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人民币汇率改革是什么意思
所谓人民币汇率改革 就是建立以市场为基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
人民币升值可能意味着人民币地位的提高,中国经济在世界经济中地位的提升。
1)中国老百姓手中的财富更加值钱,人民币一升值,老百姓手里的钱就更值钱了,中国的人均GDP全球排名也可以往前挪一挪。
2)中国外债压力的减轻和购买力的增强等等。
例如:谁在掏钱维持号称“全球老大”的美国政府的日常运转?想当然的回答是美利坚合众国的广大纳税人。这个回答并不全对。因为当前的美国联邦政府财政赤字巨大,光*纳税人的贡献还不够开销,因而不得不大量举债。而最大的债主是谁?是日本和中国。中国3000多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很大一部分买的是美国政府公债。
中国成为了全球最强大的帝国的最大债主之一。这个事实本身显示了中国日益增强的经济实力和国际影响力。去年中国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仅次于美国;对全球贸易增长的贡献,仅次于美国和日本。*经济实力说话的人民币自然而然也就获得了更大国际事务话语权,这是好事。
3)有利于进口产业的发展:中国石化副董事邵金扬在接受采访时称:“如果人民币升值,海外资产对我们来说会较便宜。”如果人民币升值5%,中国石化2003年进口的石油,以目前的价格计算,成本将减少逾1亿美元。
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的内在要求,也是深化经济金融体制改革、健全宏观调控体系的重要内容,符合党中央和国务院关于建立以市场为基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基本稳定的要求,符合我国的长远利益和根本利益,有利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对于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❷ 人民币汇率在2000年-----2007年的变化
2000年 全国银行间外汇市场累计成交折合美元421.75亿元,日均成交1.68亿美元,比1999年增长34.1%。 另据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统计,2000年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交易系统累计成交23192.49亿元,日均成交92.4亿元,比1999年增长217%。证券公司和基金公司大量融入资金,净融入资金规模已经跃居同业市场首位。
中国2000年人民币市场汇价统计(平均汇率)
http://tjsj..com/pages/jxyd/13/22/_0.html
2001年人民币汇率走势分析
http://www.qetdz.com.cn/special/develop-view/history/0011/a-06.htm
2002人民币汇率走势
http://oldfyb.chinacourt.org/old/public/detail.php?id=32663
2003银行间外汇市场运行报告
http://www.chinamoney.com.cn/content/waihui/jiexi/yhhs/200307/41011524037420.htm
2004年银行间外汇市场运行报告
http://www.chinamoney.com.cn/content/online2002/URLContent/guolian/Link_0406waihui.htm
2005年人民币汇率走势分析
http://finance.memail.net/041228/129,5,495059,00.shtml
2006年 人民币汇率在“跑步前行”
http://cn.globaltexnet.com/news/detail/8/5/d85663.html
2007年人民币汇率综述
http://www.topcj.com/html/3/HGSD/20071228/56123.shtml
2007年人民币汇率走势回顾
http://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07-12/20/content_7285888.htm
❸ 人民币汇率改革对国外的影响
