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购买力平价理论说明汇率如何决定
购买力平价理论说明汇率是由两种货币各自在发行国的购买力决定的。
购买力平价说(The Theory of Purchasing Power Parity),又称PPP理论,起源较早,后来由瑞典经济学家卡塞尔(G•Cassel)于1922年在《1914年以后的货币与外汇》(Money and Foreign Exchange, After 1914)一书中加以系统阐述,是汇率理论中最具有影响力的一种。一价定律是购买力平价说的基本假设前提。
该理论认为,货币的价值在于其购买力,因此不同货币之间的兑换比率取决于其购买力之比。也就是说,汇率与各国的价格水平之间具有直接的联系。购买力平价有两种形式,即绝对购买力平价和相对购买力平价。绝对购买力平价从静态的角度考察汇率的决定,说明的是某一时点上的汇率取决于两国货币的购买力(或物价水平)之比。相对购买力平价从动态的角度考察汇率的决定及变动,说明的是某一段时期内两国货币汇率的变动取决于两国货币所代表的购买力(或物价水平)的变动率之比。实际上,相对购买力平价是在绝对购买力平价的基础上考虑了两国货币的通货膨胀水平的影响。
② 简述购买力平价理论的主要内容
36.简述购买力平价理论的主要观点。
答:(1)本国人需要外国货币,是因为该外国货币在发行国有购买力;外国人需要本国货币,则是因为本国货币在本国有购买力。
(2)按一定比率用本币购买外币,也就是购进了外币购买力,所以,两国货币的购买力实际上是一般物价水平之商。
(3)购买力平价理论包括绝对购买力平价和相对购买力平价。
考试在吧?我也帮同学在 你要名词解释不?
③ 简述购买力平价理论和利率平价理论的核心思想
购买力平价理论:货币的价值在于其购买力,因此不同货币之间的兑换比率取决于其购买力之比。也就是说,汇率与各国的价格水平之间具有直接的联系。购买力平价有两种形式,即绝对购买力平价和相对购买力平价。绝对购买力平价从静态的角度考察汇率的决定,说明的是某一时点上的汇率取决于两国货币的购买力(或物价水平)之比。相对购买力平价从动态的角度考察汇率的决定及变动,说明的是某一段时期内两国货币汇率的变动取决于两国货币所代表的购买力(或物价水平)的变动率之比。实际上,相对购买力平价是在绝对购买力平价的基础上考虑了两国货币的通货膨胀水平的影响。购买力平价说的假设前提是一价定律成立。
利率平价理论:在两国间利率存在差异的情况下,资金将从低利率国流向高利率国去获取较高的收益。但是投资者在比较金融资产的收益率的时候,不仅考虑两种资产利率提供的收益率,还要考虑两种资产由于汇率变动所造成的收益变动。套利者为了规避汇率风险,往往将套利业务与掉期业务进行。即投资者将资金调往高利国获取利差的同时,卖出远期高利率国货币,买进远期低利率国货币。结果造成远期外汇市场上高利率货币贴水,而低利率货币远期升水。随着这种套利活动的不断进行,远期价差就会不断扩大,直到两种资产提供的收益率完全相同,这时远期汇差正好等于两国利差,利率平价成立。利率平价说在描述汇率与利率之间的关系起了重要的作用,但也忽视了外汇管制、交易成本、投机等其他因素的影响。按照利率平价去预测远期汇率往往与实际情况有一定程度的差异。
④ 绝对购买力平价下汇率决定
绝对购买力平价下汇率,决定于两种货币的购买力比率。由于购买力实际上是一般物价水平的倒数,因此两国之间的货币汇率可由两国物价水平之比表示。
⑤ 试述购买力平价的主要内容及其优缺点。如何看待购买力平价与市场汇率的差异
主要的优点的话我觉得就是方便,还有一个就是可以保证在使用过程中产生一定的效益。
⑥ 什么是购买力平价理论
购买力平价理论是关于汇率决定的一种理论。最初由英国经济学家桑顿在1802年提出,其后成为李嘉图的古典经济理论的一个组成部分。
最后由瑞典经济学家古斯塔夫·卡塞尔加以发展和充实 ,并在《1914 年以后的货币与外汇》一书中作了详细论述。它已成为当今汇率理论中最具影响力的理论之一。在这种背景下,以克里斯蒂尔尼为代表的非官方经济学家提出了汇率贬值是因货币购买力下降所致的观点。这是购买力平价的早期观点。
(6)简述汇率决定的购买力评价说扩展阅读
影响:购买力平价理论具有很强的合理性。两国货币的购买力可以决定两国货币汇率,这实际上是从货币所代表的价值这个层次上去分析汇率决定的。这抓住了汇率决定的主要方向,因而其方向是正确的。
购买力平价决定了汇率的长期趋势。不考虑短期内影响汇率波动的各种短期因素,从长期来看,汇率的走势与购买力平价的趋势基本上是一致的。因此,购买力平价为长期汇率走势的预测提供了一个较好的方法。
⑦ 如何理解购买力平价
购买力评价说分为两种形式:绝对购买力平价(AbsolutePPP)和相对购买力平价(RelativePPP).
绝对购买力平价认为:一国货币的价值及对它的需求是由单位货币在国内所能买到的商品和劳务的量决定的,即由它的购买力决定的,因此两国货币之间的汇率可以表示为两国货币的购买力之比.而购买力的大小是通过物价水平体现出来的.根据这一关系式,本国物价上涨将意味着本国货币相对外国货币的贬值.相对购买力平价弥补了绝对购买力平价一些不足的方面.它的主要观点可以简单地表述为:两国货币的汇率水平将根据两国通胀率的差异而进行相应地调整.它表明两国间的相对通货膨胀决定两种货币间的均衡汇率.从总体上看,购买力平价理论较为合理地解释了汇率的决定基础,虽然它忽略了国际资本流动等其他因素对汇率的影响,但该学说至尽仍受到西方经济学者的重视,在基础分析中被广泛地应用于预测汇率走势的数学模型.
