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似乎索罗斯并不认同巴菲特的价值投资,谁能给我最直接的分析一下他两的不同投资风格
你自已去看看量子基金的操作,会发现,索罗斯多数时间也是对一些股票进行长期持有的,像巴菲特一样。而且索罗斯也从来没有像上楼说的那样对巴菲特哧鼻。而且巴菲特在给股东的信中有说,他的价值投资是以国家经济为大前堤,选择未来有发展前景,特别是有国家政策支操和较高行业壁垒的优质公司进行选择,最后对这些公司的价值进行估算,在较低的估值时买入。我敢说,上楼对老巴和老罗索两人根本没有认真了解过。
其实投资和投机最大的区别在于两方面:第一是时间跨度上,投资是对于目标的整个生命周期,就像一个人的发展,在整个发展过程中会有很多挫折,投资就是不管有没有这些挫折,就是看好这个人,押注在这个人身上,一直到他的最巅峰为止。而投机是只要这个人在而对挫折时有夭折的可能性,就暂时性退出,然后等发现这个人度过了挫折,或有难力度过时再回来。你把人改成公司就OK了。第二是做空方面,投资只做多不做空,而投机不管是做空还是做多都可以进行,也就是多空通杀。你听过索罗斯做空英磅做空日元大赚了一笔,那你听过巴菲特做空某股赚了一笔?
上面两点就是对投资与投机区别的最大区分之处。我们会发现,投机对资金利用率比较高,当然对个人能力要求就比较高了。你多去了解投资和投机后你会发现,投资其实是失败的投机,而投机不是现在中国大多数股民那样看看图表就OK了,投机是以国家宏观经济基本面为前堤,以战略性眼光判断未来市场发展前景,然后进行做多做空的行为。现在中国股市的股民根本连投机的本质意义都没搞情楚,以为天天看看图表就是投机了,有点可笑。
还有,我要说的一点就是,大家都说巴菲特比索罗斯有钱,真是笑死了。我跟你说个事实,老索30年来捐出去的钱都快比得上现在巴菲特的总身价了,而且老索是以之前的美元捐出去的,而老巴现在的钱跟之前的钱比哪个更值钱?只不过太多人讨厌老索,特别是西方国家的当权者,现在都把他恶魔化罢了。这是事实,不信你可以到处查材料,不要想信别人乱说的,自已查的才是最真实的。
⑵ 巴菲特说,如果你没有找到一个当你睡觉时还能挣钱的方法,你将一直工作到死!”为了获得身体和灵魂的高度
“如果你没有找到一个当你睡觉时还能挣钱的方法,你将一直工作到死”这句话是巴菲特的名言,意思是人不仅要脚踏实地的工作还要有理想的工作。
⑶ 巴菲特为什么不做私募
中国人的储蓄率其实比美国高得多,中国也有大量的高净值客户,中国人更对投资理财普遍有兴趣,但为什么中国要搞私募基金如此之难? 并不是银行、信托公司在私募基金的募集、管理过程中要付出较多的费用,也不是中国私募基金很难在低租金的地方租用办公室(这样看起来象是个骗子公司),主要原因是中国的合格委托人和合格的股票基金管理人一样难找。 大多数人缺乏最基本的风险意识 在上轮牛市的二00陆年,我当时在上海一个律师事务所里,在单位里因为股票投资得不错,有同事就说,他可以介绍一个朋友给我,让我代为投资股票,我当然也有兴趣。 在二00陆年末,我才只有大概四0万的个人净资产,面对牛市,又没有现在已经比较普遍的融资融券业务,对资金的渴望还是比较强烈的。 同事的朋友说一00万没问题,分成也好商量,但提出如果发生亏损,要由我承担相当于银行存款利息的保底收益并由我完全承担亏损。 虽然当时我对后市还是很看好,但我还是坚决拒绝了这样要求旱涝保收,只想坐收超额收益而不想承担风险的委托人。 最近一两年,中国的影子银行风险集中暴露,媒体公开报道的就有不少城市动不动几十亿的民间借贷崩盘或陷入困境,有部分信托或是银行理财产品不能正常兑付预期收益。 在这些事情的处理过程中,有不少投资人坚决要求银行兑付“利息”和本金,将这些投资工具当成了银行存款。 