从一个国家的角度来看,汇率制度是各国中央银行确定的本国与外国货币比价的原则和组织形式,而从全球的角度来看,则是为维持某种国际货币体系正常运转,有世界各国普遍承认和遵守的有关国际货币运行的某种程序级规则。由此可见,我国要想建立新的汇率制度就必须解决定价以及如何定价的问题。
所谓“定价”就是一种货币与其他货币之间的比价,从理论的角度出发定价的基础是一国货币的购买力、利率、国际收支模式以及资产市场模式。值得注意的是,以上四大因素在不同的时期会成为主导一国货币汇率的涨跌原动力,所以管理层在定价的过程中应综合考虑上述四大因素,甚至还必须考虑未来几年内可能出现的不确定因素。
所谓“如何定价”就是采取何种方式来最终决定汇率。相对于定价而言,如何定价属于方法论的范畴,因此运用何种方法将直接影响到人民币汇率的合理性。至于如何定价,涉及的就是人民币对各货币汇率的加权问题。此外从现实角度出发,人民币应该会逐步扩大浮动范围,应该改变盯住美元为盯住一篮子货币的汇率制度,这样既能避免国家财富的暴涨暴跌,也能够更从容的应对国际收支。此外,具体到管理层所实行的汇率制度,笔者更倾向于国家采取中间汇率制度。此举有利于人民币根据实际情况加大弹性,也有利于缓冲因汇率改革而出现的人民币巨幅振荡
人民币汇率变化所带来的影响
毫无疑问,综合个方面情况人民币都应该升值。目前让人民币升值成为世界性话题的始作俑者是日本。在04年2 月七国集团财长会议上,日本财相盐川正十郎指责中国输出通货紧缩,要求通过决议逼人民币升值,尽管遭到否决,但其后美国、欧盟纷纷鼓噪。美国财长斯诺、美国联储局长格林斯潘、美国国会等通过种种途径向中国施压;欧盟15 国在今年10 月调高中国在普惠制(GSP)下享有的出口优惠关税,并计划在明年正式取消优惠。国际资本则在市场上催风搅雨。人们传言,外资踊跃进入中国,香港H股市场异常火爆等等,其中相当部分原因在于外资对人民币升值的预期。一时间黑云压城。
人民币升值对中国乃至世界将带来什么影响,各有说法不同。
主张升值的理由大致有三点:——由于人民币币值低估,物美价廉的中国制造充斥国际市场,损害了主要工业国的制造业,拖低了这些国家的物价,是造成世界性经济不景气的祸乱之一。在这种情况下,不管人民币升值会对国内经济造成什么样的影响,中国都有责任让自己的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卖得贵一点,让世界繁荣起来再说。诸如日本政府者,心里盘来算去的无非就是这种考虑。
——由于中国出口产品结构中生活必需品占了相当大的比重,而生活必需品的需求弹性是小于1的,因此人民币升值不会对中国的出口造成很大的影响。中国政法大学教授、著名经济学家杨帆在一个讲座上瞪着眼睛质问台下的无知学子:美国人难道会因为中国鞋贵了20美元而不穿鞋或去穿墨西哥鞋?!升值不影响中国出口论是个新鲜的东西,如果是真的,那可太好了!当然,杨教授有个配套的观点:通过人民币升值逼迫国内企业加速产品的升级换代,靠品质争夺国际市场才是长久之计。
——人民币币值确实低估了,宝贵资源和辛勤劳动卖得太便宜不划算。而且,对出国求学、旅游和购物来说,人民币升值等于老外硬往自己腰包里塞钱。自中国将出口作为拉动国内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之后,这种看法已经湮灭很久,现在渐渐又浮现出来。
反对升值的理由多集中在对中国进出口的影响上。一些资源出口大国担心人民币升值损害自己的利益,如澳大利亚。另有一些虽不是资源大国但把中国作为长期战略市场的国家,则担心人民币升值损害中国经济进而波及到自身,如韩国。国内多数学者和政企官员则担心人民币升值会损害中国成为制造业大国的努力。相对升值的理由而言,这些理由更多的是害怕人民币升值而不是反对人民币升值,因此无法阻挡人民币升值。
其实就升值论升值是个难以扯清楚的话题。关键还是在于上文中所提到的货币汇率的形成机制。如果汇率机制是完全市场化的,则高一点低一点都很正常,一方面自己不用费那么多精神算糊涂帐,另一方面别人也不能多说什么。中国目前实行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人民币对世界主要货币的汇率以国内银行间外汇市场的价格为基准。企业通过结售汇制度和外汇指定银行打交道,事实上被排除在外汇市场之外。居民个人虽然可以持有外汇,但在外汇流通中的作用也被限制得很死。这个汇率形成机制显然不能完全反映市场供需状况。
我国货币当局对这个问题是清楚的。从亚太经合组织第十一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上中国领导人的表态来看,中国坚持稳定货币的原则不会改变,不希望汇率的人为波动影响经济的正常运行。与此同时中国逐步把舆论焦点引导到汇率形成机制上来,以缓解国际上对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和美国政府成立专家联合小组研究加快人民币自由化进程就是一个很大的动作。
