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关于杠杆原理在《墨经·经下》有怎样的记载
《墨经》一书最早记述了秤的杠杆原理。《墨经》把秤的支点到重物一端的距离称作“本”,今天通常称“重臂”;把支点到杆一端的距离称作“标”,今天称“力臂”。
《墨经·经下》记载:称重物时秤杆之所以会平衡,原因是“本”短“标”长。
它指出,第一,当重物和权相等而衡器平衡时,如果加重物在衡器的一端,重物端必定下垂;第二,如果因为加上重物而衡器平衡,那是本短标长的缘故;第三,如果在本短标长的衡器两端加上重量相等的物体,那么标端必下垂。
墨家在这里把杠杆平衡的各种情形都讨论了。他们既考虑了“本”和“标”相等的平衡,也考虑了“本”和“标”不相等的平衡;既注意到杠杆两端的力,也注意到力和作用点之间的距离大小。
虽然他们没有给我们留下定量的数字关系,但这些文字记述肯定是墨家亲身实验的结果,它比阿基米德发现杠杆原理要早约200年。
② 帮我解释一下杠杆
在力的作用下如果能绕着一固定点转动的硬棒就叫杠杆。在生活中根据需要,杠杆可以做成直的,也可以做成弯的。
阿基米德[1]在《论平面图形的平衡》一书中最早提出了杠杆原理。他首先把杠杆实际应用中的一些经验知识当作"不证自明的公理",然后从这些公理出发,运用几何学通过严密的逻辑论证,得出了杠杆原理。这些公理是:(1)在无重量的杆的两端离支点相等的距离处挂上相等的重量,它们将平衡;(2)在无重量的杆的两端离支点相等的距离处挂上不相等的重量,重的一端将下倾;(3)在无重量的杆的两端离支点不相等距离处挂上相等重量,距离远的一端将下倾;(4)一个重物的作用可以用几个均匀分布的重物的作用来代替,只要重心的位置保持不变。相反,几个均匀分布的重物可以用一个悬挂在它们的重心处的重物来代替;似图形的重心以相似的方式分布……正是从这些公理出发,在"重心"理论的基础上,阿基米德又发现了杠杆原理,即"二重物平衡时,它们离支点的距离与重量成反比。"
阿基米德对杠杆的研究不仅仅停留在理论方面,而且据此原理还进了一系列的发明创造。据说,他曾经借助杠杆和滑轮组,使停放在沙滩上的桅船顺利下水。在保卫叙拉古免受罗马海军袭击的战斗中,阿基米德利用杠杆原理制造了远、近距离的投石器,利用它射出各种飞弹和巨石攻击敌人,曾把罗马人阻于叙拉古城外达3年之久。
这里还要顺便提及的是,在我国历史上也早有关于杠杆的记载。战国时代的墨家曾经总结过这方面的规律,在《墨经》中就有两条专门记载杠杆原理的。这两条对杠杆的平衡说得很全面。里面有等臂的,有不等臂的;有改变两端重量使它偏动的,也有改变两臂长度使它偏动的。这样的记载,在世界物理学史上也是非常有价值的。
[编辑本段]杠杆的定义
杠杆是一种简单机械。
在力的作用下能绕着固定点转动的硬棒就是杠杆(lever).
跷跷板、剪刀、扳子、撬棒等,都是杠杆。
滑轮是一种变形的杠杆,且定滑轮是一种等臂杠杆,动滑轮是一种动力臂是阻力臂的两倍的杠杆
[编辑本段]杠杆的性质
杠杆绕着转动的固定点叫做支点
使杠杆转动的力叫做动力
阻碍杠杆转动的力叫做阻力
当动力和阻力对杠杆的转动效果相互抵消时,杠杆将处于平衡状态,这种状态叫做杠杆平衡,但是杠杆平衡并不是力的平衡。
杠杆平衡时保持在静止或匀速转动。
通过力的作用点沿力的方向的直线叫做力的作用线
从支点O到动力F1的作用线的垂直距离L1叫做动力臂
从支点O到阻力F2的作用线的垂直距离L2叫做阻力臂
[编辑本段]杠杆平衡条件
使用杠杆时,如果杠杆静止不动或绕支点匀速转动,那么杠杆就处于平衡状态。
动力臂×动力=阻力臂×阻力,即L1F1=L2F2,由此可以演变为F2/F1=L1/L2
杠杆的平衡不仅与动力和阻力有关,还与力的作用点及力的作用方向有关。
[编辑本段]生活中的杠杆
杠杆是一种简单机械;一根结实的棍子(最好不会弯又非常轻),就能当作一根杠杆了。上图中,方形代表重物、圆形代表支持点、箭头代表用,这样,你看出来了吧?在杠杆右边向下杠杆是等臂杠杆;第二种是重点在中间,动力臂大于阻力臂,是省力杠杆;第三种是力点在中间,动力臂小于阻,是费力杠杆。
费力杠杆例如:剪刀、钉锤、拔钉器……杠杆可能省力可能费力,也可能既不省力也不费力。这要看力点和支点的距离:力点离支点愈远则愈省力,愈近就愈费力;还要看重点(阻力点)和支点的距离:重点离支点越近则越省力,越远就越费力;如果重点、力点距离支点一样远,如定滑轮和天平,就不省力也不费力,只是改变了用力的方向。
省力杠杆例如:开瓶器、榨汁器、胡桃钳……这种杠力点一定比重点距离支点近,所以永远是省力的。
如果我们分别用花剪(刀刃比较短)和洋裁剪刀(刀刃比较长)剪纸板时,花剪较省力但是费时;而洋裁剪则费力但是省时。
1.剪较硬物体
要用较大的力才能剪开硬的物体,这说明阻力较大。用动力臂较长、阻力臂较短的剪刀。
2.剪纸或布
用较小的力就能剪开纸或布之类较软的物体,这说明阻力较小,同时为了加快剪切速度,刀口要比较长。用动力臂较短、阻力臂较长的剪刀。
3.剪树枝
修剪树枝时,一方面树枝较硬,这就要求剪刀的动力臂要长、阻力臂要短;另一方面,为了加快修剪速度,剪切整齐,要求剪刀刀口要长。用动力臂较长、阻力臂较短,同时刀口较长的剪刀。
[编辑本段]投资中的杠杆
杠杆比率
认股证的吸引之处,在于能以小博大。投资者只须投入少量资金,便有机会争取到与投资正股相若,甚或更高的回报率。但挑选认股证之时,投资者往往把认股证的杠杆比率及实际杠杆比率混淆,两者究竟有什么分别?投资时应看什么?
