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汇率佣金 > 杠杆滑轮物理大师

杠杆滑轮物理大师

发布时间:2021-07-06 22:35:58

❶ 阿基米德最突出的贡献是什么

浮力原理、杠杆原理、机械应用、数学大师、天文研究。

1、浮力原理

浮力原理简述:物体在液体中所获得的浮力,等于它所排出液体的重量,即:F=G(式中F为物体所受浮力,G为物体排开液体所受重力)。

2、杠杆原理

杠杆原理:满足下列三个点的系统,基本上就是杠杆:支点、施力点、受力点。杠杆原理亦称“杠杆平衡条件”:要使杠杆平衡,作用在杠杆上的两个力矩(力与力臂的乘积)大小必须相等。

3、机械应用

阿基米德发明了一种利用螺旋作用在水管里旋转而把水吸上来的工具,后世的人叫它做“阿基米德螺旋提水器”。

4、数学大师

阿基米德的数学思想中蕴涵微积分,阿基米德的《方法论》中已经“十分接近现代微积分”,这里有对数学上“无穷”的超前研究,贯穿全篇的则是如何将数学模型进行物理上的应用。

5、天文研究

阿基米德发展了天文学测量用的十字测角器,并制成了一架测算太阳对向地球角度的仪器。

(1)杠杆滑轮物理大师扩展阅读

阿基米德对数学和物理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为社会进步和人类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影响,即使牛顿和爱因斯坦也都曾从他身上汲取过智慧和灵感,他是“理论天才与实验天才合于一人的理想化身”,文艺复兴时期的达芬奇和伽利略等人都拿他来做自己的楷模。

阿基米德流传于世的著作有10余种,多为希腊文手稿。他的著作集中探讨了求积问题,主要是曲边图形的面积和曲面立方体的体积,其体例深受欧几里德《几何原本》的影响,先是假设,再再以严谨的逻辑推论得到证明。

❷ 格林兄弟 影评

文/红袖添饭

任何被延迟发行的作品绝对不是好货色。本片再次证明了这一真理。

本片有着非常好的初衷:在颠覆的基础上救赎童话的根本价值。这个很对成年人的胃口,因为如果再用童话的原腔原调来“教育"成年人,他们可能会觉得太小儿科。正如同自命不凡的成年人看不起乳臭未干的小毛孩一样,如果先投其所好,把自己搞得很荒谬,反而容易将成年人吸引进来。

本片大部分的时间就是拿格林兄弟开涮的:原来宣扬所谓纯真、善良、正直等童话标准意义的始作佣者,不过是两个混吃混女人的骗子!他们靠编造一些巫婆神灵然后自我演出一出“镇妖"戏剧来收取钱财。这样一种设定,很对现代人的胃口,不仅对童话已经感到比较陌生的成年人爱看,处于叛逆期的青少年观众群也会有兴趣。

可惜的是,编导在这条路上做得并不彻底,而且被其他支线扯去了过多的精力,一会要照顾兄弟情谊,一会又要加入政治因素,还要兼顾魔幻成分。当影片放到一半的时候,俺已经完全放弃希望。这样反倒轻松,感觉像看无关痛痒的西洋镜,导演同志您爱怎么放就怎么放吧,俺瞧着就是了。缺乏主线的故事与失去控制的驾驭,让本片看起来和片中那团烂泥一样,看着一大坨挺实沉的,仔细拨弄一下却什么也找不着。

还有两个演员的选择也有问题,可以说马特达蒙和希斯莱吉尔的气质并不适合演这种脏兮兮的电影,那样显得他们更糊涂了。不知怎的,看过《美国战队》之后,马特同学在我心中就是一个傻瓜形象,尽管我非常清楚这家伙其实智商很高,但他在《格林兄弟》中的表现,还是像个小丑,而且是没有丝毫内涵的小丑。加上胡绞蛮缠神智不清的莱吉尔,整个是一出疯人院年终总结大会上的一场闹剧。白白可惜了莫尼卡姐姐妖娆的身姿,最后连个花瓶一样的角色都不是。

这样的电影,基本上可算是浪费钱;这样的作品,基本上可算浪费曾经执导《巴西》与《12只猴子》的特里吉连姆的才能。我宁愿看1000遍《12只猴子》,也不愿再看一遍《格林兄弟》。

看似怪异的另类童话

马特·达蒙、希斯·莱杰,如此格林兄弟组合,看起来实在有点怪异,不过既然不是什么人物传记,还蛮有奇幻色彩,自然也不用较真,何况,电影中浓墨重彩的就是被融合了的格林兄弟的经典童话故事。对于深受格林童话影响的导演特里·吉列姆来说,翻拍格林兄弟已经被翻烂的经典童话故事不是目的,以局外人身份,站在一个全新的角度去拍摄一部关于格林兄弟的童话片才是他感兴趣的。

他的热情、出色的剧本和另类的风格迅速感染了才子马特·达蒙,路越走越顺的达蒙顶着与《谍影重重2》档期冲突的风险接下了该片,至于澳大利亚籍帅哥希斯·莱杰的帅气和野性更不必提,影片中最吸引人眼球的不是两位帅哥,而是性感美丽的莫妮卡·贝鲁奇,虽然演一位略显邪恶的巫婆似人物,可她的魅力依然动人。不用期待影片会让保守人士开心,片中的格林兄弟除了性格被改变,实际情况也差了不是一点半点,虽然背景设在了相应的法国侵略德国时期,但连兄弟俩的年龄也作了改动。

影片还有不少惊喜,除了那些我们从小熟悉到极点、出自格林童话的经典童话形象,让我们仿佛回到童年滋味外,设置在了捷克首都布拉格的场景,身为欧洲历史名城,城中哥特式或巴洛克式古建筑数不胜数,天然透出一种魔幻奇特的味道,连一贯重视视觉效果、十分挑剔的特里·吉列姆也满意到不行!

格林兄弟原来是神棍?

这对兄弟,在法军入侵德国的动荡时代之下到处招摇撞骗。蒙骗度日混口饭吃的铁齿、世故骗子;另一个则是不切实际,真心相信寓言、童话、美满结局的纯真梦想家。他们花钱雇人假扮成怪物的模样在各地捣乱,然后再大模大样地出现,为当地居民消灭怪兽,收取报酬。而这两个“怪物猎人”的名气传到了法国国王的耳朵里,马上传召两兄弟,到法国边境的马巴登镇消灭真正的怪物,违令者以欺君之罪送上断头台。倒霉的格林两兄弟只好踏上了危机四伏的旅程,开始惊心动魄的捉鬼之旅。

阿威(马特·戴蒙饰)与阿杰(希斯·莱杰饰),其实个性和思想南辕北辙。一个是蒙骗度日混口饭吃的铁齿、世故骗子;另一个则是不切实际,真心相信寓言、童话、美满结局的纯真梦想家。他们抵达马巴登镇之后,却爱上同一名女子,使得原本就阴森的情节更为复杂。

这回两位主角的演出上均有突破,麦特的仪态举止彻底改变,而往往饰演传统英雄角色的希斯这次扮演具神经质、容易紧张、内向的角色。

幕后花絮:

