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怎样做杠杆实验
杠杆作用的实验
【设计】 杠杆是利用直杆或曲杆在外力作用下,围绕杆上固定点———支点转动的简单机械。本实验指导学生认识杠杆的以下几种作用:
(1)传递力的作用;
(2)改变用力方向的作用;
(3)省力(但费距离)或省距离(但费力)的作用。为了使学生体会到这些作用,最好选用重一点的物体,让学生亲自用杠杆去撬或抬,此外还可以利用杠杆尺、测力计进行一些定量的实验。
方法一
【器材】 装满学习用具的书包、长1米左右的木棍(把木棍等分为8~10份,画出等分线)、椅子。
【步骤】
(1)把木棍的中间架在小椅子背上,一端挂上重物———书包,用手握住另一端,慢慢往下压,能把书包撬起。引导学生找出杠杆的支点、力点和重点。
(2)在力点处用力向下压,力就通过杠杆传递到杠杆的另一端,把重物向上撬起。这说明杠杆有传递力的作用,还有改变用力方向的作用。
(3)使支点向重点靠近,支点每向前移动一格,撬动一二次,每次把物体撬起同样高度,会感觉到支点距离重点越近(即支点距离力点越远),越省力,但手(力点)移动的距离也越长,即越费距离。
(4)使支点向力点靠近,支点每向后移动一格,撬动一二次,每次把物体撬起同样高度,会感觉到支点距离力点越近(即支点距离重点越远),越费力,但手(力点)移动的距离也越短,即越省距离。
方法二
【器材】 杠杆尺两把(把杠杆尺均分为十二格,在每个刻度处打一个孔)、直尺、测力计、钩码、铁丝钩。
【步骤】
(1)把支架的钉子从两根杠杆尺的第6孔位(孔位从左往右数)处穿过,让该处作为支点,使两根杠杆尺保持水平。后面的杠杆尺不动,作为对照物,在前面的杠杆尺上悬挂重物和测力计。
(2)在杠杆尺第1孔位处,用铁丝钩悬挂一个50克重的钩码;把测力计钩挂在杠杆尺的第11孔位处,手握测力计,向下用力拉,可以把重物(钩码)向上撬起。找出杠杆尺上的重点、支点和力点。(挂钩码的第1孔位为重点,中间第6孔位为支点,挂测力计的第11孔位为力点。)
(3)通过测力计向下用力,可以把重物向上撬起,这说明杠杆有传递力和改变用力方向的作用。观察测力计的读数,约在50克左右,说明这时既不省力,也不费力。用直尺测量重点上升的距离和力点下降的距离,可知上升、下降的距离大致相等,说明这时既不省距离也不费距离(图1)。
(4)不改变重点和力点的位置,观察将支点移至第5、4、3、2孔位时,把重物撬起来(每次撬起同样的高度),测力计上的读数和重点、力点升降的距离。通过以上实验可以知道:支点越向重点靠近(同时也就使支点离力点越远),测力计上的读数越小,即越省力;力点下降的距离比重点上升的距离越大,即越费距离(图2)。
(5)不改变重点和力点的位置,观察将支点移至第7、8、9、10孔位时,把重物撬起来(每次撬起同样的高度),测力计上的读数和重点、力点升降的距离。通过以上实验可以知道:支点越向力点靠近(同时也就使支点离重点越远),测力计上的读数越大,即越费力;力点下降的距离比重点上升的距离越小,即越省距离
B. 小学六上关于杠杆的小实验
杠杆定理么
定理:F动*L动=F阻*L阻(F阻,L阻一定时,L动越大,F动越小)(L是力专臂长度,F是力的大属小)
小六估计是不是很懂。。。
解释:
物(重力G为F动)///物(F阻)
---------------------(杠杆)
///////////△(支点)/
|---L动-----|---L阻---|
C. 怎么做个关于杠杆的科学小模型
(1)取一根长宽适中的均匀薄木条,从木条中点开始向两端画上等间距刻度线。在中点处钻一个孔,用细线将木条悬挂在支架上即成一杠杆。如果悬后不水平,则可在翘起端绕上金属丝(或卷上胶布、粘上橡皮泥)调成水平。
钩码可用装有细砂的青霉素药瓶代替。
(2)在薄木条的中心挖一圆孔,圆孔内嵌进一段玻璃管。在支架上钉一锉成夹劈形的铁钉,将玻璃管套在铁钉上,再将杠杆调平衡即可。
(3)也可直接用学生的刻度尺(学生尺),放在三棱木块的棱上代替杠杆,用相同质量的硬币(或棋子)代替钩码进行实验,,效果也很好。
D. 急、学下没有砝码.六年级杠杆的科学实验这么做,用什么代替.杠杆尺也没有!1
要自己做的话,那就得费点时间了
杠杆尺:在粗细均匀的木条上刻上间隔均匀的刻线,间隔为一两厘米,然后在木条的中点处钻一孔,用于穿绳吊起来.
