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外币汇率是怎么算出来的
1、假如GBP/USD=1.63表示的意思是1英镑可以兑换1.63美元,这个等式你可以理解为GBP除以USD。那假如你要算GBP/JPY呢,(X/Y)*(Y/Z)=X/Z,所以有:
(GBP/USD)*(USD/JPY)=GBP/JPY,如果GBP/USD=1.63,USD/JPY=100,那么GBP/USD=163这个就是交叉相乘。
同理交叉相除就是这个式子的逆运算了。
2、计算交叉汇率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交叉相除和同边相乘(分不同情况)1,交叉相除(必须同为直接报价或同为间接报价)。
1)同为直接报价货币
已知:USD/JPY=120.00--120.10,DEM/JPY = 66.33--66.43,求USD/DEM,则交叉相除。USD/DEM=120.00/66.43--120.10/66.33=1.8064--1.8106
2)同为间接报价货币
已知:EUR/GBP = 0.6873--0.6883,EUR/USD=1.1010--1.1020,求GBP/USD,则交叉相除: GBP/USD=1.1010/0.6883--1.1020/0.6873=1.5995--1.60332。
3)同边相乘(必须是直接报价与间接报价同存)
已知:EUR/USD=1.1005--1.1015,USD/JPY=120.10--120.20,求EUR/JPY。则同边相乘: EUR/JPY=1.1005*120.10--1.1015*120.20=132.17--132.40。
(1)世界各国的汇率是如何计算的扩展阅读:
1、汇率是指一国货币与另一国货币的比率或比价,或者说是用一国货币表示的另一国货币的价格。汇率变动对一国进出口贸易有着直接的调节作用。在一定条件下,通过使本国货币对外贬值,即让汇率下降,会起到促进出口、限制进口的作用;反之,本国货币对外升值,即汇率上升,则起到限制出口、增加进口的作用。
2、在国际市场上,几乎所有的货币兑美元都有一个兑换率。一种非美元货币对另外一种非美元货币的汇率,往往就需要通过这两种对美元的汇率进行套算,这种套算出来的汇率就称为交叉汇率。交叉汇率的一个显著特征是一个汇率所涉及的是两种非美元货币间的兑换率。是用交叉汇率的货币对在外汇交易中又成为交叉盘,例如英镑兑人民币。
㈡ 各国汇率是如何计算出来的
我们平时从报纸上读到的都是名义汇率-E.
名义汇率是一国货币跟另一国货币的价格之比.比如美元对德国马克是1.43DM/$或0.70$/DM.简单地说,就是一个美元可以换算成多少个马克.我们平时到银行去兑换就是按照名义汇率折算. 在本节及以后的章节中,我们通常以一单位外国货币换多少本国货币的形式来表示名义汇率.比如 8.26Yuan/$等. 这样的话, 如果E上升,也就意味着一单位外国货币可以兑换更多本国货币,那么我们说本国货币贬值;反之如果E下降,本国货币升值.
名义汇率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但是这里我们想讨论的是汇率跟宏观经济之间的互动关系,从名义汇率里我们看不到什么关系,所以对于宏观经济学学生而言,名义汇率并不是我们特别关心的. 国家之间发生贸易的时候进出口商关心的不仅仅是我的钱能换成国外多少钱,更在于我的钱能从你那儿买多少东西.如果我1块钱可以兑换成你100个外币,但是你国内的东西价格比我国内贵200倍,那我还是不能从你那儿进口东西.所以国内国外的价格在这里必须考虑进去. 怎么考虑? 假如我现在手里有1块钱人民币,国内价格是P,那么我可以买 1/P 个单位的中国货物. 如果我兑换成美元, 那么我可以得到 1/E 美元. 国外价格是P*,那么我可以买 1/EP* 个单位的美国货物. 换句话说, 中国 1/P单位的货物可以换得 1/EP*个单位的美国货物. 那也就是说, 1个单位的美国货物可以换成 EP*/P 个单位的中国货物. 这个概念就是十分重要的实际汇率 RER.
