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在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实验中,所用的实验器材有杠杆尺、支架、细线、质量相同的钩码若干.(1)将杠
(1)杠杆右端下沉,左端上翘,平衡螺母向上翘的左端移动;
(2)用实验来探究物理规律时,要采用多次实验,用多组实验数据来总结实验结论,实验结论具有普遍性,如果只有一次实验数据,总结的实验结论具有偶然性,所以不能用一次实验数据总结实验结论.
(3)设一个钩码的重力为G,杠杆一个小格代表L,
如果在图甲中杠杆两侧各去掉一个相同的钩码时,
杠杆的左端:3G×3L=9GL,
杠杆的右端:2G×4L=8GL,
所以杠杆的左端力和力臂的乘积大于右端的乘积,所以杠杆左端下沉.
(4)乙图中,弹簧测力计竖直向上拉杠杆时,拉力力臂为OC,弹簧测力计向右倾斜拉杠杆,拉力的力臂小于OC,拉力力臂变小,拉力变大,弹簧测力计示数变大.
故答案为:(1)左;(2)不能;实验次数太少,得出的结论具有偶然性;(3)左;(4)变大;其力臂变小.
② 在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的实验中,所用实验器材有:杠杆、支架、弹簧测力计、刻度尺、细线和质量相同的钩码
(1)左端下沉,说明右端较高,则应将左边或右边的平衡螺母向右端调节,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
(2)用实验来探究物理规律时,要采用多次实验,用多组实验数据来总结实验结论,实验结论具有普遍性,
如果只有一次实验数据,总结的实验结论具有偶然性,
所以不能用一次实验数据总结实验结论;
(3)设一个钩码的重力为G,杠杆一个小格代表L,
如果在图甲中杠杆两侧各去掉一个相同的钩码时,
杠杆的左端:3G×3L=9GL,
杠杆的右端:2G×4L=8GL,
所以杠杆的左端力和力臂的乘积大于右端的乘积,所以杠杆左端下沉.
(4)弹簧测力计竖直向上拉杠杆时,拉力力臂为OC,弹簧测力计倾斜拉杠杆,拉力的力臂小于OC,拉力力臂变小,拉力变大,弹簧测力计示数变大;
(5)若用图丙所示装置进行探究,杠杆的重心没有通过支点,杠杆的自身重力会对杠杆平衡有影响;
因此用弹簧测力计竖直向上拉使杠杆处于水平平衡状态时,测出的拉力大小都与杠杆平衡条件不相符.
故答案为:
(1)右;
(2)一组实验数据不能得出普遍规律;
(3)左;
(4)变大;它的力臂在变小;
(5)杠杠自重对实验结果有影响.
③ 在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实验中,所用的实验器材有杠杆,支架,刻度尺,细线,质量相同的勾码若干。
右端下沉,平衡螺母左移。
不能得出探究结论 理由:实验的结果要通过多次测量总结归纳,一次具有偶然性
水平平衡时方案好,理由:水平平衡时,便于测量力臂,此时力臂就在杠杆上,易于测量 。
④ 在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实验中,所用的实验器材有杠杆、支架、刻度尺、细线、弹簧测力计,质量相同的钩
(1)杠杆右端下沉,应将杠杆左侧的平衡螺母向左调,直到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为止.
(2)一次实验不具有普遍性,不能根据一次实验得出实验结论,为得出实验结论,应进行多次实验,测出多组实验数据.
(3)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时,支点到力的作用点的距离是力臂,便于测量力臂;
杠杆在倾斜位置平衡时,支点到力的作用点的距离不是力臂,不便于测量力臂,因此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的实验方案好.
(4)设每个钩码重力为G,杠杆每格长度是L,
由图示可知,F左=4G,L左=3L,L右=4L,
由杠杆平衡条件得:F左×L左=F右×L右,
即:4G×3L=F右×4L,则F右=3G,即在B处应挂3个钩码.
(5)由图乙可知,当弹簧测力计逐渐向右倾斜时,弹簧拉力的力臂变小,
在该过程中,钩码重力及钩码力臂大小不变,现在弹簧拉力力臂变小,
由杠杆平衡条件可知,弹簧测力计拉力应变大,弹簧测力计示数变大.
故答案为:(1)左;(2)不能;根据一次实验得出结论,不具有普遍性;
(3)水平;在水平位置平衡,便于测量力臂;(4)3;(5)变大.
⑤ 用杠杆尺做实验,怎样就是省力怎样就是费力
"根据功的原理,省力必定费距离,费力必定省距离。
具体到杠杆上来说,杠杆平衡时满足:
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动力一般就是我们人力。通常可以通过调整动力臂和阻力臂来实现省力和费力。
⑥ 小明在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实验中所用的实验器材有:杠杆、支架、弹簧测力计、刻度尺、细线和质量相同
(1)杠杆重心右移,应将平衡螺母(左端和右端的均可)向右调节,直至重心移到支点处,使杠杆重力的力臂为零,这样就减小了杠杆的自重对实验的影响;力臂等于支点到力的作用线的距离,当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时,力的方向与杠杆垂直,力臂可以从杠杆标尺刻度上直接读出来.