其实在中国,大量的居民缺乏最基本的风险意识,却要求明显高于无风险利率的收益率。投资观念的改变,不比宗教信仰的改变容易太多。 在很多中国股票基金投资人心目中,合格的股票基金管理人要有以下所有的能力: 一、每一年都能取得正收益,不论是二00吧年还是二0一一年,有条件的要实现,没条件,创造条件也要实现。最好是每一个月都能取得正收益。 二、在上述条件下,最大回撤最好在四%或更低的水平。最好最大回撤在一%以下,并且在一周内就能回补。 三、能取得明显超过上证指数的超额收益。如果某年是创业板或是中小板行情,那么这个要求超越的指数就成了创业板或是中小板指数。 四、要求对投资亏损提供炮灰来保证委托人的投资不出现亏损。 在美国这样的金融市场发达的地方,坚持以上四条的人恐怕根本找不到管理人,根本没人尿他们。 赚钱不是为了进监狱 但在中国,在中国特色的股票市场,既然都是这样的要求,于是有些做私募基金的人就被迫做出一些承诺,反正精心设计的好几十页的合同,这些委托人也看不懂或根本没有耐心看。 客观地讲,中国一些投资人还是可以骗的,虽然其中不乏一些可怜人。 二00吧年的暴跌后,我在媒体上看到这样一则公开报道,有个私募基金经理,当年只亏损大概一0个百分点,按说这种业绩,只要还知道好歹的委托人,都应该比较满意。但这个基金经理将老婆、孩子杀掉后自杀。 实在无法理解,我想或许是因为承诺了一些保底条款吧。 只要中国的资本市场不关闭,只要我不是死于意外,我早晚是个亿万富翁。更何况我对用别人的钱加速自己致富,又扩大中国贫富差距的事,从心理上实在是比较矛盾。 为一个人渣理财赚钱,更是比无法接受(我在上海当律师的时候,有同事有个客户,上海男人,特别中国骗女人的钱和色相。拜金主义的中国,劳动模范不好找,人渣多得是)。 因此,我虽然也动过做私募的念头,但基本上不抱幻想,宁可在一个县级市的小镇上用自有资金滚雪球。 要太多钱干什么呢? 正因为不抱这种幻想,大概一个月前,以前在某金融机构共事过的一个同事,他的一个朋友介绍了一个高净值客户,想委托他做股票投资的管理人。 他觉得一个人干不起来,打中国想让我参与时,我虽然口头答应去北京会个面,但心理纯粹是抱着不辜负朋友好意的想法。 即使达成合作意向,我都未必重新去北京居住。 我在一个周五上午坐火车去北京,晚上和朋友吃饭时,朋友对我说不要抱太大希望,我也表示本来就不抱什么希望。 随便把上亿资金委托给两个原本不相识的人,这种概率实在太低。 在去酒店会面的车上,我说中国合格的委托人和管理人都难找,往往在市场下跌时要求绝对收益,在市场上涨时要求超额收益。 由于委托人飞机晚点,我还退掉了当天晚上就回去的火车票。委托人晚上九点半左右才到酒店,谈了大概两个半小时。不过没二0分钟,我就发现达成意向和中石油在二个月内重返四吧一样渺茫。 这位委托人相当年青,可能都不到三0岁,他一再强调资金不成问题,一两个亿肯定不止。 他也相当坦诚,人品感觉是不错的。他在北京有现在的办公室和注册好的公司,如果不是投资理念上有明显的差异,其实是很多人私募基金经理梦寐以求的投资人。 要知道,中国目前的法律规定,通过信托发行的私募基金,购买的门槛是一00万元,最多只能向不超过一00个客户出售(三00万元以上的投资人不受限制),因此即使在工行、招行这样的银行来发售,全国到处路演,准备很多材料,或许都募不到一亿。 这位委托人的投资理念和投资计划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要放大杠杆,做到四五倍,成本大概在9%左右。 我自己去年也用了杠杆,但融资融券账户的额度基本上一万元都没动,用的是正回购,融资成本不到年化三.5%,杠杆倍数不到0.5倍,但即使如此,我也很少用满可用杠杆。 我对老婆讲,我这个年龄不能孤注一掷,输光了再去北京打工,月薪一万多,重头再来,似乎挺刺激,很豪迈,但根本不予考虑。 