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世界银行里统计的GDP现价美元指的是GDP(ppp法)么
不是,而是国际汇率。
⑵ 购买力平价(ppp)与 汇率的区别
购买力平价理论有绝对的和相对之分!绝对购买力平价说明了汇率和两国的物价水平有关;相对平价则说明汇率和两国通胀率有关!购买力平价理论是用来预测长期汇率趋势的!而汇率是指一国货币的外币价格,由外汇市场供求关系(汇率放开)决定,有即期和远期汇率之分!
⑶ 2010年中国和美国国民生产总值的名义美元和PPP美元数据是多少呀
2010年美国GDP为15.54万亿美元23013年GDP预估2.2% 2013年GDP在16亿美元左右
2010年中国GDP为519322亿人民币换算成美元是8.4万亿多美元,2013年GDP保守估计7%,2011年GDP也会达到9万亿美元。
如果不发生战争,中国GDP超过美国只是时间问题。
经济学家说2030年就会超过美国,也有人说可能会更短、
人均就不要说了,只要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好,人均多少真的无所谓。因为如果人均都要超过美国,除非美国急剧衰落国家分裂,才有可能。
⑷ 1美元=多少RMB
国际上从50年代开始使用PPP 方法比较各国收入,最早对中国进行比较的是克拉维斯,1981年估计人民币在1975年的购买力平价是1美元等于0.46元人民币,中国人均GNP是343 元人民币,按照PPP 折合745美元,相当于美国的10%。后推出中国1988年人均GNP为2472美元,1994年为 4789美元,相当于美国的18.5%。任若恩在1994年估计中国1986年人均GNP 是1044 美元,外推到1994年为2645美元,相当于美国的10.2%。世界银行估计,1994年中国人均GDP为2510美元,相当于美国的 9.7%。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估计1991年为1450美元,外推到1994年是2178美元。任若恩使用GK方法计算了1987年人民币与各国的购买力平价:1元人民币等于 124.65日元,1.6马克,488.7韩国元,0.493英镑,0.709美元,按照人民币直接标价倒算过来,1美元等于1.41元人民币。郭熙保的计算结果是:1994年中国GDP 总量购买力平价的几何平均数是2.26,GDP是46481亿元人民币,人均3878人民币,按PPP折合为,GDP 20567亿美元,人均1716美元,比按照汇率折合的450美元高2.81倍。按照GDP结构,资本形成的PPP最高,为 4.6;个人消费类2.25,政府支出为1.11。价格相差最远的是住房,在相同质量的前提下,中国住房价格是美国的14%,教师工资是美国的16%。易纲和范敏在1997年估计,1995年中美两国PPP为 1:4.2。
⑸ GDP的单位中PPP美元是什么意思
购买力平价学说(theory of Purchasing power parity简称PPP) 是一种历史非常悠久的汇率决定理论,它的理论渊源可以追溯到16世纪,对之进行系统阐述则是瑞典学者卡塞尔于1992年完成,其基本思想是:货币的价值在于其具有的购买力,因此不同货币之间的兑换取决于他们各自具有的购买力,因此不同货币之间的兑换比率取决于它们具有的购买力的对比,也就是汇率与各国的价格水平之间具有直接的联系.
购买力平价法也叫国际比较项目法(ICP),是以国内商品价格同基准国家同种商品价格比率的加权平均值为购买力平价计算的。ICP是由联合国统计局、世界银行等组织主持的一项旨在提供GDP及其组成部分的国际一致价格和物量的跨国比较体系。ICP经历了由双边到多边,再到分区域比较(区域内多边比较,再联合成全球性比较)的发展过程,但其研究的基本思路就是通过价格调查并利用支出法计算的GDP作为基础,测算不同国家货币购买力之间的真实比率(以PPP为货币转换系数),从而取代汇率,把一国的GDP转换成以某一基准货币或国际货币表示的GDP。
⑹ 什么是ppp gdp
购买力平价即是PPP.如果比较两国GDP,需换成同一种货币单位,但是汇率对其影响就比较大,而用购买力计算的,就较为真实的反应了一国的GDP水平。
以下来自网络:购买力平价(英语:Purchasing Power Parity,简称PPP),又称相对购买力指标,是一种根据各国不同的价格水平计算出来的货币之间的等值系数,使我们能够在经济学上对各国的国内生产总值进行合理比较,这种理论汇率与实际汇率可能有很大的差距。
该理论指出,在对外贸易平衡的情况下,两国之间的汇率将会趋向于靠拢购买力平价。一般来讲,这个指标要根据相对于经济的重要性考察许多货物价格才能得出。
购买力平价汇率对于比较不同国家之间的生活水平较精准。现行的货币汇率对于比较各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将会产生误导。例如,如果墨西哥比索相对于美元美元贬值一半,那么以美元为单位的国内生产总值也将减半。可是,这并不表明墨西哥人变穷了。如果以比索为单位的收入和价格水平保持不变,而且进口货物在对墨西哥人的生活水平并不重要(因为这样进口货物的价格将会翻倍),那么货币贬值并不会带来墨西哥人的生活品质的恶化。如果采用购买力平价就可以避免这个问题。
一个测量购买力平价的简单例子就是由《经济学人》杂志所创的巨无霸指数。该指标将各国的麦当劳分店的巨无霸汉堡(巨无霸)销售价格进行了比较:如果一个巨无霸在美国的价格是4美元,而在英国是3英镑,那么美元与英镑的购买力平价汇率就是3英镑=4美元。假如在这个例子中美元和英镑的汇率是1:1,那么根据购买力平价理论,以后的真实汇率将会向购买力平价汇率靠拢。
购买力平价学说(theory of Purchasing power parity简称PPP) 一种历史非常悠久的汇率决定理论,它的理论渊源可以追溯到16世纪,对之进行系统阐述则是瑞典学者卡塞尔于1992年完成,其基本思想是:货币的价值在于其具有的购买力,因此不同货币之间的兑换取决于他们各自具有的购买力,因此不同货币之间的兑换比率取决于它们具有的购买力的对比,也就是汇率与各国的价格水平之间具有直接的联系.
