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人民币汇率对美元的演变过程
第一阶段:1949年1月至1950年3月。这一阶段是指自天津解放到全国实行财经统一以前。这一阶段人民币汇价的特点是:汇价不断上升,人民币对外不断贬值。
华北解放后,为了开展对外贸易及国际汇兑业务,迫切需要解决人民币与西方货币之间的汇价问题。1949年1月16日天津解放。1月18日人民币对西方货币汇价最先在天津公布,$1=?80(旧币),随后上海、厦门及广州相继解放,由于各地物价不一致,上述四个地方采取分别挂牌办法,牌价也不一致,直到1950年7月8日全国汇价才统一。
由于当时我国还不能控制通货膨胀,物价不断上周,149年6月上海批发物价指数为100,到1950年3月该指标为2242.93。之后人们汇价不断调整,到1950年3月13日,$1=?4200(旧币),共调高49次,平均每月调高3.5次。
由于人民币没有规定含金量。所以制定人民币汇价时,不能以金价作为计算标准。当时计算与确定人民币汇价时采用的是物价对比法。物价对比法包括三部分:(1)出口物资理论比价;(2)进口物资理论比价;(3)侨汇购买力比价。其中主要的是出口物资理论物价,侨汇购买力比价适合用于测定汇价是否有利于侨汇。
当时人民币汇价制定的原则是"奖励出口,兼顾进口,照顾侨汇"。由于当时进口业务中有大量私商的存在,因此在汇价制定上使私商有利可图,无暴利可得,符合中央对私商的利用、限制、改造的方针。在照顾侨汇方面,考虑到国内通货膨胀尚未制止,物价仍在不断上涨,我国采取"原币汇款"的方法,其内容是银行结汇当日不按结汇日外汇牌价折算人民币,而以"原币汇款"的方法通知侨眷,侨眷到接汇日去银行结汇领取人民币时,银行按结汇日当天牌价折算支付人民币,这种做法保障了侨眷的利益。当时确定了人民币与美元的比价后,其其他货币的比价是通过各自与美元的比价套算出来的。
第二阶段:1950年3月至1952年12月。这一阶段指从全国贯彻统一财经工作的决定起,到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结束。这一阶段人民币汇价的特点是不断下跌,人民币对外币不断升值。
1950年3月全国贯彻统一 财经工作的决定后,迅速制止了物价上涨,物价转为下跌。1950年6月至7月,为了照顾私营工商业,采取了调整物价法、调整工商业的措施,物价出现调整性回升,之后全国物价走向稳定。1952年,上海批发物价指数每月下跌0.65。
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3天后美国参战,美国在国际上大量抢购战略物资,刺激了国际商品价格的上涨,由于当时美元及西方货币迅速贬值,我国必须加速进口,否则将遭受西方货币贬值的损失。朝鲜战争后,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我国实行封锁禁运,范围广,措施严,所以我国也必须大力推动进口。在这种形势下,人民币制定的原则改为"进出口兼顾,照顾侨汇"。1952年12月人民币汇价为$1=?26170。
由于物价下跌,汇价下跌,在照顾侨汇上采取了"人民币汇款"方法,其内容是银行在结汇日当天按结汇日外汇牌价折算人民币,然后按人民币数额通知侨眷,所以侨眷到结汇日去银行结汇领取人民币时,所得到的人民币是以银行结汇日牌价计算时,而不是按已经下跌的结汇日牌价计算的,从而保障了侨眷的利益。
第三阶段:1953年1月至1973年3月。这一阶段从我国进入社会主义份、建设时期开始,到西方国家开始实行浮动汇率制结束,该阶段人民币汇价的特点是,除对个别外币外,汇价基本保障稳定不变。
从1953年起,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金融及物价基本稳定走向全面稳定。1955年3月1日,我国发行新人民币,以1:10000的比率回收人民币。这一时期,我国对私商改造完成,外贸由国营公司统一经营,因此,在制定汇价时与前两个阶段不同。前两个阶段由于私营进出口商的存在,在汇价制定上必须结合进出口贸易的实际,老驴私商的利益。但外贸由国营公司统一经营后,国营公司所考虑的是如何完成国家所制定的进出口计划的问题,正是从这一时期开始,人民币逐步与进出口贸易实际相脱节,汇价起不到调节进出口贸易的作用了。