获本届威尼斯电影节提名的好莱坞魔幻片《格林兄弟》明日将在北美公映。这部以德国童话巨匠“格林兄弟”为名的电影,并没有好好重现他们经典作品的片断,而是把他们笔下“小红帽”、“青蛙王子”、“长发公主”等故事恶搞一番。导演特里·吉列姆还说,“阴暗一点才更接近现实世界”。

特里·吉列姆坦承,这不是真实的关于格林兄弟的故事。“我一直在想,他们写了那么多童话故事,与现实距离很远。他们是很严肃的学者,编写了第一部德语字典。他们也说得上是伟人了,可我们还是把他们塑造成大家身边最普通的人。”这部令人期待已久的奇幻冒险巨作,是鬼才导演特里·吉列姆继《赌城情仇》(Fear and Loathing in Las Vegas)后,相隔七年的最新作品。他在片中加入充满精彩的视觉特效,创造出神秘的魔幻森林,以及奇特的妖魔鬼怪,用复古基调打造一个色彩缤纷、阴暗刺激的奇幻世界。加上好莱坞一线影星马特·戴蒙和澳洲英俊小生希斯·莱杰担纲主演,意大利美艳派女星莫妮卡·贝鲁琪扮演艳丽的妖后,《格林兄弟》在出征威尼斯之前公映,想必先声夺人。

恶搞实录:

格林兄弟中不少镜头都出自格林童话, 包括小红帽、青蛙王子、长发公主等。读着“格林童话”长大的观众,这回可以看到这些故事的“阴暗版本”,在影片里这些故事一点也不可爱美丽。

青蛙王子变青蛙姥姥

善良的女孩亲了青蛙一下,青蛙立刻摆脱了巫婆的诅咒,回复王子之身——这是原著的情节。到了片中,青蛙是帮助美女猎人指路的“姥姥”,表面滑滑腻腻,样子恶心。每次美女猎人问路,都要狠狠地亲——哦,应该是“舔”它一下。

长发公主变长发巫婆

原著中的“长发公主”被巫婆诅咒后囚禁在守卫森严的丛林,她无意中发现一支神奇画笔,引领她巧遇年轻英俊的王子。被《格林兄弟》的编导恶搞一下,这位长发公主变成了“长发巫婆”。

话说19世纪初的德国乡村,一位美丽的富家女为避免传染瘟疫,把自己关在高塔上。机缘巧合之下,她获得了不老之身,但容颜依然会衰老。为了保持年轻美貌,她残忍地搜捕年轻女孩吸取灵气。她就是格林兄弟要征服的最大敌人。这位巫婆有一面魔镜,显然是把《白雪公主》的桥段照搬。

格林兄弟在我硬盘里好久了, 昨天把他给看了. 总体感觉这部片子很平庸, 智商有些偏低. .

导演及剧情: 特里·吉列姆 大导演, 拍了不少经典的小众片子. 说实话如果不是导演的名字, 我不会去看这部片子. 我想看他把一个无聊的故事拍成什么样.结果没有令我惊喜, 感觉和随便找个小导演来拍的效果是一样的. 剧情简单, 平缓, 转折突兀,不自然, 一些闪回片段加进去太突兀了,好像纯粹是为了交代剧情, 比如那女人的爹被女巫魔法迷住的片段, 没有铺垫, 直接就闪进来了. 太突兀 不舒服. 影片就是一个小故事.场面很小, 人物很少, 根本不需要展现导演的控制力, 但是我还是感觉导演控制的不好. 我感觉特里·吉列姆在这里有玩票的性质. 影片的票房也回应了影片的质量. 影片中唯一的亮点就是把一些经典通话里的场景或者人物或者道具放到了影片里完全不同的场景里, 感觉挺新鲜和亲切. 灰姑娘”、“小红帽”、“汉斯和格莱泰" "长发姑娘"都在这里出现. 呵呵.

演员及表演: 马特·达蒙 和希斯·莱吉尔, 算是好莱坞一线明星了. 前者的表演就这样, 没看出有令人欣喜的地方, 不过也是角色限制, 没有让他发挥的地方. 对于马特·达蒙, 我曾经思考过他为什么出名, 这么平凡的长相, 也没见他演过什么令人惊艳的角色, (天才类普里里面的那个算不算? 我不认为可以算是经典或者惊艳). 后来发现这小子演什么像什么, 平凡的,猥亵的,现代的,古代的, 潇洒的,受伤的, 演什么都能合格完成任务.恩恩 也许这就是为什么导演喜欢用他吧. 希斯·莱吉尔这里演一个神经质的人, 因为角色的设定, 还算有的发挥, 他演的还可以哦. 两位主演把美国口音和澳大利亚口音都隐藏的不错. 至于别人的表演, 完全可以忽略了.

纵观整部影片, 就是一万温吞水, 看过就可以了.

《格林兄弟》:沉睡谷凶案再起

布满乌云的天空,潮湿阴冷的空气,古老的中世纪城堡,泥泞简朴的欧式村落,暗藏玄机的驱魔符画,被诅咒的黑暗森林,寒气逼人的银色铁斧,惊惶失措的乡下村民,离奇诡异的失踪案件……灰暗的画面、惊悚的音乐,影片开头的一切,都非常地蒂姆·波顿,就像是沉睡谷①的又一起苏醒,如果不是影片之前作足了宣传,加之特里·吉列姆在业内的名气,人们一定会以为,那个金戈铁马的无头骑士又come back了。

但是,《格林兄弟》显然比《断头谷》更阴暗、更恐怖。《断头谷》也就是一个变态的后娘和一个阴魂不散的无头骑士在作怪,而《格林兄弟》中,那片被诅咒的黑森林里,妖气弥漫,杀人的树、吃人的马、捉人的泥人、凶恶的狼人,还有一个五百年来为求容颜不老而未腐烂透的女木乃伊,一一登场。这一次去破案的,不再是那个坚信科学办案并且有些神经质的尼德普探员,而是两个装神弄鬼,利用乡下人迷信灵异事件而借机敛财的骗子。在法国将军的胁迫下,他们这一次将直接面对这些少女神秘失踪的案件,进行一次真枪实弹的驱魔行动。

《格林兄弟》虽然打着格林童话的幌子,但影片绝对是一部独立的黑色电影。格林童话中的事件在影片中虽有体现,大多也只是一晃而过,略微调侃,完全不像《史莱克》一样有喧宾夺主的架势。影片有若干和其他类型恐怖影片相似的地方。除了造景、气氛和故事结构与《断头谷》有几分相似外,其他,如大批爬满石棺的甲虫,给人的感觉像是《木乃伊》中食肉虫的再现,而将军仆人的扮相和处事行为,细看之下,倒有那么些约翰尼·德普角色中那种不太灵光、略带神经质的感觉。

影片还制作了许多新奇的玩意:比如,刑具。007电影中常会有酷刑专家来折磨我们的英雄,影片中也出现了这么一位职业人士,新颖别致的刑具,匠工独特。格林兄弟装神弄鬼时的吃饭家伙:银光闪闪鱼鳞似的盔甲;听闻鬼怪时类似于听筒的细长道具。而在乡下人而面前,他们更能熟练而且隐蔽地运用杠杆、滑轮等物理原理,利用绳索组建了原始的威亚,都具有十九世纪西方科技起萌时的特征,透着古典、新奇和有趣。

