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科学怎样移动重物教案
授课题目:怎样移动重物
课时目标:1、知道杠杆是一种简单机械,利用杠杆可以省力。
2、懂得杠杆的特点,了解杠杆省力的原理。
3、知道杠杆在生产生活中的广泛运用。
教学重点:研究杠杆的功能与作用。
教学难点:会做杠杆原理的探究实验,并依据数据对杠杆原理进行解释。
教具及实验仪器:教师——铁棒,剪刀,开瓶器,镊子。
分组——尺子,硬币,橡皮。剪刀,开瓶器,镊子。
教 学 步 骤
二次备课
复习提问:1、机械有什么作用?
导言:1、出示课题,并齐读。
2、用什么方法能移动笨的大石头、衣柜等重物呢?
3、分组讨论。
4、汇报方法(有的学生会提出多几个人抬,也有很多学生会提出用杠杆)。
5、谈话:刚才有的组提出用一根帮子就可以抬高讲台,怎么做?你们能用简图表示吗?
新课内容:
1、认识杠杆及作用
(1)(展示示意图)一根能绕支点转动的棍子叫做杠杆。
(2)提问:现在能说说杠杆这种机械有什么用?(省力)
(3)认识力点、重点
2、研究杠杆省力的原理
(1)提问:杠杆由支点、力点、重点三部分组成。在什么情况下使用杠杆可以省力了?让我们继续研究。
(2)实验研究
①要求每个小组有一把尺子、一支铅笔和一些硬币。把铅笔(支点)放在尺子的中间刻度下方。在尺子一端放一枚硬币,观察发现了什么。
②提问:你能有几种摆法使木尺平衡?
③分组实验,并认真做好记录。(强调不改变固定硬币的位置)
④汇报方法,教师在黑板上做记录
(3)讨论:通过实验,你们有什么发现?(在这里教师要引导学生发现从重点到支点与从支点到力点的长度不同造成不同结果。)
2.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科学怎样移动重物的教学反思
《怎样移动重物》教学反思
本课是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二课。本课的前半部分“认识杠杆”,我主要以讲授为主。学生也很容易理解杠杆的三个作用点:阻力点、支点、动力点。其中,对于书中介绍的几种工具,学生自行找出它们的三个作用点,有利于学生对这三个部位的熟悉,也有利于后面杠杆尺的研究中,学生关注这三个作用点之间的联系。本课的重点是“研究杠杆的秘密”。难点是怎样判断这种杠杆是省力的还是费力的,或是不省力也不费力。
《科学课程标准》提出了:“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的科学教育理念。因此,小学科学课堂应以探究为基础,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不断激发学生的活力,引导他们理解、认识、探索、发现,促进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增长能力。科学探究能力的形成依赖于学生的学习和探究活动,通过动手动脑、亲自感知,在感知、体验的基础上,内化形成,而不能通过简单的说教和讲授教给学生。本课教材的安排就体现了这一理念,教科书只是展示了一组学生活动情景图,并没有直接告诉学生杠杆的基本性质,这就为学生的合作探究活动提供了开放的探究空间,有利于学生自由地、创造性地展开活动。使学生的探究能力和科学素养得以提高。
