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1994年汇率
1994年人民币贬值,当时为1美元=8.7人民币,由当时的外汇牌价可推算出1马来西亚币=2.1人民币,1新加坡元=5人民币,1菲律宾币=0.32人民币。
⑵ 经济学者张尧浠;中国的汇率如果崩盘,会有什么后果
汇率崩盘即是人民币崩溃,也就是经济硬着陆。对于目前人民币在国际上的地位,崩盘的后果是无法用文字来描述的。会引爆中国的债务危机,银行业的危机,参照1949年国民党政府货币崩溃时,物价飞涨、币值日跌,货币逐渐丧失了价值储藏和交换媒介职能。
人们拿到纸币后就象拿了烫手山芋尽快扔掉。企业在核算成本、利润时纷纷改用米、金、银、外汇等为单位,支付工资采用米、生活指数或者外汇。大宗交易如买卖房屋、地产、机器等,都以黄金计价。
目前的人民币崩盘将会引发世界性的货币崩溃,所有的外汇储备丧失殆尽,世界金融体系也差不多崩溃,之后世界性的债务危机随之发生,债务体系瓦解,与此相关的金融体系也必然崩溃;再者世界贸易受到不可逆影响,不少东南亚国家和俄罗斯已经使用人民币离岸结算,一旦人民币崩溃,贸易体系瓦解等;股市,实体经济,楼市等等的就不用说了,这种情况也太可能发生。
⑶ 93年至94年人民币对美元汇率,1993=5.7619 ,1994=8.6187 ,请问这期间民币是多短时间内贬值的
可以说是一天之内,也可以说是是循序渐进的贬值结果。1994年1月1日汇率并轨,将市场汇率与官方结算汇率并轨为统一汇率,并以市场汇率为基础。1993=5.7619 ,是1994年1月1日之前的官方结算汇率,而1993年底市场汇率就达到了8.6以上了。
⑷ 1994年人民币的通货膨胀率24%,美元通货膨胀率只有6%,诶什么人民币没有贬值反而升值1%
通货膨胀就是流通中的货币量超过实际需求量,表现在现实中就是物价普遍上涨,用同样数量的钱只能买到比通胀前少的货物。国际金融的购买力平价理论认为两国间的汇率决定于各自货币在国内的购买力水平,如果相同数量的两种货币在各自国内可以买到相同数量的两种商品,则表明两种货币购买力基本相同,汇率为1:1。在直接标价法下,如果一国货币能买到的商品数量少则表明该国货币相对于另一国货币价值低,反之为价值高。
通货膨胀对于两国汇率的影响为:如果两国国内通胀率处在同一水平则汇率不变或变动较小,如果一国国内通胀高于另一国则该货币贬值,直接标价法下表现为该国汇率上升。简单地讲,在它国通胀率不变而本国通胀上升的情况下本币对外贬值。
在加入经济政策的分析后,情况就不一样了。如果一国通胀增加,政府出于控制通胀的目的会减少货币供应即提高国内银行利息,利息的提高会吸引国际资金进入国内,从而增加对本币的需求,导致本币暂时升值。
⑸ 求94年汇率改革对国际收支的影响如题 谢谢了
94年外汇体制改革后,在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下,汇率变动直接与基础货币的投放相连接。 目前的汇率形成机制是由企业结售汇、银行外汇结算头寸限额和中央银行市场干预三位一体构成的。94年后,对于经常项目的管制逐步放松,并将于96年底前实现人民币经常项目的可兑换。同时对于企业实行了强制结售汇制,企业持有的外汇资产的比例下降;商业银行由于受到外汇结售汇头寸限额的限制和企业结售汇的影响,减少了外汇资金来源。由于企业与商业银行缺乏在外汇资产上的调节能力,而中央银行为了将汇率稳定在目标水平上,当外汇供大于求时,就必须以托盘性买入美元方式投放基础货币来干预外汇市场以稳定汇率。目前,中央银行实际上采用了钉住名义汇率的政策,为了实现这一政策,央行频繁干预外汇市场;而这一政策的主要目标是为了防止汇率波动对外贸的冲击和稳定物价。94年的外汇改革是宏观经济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消除了多重汇率的弊端,推动了我国出口连续两年的高速增长,促进了金融和物价的稳定。但是,94年以来,随着经济中许多条件的变化,汇率政策的效果也开始有所不同。在这些变化的条件中,重要的有:①经济开放程度和对外依存度的提高;②人民币可兑换性在逐步提高;③国内外利率差别加大;④国外资本流入增多。由于上述条件的变化,使得目前以钉住名义汇率的政策,越来越难以实现既定的政策目标。二 、钉住汇率制与国际收支平衡1、名义汇率与实际汇率目前,钉住名义汇率的首要政策目标是保证出口能力。94年外汇体制改革后,人民币兑美元的汇价确定为8.7元。中央银行在外汇市场上干预的直接目的是将汇率稳定在这一水平上下。94年以来,中央银行外汇占款大幅度增加的主要效果是稳定了名义汇率。 但是,决定出口能力的不是名义汇率,而是实际有效汇率。