这一时期我国出口商品的结构也发生了变化,农副产品出口比重下降,而轻工业、重工业产品出口比重上升。由于农副产品出口换汇成本较低,而工业品出口换汇成本较高,在当时情况下出现了出口普遍亏损的局面。在这种情况下,我国外贸部门采取进出口统算方法,也就是出口赔钱,进口加成赚钱,外贸部与财政部统一结算的方法。再加上这一时期西方国家实行固定汇率制,所以制定人民币汇价时要参考西方国家所公布的汇价。只有西方国家实行法定贬值时,人民币汇价才做调整。例如1967年11月18日,英镑贬值14.3%时,人民币汇价 从?1=?6.893改为?1=?5.908。
第四阶段:1973年3月至1980年12月31日。这一阶段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实行浮动汇率制,使人民币不再可能继续保持相对稳定不变的汇价水平。
1973年3月,西方国家实行浮动汇率制,从而西方国家不再公布汇价,中央银行也不再有义务维护汇价而进行干预,汇价随市场供求关系而决定。在这种情况下,我国在制定人民币汇价时不再以各国的汇价作为参考。另外,从1968年起,我国推行人民币计价结算方法,进入20世纪70年代,国际贸易、对外经济援助及对外贷款也使用人民币结算,而且口径扩大。因此,在国际金融局势动荡不定的情况下,为了维护人民币币值的稳定,避免西方国家转嫁经济危机的影响,为了贯彻对外经济往来中的平等互利原则,从而有利于我国的对外贸易、对外经济援助及人民币计价结算,人民币汇率的制定改为参照国际市场上的汇价变动的情况进行经常调整。
第五阶段:1981年1月1日至1984年12月31日。这一阶段是指我国实行公布牌价及贸易内部结算价的时期。
从1953年起,人民币汇价逐步与物价相脱节,汇价起不到调节进出口贸易的作用,同时也起不到促进外贸企业内部经济核算的作用。长期以来形成出口赔钱、进口加成赚钱,为了发展对外贸易,奖出限入,促进外贸企业内部经济核算,适应外贸体制改革的需要。从1981年1月1日起,我国实行公布牌价,适用于非贸易外汇,另外实行贸易内部结算价,适用于贸易外汇。贸易内部结算价是调节进出口贸易的一项经济措施,是一个平衡价。贸易外汇内部结算价($1=?2.80)高于非贸易外汇兑换牌价($1=?1.50),但由于我国在1973年后实行了以美元为主的一篮子货币钉住汇率,因此,虽然人民币贸易外汇内部结算价1981年对美元贬值,但美元对其他西方主要国家货币相对升值,因此我国从其他国家进口货物的价格并未相对上升,出口价格竞争优势无法体现,实行双重汇价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第六阶段:1985年1月1日至1993年12月31日。这一阶段从我国实行公布牌价开始,直到1994年进行外汇体制改革才结束。
当1984年12月底公布牌价与贸易内部价趋于一致时。即$1=?2.80时,贸易内部价取消。但是,由于这几年国内物价的调整及外贸商品收购价的提高,从1985年1月1日起,人民币汇价采取逐步调整的方针,到1985年10月达到$1=?3.20。
1985年10月至1986年7月5日,人民币汇价$1=?3.20,1986年7月5日宣布调到$1=?3.70,主要原因是人民币对外价值与国内物价相比,仍然是高估的,因此必须调整,1986年7月5日调高0.50元,目的是逐步向正真的对外价值靠拢。
1986年7月5日调整到$1=?3.70后,三年多没有变动,1989年12月16日及1990年11月17日,分别提高1.00元及0.50元,达到$1=?4.72,$1=?5.22,这时期的汇价调整与我国外贸体制实行承包制有关。从1991年4月9日起,根据市场上的外汇供求,采取有管理的、浮动的汇率制度。1993年12月31日的人民币汇价为$1=?5.80。
这一时期中,另一个值得重视的内容是,我国外汇调剂市场迅速发展和外汇调剂汇价在经济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1987年国家允许在沿海各大城市开办外汇调剂中心之后,外汇调剂业务在全国范围内得到发展。进入20世纪90年代,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程度的提高和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外汇调剂业务迅速扩大,已成为我国外汇交易的主要形式。相应地,调剂市场外汇汇价的使用范围也日益扩大,以其结算的数量已超过了官方牌价,因而被认为是与官方汇率"平行"的市场汇率。这一汇率不由官方制定和公布,而是受调剂市场外汇供求关系的作用上下波动。由于近年来我国改革开放过程中的外汇需求一直大于外汇供给,有时甚至是供求矛盾十分紧张,因而调剂市场汇价一直高于官方汇率。例如,1992年底至1993年初,官方汇率约为$1=?5.80,但调剂市场汇价却一度突破$1=?12的水平,反映了外汇供求的紧张以及心理等因素对市场汇率的作用。当然,随着供求关系趋于缓和,调剂市场汇率逐渐下降,与官方汇率之间的差距也逐步缩小。