和这些略显物理科学性相呼应的是,影片的电脑特效也是一大看点。比如,会行走的树有八爪鱼般缠人的树枝;捉人的泥人则具有了像T-1000般横腰斩断又会自行重组的本领;如爬似走的狼人几个动作演变成了站立的猎人;还有那个五百年不腐的老巫婆像镜子般碎裂崩溃的样子。无不向人们招示,这是一部拍摄于21世纪的电影。

扮演格林兄弟的分别是《碟影重重》中的马特·达蒙和《断背山》中的希斯莱吉尔,相信在特里·吉列姆这位号称有“偏执狂”特征导演的执导下,演技会有大的进步。

注:①沉睡谷:蒂姆·波顿名作《Sleepy Hollow》,根据影片内容多意译为《断头谷》,其片名的英文直译实为“沉睡谷”。
(文/新翼)

电影《格林兄弟》无法激发想象力(2005-09-08 16:12:20) 特里-吉列姆的《格林兄弟》是一部有着无限创意的作品,然而,这种创意是没有章法的,全片任凭情节发展下去,却始终找不到一条线索。因此,观看该片有一点点费劲。如果电影中每一幕景象都用于为故事情节服务,应该还是有点看头的。但是,这部电影看起来就像是一部试验作品,以帮助导演寻求某个目的。
在探索的过程中,吉列姆首先拿《格林童话》开刀。经好莱坞改编过的《格林童话》往往会失去原著中那一些令人不安的黑暗元素。《小红帽》的现代版本总不及原著来得恐怖,电影或电视里的大灰狼不过是电脑合成,而书中的大灰狼是我自己想象出来的。

尽管穿插了一些《格林童话》中的人物,吉列姆的《格林兄弟》讲的不是传统的童话故事。他将格林兄弟塑造成两个江湖骗子,他们周游德国,靠装神弄鬼骗取钱财。后来他们的把戏被人识破,作为惩罚,他们被派去一个恐怖的森林执行任务,那里接二连三有小孩子失踪。原来,这个森林的确被活了500岁的、邪恶的镜子女王(莫妮卡-贝鲁奇饰)施了咒语。这里面还包含了一段浪漫的情节。他们得面对镜子女王致命的“死亡之吻”,而杰克-格林还受到了诱惑……鉴于镜子女王已年过500,我突然想起马克-吐温在看见一具古埃及木乃伊时说的头一句话:“他,他死了吗?”

电影《格林兄弟》包含的不止上述内容,不过都很难看得明。组成全片的元素单个看起来是很棒,但组合起来却让人毫无头绪。还有一个问题:到底吉列姆认为格林兄弟是怎么样的人?有时他们像浪漫主义的英雄,有时又像是小丑,有时是假魔法师,有时又像是真人。他们的为人准则在电影中缺失了,而他们赖以立足的,是变化的道德的流沙。

在银幕上创造丰富的视觉效果,一向是吉列姆的拿手好戏。在《巴西》、《12猴子》、《终极天将》以及他过去和将来的作品中,他的世界总是充满着丰富的、具迷幻色彩的细节。《格林童话》里那个鬼气幢幢的森林的确令人印象深刻,不过,其目的何在呢?蒂姆-波顿《断头谷》中的黑夜与阴影营造出货真价实的恐怖感,《格林兄弟》中的树林则更多的像是导演的一个“想法”而非传递威吓意味的道具。总的来说,电影的所有荒诞构思仅仅停留在银幕上,而无法激发我们的想象力

《格林兄弟》,熟悉的陌生人

看见有一部片子叫《格林兄弟》,还是马特达蒙主演的,就买了下来。我喜欢马特达蒙以前的女朋友维诺娜赖德,所以就爱乌及屋的喜欢了他。因为我一直相信,自己喜欢的人和其看上的人是“一丘之貉”。在这部片子里,有些看不出马特达蒙是什么样的性格,因为看不出我喜欢的格林兄弟是什么性格,这里的格林兄弟是一对周游列国的骗子。他们不滥情,不浪漫,不悲天悯人,也不豪放,不知道他们整天骗来骗去的图个什么,倒是挺善良,乐于助人,很洒脱,走走停停,有很多的见识。
也许格林兄弟就是这样的德行呢?小时候最喜欢读他们的童话,胜过安徒生和王尔德。安徒生的《海的女儿》里面,可怜的公主为了深爱的王子化身为了海中的泡沫,王尔德的快乐王子体恤苦难同样有着悲伤的结局。想想格林童话那些故事,都没有很长的篇幅,没有世上疾苦,也看不到刻骨铭心的牺牲,却充满了魔幻,总是有漂亮得不得了的公主与王子,被长得皱皱巴巴,住在森林深处的女巫施了各种不同的魔法,经历了许多听上去有些荒诞的折磨。只是---最后,王子和公主在一起,过上了幸福的生活---这是在格林童话里出现过最多的结尾,让我小时候可以没心没肺,无牵无挂的睡着。
那些故事有些千篇一律,却让我一直幻想,下一次金发公主穿什么样的美丽裙子,还会不会有水晶鞋,以及她将遇上什么样的怪异魔法。
明白的道理是,不要急功近利,以貌取人,因为《青蛙王子》里,被女孩吻过的丑陋青蛙变成了最英俊善良的王子,这真的是好好的启蒙了我。
所以,也许格林兄弟就是这样的一对活宝,像电影的导演,用浓重的色彩,奇妙的想象给我们讲魔幻的故事,告诉我们简单的道理。只是在电影里,色彩重得有些压抑,想象也奇妙得有些惊悚。导演特里吉列姆以奇思妙想的怪诞风格著称,他十分看重影片的视觉效果,要在布拉格把人们带回文艺复兴的氛围中去,于是我们看到了很多巴洛克风格的建筑笼罩在灰黄色的光线里面。当然,还有深不可测,浓雾重重,到处是陷阱,被诅咒过的森林。我一心等待着镜子王后的出现,因为想看看小时候就向往过的长发姑娘与白雪公主的继母,世界上第二美丽的女人的混合体,真人版会是什么模样。没想到,是莫尼卡贝卢奇诠释了这个全球闻名,老少皆知的角色。只是,她出现的恐怕总共不到五分钟,看来美艳真的只能如昙花一现。
一切都是因为躲在高塔里的莫尼卡,要在镜中恢复往日的胜景,才有了那些小孩的失踪,才有魔法森林,才有格林兄弟从假扮驱魔人,到名至实归。这也很讽刺吧,废了这么大的劲,不过是为了镜子里的虚幻,那么的凶悍,却完全不堪一击。
因为我们长大了,见识广了,所以要触动我们,魔幻要更刺激一些,折磨要更阴暗一些,道理要更深刻一些。听说这部片子在威尼斯电影节上受到了劣评,因为特效沉闷,演员表演过于动画模式,没有恐怖气氛。有点有点,影片确实不太极致。导演还说,本来要找约翰尼戴普来演,最后制片人让达蒙演了,约翰尼戴普的格林一定会更强烈。不过这样又未尝不好?不过份妖魔化的格林兄弟,游手好闲,恰到好处,正是我原本想像中的样子,在故事中隐藏了自我,却简单善良。
只是实话实说,前半段确实有那么一点沉闷,熬过去就好了。刚一见面,难免尴尬,不久后就会发现,没准一见如故呢。导演也确实有所新意,以至于影评人都没有送上最刻薄的词句。《纽约日报》如是说:它“有时令人愉快,有时沉闷,有时又很有创造力”。
在我看来,《格林兄弟》,有点像是那个叫“格林童话”的小朋友长大了,茫然和混乱在所难免,有时不知道他在说什么,有时却又亲切可爱,有点坏,有点爱显摆,喜欢捉弄人,不过,还是坚持相信,善良的人最终会幸福的生活下去。

❸ 物理题:关于杠杆、滑轮外第三种省力方法——陀螺仪法

上面的两种解释没有揭示出这起物理实验的本质.

