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什么是货币中性与非中性
货币中性指货币供给的增长将导致价格水平的相同比例增长,对于实际产出水平没有产生影响。
货币非中性是指货币供应量的变化,引起实际利率和产出水平等实际经济变量的调整和改变。
货币是中性还是非中性,就是看货币供给量的变化对一般价格水平和实际利率及产出水平的影响差异。如果货币供给变化只是影响一般价格水平。
一定量的货币供应增加(减少)只引起一般价格水平的上升(下降),那么货币就是中性的;如果货币供应量的变化,引起实际利率和产出水平等实际经济变量的调整和改变,那么货币是非中性的。
(1)汇率中性论和非中性论扩展阅读:
相关背景
随着西方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货币在其中调节作用的显现,货币中性论对现实经济的解释作用也不断下降,瑞典经济学家魏克塞尔将利率分为货币利率和自然利率。其中货币利率是现行的市场借贷利率,而自然利率是指投资的预期利润率。
当货币数量增加时,货币利率低于自然利率,企业家因此会扩大生产,增加产出。而随着收入增加、支出增加和物价上涨,就出现了积累性的经济扩张过程。
魏克塞尔认为政府有必要采取一定的货币政策,以使货币利率和自然利率相一致,从而消除货币对经济的影响。
有关货币中性的问题是理论界长期争论的一个重要问题。传统的货币数量论认为货币量的增减只会导致一般物价水平同方向、同比例的变化,而不会带动实际收入水平的变化,货币是中性的。
魏克塞尔首先对货币中性的问题提出质疑,他认为货币只有在银行利率和自然利率相等时才是中性的,否则经济就会发生累积性扩张或者收缩,货币就不是中性的。
哈耶克则认为货币只有在影响一般价格水平,而不影响相对价格水平的情况下才是中性的,否则也会影响经济运行,货币就是非中性的。
根据这样的标准,凯恩斯理论中的货币是非中性的,因为货币供给和需求对实际收入是在充分就业水平,还是非充分就业水平的决定上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帕廷金的“实际余额效应”分析说明在特定的条件下,货币存量的变动会引起一般价格水平同方向、同比例地变动。这就是说,帕廷金用与古典数量论不同的分析方法,得出与古典学派相同的货币中性的结论。
但是,帕廷金的分析突出了古典数量说没有展开的货币影响经济的过程分析,而在这个过程中,货币影响了实际经济的运行,因此是非中性的。
真正指出货币对经济的巨大作用的人是凯恩斯。1936年凯恩斯发表了《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文中指出,“古典”学派所谓充分就业的均衡只是一个特例,通常情况总是小于充分就业的均衡,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有效需求(消费需求十投资需求)不足。
消费需求取决于人们的消费倾向,而投资需求取决于人们对经济前景的预期,要增加投资和消费,就必须降低利率,而利率决定于货币的供求关系。因此,在凯恩斯及其追随者看来,货币的作用是巨大的,货币是非中性的,国家应制定适当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以克服经济危机和萧条。
凯恩斯认为,价格和工资缺乏弹性,经济不存在一个自动矫正机制,经济就可能出现非充分就业下的均衡,但这种均衡低于充分就业下的潜在产出均衡水平。
因此,只要存在未被利用的资源,那么总需求的扩大就会使产出增加,影响总需求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有效的,因此,凯恩斯主张实行扩张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扩大总需求,以此消除失业和经济危机,促进经济增长。
Ⅱ 什么叫货币非中性
货币的使用对经济发展有影响。中性是说货币仅仅是起交换商品的一种媒介,不会对经济产生影响。但非中性理论则相反。比如适当多的货币发行会刺激经济增长
Ⅲ 不同的经济流派是如何阐述货币的中性与非中性问题
所谓货币中性问题,实际上就是货币是否对经济产生实质性影响的问题。也就是说,货币是否仅仅是罩在实物经济上的一层面纱,而并不使消费、投资、产量、收入等实际经济变量发生实质性变化。因此,关于货币中性的争论只能放到货币经济模型框架中进行。
按照货币理论界对货币中性的一般解释,“如果名义货币供给变动引起初始均衡的破坏,新的均衡与所有实际变量数值 和货币供给变动同时达到,货币就是中性的。否则,货币就是非中性的”。因此,判 断一个特定模型中货币是不是中性的标准 是,确定名义货币供给的变化会不会引起均衡的相对价格和利率的变动,或者,仅仅引起绝对价格水平的同比例变化。因为相对价格或利率的变动包括了消费或投资方式的变动,货币就不是中性的;如果名义货币余额变化仅仅引起绝对价格水平的同比例变动,那么,所有的实际变量,包括货币余额的实际价值 在内,都不会改变。如名义货币供给的倍增只引起了绝对价格水平的相应提 高,那么,货币就是中性的。
由于在新古典理论家的头脑中,存在货币经济与实物经济的两分,这样在理论上人为地创造了货币理论(总量理论)和价值理论(相对价格理论),以分别解释货币总量问题和商品交换的相对价格问题;前者以费雪的数量论和剑桥方程为基础,现代版本是弗里德曼的现代货币数量论,而后者以马歇尔局部均衡和瓦尔拉斯一般均衡的价值理论为核心,现代版是阿罗-德布鲁模型。
Ⅳ 货币中性的理论之争
有关货币中性的问题是理论界长期争论的一个重要问题。传统的货币数量论认为货币量的增减只会导致一般物价水平同方向、同比例的变化,而不会带动实际收入水平的变化,货币是中性的。
魏克塞尔首先对货币中性的问题提出质疑,他认为货币只有在银行利率和自然利率相等时才是中性的,否则经济就会发生累积性扩张或者收缩,货币就不是中性的。
哈耶克则认为货币只有在影响一般价格水平,而不影响相对价格水平的情况下才是中性的,否则也会影响经济运行,货币就是非中性的。根据这样的标准,凯恩斯理论中的货币是非中性的,因为货币供给和需求对实际收入是在充分就业水平,还是非充分就业水平的决定上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帕廷金的“实际余额效应”分析说明在特定的条件下,货币存量的变动会引起一般价格水平同方向、同比例地变动。这就是说,帕廷金用与古典数量论不同的分析方法,得出与古典学派相同的货币中性的结论。但是,帕廷金的分析突出了古典数量说没有展开的货币影响经济的过程分析,而在这个过程中,货币影响了实际经济的运行,因此是非中性的。
Ⅳ 汇率的非中性 和 汇率不完全传递 是不是同一个理论
太专业。多看书,上课认真听讲。
Ⅵ 为什么说货币政策有效性的争论实际上就是货币外生论/内生论、货币中性论/非中性论的争论
若货币外生、非中性,则推断出货币政策有效;若货币内生、中性,则推断出货币政策无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