外汇调剂市场和调剂汇率是我国外汇市场的过渡形式,是对官方外汇业务和官方汇率的重要补充,并且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过去长期存在的外汇黑市及黑市汇率,对于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有着重要的意义。
第七阶段:1994年1月至1996年12月。1994年1月1日,我国外汇管理实行汇率并轨和银行结售汇制,实现人民币在经常项目下的有条件可兑换,建立了银行间的外汇市场,改进汇率形成机制。
1994年4月1日,中国人民银行规定:外汇指定银行之间每日买卖外汇的汇价可在交易基准汇率上下0.3%的幅度内浮动;外汇指定银行与客户之间的外汇买入价和卖出价可在交易基准价上下0.25%的幅度内浮动,外汇买入价与卖出价的价差率不得超过0.5%。对每笔金额超过100万美元的大额交易,银行与客户可在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交易基准价和规定的浮动幅度的基础上面议汇率。汇价浮动幅度不是固定的,中国人民银行将根据国家各个时期的经济政策不定期地进行调整,各外汇指定银行在经营外汇业务时应根据人民银行的调整而调整。同时,中国人民银行将主要运用货币政策、外汇政策等经济手段调节外汇供求,保持人民币汇率的相对稳定。
第八阶段:1997年1月至2005年7月。
这一阶段实现了人民币经常项目下的完全可兑换。1996年7月1日,外商投资企业的经常项目外汇瘦子纳入银行结售汇体系;居民因私兑换外汇的标准提高到每人每次可兑换2000美元;居民出境定居,其离退休金、退职金及抚恤金可全部兑换外汇;出入境展览、招商等非贸易经常性用汇的限制也被取消。1996年12月1日,我国宣布实现人民币经常项目可兑换。
第九阶段;2005年7月至今。2005年7月1日,中国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
2005年7月21日央行宣布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当天,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上调2.1%。
2006年1月4日 央行在银行间即期外汇市场上引入询价交易方式,同时在银行间外汇市场引入做市商制度,改进了人民币汇率中间价形成方式。
2006年5月15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破8.00,达到1美元兑7.9982元人民币。
2007年1月11日人民币对美元中间价突破7.8,达到7.7977元,同时人民币汇率13年来首次超过港币。
2007年5月21日 央行宣布放宽银行间市场人民币对美元汇率日波幅,幅度从±0.3%扩大到±0.5%。这是自1994年以来对人民币对美元汇价波幅的首次调整。
2008年4月10日 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突破7.00,但随后一直在7.00上下盘整。
2008年5月16日 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再次突破7.00,并于6月17日突破了6.90,人民币进入了6.8时代。
Ⅱ 谁能提供一个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各国货币兑换比率,从1880年—持续到1920年。
一英镑的含金量是7.32238克(纯金),1美元的含金量是1.50463克(纯金),亦就是说,1英镑的含金量是1美元的4.8665倍,故一英镑=4.8665美元
1英镑=25法郎=5美元=2德国金马克=20德国马克=9卢布=10日元=4库平两(1894年前)=7库平两(1900后)=14比索
1金路易=24里佛尔=24法郎
Ⅲ 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的历史演变
1、人民币从1949年到1952年用浮动汇率制度。从1953年到1973年,以计划经济制度,人民币与美金有正式的挂钩,汇率保持在在1美元兑换2.46元人民币的水平上。但是在这时代中国大陆的外国贸易很少,所以人民币汇率意义不是很大。
2、1973年,由于石油危机,世界物价水平上涨,西方国家普遍实行浮动汇率制,汇率波动频繁。