另一个角度看实际汇率: 同样一件货物,中国卖P/单位,美国卖P*/单位,换算成人民币就是EP*/单位.那么实际汇率其实就是同一件货物外国用本国货币衡量的价格与本国价格之比.这样进出口商就容易比较了:比如,汽车进口商需要决定是否进口汽车.他先看本国汽车市场价格P,然后看美国汽车市场价格P*,并将之换成EP*人民币,与本国价格P对比,如果高于本国价格,那么就不进口.如果实际汇率上升,意味着1单位外国货物换的本国货物多了,那么自然本国汇率贬值;反之RER下降本国汇率升值. 这个跟名义汇率一样. 用我们的第二个角度考虑,如果实际汇率上升,那么同一样东西外国卖得价格更高了,进口商利润空间减小,从而进口数量减少, 所以对本国进口商来说实际汇率贬值有害,而反之对本国出口商有利. 注意: 1. 我们讨论汇率对进出口的影响,都是谈的实际汇率,而不是名义汇率,理由开篇已经说过; 2. 虽然实际汇率贬值使进口数量Q(m)减少,但反映在国际收支平衡表中经常项目下的进口总额V(m)=Q(m)EP*=Q(m)*RER*P.现在Q下降,但RER上升,所以难以判断进口总额的变化方向.事实上是,很多发展中国家在本国货币贬值期间,出口总额固然上升,但与之同时进口总额也有所上升.这就是因为Q(m)并没有减少太多,由于这些发展中国家对发达国家的进口依赖度很高.
以上的实际汇率是两国之间的汇率,我们称之为"Bilateral Real Exchange Rate".但是我们知道,客观世界中一个国家在跟许许多多国家进行贸易,那就有许许多多个双边实际汇率.这对我们的经济分析是十分麻烦的.能不能建立一个综合性的多边实际汇率 Muitilateral Real Exchange Rate 呢? 我们说可以. 比方说建立一个中国跟其贸易伙伴之间的多边实际汇率. 中国跟美国之间有一个双边实际汇率可以根据RER(US)=EP*/P计算得到,同样中国跟英国之间的双边实际汇率RER(ENG)也可以计算出来,跟印度RER(IND),跟韩国RER(KOR),跟伊拉克RER(IRA)等等都可以计算.中国出口到美国的货物占中国向世界总出口的a%,出口到英国的占总出口b%,出口到印度的占c%,韩国的d%,伊拉克的e%.那么中国对世界的双边实际汇率(其实就是中国的多边实际汇率MRER,衡量的是一个单位世界货物可以换成多少单位的中国同样的货物)就是加权平均:
MRER=RER(US)a%+RER(ENG)b%+RER(IND)c%+RER(KORE)d%+RER(IRA)e%
这样算出的是出口方面的多边实际汇率,进口同样可以算出.为了方便起见,经济学家取进口多边实际汇率和出口多边实际汇率的平均作为最终一个国家的多边实际汇率.
总结: 实际汇率上升,说明国外货物贵了,本国汇率贬值,对出口有利,对进口有损;实际汇率下降,说明本国货物相对贵了,本国汇率升值,对进口有利,对出口有损.
最后,我们来看一个将名义汇率E跟宏观经济参数之一利率联系起来的模型.这是名义汇率跟宏观经济分析之间的一个桥梁,没有它,我们将无法具体分析名义汇率对宏观经济的影响. 假设你现在有1美元,你可以有两个选择如何投资这个1美元.第一,你可以购买美国债券,这样你一年可以获得(1+i(t))美元;第二,你可以先换成1/E(t)马克,然后购买德国债券,这样一年后可以获得(1+i*(t))/E(t)马克,然后换成美金,你期望得到Ee(t+1)(1+i*(t))/E(t)的美元.其中Ee(t+1)是对时间段(t+1)汇率的预期.根据无投机市场条件,你在美国的投资回报应该等于你在德国的投资回报.所以,我们有这样的公式:
1+i(t)=Ee(t+1)(1+i*(t))/E(t),由数学估算我们可以近似得到:
i(t)=i*(t)+(Ee-E)/E
这就是著名的UIP条件等式(uncovered interest parity condition).虽然简单,却十分重要.比如,它可以解释金融危机的发生.如果人们对一个国家预期货币将会贬值,那么Ee上升,要保持这个等式,要么本国利率i(t)提高,要么现在的汇率E也要上升,也就是贬值.这正是我们在97年亚洲金融危机中所看到的.该等式另一个意思是,如果两国汇率采用的是盯牢制,比如人民币盯住美元维持汇率在一稳定范围,那么E不变,同时如果人们相信中国能够盯牢美元,那么人们的汇率预期Ee也变化不大,这样的话,我们从等式中可以判断,两国的利率走向应该大致一样.这在实际生活中是被验证了的.