想知道是否把这两个名词混淆,可问一个问题:假设同一股份有两只认股证选择,认股证A的杠杆是6.42倍,而认股证B的杠杆是16.22倍。当正股价格上升时,哪一只的升幅较大?可能不少人会选择答案B。事实上,要看认股证的潜在升幅,我们应比较认股证的实际杠杆而非杠杆比率。由于问题缺乏足够资料,所以我们不能从中得到答案。
杠杆比率=正股现货价÷(认股证价格x换股比率)
杠杆反映投资正股相对投资认股证的成本比例。假设杠杆比率为10倍,这只说明投资认股证的成本是投资正股的十分之一,并不表示当正股上升1%,该认股证的价格会上升10%。
以下有两只认购证,它们的到期日和引伸波幅均相同,但行使价不同。从表中可见,以认购证而言,行使价高于正股价的幅度较高,股证价格一般较低,杠杆比率则一般较高。但若投资者以杠杆来预料认股证的潜在升幅,实际表现可能令人感到失望。当正股上升1%时,杠杆比率为6.4倍的认股证A实际只上升4.2%(而不是6.4%),而杠杆比率为16.2倍的认股证B实际只上升6%(而不是16.2.%)。
阿基米德的“理想”
阿基米德进行过力学方面的研究,并将其运用于杠杆和滑轮的机械设计。
据说,为了宣扬其研究成果而夸口说:“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动地球。”
虽然,他没有搬动地球,却用滑轮移动了大船。
设支点在地球外1万米处,如果一个在地球上可提起60kg的物体,则需要在支点外的1x10^18(18次方)km处才能搬动地球,地球质量6x10^24(24次方)kg.
1个天文单位为地球到太阳之间的平均距离,即1A.U.=1.5x10^8(8次方)km,一光年为光在一年前进的距离,1L.Y.≈ 9.5x10^12(12次方)km.
· 支点在地球外10km(1万米)处,这是个难题。
· 11亿光年,远远超出了我们所在的银河系,也越过了从宇宙能得到信息的极限。
——这就是阿基米德的“理想”。
③ 生活中有哪些省力杠杆和费力杠杆还有等臂杠杆~
1、省力杠杆:来瓶器、榨源汁器、胡桃钳、撬棍、扳手、钳子、拔钉器、开瓶器、铁皮剪刀、钢丝钳、指甲剪、汽车方向盘等。
2、等臂杠杆:天平,定滑轮,跷跷板、衣裳挂、挂钟等。
3、省力杠杆由力的作用线到支点的距离叫做力臂。根据公式F1L1=F2L2可得,力臂越长力就越小。省力杠杆,顾名思义,其动力臂较长,动力较小,所以省力。但是通常省力杠杆省了力气会相应的费距离。等臂杠杆是杠杆的一种,动力臂和阻力臂长度相同,既不省力也不费力,既不省距离也不费距离。
(3)墨家谈杠杆扩展阅读:
1、省力杠杆
省力杠杆动力臂大于阻力臂,平衡时动力小于阻力。虽然省力,但是费了距离。<也就是说当力臂的长度(以支点O为分界线)大于阻力臂的长度时,这便是省力杠杆。
2、等臂杠杆
在我国历史上也早有关于杠杆的记载。战国时代的墨家曾经总结过这方面的规律,在《墨经》中就有两条专门记载杠杆原理的。这两条对杠杆的平衡说得很全面。里面有等臂的,有不等臂的;有改变两端重量使它偏动的,也有改变两臂长度使它偏动的。
④ 墨家机关术是真有其事还是虚构的
有的 根据《墨子》中关于机关术的记载,当时墨家发明出来的机关器械有: 1. 连弩车 见于《墨子·备高临》。连弩车是一种置于城墙上可同时放出的大弩箭六十支,小弩箭无数的大型机械装置,需十个人驾驶,最为巧妙的是长为十尺的弩箭的箭尾用绳子系住,射出后能用辘轳迅速卷起收回。 2. 转射机 见于《墨子·备城门》。转射机也是一种置于城墙上的大型发射机,机长六尺,由两人操纵,与连弩车不同的是转射机更为灵活,能够在一人射箭的同时由另一人将机座旋转。 3. 藉车 见于《墨子·备城门》。藉车外部包铁,一部分埋在地下,是能够投射炭火的机器,由多人操纵用来防备敌方的攻城队。 实际中的机关术显然不如游戏中那样神奇且令人惊叹,但以两千多年前的生产力,能够设计并制造出如此复杂的机械,也是相当的不容易。 这些机械的制造者墨子,生于约公元前468,卒于公元前376年,名翟,《墨子》一书中多称“子墨子”,是春秋战国之际小邾国(先后曾为宋、邾、鲁、齐等国的附庸)人。墨子有一大串挺吓人的头衔:春秋末期战国初期的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军事家和社会活动家,墨家学派的创始人。 