希望采纳
⑺ ppp的计算方法
计算购买力平价
对支出法GDP确定统一的详细分类
目前,国际比较中采用的分类基本上以SNA为准,仅作局部调整(如将政府消费中用于居民健康、教育、文化服务和社会福利的部分转入居民最终消费中)。
将全部最终商品和服务项目分为居民最终消费支出、社会最终消费支出、固定资产总形成、流动资产增加和净出口五个支出大类,再在每个支出大类中划分小类,共分163个基本分类。其中,居民最终消费支出分128类,社会最终消费支出分3类,总资本形成分31类,国际收支差额l类。
按上述基本分类搜集基础数据
在各基本分类中确定代表商品和服务项目,并调查、搜集代表商品和服务项目全国的平均价格。在确定代表商品和服务项目时,既要遵循商品同一性、可比性和相同代表性的原则,又要考虑各国的消费习惯和结构。
商品的同一性和可比性要求对比国家或地区的商品规格、等级型号、包装、材料、没计及销售条件等应基本相同和可比,商品的代表性原则要求所调查的规格品在对比国家或地区之间应有较高的代表性。
计算各支出类别和总体的各种指数
这里所说的指数与通常意义上的统计指数有所不同,它们不是对同一事物作动态上的比较,而是揭示事物在空间上的差别。
例如,人均GDP指数是指分别按两国名义货币计算的人均GDP比值、国际经济对比中按照所比较对象多少的不同,可以分为“双边对比”和“多边对比”,前者只涉及两个国家,后者涉及多个国家。“双边对比”和“多边对比”指数的计算方法不同,后者更复杂一些。这里重点介绍“双边对比”指数的计算方法。
(7)美国ppp汇率扩展阅读
计算原则
商品购买力平价测算出的结果之所以引起人们的争议,根本原因在于其计算过程所遵循的实物原则。
其一,“一个土豆就是一个土豆”的做法使得不同发展水平、消费水平、消费习惯和消费结构国家间的“一揽子”代表规格品很难满足商品购买力平价的相同代表性原则;
其二,商品购买力平价测算所遵循的实物原则忽略了各国经济结构的差异。由于各国经济结构存在很大差异,用商品购买力平价法作为比较的基础有可能夸大低收入国家的GDP。
主要原因是:首先计算商品购买力平价时所采用的比较基准——各类支出的“国际平均价格”是以各国上报的价格材料和各国的GDP分类支出额为依据进行加权平均计算得到地,由于发达国家拥有较大的GDP份额,在确定权数时发达国家起着主导作用,因此“国际平均价格”的水平和结构实际上与发达国家的状况更接近,而与发展中国家的价格水平、商品结构相距更远。
其次,商品购买力平价测算遵循实物原则,这一原则忽略了商品在购销环境和服务水平等市场参数上的差异,而事实上即使是同一商品,在不同的市场条件下其追加的价值是不同的。从总体上讲,低收入国家综合经济质量(含服务水平)远不如发达国家,其代表商品的质量和价格均较低,那么按照实物原则计算的商品购买力平价指数无疑会高估低收入国家货币的实际购买力。
商品在购销环境和服务水平等市场参数上存在很大的差异,事实上即使是同一商品,在不同的市场条件下其追加的价值是不同的,同一件商品在不同的市场环境下购买者所获得的满足也是不一样的,也就是说同一件商品在不同的市场环境下消费者所获得满足是不同的。
因此商品购买力平价计算遵循的所谓“一个土豆就是一个土豆”的实物原则,本身就偏离了经济学研究的目的。从以下的分析中我们不难发现正是由于商品购买力平价的实物原则,从根本上决定了PPP的计算方法无论如何改进也无法取得令世人满意的效果。
效用购买力平价理论的研究舍弃了实物原则,它以人类获得的满足即效用为出发点,遵循效用原则。所谓效用原则是指:虽然世界各国人民有不同的生活习惯(不同的生活习惯导致世界各国有不同的市场结构、消费习惯、消费结构等经济现象的存在),但他们日常生活中所获得满足即在日常生活中所获得的效用是可以比较的。
效用原则在分析的起点已经考虑各国人民的生活习惯问题,使得效用购买力平价的和商品购买力平价相比在计算过程中摆脱了很多不可比的因素。
另外效用购买力平价和商品购买力平价相比不再考虑代表规格品的相同代表性问题,效用购买力平价在计算过程中其比较的媒介已经不再是“一揽子”代表规格品,而是世界各国人民在日常生活中所获得的效用,比较的媒介由“一揽子”转化为“一个”。
使得效用购买力平价可以满足双边比较中的“代表性、国家互换检验和因素反向检验”特征以及多边比较中的“基国不变性、传递性和矩阵一致性”的要求。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购买力平价法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购买力平价
⑻ 按汇率如何来计算的GDP,按购买力平价法{ppp}如何来计算的GDP的,怎样说明人民币被低估了呢
汇率计算GDP? GDP的统计就是用RMB来统计的啊?