实际汇率的贬值将改变国内需求与国外需求的比例,促使出口的增加,而实际汇率的升值将导致出口能力的下降。 所谓实际汇率是指扣除国内外通货膨胀因素后的汇率水平;而有效汇率是指将出口的不同地区和结算币种加权平均后的汇率水平。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估计,我国95年底的名义有效汇率基本保持在94年底的水平上,而实际有效汇率升值了近5.5%,1994年初汇率并轨以来的实际有效汇率升值了30%以上。在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下,影响我国实际汇率变化的主要因素包括:1、进出口的变动;2资本净流入;3、国内出口部门的劳动生产率,特别是工资性支出变化的因素;4进出口税率;5国内外通货膨胀的相对变化。人民银行在外汇市场的干预,基本上保证了名义汇率的稳定;但是,人民银行无法直接控制上述影响实际汇率的其它因素的变动。94年以来,国外资本流入,出口部门工资过快的增长,出口退税政策的调整和国内较高通胀水平,都形成了推动实际汇率的上升的压力。在实际汇率上升的条件下,从今年起,进出口形势,从总量和结构上都发生了重要的变化:从总量上看,对外贸易由较大顺差转为基本平衡;从结构上看,一般贸易出口下降,外商投资企业的加工贸易出口增加。上述进出口形势的变化,对国际收支带来的重要影响是:首先,由于贸易收支在国际收支中比例的下降,将使资本帐户对国际收支和汇率的影响加大;其次,一般贸易下降说明国内可贸易品部门的相对萎缩;第三,加工贸易比例扩大,将使价格转移的可能性增加,资本管制难度增大。 94年以来,人民银行中和操作的主要形式是收回对商业银行的再贷款。同时,中央银行还采取了办理特种存款,发行中央银行融资券。在外资引进方面,开始有选择的引入项目投资,并加强了资本项下的管制;在外债管理方面,95年开始不再增加境外中长期商业贷款,而以外汇储备转存款的政策替代,并提前偿还部分利息较高的国外借款。上述措施,缓解了由于国际收支盈余给货币供给带来的压力。94年以来,我国采取收回再贷款作为主要的中和操作手段是由我国目前的金融结构所决定的。目前的存款准备金水平较高,不适宜再提高准备金率;由于财政性分权的现实,将财政性存款集中转存中央银行的可能性也比较小。中央银行虽然可以通过央行融资券来对冲外汇占款,但也受到财务成本上的限制。中央银行以收回再贷款作为主要的中和手段的原因是,1再贷款在中央银行资产中比例较高; 2 相对于财政借透支和政策性贷款,再贷款的可调控性强,弹性较大。但是,除了再贷款这一政策工具本身的特点不适宜作为中和政策手段外,中和政策能否有效主要要取决于财政政策能否相应的调整。
采纳哦
⑹ 1994年人民币通货膨胀高达24%美元的通货膨胀率只有6%,为什么1995年人民币对美元没有贬值反
国内通胀与汇率不直接挂钩
⑺ 这是93年至94年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的变化,1993=5.7619 ,1994=8.6187 ,人民币为何突贬值
当时中国采取的是联系汇率,也就是说当时的汇率是我国自己确定的一个固定汇率,与美元挂勾,然后就不变了。因为93、94年期间国内通胀非常厉害,经济出现较大的停滞。为了扩大对外贸易,政府采取了一步到位的人民币贬值措施,形成了上述现象。现在看来,是一个非常英明的决策,不然就没有后面的高速发展,也不会为现在的人民币升值留出空间。祝你进步。
⑻ 为什么在94到95年中美的汇率会有这么大的变化
94年外汇体制改革后,在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下,汇率变动直接与基础货币的投放相连接。 目前的汇率形成机制是由企业结售汇、银行外汇结算头寸限额和中央银行市场干预三位一体构成的。94年后,对于经常项目的管制逐步放松,并将于96年底前实现人民币经常项目的可兑换。同时对于企业实行了强制结售汇制,企业持有的外汇资产的比例下降;商业银行由于受到外汇结售汇头寸限额的限制和企业结售汇的影响,减少了外汇资金来源。由于企业与商业银行缺乏在外汇资产上的调节能力,而中央银行为了将汇率稳定在目标水平上,当外汇供大于求时,就必须以托盘性买入美元方式投放基础货币来干预外汇市场以稳定汇率。目前,中央银行实际上采用了钉住名义汇率的政策,为了实现这一政策,央行频繁干预外汇市场;而这一政策的主要目标是为了防止汇率波动对外贸的冲击和稳定物价。94年的外汇改革是宏观经济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消除了多重汇率的弊端,推动了我国出口连续两年的高速增长,促进了金融和物价的稳定。但是,94年以来,随着经济中许多条件的变化,汇率政策的效果也开始有所不同。