这位集五个“家”,一个创始人于一身的墨子是目夷氏(目夷即墨夷,后省为墨姓)的后裔,孤竹君之后,与宋国国君同宗,但是到了墨子一代,其身份已由贵族降为了平民。墨子当过制造器具的工匠。他自称是“北方之鄙人”(《吕氏春秋·爱类》),被人称为“布衣之士”(《吕氏春秋·博志》)和“贱人”(《诸宫旧事》和今天骂人的“贱人”意思不同)。从墨子自诩说“上无君上之事,下无耕农之难”,他还是一个同情“农与工肆之人”的士人。墨子曾跟周官史角的传人学习周礼,“修先圣之术,通六艺之伦”。但后来逐渐对儒家的烦琐礼乐感到厌烦,最终“背周道而用夏政”,舍掉了儒学,“法夏宗禹”,创立了自己的墨家学派。即使以今天的眼光来看,他的选择也是很有魄力的。 墨子擅长工巧和制作,在军事技术方面高于其他诸子,堪称博学多才。据说他能在顷刻之间将三寸之木削为可载300公斤重的轴承。据《韩非子·外储说左上》载:“墨子为木鸢,三年而成,一日而败”。他利用杠杆原理研制成桔槔,用于提水。他还制造了辘轳、滑车和云梯等,用于生产和军事。他还擅长守城技术(即所谓的“墨守”),其弟子将他的经验总结成《城守》二十一篇。 墨子的行迹很广,东到齐,西到郑、卫,南到楚、越。鲁阳文君要攻打郑国,墨子知道后又前去说之以理,说服鲁阳文君停止攻郑。他“南游使卫”,宣讲“蓄士”以备守御。又多次访问楚国,献书楚惠王。但后来他拒绝了楚王赐给他的封地,离开了楚国。墨子晚年来到齐国,企图劝止项子牛讨伐鲁国,但没有成功。越王邀请墨子作官,并许给他以五百里的封地。墨子以“听吾言,用我道”作为前往条件,而不计较封地与爵禄。 关于墨子的事迹,最著名,也最为大家所熟知的是“止楚攻宋”的故事。 战国初年,楚惠王意图攻宋,墨子求见楚惠王,陈述厉害关系,还当着楚惠王的面和公输般用皮带当作城墙,用小木板当作攻城器械,互比攻守城池的技术,来了一场精彩的攻防“论战”,最终阻止了楚国对宋国的侵略战争。其间墨子的口才固然了得(先秦的名辩之学到了墨子手中才真正达到完善,成为与古希腊逻各斯,天竺因明鼎立的三大逻辑系统),但是起决定性作用的,还是他的防御器械以及让弟子禽滑嫠等三百人守住了宋城策略。 战国初年的楚国是一个国力强盛的大国。这样一个大国的军事计划竟然被墨家这个学派的力量所改变,可见墨家在当时具有相当强的实力和影响力。 在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的法家崛起以前,墨家是先秦和儒家相对立的最大的一个学派,并称为“孔墨显学”。孟子曾说:“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 据《汉书·艺文志》,墨家之学出于清庙之守(掌守宗庙),即巫祝,有浓厚的宗教倾向。墨子的思想共有十项主张:兼爱,即治国者应“兴万民之利,除万民之害”,提倡无差别之爱;非攻,即否定非正义战争(“攻”),肯定正义战争(“诛”);尚贤,主张“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应唯贤是用;尚同,即“选天下之贤可者,立为天子”,达成社会的统一;节用,即节约财物;节葬,即反对奢侈的丧葬;非乐,即反对当权贵族的“繁饰礼乐”和颓废淫荡的靡靡之音;天志,即把一切自然现象看成是上天爱人的表现;明鬼,墨子以有人“尝见鬼神之物,闻鬼神之声”为理由,得出“鬼神之有”的结论;非命,墨子在先秦思想家中第一个明确反对儒家的“命定论”,认为 “执有命是天下之大害”。 公元前376年,墨家创始人墨子卒。墨家弟子将开派鼻祖的遗体从简安葬于狐骀山下的苍松翠柏之中。他的陪葬品极其简单,最有价值的是一部《墨子》的手稿。墨子生前对为之奋斗终生的事业、自己的学说非常自信,曾经慨然而呼:“天下无人,子墨子之言犹在。” 墨子及其弟子的著作,在西汉时刘向整理成七十一篇,统称为《墨子》。其中《经上》,《经下》、《经说上》、《经说下》及《大取》、《小取》六篇,专说名辩和时间、空间、物质结构、力学、光学、声学、代数、几何等内容,前人称其为《墨经》。《墨经》代表着战国时期中华科学发展的一个最高峰。在力学方面《墨经》中提出了关于机械运动的定义为:“动,域徙也。”意思是说,机械运动的本质是物体位置的移动,这与现代机械运动的定义完全一致。同时墨家学派掌握杠杆定律比阿基米德早了2个世纪。在光学方面,在我国浩如烟海的经史著作中,《墨经》是唯一一本对我国古代几何光学发展进行系统性论述的典籍。