㈢ 不同国家之间的货币汇率是怎样计算出来的呢
本人并不是专业人士,但是我见到过这样一段文章,觉得他说的和LZ提问的关联比较大,也是我了解这方面只是的一个起点。
在1997年中国银行独家推出了远期结售汇业务的时候,对外公布远期四个月美元的结汇价格高达8.4以上,甚至有达到8.5的时候,比正常的8.27左右的结汇价格高出了许多。当时正值亚洲金融危机开始,亚洲许多国家的货币受到冲击而大幅度贬值,人民币贬值的谣言四起,中国银行公布了如此高的远期结汇价格,许多不明白远期价格形成机制和计算方法的公司都不理解,担心这是人民币贬值的前奏,或代表了人民币贬值的趋势,因为他们认为,如果人民币不贬值,今天结汇价是8.27,四个月后也是8.27,那么中国银行能提供四个月期的结汇价为8.4,到时如果市场价格低于8.4,中国银行肯定会亏钱,银行又肯定不会做亏本生意,说明四个月后人民币的汇率起码要贬值到8.4以上。其实这是由于许多公司不理解远期外汇买卖价格是怎么样形成和计算的。
比如说在三个月后要将美元兑换成日元,要怎么样做呢?方法有两个,一个是现在将美元兑换成日元,把日元存定期三个月,另外一个方法是现在先将美元存三个月定期,到期后再连本带息兑换成日元。这两种方法获得的日元一定是一样的,否则市场就会出现套利的机会。但是美元和日元的利率是不同的,所以两种方法所使用的汇率水平也不同,第一种方法使用了即期汇率,而第二种方法使用的是远期汇率。所以远期价格主要是即期汇率加减两种货币的利率差所形成的。如果把美元(即第一个货币或数值不变的货币)当作是A货币,而把日元(即第二个货币或数值变化的货币)当作是B货币,它们的远期计算公式是:
远期汇率=即期汇率+即期汇率×(B拆借利率-A拆借利率)×远期天数÷360
从这个计算公司可以看出,在即期汇率确定的情况下,远期汇率主要与这两种货币的利率差和远期的天数有关。而远期汇率如果B货币的利率高于A货币的利率,公式中的中括号值为正数,远期汇率就高于即期汇率,称为升水,中括号值称为升水点;如果B货币的利率低于A货币的利率,中括号值为负数,远期汇率就低于即期汇率,称为贴水,中括号值称为贴水点。而在两种货币的利率都确定的时候,远期期限越长,升水点或贴水点就越大,远期汇率与即期汇率的价差也越大。
比如说美元一个月期的同业拆借利率为2.46%,日元的利率为0.11%,美元/日元的即期汇率为120.45,用这些因素就可以计算出一个月期美元/日元的远期汇率了:
一个月期美元/日元汇率=120.45+120.45×0.11%-2.46%×30÷360=120.45+-0.24=120.21也就是说,美元/日元一个月期贴水24点。
同样就不难理解为什么1997年时中国银行的远期结汇价格高达8.4以上了。当时人民币资金市场紧缺,人民币同业拆借利率高达两位数(假设为13%),而美元的同业拆借利率不到5%,以此计算四个月期美元/人民币的远期汇率为
四个月期美元/人民币汇率=8.27+8.27×13%-5%×120÷360=8.27+0.22=8.49
所以,当年确信人民币汇率不会贬值的进出口公司,利用中国银行公布的较高的远期结汇牌价,纷纷将未来出口收入的外汇与中国银行签定远期结汇协议,在别的公司还只能用8.27的即期牌价结汇时,他们已经可以享受到8.3、8.4甚至高达8.5的远期结汇牌价办理出口结汇,不到一亿美元的出口收汇,这些公司通过中国银行“外汇锦囊”中的远期结汇业务额外获得了数百万元人民币的汇兑收入。同样,在1999年,由于担心美国经济出现通货膨胀,美国联邦储备银行多次提高了美元的利率,使美元的同业拆借利率高达6.5%,而人民币的同业利率大幅度下降到3%左右,使中国银行的远期结售汇牌价由大幅度的升水变为大幅度的贴水,四个月期的远期售汇价格不到8.2,较近8.3的即期售汇牌价贴水了01,许多需要购买美元支付进口需要的公司又纷纷与中国银行签定远期售汇合同,同样的售汇金额,节省了数百万元人民币的购汇费用,极大改善了公司的经营效益。