事实上,中国政府早已经着手恢复被亚洲金融危机中断的人民币自由化进程。2002年10月1日开始,国家外汇管理局陆续在浙江、江苏、上海、山东、广东和福建等六个省市推开了境外投资外汇管理改革试点,企业在资本项目下运用外汇的自由度得到较大的增强。2003年9月1日,国家外汇管理局发布《关于调整境内居民个人经常项目下购汇政策的通知》,将境内居民个人购汇指导性限额大幅提高,同时扩大了境内居民个人的供汇范围。随着企业和居民参与外汇供需过程的空间日渐扩展,人民币的自由化将是水到渠成的事。
自由化之后的人民币走向升值抑或贬值,很大程度上由市场来决定。市场如何作决定,很大程度上又取决于中国经济发展与世界经济形势的对比。如果自由化的人民币成为世界强势货币,不管日本人、美国人或是欧洲人是喜是怒,中国人是应该高兴的。
另一种观点认为,美元再次大幅下跌。这对苦苦顶着升值压力的人民币来说,显然不是一个好消息。虽然人民币不是马上就要面对汇率调整的问题,但长期而言,升值压力将越来越大。目前看,美元长期走低的趋势已经非常明显。逻辑上,身居“本位”的美元只有贬值才能获得所谓铸币税。在不威胁到美元地位的前提下,美国货币当局将乐于扩大货币供应量,使美元贬值。事实上,为了维持低利率,美联储几年来都在不断增加货币供应,只是由于中、日等国的大量吸纳,才没有使美元更快的贬值。
只要美元继续贬值,人民币的升值压力就会越来越大,直至使央行的货币政策工具严重失效。从目前美元的走势判断,这并非不可能。
那么人民币升值,到底是好事还是坏事?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蒙代尔认为,升值是坏事,不仅对中国坏,对世界也不好;而北大宋国青教授则指出,人民币轻微升值才是上选。两位名宿得出的是不同的结论,我们该信谁?
原则上,本币升值绝对是好事。它可以直接增加我们的国民收入,使我们的综合国力平白上一个台阶。但出于中国的特殊国情,我们必须考虑由此而来的种种不确定性。实际上,这正是中国不愿使人民币升值的原因。
关键是就业。虽然今年的宏观经济出奇的好,就业形势却不容乐观。由于GDP就业弹性的持续降低,中国已很难通过GDP的增长来创造足够多的就业机会。根据纽约联合资产管理公司的调查,从1995年至2002年,中国已流失约15%的制造业工作岗位。如果人民币升值导致出口减少,势必进一步恶化制造业的失业问题。况且,今年的贸易顺差并不多。牺牲一点购买力,换来一些干活的机会,也是合情合理的。
可是,如果人民币不升值,我们就要面对货币政策日益尴尬的处境。通货膨胀的可能前景,已使货币市场利率出现上扬走势,而汇率稳定的需要,却不容利率进行调整。近期银根的紧缩和国债的暴跌,就反映了其中的矛盾。
更重要的是,通过通胀来化解升值压力,可能并不是最佳选择。随着上半年投资的猛增,资产泡沫的苗头已经出现。而我们才刚刚走出通缩。甘冒风险吗?经济“硬着陆”的前景足以使每个人胆战心惊。
这是个进退两难的局面。不升值,通货膨胀的风险必然增加;升值,又面临巨大的风险和不确定性。
那么,在汇率稳定与通胀控制之间,难道就没有第三条路可走吗?
银行问题是目前金融问题的症结。难题并不在于天文数字的坏帐,以中国这样的高成长经济体,甩掉坏帐并不困难;困难的是,我们如何在甩掉坏帐的同时,不致引起大的市场波动。
现在,人民币的坚挺提供了一个机会,使坏帐的处理获得了更大的空间。如果把握机会,在撇除坏帐的同时对银行系统作彻底的改革,那么今天的币值困境,完全可以成为金融体制改革的天赐良机。
另一方面,早在1994年,中国就确立了人民币自由兑换的战略目标。从不可兑换到可兑换,是一个充满着变数与风险的过程。要顺利地实现过渡,需要高超的操作技巧和精准的时机把握。从国际经验看,在本币实现自由兑换后,币值通常先跌后升,那么在本币面临升值压力的时候推进资本帐自由化进程,自然就是减小市场波动的最佳选择。
虽说汇率改革与人民币升值是大势所趋,但我们同时也应该清醒的认识到人民币升值的正反面影响。
人民币升值的积极影响:
1、有利于中国进口
2、原材料进口依赖型厂商成本下降
3、国内企业对外投资能力增强
4、在华外商投资企业盈利增加
5、有利于人才出国学习和培训
6、外债还本付息压力减轻
7、中国资产出卖更合算
8、中国GDP国际地位提高
9、增加国家税收收入
10、中国百姓国际购买力增强
人民币升值的负面影响:
1、人民币在资本帐户下是不能自由兑换的,也就是说决定汇率的机制不是市场,改变没有意义
2、人民币升值会给中国的通货紧缩带来更大的压力