《墨经》中记载了墨子及其学生做的世界上最早的“小孔成像”实验,并对实验结果作出了精辟的见解,这是对光沿直线传播的第一次科学解释。在数学方面,《墨经》提出了一些几何学的定义,例如中学数学教材中所举的《墨经》中对圆的定义:“圆,一中同长也。” 这与近代数学中圆的定义“对中心一点等距离的点的轨迹”是完全一致的。 在游戏《轩辕剑》中,墨家大寨的居民是一个秉承了墨家思想的团体。而在真实的历史上,墨家是中国最早的民间武装团体。墨家的亲信弟子达数百人之多,最高的领袖被成为“巨(钜)子”,巨子有绝对的权威。巨子的职位是由集团中公认的贤者互相传让的,而墨子就是墨家的第一任巨子,墨子的大徒弟、守住宋城的禽滑嫠则是墨家的第二任巨子。墨家的成员都称为“墨者”,必须服从巨子的领导。墨者大多来自社会的下层,能够吃苦耐劳,平时一律短衣草鞋,参加劳动,“串足胼胝,面目黎黑”,以吃苦为高尚的事。他们勤于进行实验,作战十分勇敢,平时从事生产劳动,主要职业是教师、工匠等。墨子及其门人为人们做好事,即使是牺牲了个人性命也在所不惜。《淮南子》载:“墨子服役者百八十人,皆可使赴火蹈刃,死不还踵。” 意思是说至死也不后转脚跟后退。而且他们功成不受赏,施恩不图报。 墨家有着严密组织和严格纪律的团体。战国时,秦国巨子的儿子犯法,秦王顾念他年老而饶恕了他的儿子,但巨子却以墨者的律法将儿子处死了,这足见墨家的纪律非常严格。 但是墨家并不是出身于侠的武士团体。而主要是一个学术团体,他们所从事的是一般游士的共同事业:完成学业,然后四处游说,用自己的观点和辩才去影响诸侯各国,并争取出仕实现自己的政治主张以建功立业。如墨子他曾使其弟子耕柱子于楚,游高石子于卫,游公孙尚过于越,出曹公子于宋,使胜绰事齐国项子牛。很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味道。 其实,用现代学生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来形容墨家子弟并不为过。墨子的五个“家”里面就有一个“教育家”。人类历史上第一个设有文、理、军、工等科的综合性平民学校,就是墨子约在其三十岁之前创办的。这个学校培养了大批人才,史称“弟子弥丰,充满天下”。 墨子的思想的十项主张:兼爱、非攻、尚贤、尚同、节用、节葬、非乐、天志、明鬼、非命,想来应该是这个学校的必修课。 墨子死后,墨家分为三大派别,分别为相里氏之墨,相夫氏之墨和邓陵氏之墨(见《韩非子·显学》)。分别以谈辩,从事,说书为主要思想,其中谈辩即辩论,从事即研究科学,说书即教书和研究各种典籍。他们各自以为是正宗,不相上下,谁也不服谁,甚至互相倾轧窝里斗,致使墨家元气大伤。到了战国后期,墨家三派又汇合成二支:一支转化为秦汉社会的游侠,另一支则注重认识论、逻辑学、数学、光学、力学等学科的研究,是谓“墨家后学”,亦称“后期墨家”。 可惜的是此后的时间,也就是从秦统一六国以后到清朝初年的近两千年里,墨学进入最低潮的时期。墨学基本上是处于停滞阶段,治墨者屈指可数,能找到的的有:晋时的鲁胜,唐时的乐台,宋代的何芜及元代的陆友等。这些人名都生疏得很,可谓是“凤毛麟角”。这其中的原因固然有秦始皇的以法为教、焚百家之书和汉武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等政策,但也有墨家自身未能保持生机和活力,以适应社会历史发展的需要的内因。大抵说来,还是墨家那种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难以实行,加上墨家独特的巨子组织,已经是一种变相的神秘组织,既不如儒家有治世的理想,也不如道家可深植于心灵,更不如法家能被巧妙的应用在政治上,因此,墨家思想慢慢的没落了。 但是墨家精神并没有失传,而是在中国民间的社会底层流传着。汉代以后的侠士是墨家“兼爱”精神的继承者。中国歌颂侠义精神的诗歌和侠士小说,其精神源头莫不与墨家思想有着密切的联系。 DOMO之所以一再使用墨家文化背景,其原因不外乎有三:一是由于墨家主张 “明鬼”之说,与中文RPG游戏当中神人不分的世界观一致;二是墨家主张“天志”之说,相信天的决断,同时又反对宿命论,相信自身的努力,在这一点对于当今的青少年上无疑是有积极意义的;三是墨家的科技成就很高,在这一点上可以由编剧自由发挥,展现出一段波澜壮阔的剧情。 作为中文RPG中的人物,辅子辙、辅子洵和水镜,还有其他一些角色,多少都带有些“侠”的影子。