远期汇率的计算公式是国际金融市场上比较重要和有用的一个计算公式。通过计算公式我们可以发现:A/B货币对于远期汇率与A、B这两种货币汇率的未来变动趋势没有一点关系,远期汇率贴水(低于即期汇率)并不代表这两种货币的汇率在未来一段时间会下跌,只是表明A货币的利率高于B货币的利率;同样,远期汇率升水也不代表货币汇率在将来要上升,只是表明A货币的利率低于B货币的利率。远期汇率只是与A、B这两种货币的利率和远期的天数有关。掌握这点对我们运用远期业务防范汇率风险十分有用。
㈣ 世界各国间的汇率是怎么确定的
最早一个国家的货币纸币的相对价值是由这个国家的黄金储备量来决定的,我们称为金本位体制二战以后,美元和黄金强制挂钩,其它货币也和美元挂钩实际上都是和黄金挂钩了,这形成了布雷顿森林货币体系,即以美元为主体的全球货币体系。
1970年代以后,布雷顿森林货币体系崩溃,浮动汇率取代了固定汇率体制,一开始一个国家的货币的汇率是根据国际贸易的需求在布雷顿森林货币体系的价格上变动的。后来大家认为这样也不符合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需要,于是采用购买力平价来确定货币的汇率,当然购买力平价理论只能从理论上来阐述货币应有的汇率,市场汇率又是另外一回事,所以到了1980年代中期以后购买力平价理论被新古典贸易理论所代替贸易、利率差、央行票据量综合评判所代替。
㈤ 世界各国汇率是怎么算的
两国的汇率算法很多种,给你介绍最简单的一种:
购买力平价。简单来说,就是按照货币的购买力来定价,其中选取的购买品对象一般是大宗商品,而且是关乎民生的商品,还有这个商品的价格是由市场定价的。
如大米,如果在国外以0.5元外币就可以买一斤大米,在国内要1元才可以,那么两国的汇率就可以认为是1:2了。亦即0.5元外币可以兑换1元的人民币。
按照直接标价法来说,汇率就是2。
这就是最简单的算法。
㈥ 各国的人民币汇率是如何计算得来的
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受权公布人民币汇率中间价公告
中国人民银行授权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公布,2008年2月5日银行间外汇市场美元等交易货币对人民币汇率的中间价为:1美元对人民币7.1846元,1欧元对人民币10.6497元,100日元对人民币为6.7309元,1港元对人民币0.92118元, 1英镑对人民币14.1820元。
中国外汇交易中心
2008年2月5日
中国外汇交易中心 每天给出一个价格
㈦ 汇率是如何计算出来的,或是怎样决定出来的
汇率不是固定公式计算出来的,汇率是由外汇市场决定,而外汇市场又是由利率,通货膨胀,国家的政治和每个国家的经济等原因影响的。所以汇率是有多方面因素影响。
1、国际收支
在投资理财中,国际收支状况是一国汇率变动的直接原因,一国国际收支发生顺差,就会引起外国对该国货币需求的增长与外国货币供应的增加,顺差国的汇率就上升;
反之,一国国际收支逆差,它的货币汇率就下降。例如,美国对前西德的贸易逆差使美元兑西德马克的汇率从1982年的3.4390跌至1988年底的1.7685,跌幅高达48.6%。因此,有些经济学家至今还坚持汇率决定的国际收支说。