3、人民币汇率升值将导致对外资吸引力的下降,减少外商对中国的直接投资;
4、给中国的外贸出口造成极大的伤害
5、人民币汇率升值会降低中国企业的利润率,增大就业压力
6、财政赤字将由于人民币汇率的升值而增加,同时影响货币政策的稳定
显而易见,面对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面对各种可能将会产生的后果,何时改革、何时升值顺理成章的成为了重要课题。考虑到国家利益与民族的利益,笔者认为何时升值应由中国人自己说了算(这也是温总理在两会期间答记者问是所表示的明确态度)因为从长远来看,如果盲目的屈服于国外势力,今后的中国将处处受制于人,今后所制定的货币政策、财政政策也将逐步的听命于“洋人”,这样一来中国可能会成为帝国主义新殖民主义旗帜下的又一个丧失自我的附庸,而民族复兴的伟业也将很难实现。而从短期来看,人民币立刻升值将使得海外游资冲击人民币的计划得逞,从而助长其投机豪赌人民币升值的气焰,此举将使得国家付出高昂的学费,也有可能严重影响到二十多年以来改革开放所取得的成就并引发各种社会危机。但同时也必须看到,任何国家经济实力的快速增长,最终都难以避免本币的升值。在这个不可逆转的过程中,如何把挑战变成机遇,把不利变为有利,就要考验决策者审时度势,当机立断的水平了。
❹ 人民币对美元 2003~2007年的平均汇率各是多少
03年美元兑换人民币的汇率是1比8.2767
04年美元兑换人民币的汇率是1比8.2765
05年美元兑换人民币的汇率是1比8.0702
06年美元兑换人民币的汇率是1比7.8087
07年美元兑换人民币的汇率是1比7.3046
❺ 90年代至今人民币汇率变化历程
下表列出了1971年至2015年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变化:
注:年平均值,1美元兑换人民币金额。特别说明:1949年-1952年采用浮动汇率换算,53-71年都是2.462。
率是指一国货币与另一国货币的比率或比价,或者说是用一国货币表示的另一国货币的价格。汇率变动对一国进出口贸易有着直接的调节作用。在一定条件下,通过使本国货币对外贬值,即让汇率下降,会起到促进出口、限制进口的作用;反之,本国货币对外升值,即汇率上升,则起到限制出口、增加进口的作用。
影响汇率变化因素:
(1)国际收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如果一国国际收支为顺差,则外汇收入大于外汇支出,外汇储备增加,该国对于外汇的供给大于对于外汇的需求,同时外国对于该国货币需求增加,则该国外汇汇率下降,本币对外升值;如果为逆差,反之。
需要注意的是,美国的巨额贸易逆差不断增加,但美元却保持长期的强势,这是很特殊的情况,也是许多专业人士正在研讨的课题。
(2)通货膨胀率。任何一个国家都有通货膨胀,如果本国通货膨胀率相对于外国高,则本国货币对外贬值,外汇汇率上升。
(3)利率。利率水平对于外汇汇率的影响是通过不同国家的利率水平的不同,促使短期资金流动导致外汇需求变动。如果一国利率提高,外国对于该国货币需求增加,该国货币升值,则其汇率下降。当然利率影响的资本流动是需要考虑远期汇率的影响,只有当利率变动抵消未来汇率不利变动仍有足够的好处,资本才能在国际间流动。
❻ 人民币汇率改革的作用
所谓人民币汇率改革 就是建立以市场为基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
人民币升值可能意味着人民币地位的提高,中国经济在世界经济中地位的提升。
1)中国老百姓手中的财富更加值钱,人民币一升值,老百姓手里的钱就更值钱了,中国的人均GDP全球排名也可以往前挪一挪。
2)中国外债压力的减轻和购买力的增强等等。
例如:谁在掏钱维持号称“全球老大”的美国政府的日常运转?想当然的回答是美利坚合众国的广大纳税人。这个回答并不全对。因为当前的美国联邦政府财政赤字巨大,光*纳税人的贡献还不够开销,因而不得不大量举债。而最大的债主是谁?是日本和中国。中国3000多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很大一部分买的是美国政府公债。
中国成为了全球最强大的帝国的最大债主之一。这个事实本身显示了中国日益增强的经济实力和国际影响力。去年中国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仅次于美国;对全球贸易增长的贡献,仅次于美国和日本。*经济实力说话的人民币自然而然也就获得了更大国际事务话语权,这是好事。
3)有利于进口产业的发展:中国石化副董事邵金扬在接受采访时称:“如果人民币升值,海外资产对我们来说会较便宜。”如果人民币升值5%,中国石化2003年进口的石油,以目前的价格计算,成本将减少逾1亿美元。