(2)杠杆平衡后,若在A点挂4个钩码,则左边点重力为4G,
又∵力臂OA=3,左边力臂OB=2,
∴由杠杆的平衡条件(F1l1=F2l2)可知:
4G×3=F1×2.
∴F1=6G.
故应在B点应挂6个钩码,才能使杠杆恢复平衡.
若用弹簧测力计在B点拉着杠杆使它水平平衡,应用弹簧测力计竖直向下拉杠杆,这样所用的拉力最小,其力臂在杠杆上.
因测力计倒立使用,测量前应倒立校零;
(3)如图乙示装置进行探究,杠杆的重心没有通过支点,杠杆的重对杠杆平衡有影响.
故答案为:(1)左;水平;(2)6、竖直向下;便于测量力臂;倒立;(3)受杠杆自重影响.
⑦ 用平衡尺研究杠杆省力的实验
动力臂大于阻力臂,平衡时动力小于阻力。
虽然省力,但是费了距离。<也就是说当力臂的长度(以支点O为分界线)大于阻力臂的长度时,这便是省力杠杆。(这是易于理解的定义)>设动力臂为L1,阻力臂为L2。当L1大于L2时为省力杠杆。
F1*L1=F2*L2 L1>L2。
F1<F2。
生活中开瓶器、榨汁器、胡桃钳……这种杠杆动力点一定比重力点距离支点近,所以永远是省力的。
如:撬棍、扳手、钳子、拔钉器、开瓶器、铁皮剪刀、钢丝钳、指甲剪、汽车方向盘等
(7)平衡尺探究杠杆省力的实验报告扩展阅读:
支点:杠杆绕着转动的点,通常用字母O来表示。
动力:使杠杆转动的力,通常用F1来表示。
阻力:阻碍杠杆转动的力,通常用F2来表示。
动力臂:从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通常用L1表示。
阻力臂:从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通常用L2表示。
(注:动力作用线、阻力作用线、动力臂、阻力臂皆用虚线表示。力臂的下角标随着力的下角标而改变。例:动力为F3,则动力臂为L3;阻力为F5,阻力臂为L5.)
⑧ 在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实验中,所用的实验器材有杠杆、支架、刻度尺、细线、质量相同的钩码若干.(1
(1)杠杆右端下沉,杠杆的左端上翘,平衡螺母向上翘的左端移动.直到杠杆在 水平位置平衡为止;
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力臂在杠杆上,便于测量力臂大小,同时杠杆的重心作用在支点上,消除杠杆自重对杠杆平衡的影响.
(2)只有一组实验数据,总结实验结论很具有偶然性,要进行多次实验,通过多组数据总结实验结论,使实验结论具有普遍性.
(3)分别加挂一个相同的钩码,设这个钩码的重力为1N:
则左边=4N×10cm,
右边=3N×20cm,
∵4N×10cm<3N×20cm,
∴杠杆不能平衡,左端端上升,右端下降.
(4)根据杠杆平衡条件F1l1=F2l2得,
实验序号1中F1l1≠F2l2,不符合杠杆平衡条件.
2N×l1=1N×10cm,
所以,l1=5cm.
更正错误后,得出正确结论:F1L1=F2L2,即为杠杆平衡条件.
故答案为:(1)左;水平;力臂;
(2)不能得出探究结论,因为一次实验获得的数据具有偶然性,不能反映普遍规律;
(3)右;
(4)5;F1L1=F2L2.
⑨ 小明在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实验中所用的实验器材有:杠杆、支架、弹簧测力计、刻度尺、细线和质量均为
(1)杠杆右端下沉,为了使它在水平位置平衡,应将杠杆两端的平衡螺母向左调节;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的目的有两个:一是避免杠杆重力对杠杆转动的影响;二是便于测量力臂的长度;
(2)设杠杆的一个小格为L,一个钩码重为G,
图甲中,由杠杆平衡条件得,4G×3L=nG×2L,
所以n=6(个),所以应在杠杆左边B处挂6个相同的钩码;
(3)四个钩码的总质量m=4×50g=200g=0.2kg,总重力G=mg=0.2kg×10N/kg=2N,设杠杆的一个小格为L,
由杠杆平衡条件得,2N×3L=F1×4L,
所以F1=1.5N;
图乙中,弹簧测力计竖直向上拉杠杆时,拉力力臂为OC,弹簧测力计逐渐向左倾斜拉杠杆,拉力的力臂小于OC,拉力力臂变小,拉力变大,弹簧测力计示数变大;
(4)图丙中,杠杆的重心不在支点上,杠杆的重力对杠杆转动产生了影响,导致拉力F的大小比由杠杆平衡条件计算出来的数值偏大.
故答案为:(1)左;水平;力臂;(2)6个;(3)1.5;变大;拉力的力臂变小了;(4)杠杆自重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