为了适应国际汇率制度的这种转变与现实中国际主要货币汇率变动带来的不利影响,根据有利于推行人民币计价结算,便于贸易,为国外贸易所接受的原则,人民币汇率参照西方国家货币汇率浮动状况,采用“一篮子货币”加权平均计算方法进行调整。
为此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从1973年的1美元兑换2.46元逐步调至1980年的1.50元,美元对人民币贬值了39.2%。
3、从1980年到1994年,中国大陆有双重汇率制度。1981年至1984年,初步实行双重汇率制度,即除官方汇率外,另行规定一种适用进出口贸易结算和外贸单位经济效益核算的贸易外汇内部结算价格,该价格根据当时的出口换汇成本确定,固定在2.80元的水平。
人民币官方汇率因内外两个因素的影响,其对美元由1981年7月的1.50元向下调整至1984年7月的2.30元,人民币对美元贬值了53.3%。
4、1991年4月至1993年底。这一阶段对人民币汇率实行微调。在两年多的时间里,官方汇率数十次小幅度调低,但仍赶不上出口换汇成本和外汇调剂价的变化。到1993年底,人民币对美元官方汇率与调剂汇率分别为5.7和 8.7。
5、2005年7月21日,人民银行突然宣布,经国务院批准,人民币汇率改为参考一篮子货币,汇率改为1美元兑8.11元人民币,变相升值2%,并且不再与美元挂钩。
6、2007年5月18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公告称,自21日起,银行间即期外汇市场人民币对美元交易价浮动幅度由千分之三扩大至千分之五。
受隔夜美元大涨影响,2010年8月12日人民币对美元中间价及即期汇价双双创下一个半月的新低。中国人民银行授权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公布,12日银行间外汇市场美元对人民币汇率的中间价为:1美元对人民币6.8015元,即期市场开盘报6.7958元。
7、2015年11月2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报6.3154,较前一交易日(10月30日)中间价6.3495升值341点,创2005年7月以来最大百分比升幅。
2015年12月10日,人民币兑美元中间价设于6.4236元,较前一日下调96基点,并再度刷新2011年8月以来最低水平。
8、2016年2月15日,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公布的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报6.5118,较前一交易日上涨196个基点,涨幅达0.30%。与此同时,在岸人民币对美元即期汇率当日收盘价报报6.4944,较上个交易日收盘价大涨751基点,创下2005年7月汇改以来的最大单日涨幅。
Ⅳ 20世纪40年代 美金价值
20世纪40年代是指1940年~1949年。
目前查询汇率只支持1950年以后的汇率情况;
1950年~2007年11月27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外汇储备”与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变化
1950年中国外汇储备净值为:1.57亿美元;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是:随物价浮动;
1951年中国外汇储备净值为:0.45亿美元;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是:随物价浮动;
1952年中国外汇储备净值为:1.08亿美元;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是:随物价浮动;
1953年中国外汇储备净值为:0.90亿美元;1953年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2.46 元人民币兑换 1美元;
1954年中国外汇储备净值为:0.88亿美元;1954年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2.46元人民币兑换 1美元;
1955年中国外汇储备净值为:1.80亿美元;1955年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2.46元人民币兑换 1美元;