实际上,并不是动态省力,而是静态下过于费力了.
要注意,人在举起圆柱时,并不是握在它的重心点来举起它的,而是握在它的底部来举起它.这种状态下,人相当于作一个钓鱼的动作,不仅要有一个上举的力,还有一个下压的力,这样产生一个力矩,才能真正举起它.
而在顶盘旋转时,只要旋转速度够快,甚至都可以底端放在支撑物上而顶端悬空从而保持平衡!而在底端的力并没有实质性的减少,它还是等于整个柱和盘的总重.而举起50KG的总重量对于一个成年男子而言,并不是很困难的事情.所以在动态下,举起它很容易也就好理解了:旋转带来的并不是重量的减轻,而是重心的移动-----我们可以先这样理解了,这个问题深入下去三言两语就说不清了.

总结一下:旋转状态省的是力矩,而不是向上的力.

❹ 初二物理学习方法

1.重视常规学习
(1)研读课本。
军队不打无准备之仗,学习物理也是如此。新学期的书发下来,希望你能够拿起物理课本,翻开美如画的篇章,顺着目录,大致了解本学期的内容;每章、每节上课前,再次提前预习,你心存大量疑惑,等待在课堂上与老师一起揭开谜底;复习时,课本要一遍又一遍地反复复习,“读书百遍,其义自现”,而且每一次你都会有新发现。
(2)认真听讲。
天才不是天生的。无论是新课、实验课,还是习题课、复习课,每一个“考试状元”都能充分利用课堂时间,聚精会神听讲,紧跟老师思路,积极思考,不时勾画出重点,标注仍不清楚的,或者记录又产生的新疑问,这样的学习才是高效的。学习是一个过程,不断鞭策自己,坚定自己的学习信念,坚持不懈,才能到达“会学”和“学会”的境界。
(3)自我督查。
习题是巩固、复习是系统、考试是检验。每一次作业、每一次考试,独立完成,认真审题,仔细计算,精炼结论,全面思考,规范答题;及时订正,不懂就问,学会归纳,一题多解,举一反三,多题归一。
学好物理,关键问题是要尽快了解物理学科的特点,否则,就会“坐飞机”,云里雾里,穷于应付,失去学习主动性。

2.重视物理过程
(1)会看。
例如,老师在空矿泉水瓶子的侧面不同高度处扎了几个小洞,将水倒入瓶中。你睁大了眼睛,像看电影一样,就怕漏掉哪个环节。做好实验,老师问观察到什么现象?集体回答“水喷出来了”。其实,还有一个答案,“越是下面的小洞水喷得越远”。两个现象,两个结论,而后一个更是研究重点。物理是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一门学科,初中物理的实验更多,但实验不是看热闹的。
(2)会想。
上述例子中两个现象说明什么问题?回顾前面的知识,木块压在海面上,海绵凹陷,即产生形变,说明木块对海绵有压强。类比一下,水喷出来,说明水对瓶子侧壁有压强,且水越深压强越大。那么如果倒入其他液体会产生什么现象呢?“心中存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惟有动脑思考,才能实现思维升华。
(3)会探。
上述是《研究液体压强规律》的引入课,若要深入研究,还需要分组探究。动手准备充足的实验器材,设计实验必须注意控制变量,编制数据表格要分清有几行几列,需填写什么内容,小组成员分工明确,沟通协作,这都是很重要的实验技能。
(4)会说。
“说”即“归纳”,根据测量数据,横纵对比,归纳实验结论。归纳初步结论时,语言叙述要精炼,也要注意控制变量,还要注意结论的完整性。归纳进一步结论时,要明白进行加(求和)、减(求差)、乘(乘积)、除(比值)运算,是为了得到新的物理概念,与普通的数学运算是有本质区别的。
囫囵吞枣的学物理,没有过程,就像盖楼房没有地基,是不牢固的。只会背概念,不会用概念,时间久了,那些物理名词、公式、原理,就成了“天书”,不理解,不是“真经”。

❺ 求物理大师解答一下

❻ 有关物理杠杆的专题报告

http://www.white-collar.net/02-lib/01-zg/03-guoxue/%C6%E4%CB%FB%C0%FA%CA%B7%CA%E9%BC%AE/%D7%A8%CC%E2%C0%E0/%CE%C4%BB%AF/%D6%D0%B9%FA%B9%C5%B4%FA%BF%C6%BC%BC%B3%C9%BE%CD/Resource/Book/E/JXCKS/TS011100/0017_ts011100.htm
三物理学

中国古代的力学知识

自然科学史研究所 戴念祖

力学是研究力和机械运动的科学。一个物体在时间、空间中的位置发生变动,就叫机械运动。自然界中一切物体都在作机械运动,即使表面看来静止的桌椅、不动的教室,也时刻在随地球一起转动。力是物质间的一种相互作用,机械运动状态的变化就是这种相互作用引起的。静止的或运动的状态不变化,都意味着其中各种力的相互平衡。力学知识起源于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和生产劳动。在中国古代有丰富的力学知识。

简单机械

杠杆、滑轮和斜面,物理学上称作简单机械。

杠杆的使用或许可以追溯到原始人时期。当原始人拾起一根棍棒和野兽搏斗,或用它撬动一块巨石,他们实际上就是在使用杠杆。石器时代人们所用的石刃、石斧,都用天然绳索把它们和木柄捆束在一起;或者在石器上凿孔,装上木柄(如图左)。这表明他们在实践中懂得了杠杆的经验法则:延长力臂可以增大力量。

杠杆在中国的典型发展是秤的发明和它的广泛应用。在一根杠杆上安装吊绳作为支点,一端挂上重物,另一端挂上砝码或秤锤,就可以称量物体的重量。古代人称它“权衡”或“衡器”。“权”就是砝码或秤锤,“衡”是指秤杆。迄今为止,考古发掘的最早的秤是在长沙附近左家公山上战国时期楚墓中的天平。它是公元前四到三世纪的制品,是个等臂秤。不等臂秤可能早在春秋时期就已经使用了。古代中国人还发明了有两个支点的秤,俗称铢秤。使用这种秤,变动支点而不需要换秤杆就可以称量比较重的物体。这是中国人在衡器上的重大发明之一,也表明中国人在实践中完全掌握了阿基米德杠杆原理。

《墨经》一书最早记述了秤的杠杆原理。《墨经》是战国时期以鲁国人墨翟(约前468-前376)为首的墨家著作。墨翟和他的弟子们以刻苦耐劳、参加生产、勇敢善战著称。因此,他们的著作中留下了许多自然科学知识。