但是上面说过,墨家有严密的组织,并不适宜于具有自由意志、主张人格平等的游侠,何况墨家的完整的理论体系和严密的逻辑思辨能力,也绝非“重气轻命”的武侠所能为之。这点倒是可以从水镜的处境上体现出一二。 然而,墨家却与侠的生长和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首先,墨家对武侠现象进行了观察和研究,提出了完整的“任侠”观念和理论主张。《墨子·经上》曰:“任,士损己而益所为也。”注曰:“谓任侠。”提出了一个重要的“任侠”观念,指出任侠出身于“士”阶层,武侠是“士”的一部分,这是指侠的社会性质。墨子还精粹地概括了“任侠”精神的实质和内核——“损己而益所为”,也就是损己利人。接着,墨子进一步阐述了任侠精神的实践方式:“任,为身之所恶以成人之所急。”这句话翻译出来是:干己身所厌恶的事来解放他人的急难。也就是要不顾一切地去扶危救困,为人解难,正是侠的行为准则。墨子对刚出现的武侠现象十分关注,并及时地对侠义精神与侠义行为作了系统的闻述,论证它们是合理的,这无疑给初生的尚在用生命和鲜血去探索行动宗旨的武侠提供了所急需的精神武器。可见,墨者对于武侠的出现是充满同情和好感的。 墨家团体还收留了一些迹近武侠的人。例如被称为“东方之钜狡”的索卢参,由墨子的大弟子禽滑嫠收为及门弟子。又如好勇的武士屈将子“带剑危冠”去见墨子的另一名弟子胡非子。胡非子向屈将子阐述了勇武的真正含义。屈将子为之心折,“乃解长剑,释危冠,而请为弟子学”。这些记载的字里行间,保存了墨家对受迫害的侠士加以保护的记录。而部分侠的弃武就学,也给墨家输入了新鲜血液。(想想水镜给墨家带来了什么?) 墨家文化如日中天的日子已经过去了2000多年,如今留下的只是一部残缺不全的《墨子》和种种神秘的传说,但墨家的精神永远不会消亡,因为它闪烁着人性的光辉,它将永远流传。
⑤ 什么叫做杠杆
初中物理学中把一根在力的作用下可绕固定点转动的硬棒叫做杠杆。
杠杆是一种简单机械。
在力的作用下能绕着固定点转动的硬棒就是杠杆。
在生活中根据需要,杠杆可以做成直的,也可以做成弯的,但必须是硬的物体。
跷跷板、剪刀、扳子、撬棒、钓鱼竿等,都是杠杆。
滑轮是一种变形的杠杆,定滑轮的实质是等臂杠杆,动滑轮的实质是阻力臂是动力臂一半的杠杆。
在力的作用下绕固定点转动的硬棒叫做杠杆。
阿基米德在《论平面图形的平衡》一书中最早提出了杠杆原理。他首先把杠杆实际应用中的一些经验知识当作"不证自明的公理",然后从这些公理出发,运用几何学通过严密的逻辑论证,得出了杠杆原理。这些公理是:⑴在无重量的杆的两端离支点相等的距离处挂上相等的重量,它们将平衡;⑵在无重量的杆的两端离支点相等的距离处挂上不相等的重量,重的一端将下倾;⑶在无重量的杆的两端离支点不相等距离处挂上相等重量,距离远的一端将下倾;⑷一个重物的作用可以用几个均匀分布的重物的作用来代替,只要重心的位置保持不变。相反,几个均匀分布的重物可以用一个悬挂在它们的重心处的重物来代替;似图形的重心以相似的方式分布……正是从这些公理出发,在"重心"理论的基础上,阿基米德又发现了杠杆原理,即"二重物平衡时,它们离支点的距离与重量成反比。"
阿基米德对杠杆的研究不仅仅停留在理论方面,而且据此原理还进了一系列的发明创造。据说,他曾经借助杠杆和滑轮组,使停放在沙滩上的桅船顺利下水。在保卫叙拉古免受罗马海军袭击的战斗中,阿基米德利用杠杆原理制造了远、近距离的投石器,利用它射出各种飞弹和巨石攻击敌人,曾把罗马人阻于叙拉古城外达3年之久。
杠杆在古代就已被应用
这里还要顺便提及的是,关于杠杆的工作原理,在中国历史上也有记载过。战国时代的墨家曾经总结过这方面的规律,在《墨经》中就有关于天平平衡的记载:“衡木:加重于其一旁,必锤——重相若也。“这句话的意思是:天平衡量的一臂加重物时,另一臂则要加砝码,且两者必须等重,天平才能平衡。这句话对杠杆的平衡说得很全面。里面有等臂的,有不等臂的;有改变两端重量使它偏动的,也有改变两臂长度使它偏动的。这样的记载,在世界物理学史上也是非常有价值的。
⑥ 墨子在物理学中很有研究,应用杠杆原理和浮力定理,在光学和声学方面很有建树,这体现了墨家的什么精神
身体力行
⑦ 什么是杠杆作用
杠杆作用是抄通常指以袭下三种情况:
1、财务杠杆作用,指利用债务(银行借款和公司债)筹措资金,以增加股本的预期收益。