2、经济增长率
两国经济增长率的差异,往往构成汇率变动的基础,因为它会影响对外贸易和外汇市场交易活动的调整。一般而言,经济增长加速,国内需求水平提高,会引起更多的进口,从而造成本国货币汇率向下的压力。
3、通货膨胀
一国货币价值的总水平是影响汇率变动的一个重要因素,它影响着一国商品、劳务在世界市场上的竞争能力。由于通货膨胀,国内物价上涨,一般会引起出口商品的减少和进口的增加。这些调整通过影响外汇市场上的供求关系和该国货币在国际上的信用地位,导致汇价下跌。
4、财政赤字
政府的财政赤字常常用作预测汇率变化的重要指标。如果一个国家的财政预算出现巨额赤字,会导致汇率的自动下浮。
5、利率
利率下降,国内资本流出;利率上升,国外资本流入。这种由两地利差引起的套利活动是国际资金流动的一种主要方式。资本流动将引起外汇市场供求变化,从而对汇率发生影响。
在通常情况下,一国利率提高、信用紧缩,将导致该国货币升值;反之,则引起货币的贬值。如美国联邦储备银行提高利率。
(7)世界各国的汇率是如何计算的扩展阅读:
作用及影响:
1、进出口
一般来说,本币汇率降低,即本币对外的比值贬低,能起到促进出口、抑制进口的作用;若本币汇率上升,即本币对外的比值上升,则有利于进口,不利于出口。
2、物价
从进口消费品和原材料来看,汇率的下降要引起进口商品在国内的价格上涨。至于它对物价总指数影响的程度则取决于进口商品和原材料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
反之,其他条件不变,进口品的价格有可能降低,至于它对物价总指数影响的程度则取决于进口商品和原材料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
3、资本流动
短期资本流动常常受到汇率的较大影响。当存在本币对外贬值的趋势下,本国投资者和外国投资者就不愿意持有以本币计值的各种金融资产,并会将其转兑成外汇,发生资本外流现象。
同时,由于纷纷转兑外汇,加剧外汇供不应求,会促使本币汇率进一步下跌。反之,当存在本币对外升值的趋势下,本国投资者和外国投资者就力求持有的以本币计值的各种金融资产,并引发资本内流。同时,由于外汇纷纷转兑本币,外汇供过于求,会促使本币汇率进一步上升。
㈧ 汇率是如何计算的。计算公式
汇率是指一国货币与另一国货币的比率或比价,或者说是用一国货币表示的另一国货币内的价格。汇率计容算:
1. 直接标价法:
汇率升贬值率=(旧汇率/新汇率-1)*100
2. 间接标价法:
汇率升贬值率=(新汇率/旧汇率-1)*100
结果是正值表示本币升值,负值表示本币贬值
要注意的是,汇率是不断波动的。
汇率公式:1/实时汇率。
1/6.6974≈0.1493。所以,需要0.1493美元就能购买1人民币。这就是人民币/美元货币对,货币位置就要反过来了。
【1美元可换人民币6.6974元】 也就是说1美元约等于7元人民币
(8)世界各国的汇率是如何计算的扩展阅读
汇率是指一国货币与另一国货币的比率或比价,或者说是用一国货币表示的另一国货币的价格。汇率变动对一国进出口贸易有着直接的调节作用。在一定条件下,通过使本国货币对外贬值,即让汇率下降,会起到促进出口、限制进口的作用;反之,本国货币对外升值,即汇率上升,则起到限制出口、增加进口的作用。
㈨ 国际货币汇率是怎么计算的
一般的说法是按供求关系计算的。
但是汇率其实没那么简单,实质上汇率是各国为了达到某种政治目的的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