《墨经》把秤的支点到重物一端的距离称作“本”(今天通常称“重臂”),把支点到权一端的距离称作“标”(今天称“力臂”)。《墨经·经下》中说:第一,当重物和权相等而衡器平衡时,如果加重物在衡器的一端,重物端必定下垂;第二,如果因为加上重物而衡器平衡,那是本短标长的缘故;第三,如果在本短标长的衡器两端加上重量相等的物体,那么标端必下垂。(“衡,加重于其一旁,必垂。权、重相若也相衡,则本短标长;两加焉,重相若,则标必下。”)墨家在这里把杠杆平衡的各种情形都讨论了。他们既考虑了“本”和“标”相等的平衡,也考虑了“本”和“标”不相等的平衡;既注意到杠杆两端的力,也注意到力和作用点之间的距离大小。虽然他们没有给我们留下定量的数字关系,但这些文字记述肯定是墨家亲身实验的结果,它比阿基米德发现杠杆原理要早约二百年。

桔槔也是杠杆的一种。它是古代的取水工具。作为取水工具,一般用它改变力的方向。为其他目的使用时,也可以改变力的大小,只要把桔槔的长臂端当作人施加力的一端就行。春秋战国时期,桔槔已成为农田灌溉的普通工具。

滑轮,古代人称它“滑车”。应用一个定滑轮,可改变力的方向;应用一组适当配合的滑轮,可以省力。至少从战国时期开始,滑轮在作战器械、井中提水等生产劳动中被广泛应用。传说公元前四世纪,巧匠公输般为季康子葬母下棺,创制了转动机关(见《礼记正义》卷十),可能就是指的滑轮。汉代画像砖和陶井模型都有滑轮装置。

滑轮的另一种形式是辘轳。把一根短圆木固定于井旁木架上,圆木上缠绕绳索,索的一端固定在圆木上,另一端悬吊水桶,转动圆木就可提水。只要绳子缠绕得当,绳索两端都可悬吊木桶,一桶提水上升,另一桶往下降落,这就可以使辘轳总是在作功。辘轳大概起源于商末周初(公元前十一世纪)。据宋代曾公亮(998-1078)著《武经总要前集》卷十一《水攻·济水府》,周武王时有人以辘轳架索桥穿越沟堑的记载。唐代刘禹锡(772-842)描写了他亲自所见的一种叫“机汲”的提水机械,它是把辘轳和架空索道联合并用,以便把山下流水一桶桶地提上山顶,既浇田地又省力(《刘梦得文集》卷二十七《机汲记》)。

最早讨论滑轮力学的还是《墨经》。《墨经·经下》把向上提举重物的力称作“挈”(qí),把自由往下降落称作“收”,把整个滑轮机械称作“绳制”。《墨经》中说:以“绳制”举重,“挈”的力和“收”的力方向相反,但同时作用在一个共同点上。提挈重物要用力,“收”不费力,若用“绳制”提举重物,人们就可省力而轻松。(“挈与收反。”“挈,有力也;引,无力也。不必所挈之止于施也,绳制之也。”)又说:在“绳制”一边,绳比较长,物比较重,物体就越来越往下降;在另一边,绳比较短,物比较轻,物体就越来越被提举向上。(“挈,长重者下,短轻者上。”)又说:如果绳子垂直,绳两端的重物相等,“绳制”就平衡不动。(“绳下直,权重相若则正矣。”)如果这时“绳制”不平衡,那么所提举的物体一定是在斜面上,而不是自由悬吊在空中。我们对于墨家的丰富的力学知识就不能不赞佩!

尖劈能以小力发大力。早在原始社会时期,人们所打磨的各种石器,如石斧、石刀、骨针、镞等等,都不自觉地利用了尖劈的原理。墨家在讨论滑轮的功用说到它省力时,就把它比喻作“锥刺”。汉代王充说:“针锥所穿,无不畅达;使针锥末方,穿物无一分之深矣。”(《论衡·状留篇》)墨家和王充等人清楚地知道尖劈原理的经验法则。

在日常生活中常应用的尖劈之一是楔子,木楔或金属楔。人们常用它加固各种器具。唐代李肇讲过这样的故事:

在苏州建造重元寺时,工匠疏忽,一柱未垫而使寺阁略有倾斜。若是请木工再把寺阁扶正,费工费事又费钱。寺主为此十分烦恼。一天,一外地僧人对寺主说:不需费大劳力,请一木匠为我作几十个木楔,可以使寺阁正直。寺主听他的话,一面请木工砍木楔,一面摆酒盛宴外地僧人。饭毕,僧人怀揣楔子,手持斧头,攀梯上阁顶。只见他东一楔西一楔,几根柱子楔完之后,就告别而去。十几天后,寺阁果然正直了。(李肇:《唐国史补》卷中)

小小几个尖劈,作用却这样巨大!

斜面的力学原理和尖劈相同。人们在推车行平地和上坡时发现用力不同。成书于春秋战国之际的《考工记·辀(zhōu)人》中说:“登阤者,倍任者也。”这就是说,推车上坡,要加倍费力气。用双手举重物到一定高度和用斜面把同样的重物升到同一高度,自然后者容易得多。《荀子·宥坐》中说:“三尺之岸而虚车不能登也,百仞之山任负车登焉。何则?陵迟故也。”人们不能把空车举上三尺高的垂直堤岸,却能把满载的车推上百仞高山。这是为什么?因为高山的路面坡度斜缓(“陵迟”)。这正是斜面物理功用的最好总结。

重心和平衡

要使物体平稳地置于桌面上,就要考虑它的重心和平衡的问题。从物理学观点看,通过物体的重心和桌面垂直的线(或面)要维持在这一物体的支持面里;否则,这一物体就很容易倒下。在日常生活中涉及重心和平衡的例子随手可拾。商代的酒器斝(jiǎ)有三足,它的重心总是落在三足点形成的等边三角形里。西汉中山靖王刘胜墓出土的朱雀铜灯,体现了工匠关于重心的巧妙构思。东汉铜奔马,三足腾空,一足落地。但是它的重心刚好落在支撑足上,因此,即使支撑面很小,看来好像容易倾倒,其实是稳定平衡的。在杂技表演中走绳的演员手握长杠或持雨具;单臂撑的演员,他的两腿总要弯过自己的头顶。这些道具或造形,不仅在于美和险的结合,让人惊心动魄,更重要的是演员必需采取的安全措施:保持自己的重心和平衡。

大概在西周时期,聪明的工匠制造了一件盛水的“欹器”。“欹”(qī)的意思是倾斜。它可以随盛水的多少而发生倾斜变化。不装水时,它成倾斜状态;装上一半水时,就中正直立;装满水时,它就自动翻倒,把所盛水倒出。《荀子·宥坐》把它描写作“虚则欹,中则正,满则覆。”所以会出现这种现象,是由于欹器的重心随盛水的多少而发生变化的缘故。有一天,孔子(前551-前479)在鲁庙中见到这种欹器,立即让他的弟子们注水实验。然后,他感慨地说:“吁!恶有满而不覆者哉!”意思是告诫弟子,要谦虚,切戒自满。汉代以后,不断地有人制造各种欹器,充分体现中国人掌握了有关的力学知识。