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的内在要求,也是深化经济金融体制改革、健全宏观调控体系的重要内容,符合党中央和国务院关于建立以市场为基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基本稳定的要求,符合我国的长远利益和根本利益,有利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对于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❼ 2005年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的内容及意义
一、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的背景
从2002年末以来,由日本等少数国家开始在国际社会上散布“中国输出通货紧缩论”,2003年,这种论调进一步升级为要求人民币升值的呼声,到2005年前后,日本、美国、欧盟等主要发达国家或基于国内经济的需要,或迫于国内政治的压力,要求中国改变汇率制度或强迫人民币升值。自2005年7月21日起,我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根据对汇率合理均衡水平的测算,人民币对美元升值2%至1美元兑8.11元人民币,同时美元每天浮动范围限制在上一交易日收盘价的上下3‰之内,对非美元则在1.5%的范围内浮动。然而,人民币汇率政策调整,并非受到上述国家的压力,而是出于对未来的发展道路的高瞻远瞩,主动的调整。之所以选择目前这个时机来改革汇率机制,是由于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对外开放度提高,以及人民币升值预期强化等导致外汇储备快速增加,外汇占款不断提高,中央银行不得不大规模发行票据对冲,提高了宏观经济调控成本,使得盯住美元的汇率制度的成本上升。据最新数据显示,经济增长、固定资产投资、进出口等保持高速态势,物价涨幅等则持续下滑,为汇率机制改革提供了稳定的经济环境。而美元持续反弹,欧元和日元回软也为改变盯住美元汇率制度创造了良机。
二、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的成本与收益问题
(一)对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成本的反思
由于人民币改革后有一定的升值,面临的成本大概有以下几点:一是可能减少外部需求和出口,并影响到实现短期的经济增长目标;二是可能增加国外直接投资成本,不利于吸引外商直接投资;三是可能造成结构性调整所带来的短期失业问题。
但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来看,并非有如上的成本发生,即使有,其影响也十分有限,甚至模糊不清。
1. 人民币升值对出口的影响可能并不明显。高盛银行胡祖六(2003)指出,人民币汇率出口弹性非常小,汇率调整不会给出口带来太大的变化。这与中国独特贸易结构有关。目前来料加工装配贸易和进料加工贸易在中国的出口中占55%。同时,来料加工装配贸易、进料加工贸易和外商的机械设备进口占所有进口的60%,来料加工装配贸易只赚取固定的工缴费,与汇率的变动基本没有关系。进口加工贸易的情况也相差不大。同时,中国的部分出口品在国际市场上的占有率相当的高,而且与竞争对手的成本相差很远,人民币升值2%反而会提高出口收入,而不是降低出口收入。
2. 90年代中期以后,FDI(外国直接投资)流入的动因发生了新的变化。更多的FDI来自欧美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投资于中国的目的更倾向于瞄准中国的国内市场,而不像以往那些东南亚中小企业利用中国作为出口加工平台(UNCTAD, 2002)。汇率升值虽然提高了FDI新建投资的投资成本,但是,也提高了美元计价的外商企业在本地的销售收入。一方面它可能阻碍了一部分利用中国劳动力、土地等各方面成本优势的FDI流入,但同时也可能鼓励一批试图进入中国市场的FDI的流入,因此,2%的人民币升值并不会对FDI有太大的影响。