如果说是用美元计算,比如现在人民币的汇率是6.5比1,那么按美元计算的GDP就应该是中国的GDP除以6.5
按PPP计算GDP有几种方法,要看选择哪一种,一般是用各种方法统计,然后算平均吧? 这个不太清楚。最著名是巨无霸指数,你可以自己去了解下
⑼ 汇率超调和ppp的联系
你确定你想问的是汇率超调,而不是汇率变换(剧烈)与PPP的联系么?因为,汇率超调实际上是一个模型,不是一种经济行为。是由美国经济学家鲁迪格·多恩布 (Rudiger·Dornbusch) 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又称为汇率决定的粘性价格货币分析法。因为其核心理念在于价格粘性的特点。
所谓超调通常是指一个变量对给定扰动做出的短期反应超过了其长期稳定均衡值,并因而被一个相反的调节所跟随。导致这种现象出现的起因在于商品市场上的价格存在“粘性”或者“滞后”的特点。
而购买力平价(英文:Purchasing Power Parity,PPP)在经济学上,是一种根据各国不同的价格水平计算出来的货币之间的等值系数,以便能够对各国的国内生产总值进行合理比较。
购买力平价理论指出,在对外贸易平衡的情况下,两国之间的汇率将会趋向于靠拢购买力平价。所以,如果结合汇率超调和PPP理论的话,汇率超调会造成均衡汇率从原来的均衡点移动到新的均衡点,而最终趋向长期的新的购买力平价。
⑽ 为什么中国PPP是世界第一GDP却是第2
ICP是一项全球性统计合作项目,主要目的是测算各种货币的购买力平价(Purchasing Power Parity,简称PPP),以便用PPP作为转换系数,将各国国内生产总值(GDP)转换为用统一货币单位表示,从而比较和评价各国的实际经济规模和结构。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宣布,2014年中国GDP(PPP-购买力平价)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
2014年GDP(PPP)基础是2011年ICP购买力平价(3.506/美元),根据近几年物价总指数外推出来的。ICP有专业统计软件(ICP工具包),只要将商品和服务价格正确办公输入,就会自动输出购买力平价。世行公布GDP(PPP)是支出法,不是生产法,只有最终消费商品,没中间产品。如说,购买导弹就要用汇率价,不能用购买力平价。实际GDP购买力平价包括了消费、投资和外贸平价,中国外贸比重较小(3.7%)。世行ICP项目操作手册,详细规定了调查项目和计算方法,不论谁的篮子什么多(权数),购买力平价都是一样的。至于篮子里,是面包、还是馒头,那是生活习惯问题。
目前,我国住户调查中的居民收入和居民消费数据存在一定程度的低估,主要原因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住户保护隐私和怕露富的意识日益增强,部分高收入住户拒绝接受调查,接受调查的部分住户也存在少报和漏报。居民收入中工资和经营收入属于劳动者报酬。众所周知,收入法核算GDP公式是,劳动者报酬+产品税(减补贴)+经营盈余+固定资本折旧。税收是真金白银,不易作假,即产品税是真实的。企业有利润就要缴所得税,只会少不会多缴,税收真实反证经营盈余的真实。如果高收入家庭的实际收入大于统计数据,那么劳动者报酬实际就大于统计数据,那么GDP实际就大于统计数据。
另外,中国几次经济普查的结果总是高于当年核算数,特别是第三产业尤为明显。研究美国统计,第三产业的统计比中国丰富很多,如餐饮业包括单位食堂、流动餐车(类似中国的路边摊)等,中国餐饮业统计只公布限额以上企业营业额,2013年为5430.5亿元,餐饮业增加值约7000亿元。2013年,城镇居民人均外餐为1374元,农村居民不超过400元,(城乡)居民外餐至少1.25万亿,据2012年餐饮业行业报告,餐饮业营业额约3.3万亿元,居民在外食品消费与餐饮营业额比例太低,美国统计是将餐饮业营业额绝大部分记入GD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