二、要求绝对避免亏损。 果然如我所料,他明确提出不能亏损,当然他说这是大原则,并不是完全要求做到。 这位委托人自己也是股票投资方面的熟手,在香港和朋友一起从大概一千万还是几千万净资产做到5亿净资产的规模,但因为种种原因,又回到一亿。 这说明他自己以往有过大亏。如果因此想寻找能避免大亏损的管理人,也是比较明智的选择,但从上面说的加几倍杠杆,以后面的一些要求或是投资计划,就很难兼顾了。 三、有认可的机会,要重仓甚至满仓单只股票。 这位委托人以往在香港市场上经常是自有资金并加杠杆满仓一只股票,连续成功并快速致富,于是对这种做法深信不疑。 他问我们假如有某只股票的确定的消息,或是确定的利好,能拿中国仓位。我朋友说不超过二成,我干脆没有回答。他提出要拿六成以上的仓位,很可能就是加杠杆后全面押上。 四、对收益率的过高追求。 委托人提出行情不好的时候,每年赚三四成就行了。如果上证指数一年有二0%的涨幅,我有吧0%的概率能实现这个收益。但这个收益率,就是索罗斯、巴菲特、林奇也达不到。 5、明确提出可能会借助内幕消息做。 我以前当过律师,所以对法律类的风险非常警惕,以后证监会对内幕交易查得越来越严,我当然不大可能为赚点钱就冒监狱生活的风险。 其实如果买好长期看好的二0只股票,进监狱一0年,收益率可能比中间一年换一次仓收益率更高。不过人赚钱不是为了进监狱。 陆、明确提出小盘股是投资重心。 由于以上的一些理念或是计划,我从会面前二0分钟开始,就懒得讲我的方法或是策略了。 股票市场,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不能轻易说谁的方法就是对的,谁的方法就是错的,关键是要坚持自己的有效方法,不要心猿意马。 想通吃各种方法的优点而回避所有的缺点,既想拥有孙悟空的铁棒和漆二变、筋斗云,又不想头上有一个金箍。 根本不做私募基金的梦 为什么巴菲特和他和合伙人芒格都是吧0岁左右的人了,巴菲特还得了癌症,还快乐地管理着股票基金,而彼得林奇不到50岁就退休了?我想就是来自投资人的压力不同。 巴菲特最初的投资合伙企业,完全是他的亲戚、朋友,有充分的信任,而且巴菲特约定委托人不得干预他的投资。 到后期巴菲特掌管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资金更是来自保险公司,而不是直接的委托人,巴菲特不需要面对一些愚蠢的问题和有压力的质询。 但林奇作为公募基金经理,不得不面对这些东西。林奇四0多岁就满头白发,他早早地退休,我真是对他充满敬意。 他功成身退,留下一个后人几乎不可能打破的记录,不贪恋名望和财富,实在是高。 在中国做私募,也面对林奇一样的问题,任何一个委托人,都是自己的衣食父母,得罪不起。 很多私募基金经理,又普遍年轻,在客户不切实际的要求之下,容易心理失衡,难以集中精力放在投资上。 更何况多数私募基金经理,根本还没有得道。所以多数私募基金业绩不佳,于是他们吹牛来募集资金,于是他们不断地为自己辩解。 虽然这次北京之行不成功,不过还是挺愉快的。 也许到我50岁以后,我突破了做私募基金的道德障碍和心理障碍,中国这的金融市场也比较发达了,也为了为女儿在金融领域的发展,我会搞一个私募基金,但目前,我根本不做私募基金的梦。 中国也不太适合轻易做私募基金的梦
⑷ 巴菲特最狠的一句话
想必没有人可以拒绝金钱的诱惑,只要是光明正大地挣钱,其实是无可厚非的。而如今这个社会,可以分成两种人,就是有钱人和穷人。而如今也存在一种现象,那就是“富人越富,穷人越穷”。
而为什么会存在这种现象?想必有不少人会说,富人有钱有人脉,做什么事情都比较容易,而且失败了也不怕。但是这个难道就是你穷一辈子的借口吗?反观这个世界,那些白手起家的人并不在少数。
很多人之所以很难挣大钱关键在于毁在自己的“穷人思维”上!