通过前一节课的学习,学生在使用工具解决问题的实践中已经初步认识了什么是简单机械,于是利用杠杆类工具在生活中运用最广泛、最直观的撬棍撬讲桌的情景引入本节课的研究,学生有类似的生活经历,利于学生观察并引发思考。通过对书中示意图的研究,学生对杠杆的用力点、支点、阻力点有了较直观、清晰的认识;又通过两个活动:(1)将杠杆的概念进行推广应用,引导学生分析了用撬棍撬窨井盖、跷跷板工作时发挥作用的位置,并标出它们作为杠杆的三个点的位置,(2)利用书中的图,对于身边的常用工具进行观察、分析,使学生对杠杆类工具有初步的认识能力。在有了以上的基础后,利用杠杆尺研究杠杆工作的原理就十分容易了。学生在合作实验中,意识到了相互合作的重要性,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分析,找出了杠杆工作的原理,体会到收集数据的重要意义,发展了实验探究能力,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创设情境,引发问题。
从实验中围绕如何“把讲台抬起来”进行,通过创设学生常见的又充满趣味的情境来引出研究的内容,激发学生研究的兴趣,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启发引导,鼓励猜想。
在上面的“把讲台抬起来”的基础上,启发学生思考在课本的两张图片中发现秘密,并猜想杠杆在什么样的情况下省力?在什么样的情况下费力?在什么样的情况下不省力又不费力?可能是什么原因?在这一环节中根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让学生自己通过实验的研究,来判断什么时候杠杆是平衡的,什么时候是不平衡的.从而学习到杠杆的省力与省时间。
三、悉心辅导,设计实验。
主要让学生用平衡架来进行实地研究。因为平衡架是在两边各挂钩码使其平衡,学生对把平衡架的实验结果与杠杆原理联系起来有一个思维的转化过程,并且让学生找到支点、阻力和动力这三个点,充分地预测,进行实验验证,获得一组正确的数据。
四、组织讨论,获得结论。
在学生通过实验获得一组科学的数据后,组织学生对这组数据进行分析、研究,发现杠杆原理。
3. 苏教版五年级下科学第一单元怎样移动重物教学设计
授课题目:怎样移动重物
课时目标:1、知道杠杆是一种简单机械,利用杠杆可以省力。
2、懂得杠杆的特点,了解杠杆省力的原理。
3、知道杠杆在生产生活中的广泛运用。
教学重点:研究杠杆的功能与作用。
教学难点:会做杠杆原理的探究实验,并依据数据对杠杆原理进行解释。
教具及实验仪器:教师——铁棒,剪刀,开瓶器,镊子。
分组——尺子,硬币,橡皮。剪刀,开瓶器,镊子。
教 学 步 骤
二次备课
复习提问:1、机械有什么作用?
导言:1、出示课题,并齐读。
2、用什么方法能移动笨的大石头、衣柜等重物呢?
3、分组讨论。
4、汇报方法(有的学生会提出多几个人抬,也有很多学生会提出用杠杆)。
5、谈话:刚才有的组提出用一根帮子就可以抬高讲台,怎么做?你们能用简图表示吗?
新课内容:
1、认识杠杆及作用
(1)(展示示意图)一根能绕支点转动的棍子叫做杠杆。
(2)提问:现在能说说杠杆这种机械有什么用?(省力)
(3)认识力点、重点
2、研究杠杆省力的原理
(1)提问:杠杆由支点、力点、重点三部分组成。在什么情况下使用杠杆可以省力了?让我们继续研究。
(2)实验研究
①要求每个小组有一把尺子、一支铅笔和一些硬币。把铅笔(支点)放在尺子的中间刻度下方。在尺子一端放一枚硬币,观察发现了什么。
②提问:你能有几种摆法使木尺平衡?
③分组实验,并认真做好记录。(强调不改变固定硬币的位置)
④汇报方法,教师在黑板上做记录
(3)讨论:通过实验,你们有什么发现?(在这里教师要引导学生发现从重点到支点与从支点到力点的长度不同造成不同结果。)
教 学 步 骤
(4)小结:
支点到动力点比支点到阻力点长,省力
支点到动力点比支点到阻力点短,费力
支点到动力点比支点到阻力点一样长,不省力也不费力
3、了解杠杆的广泛运用
(1)谈话:在生产、生活中有许多地方用到了杠杆,你们还能说出哪些?
(2)讨论
(3)分析三种类型的杠杆:剪刀、开瓶器、镊子
三、巩固应用
1、提问:今天我们研究了哪种机械?有什么收获?
2、讲述:大科学家阿基米德曾经说过:“给我一个支点,我就撬起整个地球。”他说的有道理吗?为什么?