2、经营资本的财务杠杆作用,说明企业中固定经营成本的多少对经营能力产生影响的程度,可以用税前收益变动百分数对销售额变动百分数的比率来衡量。
3、在公司普通股有资格分享公司收益之前,支付大笔债券利息和优先股股息对普通股每股收益的影响。若公司收益增加,杠杆作用对普通股票有利;若公司收益减少,杠杆作用对普通股票会产生不利影响。
(7)墨家谈杠杆扩展阅读
影响:
高杠杆率和杠杆率的快速提高会拉低经济增长速度、制约消费规模扩大、不利于去产能和经济转型升级、导致资金使用效率下降、加剧融资难和融资贵、提高金融危机发生的概率。
例如居民部门加杠杆主要是配置房产,高杠杆率家庭虽然在房价快速上涨的情况下财富水平快速提高,但流行性较低却限制了其消费能力提升。
低杠杆家庭则因为没有足够的消费能力,也无法有效扩大消费,更谈不上消费升级。总之,居民部门加杠杆购置房地产都不利于消费扩大和消费升级,从需求方面对经济转型升级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
⑧ 墨家守城术是什么。墨家曾发明过什么利器。
根据《墨子》中关于机关术的记载,当时墨家发明出来的机关器械有:
1. 连弩车 见于《墨子·备高临》。连弩车是一种置于城墙上可同时放出的大弩箭六十支,小弩箭无数的大型机械装置,需十个人驾驶,最为巧妙的是长为十尺的弩箭的箭尾用绳子系住,射出后能用辘轳迅速卷起收回。
2. 转射机 见于《墨子·备城门》。转射机也是一种置于城墙上的大型发射机,机长六尺,由两人操纵,与连弩车不同的是转射机更为灵活,能够在一人射箭的同时由另一人将机座旋转。
3. 藉车 见于《墨子·备城门》。藉车外部包铁,一部分埋在地下,是能够投射炭火的机器,由多人操纵用来防备敌方的攻城队。
实际中的机关术显然不如游戏中那样神奇且令人惊叹,但以两千多年前的生产力,能够设计并制造出如此复杂的机械,也是相当的不容易。
这些机械的制造者墨子,生于约公元前468,卒于公元前376年,名翟,《墨子》一书中多称“子墨子”,是春秋战国之际小邾国(先后曾为宋、邾、鲁、齐等国的附庸)人。墨子有一大串挺吓人的头衔:春秋末期战国初期的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军事家和社会活动家,墨家学派的创始人。
这位集五个“家”,一个创始人于一身的墨子是目夷氏(目夷即墨夷,后省为墨姓)的后裔,孤竹君之后,与宋国国君同宗,但是到了墨子一代,其身份已由贵族降为了平民。墨子当过制造器具的工匠。他自称是“北方之鄙人”(《吕氏春秋·爱类》),被人称为“布衣之士”(《吕氏春秋·博志》)和“贱人”(《诸宫旧事》和今天骂人的“贱人”意思不同)。从墨子自诩说“上无君上之事,下无耕农之难”,他还是一个同情“农与工肆之人”的士人。墨子曾跟周官史角的传人学习周礼,“修先圣之术,通六艺之伦”。但后来逐渐对儒家的烦琐礼乐感到厌烦,最终“背周道而用夏政”,舍掉了儒学,“法夏宗禹”,创立了自己的墨家学派。即使以今天的眼光来看,他的选择也是很有魄力的。
墨子擅长工巧和制作,在军事技术方面高于其他诸子,堪称博学多才。据说他能在顷刻之间将三寸之木削为可载300公斤重的轴承。据《韩非子·外储说左上》载:“墨子为木鸢,三年而成,一日而败”。他利用杠杆原理研制成桔槔,用于提水。他还制造了辘轳、滑车和云梯等,用于生产和军事。他还擅长守城技术(即所谓的“墨守”),其弟子将他的经验总结成《城守》二十一篇。
墨子的行迹很广,东到齐,西到郑、卫,南到楚、越。鲁阳文君要攻打郑国,墨子知道后又前去说之以理,说服鲁阳文君停止攻郑。他“南游使卫”,宣讲“蓄士”以备守御。又多次访问楚国,献书楚惠王。但后来他拒绝了楚王赐给他的封地,离开了楚国。墨子晚年来到齐国,企图劝止项子牛讨伐鲁国,但没有成功。越王邀请墨子作官,并许给他以五百里的封地。墨子以“听吾言,用我道”作为前往条件,而不计较封地与爵禄。
关于墨子的事迹,最著名,也最为大家所熟知的是“止楚攻宋”的故事。
战国初年,楚惠王意图攻宋,墨子求见楚惠王,陈述厉害关系,还当着楚惠王的面和公输般用皮带当作城墙,用小木板当作攻城器械,互比攻守城池的技术,来了一场精彩的攻防“论战”,最终阻止了楚国对宋国的侵略战争。其间墨子的口才固然了得(先秦的名辩之学到了墨子手中才真正达到完善,成为与古希腊逻各斯,天竺因明鼎立的三大逻辑系统),但是起决定性作用的,还是他的防御器械以及让弟子禽滑嫠等三百人守住了宋城策略。