而就拿炒股来说,也是这个现象,对于富人来说炒股是“锦上添花”,而对于穷人来说炒股往往是亏钱的,为什么会出现这个现象?
而著名的炒股名人巴菲特一句话点透中国股市:“穷人式”炒股,下半生很难挣大钱!
巴菲特从小就靠自己的双手赚取零花钱。长大后的巴菲特选择了自己喜欢的金融行业,开始尝试投资,并且创立了自己的伯克希尔投资公司,成为了投资界的龙头企业。
而巴菲特的投资经验可以说是非常丰富的,很多商界大佬不惜花重金学习巴菲特投资的成功经验。而针对中国股市,巴菲特为何一针见血指出“穷人式”炒股很难发大财?
其实巴菲特这里指的“穷人式”炒股指的是穷人思维,很多穷人投资股市往往是急于求成,希望可以快速捞一笔钱,而越是这样想,越容易亏空。
很多人之所以穷,并不是穷在没钱没人脉,而是在于自己的思维,穷人在股市里往往追求“快速式”发财,但是投资股市本来就是一件高风险的事情,带着这种思维多半会输的遍体鳞伤。
在巴菲特看来,中国股市存在很多穷人,妄图通过股市“发财”,会导致出现以下几种行为;
1、因为贪小便宜而导致频繁交易,这样做的结果只能是不断亏损;
2、一股脑的追求上涨的股票,而一旦看到下跌股票立马撤出,做事情畏畏缩缩,不够成熟稳重,注定失败;
3、无风险意识地使用杠杆;
4、这点最常见,很多中国的散户,炒股的时候喜欢盲目地抄底,就是在熊市的进行过程中或许是按耐不住想及时收手。
而巴菲特这里说的“穷人式”炒股和“穷人”思维其实是一个意思,如今有很多人总是盲目做着发大财的梦想,而不去脚踏实地付出努力,带着“一夜暴富”的心态赚钱,最后往往把自己搞得伤痕累累。
而很多“穷人”思维的人里,做事情犹豫不决,畏畏缩缩,又想一口吃成胖子,而在有一点亏损时,又紧张不已。做事情毛毛躁躁,格局比较小,这样的人往往很难在股市崭露头角,更别说发大财了。
而巴菲特一句话就一针见血指出了很多人为什么很难挣大钱的原因,可以说巴菲特的观点值得许多人深思。谁都有发大钱的机会,关键在于你能不能跳出“穷人”思维。
而巴菲特这一生从来不会盲目投资,更不会急于求成,巴菲特一开始也是一无所有,到如今的身价4000亿,一路走过来稳扎稳打,他的投资经验时非常宝贵的。
巴菲特这一生还有一个兴趣是阅读书籍,通过阅读书籍的学习,巴菲特也从别人的经验里学到了投资的知识,巴菲特坦言阅读书籍对于他投资事业来说帮助很大。曾经巴菲特就在月报上看到关于中石油报道的相关文章,并对此产生了兴趣,最终选择了投资这块领域获得了一大笔钱财。
巴菲特之所以能被人称为“股神”,可以说是实至名归的,巴菲特一直坚持“学到老活到老”的做人原则,他每天会花好几个小时用来阅读书籍来充实提高自己。巴菲特表示:读书是最省钱的投资,是回报最大的投资。
普通人如何能像巴菲特一样让读书成为一门赚钱的生意呢?