隋唐时期,或许由于饮酒之风盛行,人们制作了一种劝人喝酒的玩具,经匠心雕刻的木头人,称作“酒胡子”。把它置于瓷盘中,“臲(niè)卼(wù)不定”、“俯仰旋转”、“缓急由人”。(见王定保著:《唐摭言》卷十二《海敍不遇》)也有用纸制作的,“糊纸作醉汉状,虚其中而实其底,虽按捺而旋转不倒也。”(见赵翼(1727-1814)著:《陔余丛考》卷三十三)现在把这些玩具叫不倒翁。另一种劝酒器,虽叫不倒翁,但转动摇摆后最终会倒下。宋代张邦基说:“木刻为人,而锐其下,置之盘中,左右欹侧,僛(qī)僛然如舞之状,久之力尽乃倒。”(张邦基:《墨庄漫录》卷八)这种玩具指向某人或倒向某人,某人当饮酒。

从这些历史文献记载中可以看出,前一种不倒翁的重心略低于木头人下半圆的中心,后一种略高于下半圆的中心,由于它们重心位置不同,造成它们左右摇摆后的不同后果。而古代人把它们制成半圆形下身,并且“虚其中而实其底”,正说明他们有意识地利用重心位置和平衡的关系。

西汉初年(公元前二世纪)成书的《淮南子·说山训》曾就本末倒置而造成不平衡的现象总结说:“下轻上重,其覆必易。”

东汉王充对平衡问题作了极好的论述:“圆物投之于地,东西南北无之不可,策杖叩动,才微辄停。方物集地,一投而止,及其移徙,须人动举。”(《论衡·状留篇》)“策杖”是赶马用的木棍。圆球投落地面,东西南北随遇滚动,只有用棍子制止它,它才会静止一会儿。方形物体投落地面,立即就静止在那儿。如果要它移动,就需要施加外力。这些现象正是力学中随遇平衡和稳定平衡的典型例子。



力是物理学中很重要、很基本的概念,它的形成在物理学史上经过了漫长的时间,直到十七、十八世纪,物理学家才对它作出准确的定义。

在甲骨文中,“力”字像一把尖状起土农具耒。用耒翻土,需要体力。这大概是当初造字的本意。

《墨经·经上》最早对力作出有物理意义的定义:“力,刑之所以奋也。”“刑”通“形”,表示一切有生命的物体。“奋”的原意是鸟张开翅膀从田野里飞起,墨家用它描述物质的运动或精神的状态改变,如同今日常用词“奋飞”、“奋发”“振奋”等含义一样。由此可见,墨家定义力是指有形体的状态改变;如果保守某种状态就谈不上奋,也就无需用力了。《墨经》还举了一个例子,从地面上举起重物,就要发“奋”,需要用力。(力,重之谓。下,与,重奋也。”“与”是“举”的省文。)墨家定义力,虽然没有明确把它和加速度联系在一起,但是他们从状态改变中寻找力的原因,实际上包含了加速度概念,它的意义是极其深刻的。

在浩瀚的中国历史典籍中记述了各种各样的力,其中人们对惯性力和重力的认识是值得称道的。

战国初期成书的《考工记·辀人》最早记述了惯性现象。它描述赶马车的经验,说道:“劝登马力,马力既竭,辀犹能一取焉。”“劝登马力”就是赶马车,劝马用力。辀指小车。这句话的意思是,在驾驶马车过程中,即使马不再用力拉车了,车还能继续往前一小段路。

对重力现象最早作出描写的是《墨经·经下》。它指出,凡是重物,上不提挈,下无支撑,旁无力牵引,就必定垂直下落。(“凡重,上弗挈,下弗收,旁弗劫,则下直。”)这就是说,当物体不受到任何人为作用时,它作垂直下落运动。这正是重力对物体作用的结果。

在力学中有一条法则:一个系统的内力没有作用效果。饶有趣味的是,中国人发现和这有关的现象惊人地早。《韩非子·观行篇》中最早提出了力不能自举的思想:“有乌获之劲,而不得人助,不能自举。”乌获,据说是秦武王宠爱的大力士,能举千钧之重。但他却不能把自己举离地面。

东汉王充也说:“古之多力者,身能负荷千钧,手能决角伸钩,使之自举,不能离地。”(《论衡·效力篇》)似乎很可悲,一个身能负千钧重载、手能折断牛角、拉直铁钩的大力士,却不能把自己举离地面。然而,这正是真理所在。再大力气的人,也不能违背上述那条力学法则。因为当自身成为一个系统时,他对自己的作用力属于内力。系统本身的内力对本系统的作用效果等于零。否则,今天就不会有这样的口头禅来嘲讽一个人的能耐是有限的:“你有本事,你也不能揪着自己的头发使自己离地三寸。”

刻舟求剑

船、河岸和水三者之间谁在运动?天和地、月和云谁在运动?这是古代人最关心的运动学问题。这里既涉及参考坐标的重要性,也和相对运动问题有关。

船、河岸和水三者谁在运动的问题,曾经几乎同时困扰了古代东西方的哲人。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前384-前322)曾经提出,停泊在河中的船实际上处于运动之中,因为不断有新水流和这船接触。“不能同时踏进同一条河”的命题就是由此而来的。古代中国人以自己的思考方式回答这些问题。

晋代天文学家束皙(xī)解释“仰游云以观月,月常动而云不移”的现象说:“乘船以涉水,水去而船不徙矣。”(见《隋书·天文志上》)这个立论方式恰和亚里士多德相反。束皙认为,运动着的船实际上是不运动的,如果过江时一直保持船和河岸垂直指向对岸,船和河床的相对位置就不改变。把参考坐标取在过江线或河床上这时就得出“水去而船不徙”的结论。另一种看法是,让船和水同速漂流,把参考坐标取在整个水流上,船对于水也不发生位置移动。

从物理学看,决定空间位置或物体运动与否必需有一个参考系。否则,就会“东家谓之西家,西家谓之东家,虽皋陶(yáo)为之理,不能定其处。”(《淮南子·齐俗训》)连古圣皋陶都不能断定是非。不清楚参考坐标的人,就像“刻舟求剑”一样胡涂。

刻舟求剑的故事出于战国末期吕不韦(?-前235)主持编纂的《吕氏春秋》。它所包含的物理意义是极其深刻的。这个故事说:有一个楚国人乘船过江,他身上的佩剑不小心掉落江中。他立即在船舱板上作记号,对他的船友说:“这是我的剑掉落的地方。”到了河岸,船停了,他就在画记号的地方下水找剑。“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吕氏春秋·慎大览·察今篇》)这样找自己的剑,不是犯胡涂吗?从故事编纂者的口气看,他是知道怎样找到掉落江中的剑的。从物理角度看,找到这把剑有几种办法:第一,记下掉落位置离岸上某标志的方向和距离。这就是说,以河岸作为参考坐标。第二,在船不改变方向和速度的情况下,记下剑掉落时刻、船速和航行时间,据此求出靠岸的船和剑掉落地点的距离。这就是说,以船作为参考坐标。