战国初年的楚国是一个国力强盛的大国。这样一个大国的军事计划竟然被墨家这个学派的力量所改变,可见墨家在当时具有相当强的实力和影响力。
在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的法家崛起以前,墨家是先秦和儒家相对立的最大的一个学派,并称为“孔墨显学”。孟子曾说:“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
据《汉书·艺文志》,墨家之学出于清庙之守(掌守宗庙),即巫祝,有浓厚的宗教倾向。墨子的思想共有十项主张:兼爱,即治国者应“兴万民之利,除万民之害”,提倡无差别之爱;非攻,即否定非正义战争(“攻”),肯定正义战争(“诛”);尚贤,主张“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应唯贤是用;尚同,即“选天下之贤可者,立为天子”,达成社会的统一;节用,即节约财物;节葬,即反对奢侈的丧葬;非乐,即反对当权贵族的“繁饰礼乐”和颓废淫荡的靡靡之音;天志,即把一切自然现象看成是上天爱人的表现;明鬼,墨子以有人“尝见鬼神之物,闻鬼神之声”为理由,得出“鬼神之有”的结论;非命,墨子在先秦思想家中第一个明确反对儒家的“命定论”,认为 “执有命是天下之大害”。
公元前376年,墨家创始人墨子卒。墨家弟子将开派鼻祖的遗体从简安葬于狐骀山下的苍松翠柏之中。他的陪葬品极其简单,最有价值的是一部《墨子》的手稿。墨子生前对为之奋斗终生的事业、自己的学说非常自信,曾经慨然而呼:“天下无人,子墨子之言犹在。”
墨子及其弟子的著作,在西汉时刘向整理成七十一篇,统称为《墨子》。其中《经上》,《经下》、《经说上》、《经说下》及《大取》、《小取》六篇,专说名辩和时间、空间、物质结构、力学、光学、声学、代数、几何等内容,前人称其为《墨经》。《墨经》代表着战国时期中华科学发展的一个最高峰。在力学方面《墨经》中提出了关于机械运动的定义为:“动,域徙也。”意思是说,机械运动的本质是物体位置的移动,这与现代机械运动的定义完全一致。同时墨家学派掌握杠杆定律比阿基米德早了2个世纪。在光学方面,在我国浩如烟海的经史著作中,《墨经》是唯一一本对我国古代几何光学发展进行系统性论述的典籍。《墨经》中记载了墨子及其学生做的世界上最早的“小孔成像”实验,并对实验结果作出了精辟的见解,这是对光沿直线传播的第一次科学解释。在数学方面,《墨经》提出了一些几何学的定义,例如中学数学教材中所举的《墨经》中对圆的定义:“圆,一中同长也。” 这与近代数学中圆的定义“对中心一点等距离的点的轨迹”是完全一致的。
在游戏《轩辕剑》中,墨家大寨的居民是一个秉承了墨家思想的团体。而在真实的历史上,墨家是中国最早的民间武装团体。墨家的亲信弟子达数百人之多,最高的领袖被成为“巨(钜)子”,巨子有绝对的权威。巨子的职位是由集团中公认的贤者互相传让的,而墨子就是墨家的第一任巨子,墨子的大徒弟、守住宋城的禽滑嫠则是墨家的第二任巨子。墨家的成员都称为“墨者”,必须服从巨子的领导。墨者大多来自社会的下层,能够吃苦耐劳,平时一律短衣草鞋,参加劳动,“串足胼胝,面目黎黑”,以吃苦为高尚的事。他们勤于进行实验,作战十分勇敢,平时从事生产劳动,主要职业是教师、工匠等。墨子及其门人为人们做好事,即使是牺牲了个人性命也在所不惜。《淮南子》载:“墨子服役者百八十人,皆可使赴火蹈刃,死不还踵。” 意思是说至死也不后转脚跟后退。而且他们功成不受赏,施恩不图报。
墨家有着严密组织和严格纪律的团体。战国时,秦国巨子的儿子犯法,秦王顾念他年老而饶恕了他的儿子,但巨子却以墨者的律法将儿子处死了,这足见墨家的纪律非常严格。
但是墨家并不是出身于侠的武士团体。而主要是一个学术团体,他们所从事的是一般游士的共同事业:完成学业,然后四处游说,用自己的观点和辩才去影响诸侯各国,并争取出仕实现自己的政治主张以建功立业。如墨子他曾使其弟子耕柱子于楚,游高石子于卫,游公孙尚过于越,出曹公子于宋,使胜绰事齐国项子牛。很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味道。
其实,用现代学生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来形容墨家子弟并不为过。墨子的五个“家”里面就有一个“教育家”。人类历史上第一个设有文、理、军、工等科的综合性平民学校,就是墨子约在其三十岁之前创办的。这个学校培养了大批人才,史称“弟子弥丰,充满天下”。