在这些变化的条件中,重要的有:①经济开放程度和对外依存度的提高;②人民币可兑换性在逐步提高;③国内外利率差别加大;④国外资本流入增多。由于上述条件的变化,使得目前以钉住名义汇率的政策,越来越难以实现既定的政策目标。二 、钉住汇率制与国际收支平衡1、名义汇率与实际汇率目前,钉住名义汇率的首要政策目标是保证出口能力。94年外汇体制改革后,人民币兑美元的汇价确定为8.7元。中央银行在外汇市场上干预的直接目的是将汇率稳定在这一水平上下。94年以来,中央银行外汇占款大幅度增加的主要效果是稳定了名义汇率。 但是,决定出口能力的不是名义汇率,而是实际有效汇率。实际汇率的贬值将改变国内需求与国外需求的比例,促使出口的增加,而实际汇率的升值将导致出口能力的下降。 所谓实际汇率是指扣除国内外通货膨胀因素后的汇率水平;而有效汇率是指将出口的不同地区和结算币种加权平均后的汇率水平。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估计,我国95年底的名义有效汇率基本保持在94年底的水平上,而实际有效汇率升值了近5.5%,1994年初汇率并轨以来的实际有效汇率升值了30%以上。在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下,影响我国实际汇率变化的主要因素包括:1、进出口的变动;2资本净流入;3、国内出口部门的劳动生产率,特别是工资性支出变化的因素;4进出口税率;5国内外通货膨胀的相对变化。人民银行在外汇市场的干预,基本上保证了名义汇率的稳定;但是,人民银行无法直接控制上述影响实际汇率的其它因素的变动。94年以来,国外资本流入,出口部门工资过快的增长,出口退税政策的调整和国内较高通胀水平,都形成了推动实际汇率的上升的压力。在实际汇率上升的条件下,从今年起,进出口形势,从总量和结构上都发生了重要的变化:从总量上看,对外贸易由较大顺差转为基本平衡;从结构上看,一般贸易出口下降,外商投资企业的加工贸易出口增加。上述进出口形势的变化,对国际收支带来的重要影响是:首先,由于贸易收支在国际收支中比例的下降,将使资本帐户对国际收支和汇率的影响加大;其次,一般贸易下降说明国内可贸易品部门的相对萎缩;第三,加工贸易比例扩大,将使价格转移的可能性增加,资本管制难度增大。 94年以来,人民银行中和操作的主要形式是收回对商业银行的再贷款。同时,中央银行还采取了办理特种存款,发行中央银行融资券。在外资引进方面,开始有选择的引入项目投资,并加强了资本项下的管制;在外债管理方面,95年开始不再增加境外中长期商业贷款,而以外汇储备转存款的政策替代,并提前偿还部分利息较高的国外借款。上述措施,缓解了由于国际收支盈余给货币供给带来的压力。94年以来,我国采取收回再贷款作为主要的中和操作手段是由我国目前的金融结构所决定的。目前的存款准备金水平较高,不适宜再提高准备金率;由于财政性分权的现实,将财政性存款集中转存中央银行的可能性也比较小。中央银行虽然可以通过央行融资券来对冲外汇占款,但也受到财务成本上的限制。中央银行以收回再贷款作为主要的中和手段的原因是,1再贷款在中央银行资产中比例较高; 2 相对于财政借透支和政策性贷款,再贷款的可调控性强,弹性较大。但是,除了再贷款这一政策工具本身的特点不适宜作为中和政策手段外,中和政策能否有效主要要取决于财政政策能否相应的调整。
⑼ 外汇储备不足为什么会导致货币贬值呢根据1994年墨西哥金融危机。
1、根据1994年墨西哥金融危机,外汇储备不足会导致货币贬值。原因是:一旦外汇储备不足,会导致干预外汇市场的能力下降,从而使本国货币的稳定性降低、增大风险!而当货币风险加大时,在外汇市场中,本国货币的风险性突现,吸引力大幅下滑,会遭到一定程度的抛售,从而对本国货币形成贬值压力。
2、一定的外汇储备是一国进行经济调节、实现内外平衡的重要手段。当国际收支出现逆差时,动用外汇储备可以促进国际收支的平衡;当国内宏观经济不平衡,出现总需求大于总供给时,可以动用外汇组织进口,从而调节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关系,促进宏观经济的平衡。同时当汇率出现波动时,可以利用外汇储备干预汇率,使之趋于稳定。
3、外汇储备(Foreign Exchange Reserve),又称为外汇存底,指为了应付国际支付的需要,各国的中央银行及其他政府机构所集中掌握的外汇资产即外汇储备。外汇储备的具体形式是:政府在国外的短期存款或其他可以在国外兑现的支付手段,如外国有价证券,外国银行的支票、期票、外币汇票等。主要用于清偿国际收支逆差,以及干预外汇市场以维持该国货币的汇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