3. 根据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2002年《贸易与发展报告》的计算,在17个重要样本国家内,中国的单位劳动工资最低,样本国工资分别是中国工资的2.5-47.8倍不等,即使考虑到单位劳动生产率,17个样本国家当中也有10个国家高于中国的成本。所以,2%的人民币升值并不会对就业造成影响。退一步说,即使出口部门的就业受到一定的影响,但从长期来看,考虑到制造业提供就业机会几乎没有改变,而服务业提供的就业机会正在大幅度的提高,服务部门增加就业机会完全可以弥补出口部门减少的就业机会。
4. 央行汇率改革使用“参考”而非“盯住”货币篮子的做法,其不利之处在于汇率更具灵活性的同时,央行对汇率政策的相机抉择更容易受到来自政府其他职能部门的影响。所以,央行必须在行使灵活的相机抉择权和维护汇率政策的动态一致性之间保持微妙的平衡。
(二)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收益的考察
汇率改革的收益是多方面的。第一,将汇率调整到与实际均衡汇率运动趋势保持一致的水平上,同时也意味着得到了与国际经济资源配置效率最优的汇率价格。它有利于各个产业的平衡发展,有利于长期的资源配置和经济增长。第二,汇率积极调整把汇率调整的主动权交到了货币管理当局手中,同时也留给货币当局一定的政策调整空间,有利于宏观经济稳定。第三,汇率改革提升了人民币购买力,有助于提高人民生活福利水平。同时汇率升值导致的收入更利于农民和城市的第三产业从业人员。第四,汇率改革等于向市场宣布,中国货币当局是以国际收支平衡而不是以狭隘的贸易顺差为政策目标的。
从目前中国的现实情况来看,人民币汇率改革的收益还是非常明显的,新汇率制度对我国主要产生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影响:
虽难以平衡国际收支,但大幅度减少央行的干预频率
汇率改革后国际收支状况仍然是调整人民币汇率的重要基础,从2005年以来,我国月均外汇储备增长在150亿美元左右,近三个月更是到达了200亿美元,外汇储备始终在持续大幅度的增长。但我们不能简单的认为,当期的储备增长扣除外汇顺差和外国直接投资外都是热钱。以2004年的国际收支为例,全年顺差2066亿美元,其中货物贸易顺差和直接投资顺差分别为590亿美元和531亿美元,这并不能理解为其余的国际收支顺差全部都可归纳为所谓“热钱”,其余大多数差额,是可以用经常转移、证券投资和贸易信贷来解释的。
中国国际收支平衡更注重于商品和服务贸易两项的总体平衡,从2000年到2004年,这两项基本是稳定的,商品贸易大约是200亿美元至300亿美元的顺差,服务贸易大约是100亿美元的逆差,这两项合计占我国GDP的2%左右,占进出口的总额也在2%左右,从今年上半年来看,我国进出口总值达6450.3亿美元,高出低进使得贸易顺差达到396亿美元,突破去年全年水平,而预期下半年中国外贸出口、进口增速分别为22%和18%左右,可实现顺差300亿美元以上,因此单纯依赖汇率改革,并不能迅速、显著的使国际收支恢复到基本平衡的轨道上来,所以在短期内并不能改变央行对外汇市场的干预,只是减少中央银行干预外汇市场的频率,央行只在必要的时候对外汇市场进行以防止汇率出现过大的波动,而不必每天进行干预操作,这时的外汇市场能比较真实地反映汇率的变化。
带来金融创新热潮
汇率机制改革之后,人民币汇率的波动将是一个常态,因此需要相应的衍生工具来规避和锁定风险,其本身就意味着对加快外汇市场发展和相关金融产品创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例如8月4日,央行在其上半年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指出,下半年将加快发展外汇市场和各种外汇衍生产品,尽快开办银行间远期外汇交易,推出人民币对外币掉期等产品。8月9日,央行决定扩大外汇指定银行远期结售汇业务和开办人民币与外币掉期业务。这些衍生工具的推出将有助于稳定现行的汇率,可以通过市场交易形成对人民币的下一步波动的预期,同时给市场一个导向,从而更好地消化人民币的汇率风险。
提高银行对汇率风险管理的能力
“有管理的浮动”考验了银行对风险管理的难度,对于这次汇率改革,银企如果过于关注人民币对美元和非美元即期汇率的波动区间是远远不够的。
就银行而言,商业银行必须对不同币种的小额和大额现钞、现汇等具有差别定价能力,必须对来自居民、企业和同业的外汇供求有差别化的定价能力,必须对流动性较好的人民币兑美元等即期品种和其他流动性相对较弱的非美元品种具有差别的定价能力。这种审时度势的差别定价,较之央行为外汇交易市场确定的波动区间要灵活得多。如果商业银行忽视了汇率改革带来的风险定价挑战,其贸易融资的信用风险、结售汇净头寸的汇率风险,以及外汇代客理财业务风险等都会面临更多的不确定性。所以,这次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给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能力带来了挑战,有助于商业银行提高其风险管理能力。