1956年中国外汇储备净值为:1.17亿美元;1956年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2.46元人民币兑换 1美元;
1957年中国外汇储备净值为:1.23亿美元;1957年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2.46 元人民币兑换 1美元;
1958年中国外汇储备净值为:0.70亿美元;1958年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2.46 元人民币兑换 1美元;
1959年中国外汇储备净值为:1.05亿美元;1959年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2.46 元人民币兑换 1美元;
具体时间可以自己进行查询,汇率查询途径:
1.在期货外汇行情软件上附带外汇行情走势;
2.各大财经网站也有外汇报价;
3.通过手机自带的外汇查询工具也可查询汇率情况;
4.手机期货行情软件大多也带有主要货币汇率行情;
注意事项:
汇率是不断变化的,使用时请参考自身所需当日当时汇率,在银行柜台和网银上兑换时依据的是当时的实时报价。
Ⅳ 20世纪70年代的美元危机是什么
1、七十年代开始,美国由于巨额财政赤字和信用的扩张,加速通货膨胀的飞跃发展,滞胀成为困扰美国经济、政治的最严重的问题。 2、1972年底,美国的短期外债达810亿美元,这在当时是一个天文数字,美国的黄金储备只够抵偿其1/8,使美国的国际收支信用下跌到最底点,触发了国际金融市场大规模抛售美元,买进德国马克、日元和瑞士法郎的风潮。 3、1973年2月12日,美国继1971年12月宣布美元对黄金贬值7.89%后,再次宣布美元对黄金贬值10%。但这仍无助于缓解“美元危机”。1973年3月,抛售美元、抢购黄金和其他货币的风潮再度发生,伦敦黄金市场1盎司金价一度由官价42.22美元涨至96美元,西欧和日本的外汇市场被迫关闭17天之久。接着,一些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纷纷改行联合浮动汇率制度或单独浮动汇率制度。美国也宣告停止世界各国以美元兑换黄金。至此,布雷顿森林国际货币金融体系彻底崩溃。
Ⅵ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美元跟八十年代的人民币的兑换率是多少呀比如60万美元,等于当时的人民币多少钱
最低时1.498,60万美元相当于人民币90万元,
最高时3.7651,60万美元相当于人民币226万元,
Ⅶ 在20世纪80年代左右美元汇率是多少
1美元比1.82元人民币大概是这样的亲
Ⅷ 中美实际汇率
2007.09
1.099750373
1.027628469
2007.10
1.103356977
1.031762591
2007.11
1.114935589
1.038419376
2007.12
1.123364645
1.048974194
2008.01
1.141932912
1.084325033
2008.02
1.1559198
1.102602972
2008.03
1.169790445
1.10726992
2008.04
1.182239113
1.114367188
2008.05
1.187037657
1.108521422
2008.06
1.199997297
1.107391362
2008.07
1.210439534
1.109133195
2008.08
1.207983851
1.107191475
2008.09
1.211662254
1.109129538
2008.10
1.211502629
1.117048337
2008.11
1.212034876
1.135106008
2008.12
1.209590401
1.13399631
2009.01
1.210333327
1.087696148
2009.02
1.210775979
1.064442176
2009.03
1.211059446
1.059070843
2009.04
1.211573568
1.054484325
2009.05
1.212763039
1.051329839
2009.06
1.211218954
1.041411634
2009.07
1.211431698
1.038146011
2009.08
1.96235
1.037417369