砝码:用一个个小沙袋代替就行了.每个沙袋的质量要相同(可用天平测相等后,才系好)
E. 小明所在的小组利用杠杆做了两个小实验:A:“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1)他们把杠杆中点置于支点上,发现
A、(1)杠杆的左端低右端高,他应该把杠杆两端的平衡螺母向右调节,使杠杆在水平位置上静止,力臂在杠杆上,便于测出力臂大小.
(2)只有一次实验总结实验结论是不合理的,一次实验很具有偶然性,要多进行几次实验,避免偶然性;
(3)由图2可知,弹簧的拉力与杠杆不垂直,不能直接从杠杆上读取力臂,由图3所示可知,弹簧拉力与杠杆垂直,力的作用点到支点的距离就是力臂,可以直接从杠杆上读取力臂,方便实验操作,因此实验时采用图3所示实验方案.
(4)支点不在杠杆的中点,由于杠杆自身重力的影响,所测量的拉力变大,因此测出的拉力大小与杠杆平衡条件不相符.
B、(1)有用功为W有=Gh2=2mgh2,总功W总=F1h1,则机械效率的表达式η=
W有用 |
W总 |
2mgh2 |
F1h1 |
2mgh2 |
F1h1 |
F. 螺旋和杠杆的实验的制作是怎么样的
操作难度:★★
实验方法:
本实验需要的材料有:一张纸,剪子,铅笔,桌子,两块木板(约跟桌子一样高),彩色笔。
把纸剪成一个斜坡,用一个斜面紧密卷成圈,螺丝钉是一个一圈一圈卷起的斜面。当用杠杆时,只需用很小的力就能抬起桌子。
从一张纸上剪出一个直角三角形来做成一个倾斜面。把笔放在纸的三角形短边位置,朝着三角形的顶尖处,把纸卷在铅笔上。用彩笔沿着剪下的斜边标出记号,这样将会形成一个螺旋形支撑。当你在卷纸时,请保留三角形的底线或称基本线。这个倾斜将会沿着铅笔螺旋形上升,形成一个螺丝钉模型。这就说明,螺丝钉事实上是一个倾斜平面。
杠杆是由一个硬棒及这个硬棒的支撑点组成的,这个支撑点叫支点。杠杆得益于从重物点到支点的距离短,而从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长。
为了作一个杠杆,把一块木板靠近桌子垂直立起,把另一块木板放在上面。把放在上面的木板的一端放在桌边的下面,按下木板的另一端,这个很重的桌子就很容易被抬起来。
知识延伸:
有很多杠杆原理的例子,如启瓶盖的动作、有轮的手推车、锤子等等。
G. 小明利用杠杆做了两个小实验:A:“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1)当杆杠静止在图(甲)所示的位置时,杆杠处
A、(1)如图(甲)杠杆处于静止状态,所以杠杆处于平衡状态.但是杠杆右端上翘,没有在水平位置平衡,调节两端的平衡螺母,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力臂在杠杆上,便于测出力臂大小.
(2)改变支点两侧的钩码位置和个数,一般要做三次实验,得到三组数据并进行分析,得出的实验结论具有普遍性,避免偶然性.
(3)力臂等于支点到力的作用线的距离,当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时,拉力的方向与杠杆不垂直,力臂不等于从杠杆标尺刻度上直接读出的,因此测出的拉力大小与杠杆平衡条件不相符,从杠杆上直接读取不是拉力的力臂.
B、(1)有用功为W有=Gh2=2mgh2,总功W总=F1h1,则机械效率的表达式η=
W有 |
W总 |
2mgh2 |
F1h1 |
2mgh2 |
F1h1 |
H. 关于物理小制作:杠杆
1,零刻抄线在秤空载时秤砣的位置
2,其他袭刻线可以用五分硬币的侧边(厚度)等比例确定
3,我没时间做
注意:弹簧秤用来测量秤砣的质量
秤砣用药瓶装沙子制作
另外一个药瓶确定杆秤的
量程。
称盘吊点到挂钩距离占秤杆全长 最好成整数比例
便于计算。
用五分硬币厚度用来确定刻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