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春秋战国时期的牛耕是什么样子,二牛抬杠和一牛挽犁出现的准确时间
二牛抬杠:传统耕作技术。“二牛抬杠”是南诏时期的一种特殊耕作方式,也称“二牛三夫”耕作法。《汉书·食货志》有用二牛三人进行“耦犁”耕作的记载。敦煌千佛洞北魏时期的洞窟中,绘有二牛抬杠犁耕的壁画。《蛮书》载有唐代云南地区二牛抬扛的情景。
一牛挽犁:东汉时,出现了短辕一牛挽犁,它操作灵活,便于在小块农田上耕。这种短辕一牛挽犁的出现,是跟犁铧的改进结合在一起的。
春秋战国时期的农业生产工具变化:
当前考古学界认为,中国开始使用铁的时间不会晚于公元前6世纪,或者甚至不会晚于公元前7世纪。在文献记载中,最早的材料见之于《左传》,此书记载公元前513年晋国铸刑法于一套铁鼎之上。从战国时代的墓葬中发掘出来的兵器、农具和器皿都是铁制的,许多学者认为这几个世纪农业产量已经增加,正在发展的冶铁技术很可能是一个因素。其他的因素大概是,日益扩大地采用了灌溉和排水的技术和肥料,特别是耕种大片新的土地。
可是,不应把这些及其他的技术改进的效果估计过高。在整个战国时期,铁相对地说依然是很少的,当时的铁常常是铸铁,而不是锻造的,因此比较软而脆。许多工具继续用青铜、石块、木料或贝壳制成。此外,改进的农业技术的某些重要方面特别难以估量和确定其时间。因此,关于畜拉犁在何时开始取代远为原始但显然长期沿用的锄耕的问题,引起了很大的论战。根据极为不足的证据,中国的学者各自把拖拉犁的开始使用定在公元前400年,直到此前的一个或两个世纪,甚至定在周代以前。文献中最早的明确的材料,其时间只能定在汉代(约公元前90年或85年)——不过这个材料表明有一段相当长的较早的发展时期。
以上内容来源网络,二牛抬杠、东汉、春秋战国。
2. 图1 二牛抬杠 图2 唐曲辕犁 材料二 明清时期人口大幅度增加的过程中,牛耕大量退出,唐宋
(1)农耕技术逐步普及,耕作技术不断进步,犁的改进更适合地区土质特点和耕作的需要。 |
3. 田犁牛耕 二牛抬杠 有区别吗
你好,是铁犁牛耕吧。这是指耕种的方式,开始使用铁器犁地了;而二牛抬杠是铁犁牛耕中大多数的形式,犁衡左右各一轭,各挽一牛,此即所谓“二牛抬杠”。
参考如下:
铁犁牛耕
春秋战国时期产生,是我国古代农业的最主要生产方式.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和井田制的解体.