购买力平价理论是一利,研究和比较各国不同的货币之间购买力关系的理论.瑞典学者较早就研究了购买力平价方面的问题.瑞典于1745--1777年曾脱离铸币平价而实行过浮动汇率,此后汇率剧烈波动.政府企图通过干预保持汇率的稳定,但屡遭失败.另外,由于瑞典参加了长达7年的英法战争,使国内通货膨胀加剧.在这种背景下,以克里斯蒂尔尼为代表的非官方经济学家提出了汇率贬值是因货币购买力下降所致的观点.这是购买力平价的早期观点.
购买力平价理论认为,人们对外国货币的需求是由于用它可以购买外国的商品和劳务,外国人需要其本国货币也是因为用它可以购买其国内的商品和劳务.因此,本国货币与外国货币相交换,就等于本国与外国购买力的交换.所以,用本国货币表示的外国货币的价格也就是汇率,决定于两种货币的购买力比率.由于购买力实际上是一般物价水平的倒数,因此两国之间的货币汇率可由两国物价水平之比表示.这就是购买力平价说.从表现形式上来看,购买力平价说有两利,定义,即绝对购买力平价和相对购买力平价.
绝对购买力平价是购买力平价的早期理论.绝对购买力平价,是指在一定的时点上,两国货币汇率决定于两国货币的购买力之比.如果用一般物价指数的倒数来表示各自的货币购买力的话,则两国货币汇率决定于两国一般物价水平的商.用公式表示为:R = PA/PBR为绝对购买力平价下的汇率;PA、PB为A、B两国的一般物价水平.
相对购买力平价在表示一段时期内汇率的变动时考虑到了通货膨胀因素.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由于各国在战争期间滥发不兑现银行券,导致了通货膨胀及物价上涨,这促使经济学家对绝对购买力平价进行修正.他们认为,汇率应该反映两国物价水平的相对变化,原因在于通货膨胀会在不同程度上降低各国货币的购买力.因此,当两种货币都发生通货膨胀时,它们的名义汇率等于其过去的汇率乘以两国通货膨胀率之商.用公式表示为:
R1 = R0IA/IB
R1购买力平价理论产生以来,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具有广泛的国际影响.这使它成为现在最重要的汇率理论之一.购买力平价理论具有很强的合理性.两国货币的购买力可以决定两国货币汇率,这实际上是从货币所代表的价值这个层次上去分析汇率决定的.这抓住了汇率决定的主要方向,因而其方向是正确的.在纸币流通的情况下,如果商品价值量既定,则两国纸币购买力的差异实际上代表了两国货币所体现的价值量的差异.两国货币购买力之比,就是两国货币价值量之比.因而两国货币兑换的汇率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由两国货币购买力之比表现出来.
购买力平价决定了汇率的长期趋势.不考虑短期内影响汇率波动的各种短期因素,从长期来看,汇率的走势与购买力平价的趋势基本上是一致的.因此,购买力平价为长期汇率走势的预测提供了一个较好的方法.
⑧ 如何理解购买力平价理论
购买力平价说又称PPP理论,是汇率理论中最具有影响力的一种。一价定律是购买力平价说的基本假设前提。该理论认为,货币的价值在于其购买力,因此不同货币之间的兑换比率取决于其购买力之比。也就是说,汇率与各国的价格水平之间具有直接的联系。购买力平价有两种形式,即绝对购买力平价和相对购买力平价。绝对购买力平价从静态的角度考察汇率的决定,说明的是某一时点上的汇率取决于两国货币的购买力(或物价水平)之比。相对购买力平价从动态的角度考察汇率的决定及变动,说明的是某一段时期内两国货币汇率的变动取决于两国货币所代表的购买力(或物价水平)的变动率之比。实际上,相对购买力平价是在绝对购买力平价的基础上考虑了两国货币的通货膨胀水平的影响。
举例:绝对购买力平价:同样的一包方便面,在中国购买需要6元人民币,在美元购买是1美元,根据购买力平价理论,汇率1美元=6人民币.
相对购买力平价:方便面在中国涨价了,变为8元人民币,在美国也涨价了,变为1.1美元,汇率为:1美元=8/1.1=7.2727人民币
⑨ 下列出现最早的汇率决定理论是: A购买力平价说 B利率平价说 C国际收支说 D资产市场说
应该是选A
购买力平价学说(Theory of Purchasing Power Parity)的理论渊源可追溯到16世纪。
利率平价学说(Theory of Interest Rate Parity)的理论渊源可追溯到19世纪下半叶。
1944年到1973年布雷登森林体系实行期间,各国实行固定汇率制度。这一期间的汇率决定理论主要
是从国际收支均衡的角度来阐述汇率的调节,即确定适当的汇率水平。
1973年,布雷登森林体系解体,固定汇率制度崩溃,实行浮动汇率制度,汇率决定理论有了更进一步的发展。资本市场说在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成为了汇率理论的主流。
不过要是算最早的话应该是国际借贷学说选项没有就是了
⑩ 简述汇率决定说及其内容有哪些
汇率决定理论主要有国际借贷学说、购买力平价学说利率平价学说、国际收支说、资产市场说。资产市场说又分为货币分析法与资产组合分析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