参考坐标选取适当与否,对解决运动学和动力学中的问题是很重要的。在相对运动中,选取不同的坐标就有不同的运动结论。

前面提到过的束皙曾说:“仰游云以观月,月常动而云不移。”(《隋书·天文志上》)晋代葛洪(283-363)说:“见游云西行,而谓月之东驰。”(《抱朴子内篇·塞难》)南朝梁元帝萧绎(508-554)的诗《早发龙巢》提到在行船舱板上人们的感觉说:“不疑行舫动,唯看远树来。”(见丁福保编:《全汉三国晋南北朝诗》下册《全梁诗》卷下,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957页)敦煌曲子词中有句:“看山恰似走来迎”(见王重民辑《敦煌曲子词集》(修订本),商务印书馆1956年版,第31页)。由于参考坐标的关系,原来不动的物体都成为运动的了。这是并不奇怪的。令人惊奇的是,这些极其典型的相对运动的事例,很早就成为中国文人笔下的力作佳句。

然而,古代人在判断“天”和“地”的相对运动时,并不像上述事例那么简单明了。在古代人看来,“天左旋,地右动。”(《春秋纬·元命苞》)也就是说,以天上星体的东升西落(左旋)来证明地的右旋运动。汉代王充在《论衡·说日篇》中提出了另一种看法:日月星体实际上是附着在天上作右旋运动的,只是因为天的左旋运动比起日月星体的右旋运动来要快,这才把日月星体当成左旋。这种情形就像蚂蚁行走在转动着的磨上,人们见不到蚂蚁右行,而只看见磨左转,因此以为蚂蚁也是左行的。(“当日月出时,当进而东旋,何还始西转?系于天,随天四时转行也。其喻若蚁行于硙上,日月行迟天行疾,天转日月转,故日月实东行,而反西旋也。”)《晋书·天文志》中也说:“天旁转如推磨而左行,日月右行,随地左转,故日月实东行,而天牵之也西没,譬如于蚁行磨石之上,磨左旋而蚁右去,磨疾而蚁迟,故不得不随磨以左回焉。”我们暂且不管“天”是什么,是否在运动,仅从物理学看,王充等人的思想是高明的,他们不仅看到了相对运动,而且还企图以相对速度的概念来确定运动的“真实”情况。

在历史上,许多人参加了这场左右旋的争论。到了宋代,由于理学大师朱熹的名气,他所坚持的“左旋说”又占了上风。这场争论,长达二千多年。直到明代,伟大的科学家朱载堉作出物理判决之后,还争论未了。朱载堉说:“左右二说,孰是耶?曰,此千载不决之疑也。人在舟中,蚁行磨上,缓速二船,良驽二马之喻,各主一理,似则皆似矣。苟非凌空御气,飞到日月之旁,亲睹其实,孰能辨其左右哉?”(《律历融通》卷四《黄钟历议·五纬》,载《乐律全书》)天和地、人和舟、蚁和磨、快慢二船、良驽二马,如果没有第三者作参考坐标,就很难辨明它们各自的运动状态。从物理学看,两个彼此作相对运动的物体A和B,既可以看作A动B不动,也可以看作B动A不动。这两种看法都有效。若要争论它们的运动方向或谁动谁静,那真是“千载不决之疑”。朱载堉的回答完全符合运动相对性的物理意义。然而,朱载堉不明白,即使飞到日月旁,也不能“辨其左右”,而只能回答“似则皆似矣”。

以相对运动的观点来解释天地的运动,在古代的东西方都是一致的。但像朱载堉那样对相对运动作出物理判决的人,在西方只有比朱载堉稍后的伽利略算是最早的。

要解决地静还是地动的问题,关键是要提出令人信服的证据证明地动的不可觉察性。这样,才能牢固地确立地动的观念。完成这任务,在近代物理学史上是伽利略的功劳。然而,古代中国人却从经验事实中总结出这一伟大的发现。

早在汉代成书的《尚书纬·考灵曜》中说道:“地恒动不止,而人不知。譬如人在大舟中,闭牖(yǒu)而坐,舟行而人不觉也。”关闭的船舱,在物理学著作中被看成是最普通、最易被理解的近似的惯性系统。在一个封闭的惯性系统里,无论什么样的力学实验都不能判断这一系统是处在静止状态还是在作匀速直线运动。这个原理又称“伽利略相对性原理”。可是,在伽利略之前大约一千五百年,中国人就提出了这个原理的最古老的说法。这是中国科学史上最伟大的理论成就之一。

浮 力

沉浸在液体中的物体都受到液体的浮举作用。在中国关于浮力原理的最早记述见于《墨经·经下》,大意说:形体大的物体,在水中沉下的部分很浅,这是平衡的缘故。这一物体浸入水中的部分,即使浸入很浅,也是和这一物体平衡的。这种情况就像市上的商品交易,一件甲种商品可以换取五件乙种商品一样。(“荆(形)之大,其沈(沉)浅也,说在具(衡)。”“沈(沉)、荆(形)之具(衡)也,则沈(沉)浅,非荆(形)浅也。若易五之一。”)

《墨经》的这段文字,对浮力原理表达不确切。它没有看到浮体沉浸水中的部分正是这一物体所排开的液体,所排开的液体重量恰好等于浮力;是浮力和浮体平衡,而不是沉浸水中的部分和整个浮体平衡。但是,纵观整段文字,表明墨家已懂得这种关系。他们是阿基米德之前约二百年表达这一原理的。

浮力原理在我国古代得到广泛应用,史书上也留下了许多生动的故事。

三国时期有个早卒的神童叫曹冲(196-208),他是曹操的儿子。他曾经提出“以舟称象”。没有现代的衡器而要称量几吨重的大象是令人为难的。曹冲说:把大象赶到船上,记下船在河中下沉的位置。然后,把大象拉上岸,把石头陆续装入船中,直到装载石头的船下沉到刚才那个记号为止。再分别称出船中石头的重量,石头的总重就是大象的重。(《三国志》卷二十《魏书·邓哀王冲传》)

曹冲称象的方法,正是浮力原理的具体运用。在中国历史上,据记载,有比曹冲更早的类似故事。东周燕昭王(?-前279)有一大猪,他命司衡官用杆秤称它的重量。结果,折断十把杆秤,猪的重量还没有称出来。他又命水官用浮舟量,才知道猪的重量。(见《玉函山房辑佚书》卷七十一《苻子》)

除了用舟称物之外,用舟起重也是中国人的发明。据史籍记载,蒲津大桥是一座浮桥。它用舟做桥墩,舟和舟之间架板成桥。唐玄宗开元十二年(公元724年)在修理这桥时,为加固舟墩,在两岸维系巨缆,特增设铁牛八只作为岸上缆柱。每头铁牛重几万斤。三百多年后,到宋仁宗庆历年间(公元1041年到1048年),因河水暴涨,桥被毁坏,几万斤的铁牛也被冲入河中。这桥毁后二十多年,真定县僧人怀丙提出打捞铁牛、重修蒲津桥的主张。他打捞铁牛的方法是:在水浅时节,把两只大船装满土石,两船间架横梁巨木,巨木中系铁链铁钩,用这铁钩链捆束铁牛。待水涨时节,立即把舟中土石卸入河中。本来就水涨船高,卸去土石后船涨得更高,于是铁牛被拉出水面。(见《宋史·僧怀丙传》)另一记载和这方法稍有不同:在一只船上架桔槔,桔槔短臂端用铁链系牛,长臂端系在另一巨船上。待水涨时,在另一船上装满土石。这样,铁牛被桔槔从河底拉起并稍露水面。(见吴曾著《能改斋漫录》卷三《河中府浮桥》)