作业:学习与评价一、二题。
板书设计: 2怎样移动重物 ————杠杆
支点到动力点比支点到阻力点长,省力
支点到动力点比支点到阻力点短,费力
支点到动力点比支点到阻力点一样长,不省力也不费力
4. 苏教版小学五年级科学《怎样移动重物》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过程与方法:
1.能够搜集生活中应用杠杆原理的事例说明杠杆的作用。
2.会做杠杆原理的探究实验,并依据数据对杠杆原理进行解释。
(二)科学知识:
1.知道杠杆是可以围绕固定点转动并提升重物的撬棒。
2.知道使用杠杆时的三种情况:省力、方便、平衡。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喜欢进行科学探究活动,并从中体验和感受乐趣。
2.留心周围事物,关注有关机械的使用和研究。
二、教学重难点:
做杠杆原理的探究实验,并依据数据对杠杆原理进行解释。
三、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
演示实验器材:果糖罐头、螺丝刀、一根比较结实且长的木棍、支撑用的木墩;
分组实验器材:简单机械实验盒、杠杆尺、铁架台、钩码、弹簧秤等。
2.学生准备:
铅笔、硬币、尺子,生活中常用的各种工具(剪刀、钳子、镊子、开瓶器等)。
课时安排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研究主题
1.谈话:老师需要你们帮我解决一个问题,现在我打不开罐头。你们谁能帮助我?
【说明】起先不提供任何工具,让学生直接用手开;如果打不开,再问学生是否需要什么工具来帮忙。
2.学生说说自己的感受和体验。
3.提问:如果现在要你移动的不是罐头的盖子而是一块你根本搬不动的大石头,你怎么办?(学生讨论并发表意见)
4.操作演示后揭示:这种用来撬开或者提升物体的工具叫杠杆,是人们最早使用的最为简单的机械之一。相传古埃及人就是用这种“棒”搬动巨石,建造了金字塔。
5.谈话:这些“棍”、“棒”有什么特点?它们为什么能产生如此大的力?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种能撬动大石头的装置——杠杆。
(二)认识杠杆的结构,探究杠杆的功能
1.谈话:在力的作用下能够绕固定点转动的硬棒叫杠杆。所以要构成一个杠杆,必须有哪些材料?
(一个支点和一根能绕支点转动的硬棒。)
2.教师画杠杆的示意图,引导学生结合示意图分析,认识杠杆的支点、动力和阻力等。
3.分组实践操作活动。
⑴要求每个小组有一把尺子、一支铅笔和一些硬币。
⑵把铅笔(支点)放在尺子的中间刻度下方。
⑶在尺子两端各放一枚硬币,观察发现了什么。
⑷指导学生记录他们的观察结果。
⑸预测:如果在尺子一端的一枚硬币上再加一枚,会发生什么?
⑹做测试,并记录结果。
⑺找出一种方法,在尺子的一端放两枚硬币而使尺子仍然保持平衡,实验并记录他们的答案。
⑻在尺子两端放不同枚硬币的前进下,寻找到多种使尺子平衡的方法。
4.分析讨论实验数据。通过实验你有什么收获?
5.讨论:
⑴杠杆是否都省力?
⑵杠杆在什么情况下省力?在什么情况下费力?在什么情况下不省力也不费力?(作简单示意图表示。)
(三)巩固应用、拓展延伸
1.认一认大家带来的工具,你知道是怎么使用的吗?
2.说说杠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⑴生活中有哪些省力的杠杆?(剪刀、起钉锤、开瓶器、撬棒、老虎钳、手推车、夹壳器、园艺剪刀等。)
⑵生活中用到哪些费力的杠杆?为什么费力还要用它?它还有什么作用?(铁锹、扫帚、镊子、钓鱼杆等,因为使用它们可以使操作活动变得更加方便。)
⑶生活中哪种杠杆既不省力也不费力?(天平、跷跷板)
3.观察课本插图:哪些是省力的?哪些是费力的?
4.讨论:阿基米德曾经说过,如果能找到一个支点,就能把整个地球撬起来。他说得有道理吗?你觉得是否可行?