三、我国不可能较快地过渡到完全意义的浮动汇率制度
人民币向有管理的浮动制度回归,其优势是明显的,但从中国实际情况来看,中国不可能较快的过渡到完全意义的浮动汇率,是因为:
(1)我国的金融市场、特别是外汇市场还很不发达。在金融市场体系不完善、不发达的情况下,如果汇率出现大幅度波动,金融市场无法在整体上做出灵敏的反应和自发的调整,就可能造成局部市场的严重失衡和秩序混乱;经济主体无法进行适宜的资产头寸调整,从而发生严重损失。目前我国正规的外汇市场只局限于少数银行,企业个人无法直接进入,还没有外汇期货市场,远期外汇市场交易也没有全面开展。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汇率出现大幅度波动,微观经济主体、特别是进出口企业将很难通过外汇交易来规避汇率风险。
(2)人民币还不是国际货币。对非国际货币国家来说,汇率制度改革过程实际上就是与国际金融制度与规则接轨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基于对政府依赖的惯性,企业除了考虑从市场竞争中谋取利益和发展外,还特别注重从政府及其政策中谋取利益,他们对政府的政策具有很高的期待。因此,政府一旦出现决策失误,将可能给企业和国家造成巨大的损失,由此招致强烈的反对,汇率制度改革就可能夭折,并可能造成经济的大幅动荡。
(3)我国金融体系还比较脆弱。我国目前的金融结构仍以银行间接融资为主,而银行、特别是国有银行的不良资产率还相当高。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全面放开汇率,贬值预期会造成人民币存款被大量提取,升值预期会造成外币存款被大量提取,严重时可能引起挤兑,引发银行危机,并由此爆发货币危机。
(4)我国市场化的金融监管和金融调控体系还不完善。长期以来我国一直执行严格的外汇管制,习惯于在狭小的外汇市场上以盯住的方式控制汇率,缺乏一套开放市场条件下外汇管理和市场干预的制度、规则、手段和经验。在这种情况下,突然完全放开汇率,就未免会出现市场混乱、汇率失控等问题。
(5)我国货币错配矛盾突出。根据戈登斯坦(Goldstein, 2005)教授的定义,所谓货币错配是:“在权益的净值或净收入(或二者兼而有之)对汇率的变动非常敏感时,就出现了所谓的‘货币错配’。从存量的角度看,货币错配指的是资产负债表对汇率变动的敏感性;从流量的角度看,货币错配则是指损益表对汇率变动的敏感性。净值(净收入)对汇率变动的敏感性越高,货币错配的程度就越严重。”
货币错配的形成,既有外因也有内因。就外因而言,发展中国家的货币错配是国际货币格局的自然产物。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以后,国际货币体系中的“关键货币”角色主要是由美元和欧元来承担,这事实上将欧美以外所有其他国家的货币“边缘化”了。由于国内货币无法在国际经济交往中使用,广大发展中国家的资产/负债、收入/支出便呈现多种货币并存的局面,货币错配由此成为常态。就内因而言,资本市场普遍落后和汇率长期保持固定都加剧了发展中国家货币错配。在资本市场发展滞后的情况下,缺乏有效资金来源的企业不得不通过各种渠道到海外去筹资,而难以寻求到有效投资机会的“过剩”储蓄又不得不大量流向国际资本市场。由于国际资本市场不接受发展中国家的本币,资本市场发展滞后导致的跨国资本流动更加剧了发展中国家货币错配。从形成机制看,中国难以避免货币错配。一方面,人民币成为国际货币还为时甚远,因而“原罪”和“高储蓄两难”特征在相当长时期内还难以消除;另一方面,中国资本市场的效率低下有目共睹,这无疑加剧了货币错配;此外,长期实施得盯住美元固定汇率制度,已经使中国的微观经济主体对货币错配麻木不仁。简单计算的结果显示,中国目前已属货币错配比较严重的国家之一。截止2004年底,中国居民持有的外币资产占M2的比重已达27%,如果再考虑到中国外债余额在2004年已经高达2285.96亿美元的现实,货币错配矛盾显然更为突出。巨额的货币错配使得中国不可能较快地过渡到完全意义的浮动汇率。
四、完善我国汇率机制的配套措施
随着中国金融开放的日渐推进,我国需要对人民币汇率稳定机制进行改革和完善,如何在实行管理浮动汇率制度的过程中避免货币错配风险的失控,避免汇率的大幅度波动,要有一个与之相应的经济政策作为保障,我们也应当从多方面采取措施,逐步推进改革,以实现真正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