可能怀丙打捞铁牛用了这两种方法。怀丙是中世纪伟大的工程力学家。他创造的浮力起重法,曾在十六世纪由意大利数学家卡尔达诺(1501-1576)用来打捞沉船。怀丙打捞铁牛(两种方法)。

液体的表面张力现象

表面张力是发生在液体面上的各部分互相作用的力,它是液体所具有的性质之一。表面薄膜、肥皂泡、球形液滴等都是由于表面张力而形成的。

宋代张世南在《游宦纪闻》卷二中曾记载了一种检验桐油好坏的方法。他说:“验真桐油之法,以细篾一头作圈状,入油蘸。若真者,则如鼓面挽(mán)圈子上。渗有假,则不着圈上矣。”这种用竹蔑圈试桐油好坏的方法,虽然见于宋代的书籍,在这以前人们一定早已在应用了。

我们现在知道,液体能不能附着在这样的竹蔑圈上,和它的表面张力大小有关。而表面张力也和液体里含的杂质有关。液体含杂质,会使液体表面张力大大减小。因此,如果桐油里含的杂质比较多,它的表面张力比较小,就不能在竹篾圈上形成一层鼓面状薄膜。我国古代测试桐油好坏的方法,表明人们在实践中掌握了关于表面张力的科学道理。今天学校里给学生演示表面张力现象的常用仪器,也就是一个圆圈,只是一般不用竹篾而用铁丝做成的罢了。

据载,明熹宗朱由校(1605—1627)玩过肥皂泡。当时人称它“水圈戏”。方以智(1611—1671)说:“浓碱水入秋香末,蘸小篾圈挥之,大小成球飞去。刘若愚言,熹宗能戏,以水抛空中成圈。”(《物理小识》卷十二《水圈戏》)

水的表面张力虽然不算大,但是如果把像绣花针那样的比较轻的物体小心地投放水面(特别是布满气泡的水面),针也能由于水的表面张力而不下沉。我国古代的妇女们就利用这种现象于每年七月七日(农历)进行“丢针”的娱乐活动。明代刘侗(约1594—约1637)、于奕正合写的《帝京景物略》一书卷二《春场》中在记述“丢针”时写到,由于“水膜生面,绣针投之则浮。”这些话表明当时的人们已经提出了表面张力的物理效应的问题。

虹吸管和大气压力

虹吸管,在古代叫“注子”、“偏提”、“渴乌”或“过山龙”。东汉末年出现了灌溉用的渴乌。北魏道士李兰做称漏,也用了渴乌。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用一根去节弯曲的长竹管饮酒,也是应用了虹吸的物理现象。宋代曾公亮在《武经总要前集》卷六《寻水泉法》中,有用竹筒制作虹吸管把被峻山阻隔的泉水引下山的记载。

在生产和生活的实践中,我国古代还应用了唧筒。唧筒作为战争中一种守城必备的灭火器,在军事书中经常讲到。宋代苏轼(1037—1101)的《东坡志林》卷四中,曾经记载四川盐井中用唧筒来把盐水吸到地面,它说,以竹为筒,“无底而窍其上,悬熟皮数寸,出入水中,气自呼吸而启闭之,一筒致水数斗。”明代俞贞木的《种树书》中也讲到用唧筒激水来浇灌树苗的方法。

我们知道,虹吸管一类的虹吸现象是由于大气压力的作用而产生的。唧筒也是这样。正是由于广泛使用了虹吸管和卿筒一类器具,有关它们吸水的道理也就引起了古代人的探讨。

南北朝时期成书的《关尹子·九药篇》中说:“瓶存二窍,以水实之,倒泻;闭一则水不下,盖(气)不升则不降。”这里讲的有两个小孔的瓶子能倒出水,闭住一个小孔就倒不出水,这个现象

❼ 简单机械里既可以省力又可费力的机械是 a.杠杠b.定滑轮c.动滑轮d.滑轮组 物理大师帮帮忙

答案:A

解析:
A,杠杆有省力、费力杠杆的分类;
B,定滑轮相当于等臂杠杆;
C,动滑轮省力;
D,可省力并改变力的方向。

❽ 求物理大师解答一下

5、①已知:S=0.14m²,P=3000Pa,求:m,m动解:当A放在水平面而绳子没有拉它时,它的重力G=它对水平面的压力F,G=F=PS=0.14×3000=420牛顿,m=G/g=420/10=42千克。已知:G=420牛顿,η=84%,从图可以看出承受重力的绳子根数n=2。η=W有/W总=W有/(W有+W外)=Gh/(G+G动)h=G/(G+G动)84%=420/(420+G动)G动=(420-0.84×420)/0.84=80牛顿。m动=G动/g=80/10=8千克。②已知:V=0.2m/s,t=5s求:W总h=0.2x5=1mW有=Gh=420×1=420JW总=W有/η=420/0.84=500J。6、①研究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与提起重物重力大小的关系。②1、用如图滑轮组提起50g的钩码2个,用弹力测力计拉着绳子尾端,使它匀速上升,记下:钩码质量m1,滑轮组承受物体重力绳子根数n,测力计的示数F1,测出用刻度尺钩码上升的高度h。2、重复(1)的步骤,只将钩码由2个改变成4个,记下:钩码质量m2,测力计的示数F2。3、计算出其机械效率ηη=W有/W总=mgh/Fhn结论:同一个滑轮组提起不同物体,物体重力越大其机械效率越高。

❾ 求物理大师解答一下

图中第32题。

第一问,求报警器R0的电阻值。

根据给出的条件,水平踏板空载时电压表读数为2v。此时的等效电路如图1。串联电阻的电压分配为:11v*(R0/(R0+45))=2v,所以R0=10欧。

第二问,求开始报警时,踏板设定的最大压力值是多少?

先求出报警时的电阻值R,再计算踏板压力大小。此时等效电路如图2,等式为11v*(R/(R+10))=6v,所以R=12欧。查表可知对应传感器压力为25N。再根据杠杆平衡原理,算得踏板压力P=25N*(0A/0B)=25N*6=150N。

阅读全文

与杠杆滑轮物理大师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晶丰明源股东信息 浏览:673
金融服务许可 浏览:878
美圈控股集团董事长 浏览:460
创始股份截止 浏览:162
外汇论文 浏览:412
车贷金融公司显示风控 浏览:434
珠海银隆股东 浏览:179
比亚迪金融有限公司怎么样啊 浏览:8
2016年7月港元汇率 浏览:184
小米贷款人工认证不过 浏览:436
宁波银行嘉兴分行理财好吗 浏览:83
支付宝稳健型理财产品是什么 浏览:553
广州腾信互联网金融信息服务有限公司 浏览:521
公司增加注册资本股东 浏览:79
恒升集团董事长是谁 浏览:118
上海发贵金融信息服务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638
河南农信贷款 浏览:936
金融机构上市公司合作 浏览:576
银行理财基金到期怎样赎回 浏览:928
法兰克福外汇交易市场 浏览:3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