直到汉代,耕犁都相当原始,目前已知最早犁耕图见于汉画像石,如陕西米脂、绥德东汉牛耕画像石,江苏睢宁双沟东汉牛耕画像石等。由画面中可见,汉代耕犁的基本特征是:犁辕为独辕,长且直,辕前端直接与犁衡联结,犁衡左右各一轭,各挽一牛,此即所谓“二牛抬杠”,
推广铁器牛耕 唐朝的农业迅速发展,其重要原因之一是铁犁牛耕进一步推广。在黄河流域乃至今甘肃、新疆地区,铁犁牛耕已普遍用于农业生产。关于这一情况不仅在文献中有记载,在一些墓葬和敦煌、榆林石窟的众多的壁画“牛耕图”中,都有反映。其中多数为二牛抬杠,用长单直辕犁;少数用一牛耕田,犁有双长直辕,亦有短曲辕。犁均为铁制,多使用犁壁(鐴土)。这时在江南地区也推广牛耕,并使用曲辕犁。(唐)陆龟蒙《耒耜经》中详细记载了江东(今江南)所用曲辕犁的结构和使用功效。曲辕犁比直辕犁轻巧,犁辕上躬,便于深耕;牵引点低,犁架平稳;犁辕缩短,回转方便。这是古代步犁中最先进的类型。惟当时使用此种犁者极少,以用二牛抬杠者为最多。据文献和考古资料证明,这时边疆地区也在推广铁犁牛耕。
4. 二牛抬杠出现于什么时候
二牛抬杠出现于南诏时期,传统耕作技术。“二牛抬杠”是南诏时期的一种特殊耕作方式,也称“二牛三夫”耕作法。耕作时,两牛相距约七八尺,中间横抬一“杠”,“杠”后接续辕犁。
一人在前牵牛;一人坐于“杠”上,脚踏辕犁,控制犁铧入土深浅;一人在后扶持犁把。此一耕作方式,至今仍可在云南及西北少数民族地区的一些地方见到。
(4)二牛抬杠中的杠杆原理扩展阅读
中国古代为农业大国,一切都依存于农田的耕作,这在汉画像石中反映广泛。汉画像石出土于河南、山东、江苏、安徽、陕北、四川等广大地区,其中有许多是反映本地的民间风俗的画面,有着重要的史料价值和历史研究价值。
汉代时农业生产迅速发展的时期,大片荒地的开垦利用,农田水利的兴修,使耕地面积扩大,农作物生长有了物质保证。汉朝政府十分重视铁农具的冶铸,使得铁制农具广泛地应用于农业生产中,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
5. 二牛抬杠和二牛一人是否是同一回事
二牛抬杠又称二牛三夫式的耕作方式,应该指的是西汉赵过发明的使用耦犁的耕作方法,而在西汉末年的时候,二牛三人的耕作方式得到了改进,变成了二牛一人了,又因为魏晋南北朝时期八王之乱永嘉南渡等,使得推动了经济重心的南移,因此说扩展到闽江流域是没有问题的。
6. 二牛抬杠主要流行于
藏族民间传统耕作技术。流行于西藏等地。即一犁杠置于牛肩,杠中间又系一竖杠与犁连接。耕地时一人牵牛,一人扶犁抄地,一人撒种,或不用人牵牛。地耕毕用木槌碎土。此种耕作技术西北其他民族亦流行。
犁耕方式之一。《汉书·食货志》有用二牛三人进行“耦犁”耕作的记载。敦煌千佛洞北魏时期的洞窟中,绘有二牛抬杠犁耕的壁画。《蛮书》载有唐代云南地区二牛抬扛的情景:“每耕田用三尺犁,格长丈余,两牛相去七八尺,一佃人前牵牛,一佃人持按犁辕,一佃人秉耒。”据考证,格,即架于二牛颈上的横木。西北、华北各省的汉族农民曾普遍采用过这种犁耕方式。西藏地区使用二牛抬杠犁耕法的历史也很久。据《西藏王统记》记载:上丁二王时(约公元前2世纪),古代藏族人民已“制犁与轭,合二牛轭,垦平原以为田”。西藏拉萨郊区的二牛抬杠,有别于汉族地区,其特点是将一木质横杠的两端分别系于并列的二牛牛角上,犁架与横杠连结,以牛角曳犁。这是藏族人民因地制宜而采取的特殊犁耕方式。20世纪40~50年代,边疆地区部分少数民族仍使用二牛抬杠犁耕法。
7. 二牛抬杠用途是什么
传统耕作技术。“二牛抬杠”是南诏时期的一种特殊耕作方式,也称“二牛三夫”耕作法。耕作时,两牛相距约七八尺,中间横抬一“杠”,“杠”后接续辕犁。一人在前牵牛;一人坐于“杠”上,脚踏辕犁,控制犁铧入土深浅;一人在后扶持犁把。此一耕作方式,至今仍可在云南及西北少数民族地区的一些地方见到。
8. 字谜 二牛抬杠是什么字
牲。牜,生=牛+一(杠),二字离合得底: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