2009.09
1.211981631
1.037365947
2009.10
1.212230151
1.037472994
2009.11
1.212247907
1.041095116
2009.12
1.212159135
1.043119824
2010.01
1.212265662
1.062692213
2010.02
1.212318933
1.06875477
2010.03
1.212425489
1.065520244
2010.04
1.212461012
1.065785543
2010.05
1.212247907
1.065812626
2010.06
1.214186365
1.069602624
2010.07
1.221173199
1.076250657
2010.08
1.218907138
1.073828763
2010.09
1.226839014
1.081166727
2010.10
1.240259749
1.112060105
2010.11
1.243502112
1.115864309
2010.12
1.244306
1.112003939
二、中美国际收支经常项目差额
1
、中美国际收支经常项目差额数据
日期
美国
中国
2005-01
-55,397
-61150
2005-02
-57,255
-63410
2005-03
-52,425
-59830
2005-04
-56,796
-62190
2005-05
-55,835
-62320
2005-06
-57,733
-64010
2005-07
-57,546
-63940
2005-08
-57,838
-64110
2005-09
-64,192
-71270
2005-10
-66,428
-73400
2005-11
-63,381
-70720
2005-12
-63,800
-70790
2006-01
-66,671
-72390
2006-02
-62,120
-68320
2006-03
-61,569
-67900
2006-04
-61,949
-69250
2006-05
-64,003
-71900
2006-06
-62,798
-70530
2006-07
-66,007
-73640
2006-08
-67,351
-73910
2006-09
-64,311
-71080
2006-10
-58,139
-65620
2006-11
-57,618
-64980
2006-12
-60,749
-68760
2007-01
-57,124
-67740
2007-02
-58,172
-66880
2007-03
-61,399
-71410
2007-04
-59,818
-68710
2007-05
-58,812
-68540
2007-06
-59,097
-68390
2007-07
-59,043
-68300
2007-08
-56,109
-67640
2007-09
-56,808
-68990
2007-10
-55,600
-70010
2007-11
-58,640
-73130
2007-12
-56,105
-71260
2008-01
-60,040
-71270
2008-02
-63,259
-73610
2008-03
-59,236
-70720
2008-04
-62,641
-74860
2008-05
-61,277
-73930
2008-06
-59,928
-73880
2008-07
-65,743
-78690
2008-08
-60,900
-72550
2008-09
-59,491
-71060
2008-10
-59,541
-69980
2008-11
-44,156
-53170
2008-12
-42,126
-50940
2009-01
-37,201
-45910
2009-02
-27,034
-36690
2009-03
-28,579
-38600
2009-04
-29,172
-39370
2009-05
-25,524
-35900
2009-06
-26,690
-38240
2009-07
-33,378
-43750
2009-08
-31,025
-42110
2009-09
-34,890
-46270
2009-10
-32,797
-43980
2009-11
-36,293
-47060
2009-12
-38,690
-49080
2010-01
-37,490
-47260
2010-02
-41,011
-51680
2010-03
-41,142
-52360