很多人到了一定年纪,总是抱怨自己很难发大财,不如把平时的时间抽一点出来,把这些时间用在阅读书籍上,只有把自己充实好了,对所从事的行业比如投资行业了解透彻才能事半功倍。
更重要的一点是,我们要选择有价值的读物,如果你不知道读什么,到了下半生想挣大钱,不如静下心来,看看巴菲特相关的书籍。比如我最近读的这套巴菲特的书籍就很好,这套书籍在各大平台的销量都是名列前茅,而且这套书籍更是受到商人的热捧,成了许多商界大佬的枕边书。
这套书涵盖了很多赚钱方式以及富人思维,通过很多具体案例的分析,浅显易懂,哪怕再小白,这套书也能很快读懂。通过每天花十几分钟阅读这套书,可以让你掌握财富密码,学习到巴菲特的赚钱理念,让你的人生少走许多弯路。
如果你是刚走出校园的学生,推荐你看看这套书,可以让你找到自己的人生方向,明白自己想要的是什么,学会更好地理财;
如果你是为人父母,推荐你看看这套书,并且买一套回家给孩子看,让孩子从小学会理财,从小树立好自己的目标,学习巴菲特身上不屈不挠的优秀品质,为自己以后的财富之路构思好蓝图
⑸ 如何通过杠杆作用以少搏多
现在国内利用杠杆的途径越来越多,以前主要是炒房,现在的融资融券也可以利用杠杆。但利用杠杆一定要注意风险。稳健的投资者一般很少利用杠杆。巴菲特是一个例子,除了近两年,以前他很少利用杠杆。
⑹ 巴菲特到底是如何光靠股票就成为世界首富的
巴菲特能成为富翁,原因很多。当然,在他的投资生涯的后半期,他已经不仅仅在做股票了,他拥有了一家保险公司,保险公司的特殊性,给他的投资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资金,而且这种资金还没有成本。再加上资金规模的巨大,他能够影响所投资公司的经营,这都是他成为富翁的原因。所以,研究巴菲特的投资,他的后半期并不是仅仅依靠炒股票取得的利润。老巴能成为首富,因为他即是一名优秀的投机者,更大层面上也是一个优秀的企业家。
所以,作为我们中小投资者,大可不必研究他后半段的投资经验,我们要研究他从穷光蛋发家致富的过程,也就是他淘得第一桶金的方法。将来您要发了财,您也能象他一样搞这些资本运做,毕竟谁钱多,谁的投资途径就更广泛吗。
他能依靠股票取得第一桶金,首先是因为这个人的人格特质非常符合股票市场。比如,他个性沉静,喜欢深沉的思索;非常勤奋,对任何知识都充满了兴趣;个性非常稳定,没有那些普通人的不良习性;人品非常优秀;独立思考能力非常强,几乎不受外界的影响等等。
其次,这个人在发财之前有过长期的投资失败经历。根据他的传记,老巴这个人很小就投身了股票市场。但是他和我们大多数散户一样走的是技术分析的道路,炒短线。这导致他很长一段时间没赚到钱(我们普通人只看到他一夜暴富的经过,却没有注意在发财之前他所经历的长期失败过程)。正是长期的失败经历,他本人又非常善于思考,使他对资本市场的投机机理有着非常刻骨的理解。这种经历是每个投资者都要经过的课程,只是很多人坚持不下来,或着不善于思考,总结不出有用的经验。所以,老巴在走上价值投资道路后,具备着得天独厚的优势,那就是他不仅仅懂得企业投资,而且精通投机,是一个兼备型的人才。比如,中石油的投资,他的抛售时机把握的简直太精确了,几乎就在金融危机爆发的前夕,这都是他在青少年时期炒短线积累的投机经验造成的。所以,我不支持普通人一上来就搞价值投资,我支持新手应该用至少5年的时间在股市里炒短线,表面上看这是在浪费时间,但是只有这种浪费才能让一个人终身能立足于这个市场。只有短线的经历才能真正让一个人把握好价值投资,价值投资也可以说是技术分析的升华。
最后,老巴在创业的时候,正好赶上美国二战以后的经济腾飞期,您有空可以找找美国60年代的大盘走势图就明白了。
所以,老巴能成为首富,原因很多。反正靠股市发财和其他生意一样,都需要耐心与执著,别指望一夜暴富。
一家之言,见笑了!