第一,保持较高的外汇储备水平,加强外汇储备的管理和运用。较高水平的外汇储备水平有助于控制货币错配风险。首先,较高水平的外汇储备是管理浮动汇率制度抵御国际投机资本冲击的重要保证。20世纪90年代以来,货币危机的威胁促使发展中国家迅速增加了国际储备。从“保持信心”看,国际储备水平越高,其“引而不发”的“威胁”作用就越大,国际投机资本对该国的汇率制度就越不敢造次。其次,较高水平的国际储备可以保证政府有能力接手私人部门的货币错配,通过政府承担货币错配损失来避免对微观经济主体的全面冲击。
第二,积极参与和构筑区域货币合作。亚洲地区经济与贸易联系的不断加深为区域金融合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巨额的外汇储备加强了亚洲资金自我循环和抵御外部冲击的实力。中国作为亚洲的经济发展大国,应积极参与和构筑亚洲货币合作。(1)以积极的姿态进一步开放金融业,支持区内贸易的发展。(2)发挥香港国际金融两种新的优势,并积极推进上海金融中心的建设,使其与香港国际金融中心优势和功能互补,由此进一步发挥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综合功能。(3)在东亚货币合作中发挥主导作用,提升人民币的国际地位。(4)积极加强亚洲各国和各地区的中央银行的合作。(5)积极推进国内金融体系改革,建立健康的金融体系,并与亚洲各国及时交流降低不良贷款和处置高风险金融机构的经验与教训,共同建立亚洲地区金融风险早期预警机制,加强各国各地区金融监管当局的合作,共同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
第三,通过提供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和完善的微观制度来促进资本市场发展。货币错配的起因之一是发展中国家的资本市场不发达。从这一角度来看,发展资本市场应在管理货币错配奉献的战略中居于重要地位。从根本上说,稳定的经济环境是资本市场发展的前提。在货币政策方面,中国应当逐步过渡到通货膨胀目标制度,而不是简单地从控制货币供应转向调控利率。在财政政策方面,通过审慎的财政政策来稳定公众与企业绝对必要。对资本市场发展而言,仅有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还不够,加强微观制度层面的建设同样重要。同时,中国在微观制度的许多方面都存在阻碍资本市场发展的因素,都需要通过改革来加以完善。
第四,加强资本跨境流动管理。汇率改革后,国际资本流动管理面临新的压力:短期资本流动更频繁;资本流动均衡管理的重要性更突出;外汇管理的有效性难以保证。针对国际资本的非均衡流动,现阶段应采取的措施是建立“以不变应万变”,能应对“升值”和“贬值”压力交替出现的、均衡管理的新机制:合理调整外汇储备规模;利用利率和汇率的变动来影响宏观经济;灵活利用政策,在制度设计上体现流出入并重,根据实际情况相机抉择,有效应对“升值”和“贬值”预期的转换。同时,一方面,加强资本跨境流动管理是加强外债管理和外汇储备管理,抵御国际投机资本冲击汇率的一项重要措施;另一方面,通过针对性的安排,可以限制因国内资本市场发展滞后带来的“过度”国际借贷和“过度”国际投资。
第五,加强宏观政策的搭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宏观政策的搭配基本突出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而汇率政策几乎缺失,随着人民币汇率制度将由中间道路向浮动汇率制度演进,汇率政策对经济的调节作用也将日益突出。因此,应加强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与汇率政策的相互协调,合理搭配。(1)明确汇率政策是货币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一系列的制度安排,将汇率纳入货币政策的框架之中,并使汇率政策发挥其市场调节的作用。(2)运用创新政策工具。但货币政策与汇率政策不协调时,特别是面临严重困境时,可及时采用创新政策工具,以摆脱困境。(3)妥善处理好汇率稳定与汇率失调的关系。稳步、深入推进结构改革,实现各类市场的良好衔接。
❽ 2003年的100元人民币相当于现在多少不是汇率问题,只是那个时候欠下别人100现在有点小钱了才
人家不会计较 请吃个大餐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