2010-04
-41,466
-52540
2010-05
-42,166
-54460
-90,000
-80,000
-70,000
-60,000
-50,000
-40,000
-30,000
-20,000
-10,000
美国进出口差额
中国公布的美国进出口差
额
2
、中美国际收支经常项目差额数据分析
1)
中美双方在统计计价方法上的差异
中美贸易顺差规模统计差异存在的原因之一是中美关于贸易额的统计方法
差异。双边贸易统计方法差异的主要表现是中美两国之间进出口计价方式不同。
中国的出口数据是按照大多数国家的惯例依据离岸价格,
也就是通常所说的
FOB
价(
free on board,
简称
FOB
,包括本国生产成本、货物运输保险和在本国装载
上船成本)
统计的。
与大多数国家出口计价不同,
美国出口数据是按照船边交货
价,也就是
FAS
价(
free
alongside
ship,
简称
FAS
,不包括本国生产成本、货
物运输保险和在本国装载上船成本)
统计的,
这与国际惯例有别。
由于未包含商
品装上船的成本,故
FAS
价的数值小于
FOB
价。并且中、美两国都是依据到岸
价格,也就是
CIF
价(包括货价成本、在途包装费、保险费和运输费)统计进
口。这样,由于中美进出口计价基础不同,自然而然会造成双方贸易统计差异。
2
)经由转口贸易的影响
所谓转口
(
reexport
)
亦即买家依法取得某批进口商品的所有权后随即售出,
运送给第三国家或地区的另一个买家。
中国出口的货物经第三地转运是导致统计
差异的一个重要原因。
中国对美出口的货物中,有一大部分先被运到香港、韩国釜山、中国台湾、
墨西哥等地,
在经过分装、
分船之后再运到美国,
在此过程中有的商品会被重新
包装,
有的经过简单再加工从而产生一部分增值,
转口毛利带来的标价上升问题,
中国出口商品经由中间地转口赴美时,
中介人附加了利润,
即加成利润,
这部分
理应在中美贸易数据中剔除。
货物离开中国后在第三方增加的价值显然不应计入
自中国进口中,
而美国按照原产地原则和
CIF
价统计进口的方法,
导致美国的统
计数据中包含了该增加值部分,从而夸大了美自华进口数量。
另外,
美国方面在计算进口时,
由于美国海关追查所有进口商品,
包括转口
商品的产地来源,
美国的进口数据应该已经包括了直接进口和间接进口,
无需另
加转口。
现实中,
中国使用的是目的地原则,
往往不统计部分经由香港等地对美
国转口商品,
如果这部分转口在中美贸易中微不足道,
或可忽略,
但现实中刚好
相反。
中方对转口贸易不计入贸易额的统计方法,
导致中国统计的对美出口普遍
低估,
而美国由于在进口贸易中统计转口部分,
使得美方统计的自华进口普遍高
估,这导致中美贸易顺差规模统计数据存在较大差异。
3
)美方统计中忽略了服务贸易
中国加入
WTO
后,
为促进开放的进一步扩大和更好履行加入
WTO
的义务,
中
国在商品市场全面开放的同时,资本和金融账户也在一步步开放之中,自
20
世
纪
90
年代后,中美之间服务贸易也在快速增长,美中服务贸易顺差逐年上升。
1995
年至今,中美服务贸易更是借资本和金融账户的开放获得了快速发展,特
别是美国对华服务贸易出口增长势头强劲,
2004
年美国对华服务贸易出口增长
20%
,美中服务贸易顺差呈现出逐年扩大的趋势,而中国在统计贸易额时却忽视
了美中服务贸易部分。
如果在统计中考虑美国对华服务贸易的巨大顺差,
中美贸
易顺差规模将进一步减少。
4
)统计范围差异
中美双方在统计范围上的差异,
也影响到双边统计数据的差异性。
美方统计
采用总贸易制,
以国境作为统计界限,
对进入美国境内存入自由贸易区和保税仓
库的货物均列入统计;
而中国采用专门贸易制,
以关境作为统计界限,
存入保税
仓库的货物不进行统计。
这样美方统计的范围大于中方,
导致双方对贸易额的统
计差异加大,
这也导致双边在中美贸易顺差规模统计上出现差异。
此外,
出口商
品运输时滞的存在,
使得中美双方对进出口额的统计会出现差异,
也导致双方所
统计的贸易顺差规模会出现差异。
Ⅸ 二十世纪70年代初美元转向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以来,美元与其他主要货币之间的
二十世纪70年代初美元转向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以来,美元与其他主要货币之间的以美元为中心的固定汇率制国际货币体系就此成为历,美元不再是最主要的国际货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