中国不市场化,担心的是什么若需要将两率市场化,应该怎么做

总的来说,利率市场化和汇率市场化是充分发展金融产业,发挥金融服务经济的重要举措。利率市场化和汇率市场化基本原理是相同的,所以先从利率市场化说起。

利率市场化的好处具体体现在:

1、发展金融产业

1)、充分引入竞争,鼓励银行采用现代化的管理、技术等手段发展。

可以理解为提升银行的综合经营能力。

2)、丰富金融产品和产业

现代经济的发展,决定了银行并不仅仅是资金的提供者,还是金融解决方案的提供者,经济的各个领域都需要银行的支持,但由于需求方式的不同,决定了产品供给方式需要多样化,因此利率市场化,银行可以自主根据需求丰富产品。

金融的发展需要完善的产业链,那么利率市场化,扩大市场金融产品的需求,因此配套产业如期货证券、保险、金融解决方案等市场主体队伍会逐渐的扩大。

3)、完善中国人民银行的利率调控体系。

总起来说,对于银行来说,利率市场化,是运用市场经济的手段,提升银行的运营管理水平和效益。

2、服务经济

1)、充分引入竞争,银行间的竞争加剧,为了扩大市场,银行可能采取降低贷款利率的手段,实体经济融资成本相对降低。

2)、产品和产业的丰富,非银行市场主体有更多产品选择。

总的来说,为金融系统的完善,使得利率在资源配置中发挥作用,从而为经济的发展提供动力。

3)、为财政政策提供帮助

比如,当经济处在通缩和通胀周期的时候,利用利率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银行根据风险,减少或者扩大对市场的资金注入,引导经济趋向合理。比如,通胀,银行可以提升利率,减少资金注入,遏制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不对等的状态。

中国不是不利率市场化,而是采用一种渐进的利率市场化政策。因为利率市场化是有风险的。

主要担心:过度竞争和系统性风险。

1、过度竞争

利率市场化后,银行为了扩大市场,不惜降低贷款利率,提升存款利率来吸引客户,容易出现的问题:

1)、大银行越来越大,小银行生存困难。

比如,大银行不断降低贷款利率,提升存款利率,利差进一步放大。利差收入是银行的主要收入来源,因此,小银行面对客户的不断流失,利差水平的不断降低,而可能负债运营。

2)、资产质量下滑,增加债务违约风险。

2、系统性风险(债务危机)

银行放债热情高涨,导致债务过度膨胀。这种情况下,如果债务违约,将是对整个经济的打击,比如破产、对经济未来发展悲观预期等等,将使经济处于恶性通缩的境地。

阿根廷曾经借希望于利率市场化,缓解国内通胀的经济形势和鼓励金融市场发展,但是由于金融机构大幅度降低利率吸引客户和资金需求者向利率较低的国际市场借款,导致外债过度膨胀,大批企业因为无法偿还企业贷款而倒闭,最终导致债务危机。

由此可见,利率市场化是有条件的:

1、金融产业的完善,市场主体公开、充分的竞争。就是市场主体要多。

2、市场化运作的意识,意思就是按照规律运营,同时要有风险意识。

3、法律保障

4、技术保障

法律保障和技术保障是基础,提供操作规范和便于宏观调控、协调能力的,比如全国统一性平台。

中国利率市场化的进程是上述四个条件逐步完善的过程。

同业拆借利率市场化:

1986 年1 月7 日,国务院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管理暂行条例》

放开银行间拆借利率的尝试,《条例》明确规定专业银行资金可以相互拆借,资金拆借期限和利率由借贷双方协商议定。

关键词:期限和利率双方协定。

存在风险:市场主体风险意识薄弱。意思就是银行主体单纯为了追逐利润而过度扩张业务而可能导致的债务违约、流动性等风险。

1990 年3 月出台了《同业拆借管理试行办法》

首次系统地制订了同业拆借市场运行规则,并确定了拆借利率实行上限管理的原则。

解读:在法律法规上保障利率市场化工作有法可依,上限管理是为了拟制过度竞争可能产生的拆借利率过渡上升。

1995 年11 月30 日,国务院有关金融市场建设的指示

从1996 年1 月1
日起,所有同业拆借业务均通过全国统一的同业拆借市场网络办理,生成了中国银行间拆借市场利率(CHIBOR)。至此,银行间拆借利率放开的制度、技术条件基本具备。

关键词:全国统一拆借市场网络、同业拆借利率放开制度、技术条件

1996 年6 月1 日,人民银行《关于取消同业拆借利率上限管理的通知》

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利率由拆借双方根据市场资金供求自主确定。

解读:在法律保障、全国运行平台技术条件成熟的条件下,同业拆借利率完全根据供求关系决定,标志着同业拆借利率市场化完成。

债券市场利率市场化:

1991 年,国债发行开始采用承购包销这种具有市场因素的发行方式。

1996 年,财政部通过证券交易所市场平台实现了国债的市场化发行。

方式:利率招标、收益率招标、划款期招标等(市场因素),旨在提升发行效率和降低发行成本。

1997 年6 月5 日,人民银行下发了《关于银行间债券回购业务有关问题的通知》

决定利用全国统一的同业拆借市场开办银行间债券回购业务。借鉴拆借利率市场化的经验,银行间债券回购利率和现券交易价格同步放开,由交易双方协商确定。

关键词:全国统一拆借市场(技术条件),双方协调确定(根据供求关系,自主决定)

存贷款利率市场化:

1999年存款利率改革初步尝试

自2013年7月20日起,中国人民银行决定全面放开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管制。

解读:银行主体根据供求关系,决定贷款的供求关系自助决定贷款利率,引入市场竞争。

自2015年5月11日起,中国人民银行决定金融机构存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上限由存款基准利率的1.3倍调整为1.5倍。

关键词:1.5倍,被解读为银行自助决定存款利率的上限,超过1.5倍,根据存贷比,银行可能负债运营。所以被解读为市场化基本完成。

自2015年8月26日起,中国人民银行决定放开一年期以上(不含一年期)定期存款的利率浮动上限,标志着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又向前迈出了重要一步。

自2015年10月24日起,中国人民银行决定对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等不再设置存款利率浮动上限。

解读:自此,银行已经掌握根据供求关系自主决定存贷利率的主动权,市场化操作基本完成。

汇率市场化基于同样的道理,在人民币汇率的形成过程里发挥基础性作用,更多地参照国际货币市场的供求情况,依据市场供求灵活确定人民币与各种外币的比价。需要市场主体的市场意识、法律和技术保障,中国正在推进。

阅读全文

与人民币汇率市场化研究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理财产品都含基金吗 浏览:750
控股信托的银行 浏览:124
北京大通电子交易所 浏览:268
成都文德证券 浏览:933
洛阳银行郑州融资 浏览:415
国外汇来技术服务费如何结汇 浏览:296
股票中的财务杠杆 浏览:304
今日金股票 浏览:830
出租房付的佣金计入什么科目 浏览:990
长江石化成品油价格 浏览:101
财政部企业购买银行理财产品 浏览:631
存货随汇率发生变动吗 浏览:920
人民银行汇率证明 浏览:451
东阿三宝阿胶最新价格 浏览:850
关于投资理财的论文3000字 浏览:482
英大汇通融资租赁排名 浏览:54
光大证券816事件 浏览:431
2013年韩元对人民币汇率 浏览:530
调出融资融券后 浏览:379
证券公司代销金融产品结算 浏览: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