墨子的思想的十项主张:兼爱、非攻、尚贤、尚同、节用、节葬、非乐、天志、明鬼、非命,想来应该是这个学校的必修课。
墨子死后,墨家分为三大派别,分别为相里氏之墨,相夫氏之墨和邓陵氏之墨(见《韩非子·显学》)。分别以谈辩,从事,说书为主要思想,其中谈辩即辩论,从事即研究科学,说书即教书和研究各种典籍。他们各自以为是正宗,不相上下,谁也不服谁,甚至互相倾轧窝里斗,致使墨家元气大伤。到了战国后期,墨家三派又汇合成二支:一支转化为秦汉社会的游侠,另一支则注重认识论、逻辑学、数学、光学、力学等学科的研究,是谓“墨家后学”,亦称“后期墨家”。
可惜的是此后的时间,也就是从秦统一六国以后到清朝初年的近两千年里,墨学进入最低潮的时期。墨学基本上是处于停滞阶段,治墨者屈指可数,能找到的的有:晋时的鲁胜,唐时的乐台,宋代的何芜及元代的陆友等。这些人名都生疏得很,可谓是“凤毛麟角”。这其中的原因固然有秦始皇的以法为教、焚百家之书和汉武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等政策,但也有墨家自身未能保持生机和活力,以适应社会历史发展的需要的内因。大抵说来,还是墨家那种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难以实行,加上墨家独特的巨子组织,已经是一种变相的神秘组织,既不如儒家有治世的理想,也不如道家可深植于心灵,更不如法家能被巧妙的应用在政治上,因此,墨家思想慢慢的没落了。
但是墨家精神并没有失传,而是在中国民间的社会底层流传着。汉代以后的侠士是墨家“兼爱”精神的继承者。中国歌颂侠义精神的诗歌和侠士小说,其精神源头莫不与墨家思想有着密切的联系。
DOMO之所以一再使用墨家文化背景,其原因不外乎有三:一是由于墨家主张 “明鬼”之说,与中文RPG游戏当中神人不分的世界观一致;二是墨家主张“天志”之说,相信天的决断,同时又反对宿命论,相信自身的努力,在这一点对于当今的青少年上无疑是有积极意义的;三是墨家的科技成就很高,在这一点上可以由编剧自由发挥,展现出一段波澜壮阔的剧情。
作为中文RPG中的人物,辅子辙、辅子洵和水镜,还有其他一些角色,多少都带有些“侠”的影子。但是上面说过,墨家有严密的组织,并不适宜于具有自由意志、主张人格平等的游侠,何况墨家的完整的理论体系和严密的逻辑思辨能力,也绝非“重气轻命”的武侠所能为之。这点倒是可以从水镜的处境上体现出一二。
然而,墨家却与侠的生长和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首先,墨家对武侠现象进行了观察和研究,提出了完整的“任侠”观念和理论主张。《墨子·经上》曰:“任,士损己而益所为也。”注曰:“谓任侠。”提出了一个重要的“任侠”观念,指出任侠出身于“士”阶层,武侠是“士”的一部分,这是指侠的社会性质。墨子还精粹地概括了“任侠”精神的实质和内核——“损己而益所为”,也就是损己利人。接着,墨子进一步阐述了任侠精神的实践方式:“任,为身之所恶以成人之所急。”这句话翻译出来是:干己身所厌恶的事来解放他人的急难。也就是要不顾一切地去扶危救困,为人解难,正是侠的行为准则。墨子对刚出现的武侠现象十分关注,并及时地对侠义精神与侠义行为作了系统的闻述,论证它们是合理的,这无疑给初生的尚在用生命和鲜血去探索行动宗旨的武侠提供了所急需的精神武器。可见,墨者对于武侠的出现是充满同情和好感的。
墨家团体还收留了一些迹近武侠的人。例如被称为“东方之钜狡”的索卢参,由墨子的大弟子禽滑嫠收为及门弟子。又如好勇的武士屈将子“带剑危冠”去见墨子的另一名弟子胡非子。胡非子向屈将子阐述了勇武的真正含义。屈将子为之心折,“乃解长剑,释危冠,而请为弟子学”。这些记载的字里行间,保存了墨家对受迫害的侠士加以保护的记录。而部分侠的弃武就学,也给墨家输入了新鲜血液。(想想水镜给墨家带来了什么?)
墨家文化如日中天的日子已经过去了2000多年,如今留下的只是一部残缺不全的《墨子》和种种神秘的传说,但墨家的精神永远不会消亡,因为它闪烁着人性的光辉,它将永远流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