五、课后小结
5. 苏教版小学五年级科学课件《怎样移动重物》
《怎样移动重物》
本课主要设计意图是从学生生活出发(玩跷跷板)引入新课的学习,即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在学习过程中结合两个平衡尺的研究活动,着重利用好多种图例的分析,从而帮助学生建立较完整的杠杆概念。具体来说,本课主要围绕以下两条主线进行教学:
一是围绕跷跷板(平衡尺),设计了从“平衡→不平衡→平衡”的研究活动,循序渐进,不断深入。前者的平衡是在平衡尺左右两边放相同数量的钩码(1个),让学生体会到相同重量的物体在平衡时的特点,即左右两边的钩码离支点的距离相等;而后者的平衡是在平衡尺两边挂数量不等的钩码(左边2个,右边若干个),从而引发学生对杠杆平衡的深层次的思考,并在相关的活动中总结出杠杆的若干特征,如杠杆在什么情况下是省力的,什么情况下是费力的等;
二是加强杠杆知识的巩固运用,即通过分析一系列生活中杠杆工具,从而加深学生对杠杆的理解和掌握。
三在帮助学生研究、理解杠杆的过程中,加强图例的运用,从而大大提高学生分析杠杆、理解杠杆的能力,也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地解决了本课的教学难点。
6. 苏教版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怎样移动重物的实验
授课题目:怎样移动重物
课时目标:1、知道杠杆是一种简单机械,利用杠杆可以省力。
2、懂得杠杆的特点,了解杠杆省力的原理。
3、知道杠杆在生产生活中的广泛运用。
教学重点:研究杠杆的功能与作用。
教学难点:会做杠杆原理的探究实验,并依据数据对杠杆原理进行解释。
教具及实验仪器:教师——铁棒,剪刀,开瓶器,镊子。
分组——尺子,硬币,橡皮。剪刀,开瓶器,镊子。
教 学 步 骤
二次备课
复习提问:1、机械有什么作用?
导言:1、出示课题,并齐读。
2、用什么方法能移动笨的大石头、衣柜等重物呢?
3、分组讨论。
4、汇报方法(有的学生会提出多几个人抬,也有很多学生会提出用杠杆)。
5、谈话:刚才有的组提出用一根帮子就可以抬高讲台,怎么做?你们能用简图表示吗?
新课内容:
1、认识杠杆及作用
(1)(展示示意图)一根能绕支点转动的棍子叫做杠杆。
(2)提问:现在能说说杠杆这种机械有什么用?(省力)
(3)认识力点、重点
2、研究杠杆省力的原理
(1)提问:杠杆由支点、力点、重点三部分组成。在什么情况下使用杠杆可以省力了?让我们继续研究。
(2)实验研究
①要求每个小组有一把尺子、一支铅笔和一些硬币。把铅笔(支点)放在尺子的中间刻度下方。在尺子一端放一枚硬币,观察发现了什么。
②提问:你能有几种摆法使木尺平衡?
③分组实验,并认真做好记录。(强调不改变固定硬币的位置)
④汇报方法,教师在黑板上做记录
(3)讨论:通过实验,你们有什么发现?(在这里教师要引导学生发现从重点到支点与从支点到力点的长度不同造成不同结果。)
教 学 步 骤
(4)小结:
支点到动力点比支点到阻力点长,省力
支点到动力点比支点到阻力点短,费力
支点到动力点比支点到阻力点一样长,不省力也不费力
3、了解杠杆的广泛运用
(1)谈话:在生产、生活中有许多地方用到了杠杆,你们还能说出哪些?
(2)讨论
(3)分析三种类型的杠杆:剪刀、开瓶器、镊子
三、巩固应用
1、提问:今天我们研究了哪种机械?有什么收获?
2、讲述:大科学家阿基米德曾经说过:“给我一个支点,我就撬起整个地球。”他说的有道理吗?为什么?
作业:学习与评价一、二题。
板书设计: 2怎样移动重物————杠杆
支点到动力点比支点到阻力点长,省力
支点到动力点比支点到阻力点短,费力
支点到动力点比支点到阻力点一样长,不省力也不费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