⑺ 巴菲特哪里来有不断买入的资金
很多投资者都试图复制巴菲特的成功模式,巴菲特模式除了要找到可以长期持有几十年的好公司,还要有长期的低成本资金来源,对于巴菲特来说,这笔长期资金无疑就是伯克希尔的保险浮存金.
保险业务的浮存金是指客户缴纳的保费,这笔资金不属于保险公司但是会体现在报表中。在伯克希尔历年的年报和巴菲特相关书籍中,都曾多次提到保险浮存金,并认为获得零成本甚至是负成本的保险浮存金是伯克希尔核心竞争力之一.
近几年,伯克希尔保险浮存金规模都在600多亿美元。显然零成本的浮存金的使用,放大了投资杠杆,有益于提高投资收益,另一方面浮存金毕竟是负债,杠杆是双刃剑,使用的不好也可能加大亏损。
也有不少投资者质疑,在剔除了浮存金因素之后,巴菲特年化投资收益率只有13%多,而事实上,即使能连续四十多年保持13%多的年化收益也已经是明星级的水平了。
国内保险公司不能如此运用浮存金一个重要原因是保险资金投资受法规限制,国内保险资金投资于股票和股票型基金不能超过该公司上季末总资产的20%。其次,巨大的保险浮存金如果使用不当,完全可能造成保险公司巨亏甚至倒闭。当然,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在我们这个市场上,大规模资金的长期投资确实很难。
⑻ 巴菲特为什么不喜欢负债的企业
巴菲特曾经说过,投资没有负债的企业,最让人放心。负债意味着使用财务杠杆,放大收益的同时,也放大了风险。
让我们看一看巴菲特名言的理论依据是什么。
曾经谈过,计算公司价值是将未来现金流折现的现值相加,折现系数是WACC,即加权平均的资本成本,加权平均是指股权和债权的加权平均。公司价值和公司的权益价值(市值),有如下关系:
普通股股东权益(市值)=公司价值(EV)-债务-优先股股东权益+现金及等价物
从公式可以发现,债务是一把双刃剑,适当的借贷,使用财务杠杆,可以提升公司现金流,增加公司价值,但同时债务本身就是一个“减项”,会令权益价值(市值)减少。一加一减,会达成一个平衡点。
上述公式做一转换,就是常见的公司价值的计算公式:
公司价值(EV)=普通股股东权益(市值)+债务+优先股股东权益-现金及等价物。
巴菲特不喜欢负债型企业,还与经营杠杆度有关系。
⑼ 能够为企业创造价值的4种杠杆是什么
1,合伙人资金,巴菲特从合伙人那儿募资,资金成本是6%,巴菲特只有赚的超过6%才提取超额收益的25%,如果亏损了,还要弥补亏损后再提成,这其实是一种承诺最低收益的募资方式。因为巴菲特对自己的投资能力很有信心,他相信他一定会赚回来更多,才敢承诺最低收益,这样的良心条款使他募集到不少资金,而这些资金对于巴菲特来说就是非常好的杠杆。
2,巴菲特合伙公司的杠杆,巴菲特在给合伙人的信中写道,他在投资过程中一般不使用杠杆,只是在具有确定利润的套利交易中使用杠杆,而且不会超过基金净资产的25%。这里的杠杆类似券商的融资融券,巴菲特不是不用融资融券的,是在套利交易中大量使用的,而这些杠杆的使用又提高了套利交易和组合的整体收益率,他不会直接融资买普通股票。
3,具有控制权企业的资金:巴菲特买到很多烟蒂股,如果公司不错又一直低估,他就大量买入取得控制权。特别是伯克希尔,他取得控制权后,这家企业的所有资金都是归他支配的,他可以从企业的流动资产抽出大量资金,投资到高利润的企业,他从伯克希尔抽出资金收购了国民赔偿公司和其他的公司,而在收购的过程中还可以从金融机构取得并购贷款。这也是拥有一家公司的融资平台作用。
4,保险公司的浮存金,和其他公司的资金:巴菲特通过他控制的伯克希尔和蓝筹印花,多元零售这些公司和芒格合作收购了大量的金融公司,和保险公司和实业公司(喜诗糖果等)这些公司成为为他制造弹药(现金)的工厂,如下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