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人民币汇率改革的变革历程
1979年至1984年:人民币经历了从单一汇率到双重汇率再到单一汇率的变迁。
1985年至1993年:人民币对外币官方牌价与外汇调剂价格并存,向双汇率回归。
1994年:中国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实行银行结售汇制,取消外汇留成和上缴,建立银行之间的外汇交易市场,改进汇率形成机制。
2005年:中国建立健全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
人民币汇率1994年以前一直由国家外汇管理局制定并公布,1994年1月1日人民币汇率并轨以后,实施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中国银行,德意志银行等七家银行根据前一日银行间外汇市场形成的价格,公布人民币对美元等主要货币的汇率,各银行以此为依据,在中国人民银行规定的浮动幅度内自行挂牌。
B. 促进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的因素包括哪些方面
原因主要是,中国经济水平提高了。浮动汇率制适合中国的市场化经济和贸易的开放化发展。浮动汇率有利于增强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对于开放经济体而言,一个国家不可能同时实现资本自由流动、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和汇率的稳定性,按照这一原则,在目前我国相对自由的资本流动前提下,人民币升值使得我国为冲销外汇而被动发行的基础货币数量减少,可使我国货币政策独立性得到一定程度的保证,使得我国金融当局在制定宏观调控政策、吸引利用外资及保证经济增长等方面拥有更大的空间和回旋余地,使货币政策更好地服务于宏观调控需要。
C. 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的历程
汇改历程:
1979年至1984年:人民币经历了从单一汇率到双重汇率再到单一汇率的变迁。
1985年至1993年:人民币对外币官方牌价与外汇调剂价格并存,向双汇率回归。
1994年:中国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实行银行结售汇制,取消外汇留成和上缴,建立银行之间的外汇交易市场,改进汇率形成机制。
2005年:中国建立健全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
人民币汇率1994年以前一直由国家外汇管理局制定并公布,1994年1月1日人民币汇率并轨以后,实施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中国银行,德意志银行等七家银行根据前一日银行间外汇市场形成的价格,公布人民币对美元等主要货币的汇率,各银行以此为依据,在中国人民银行规定的浮动幅度内自行挂牌。
近期事件:
2010年4月13日,第四次胡奥会在美国华盛顿举行,国家主席胡锦涛在人民币汇率问题上态度强硬,超出国际市场的预期。他强调中国致力继续推进人民币汇率改革,但只会根据自身经济发展需要而进行,不会屈服于外部压力。
2015年8月11日,中国人民银行完善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中间价报价,并在下一步推进汇改安排中提出加快外汇市场发展,丰富外汇产品,推动外汇市场对外开放,延长外汇交易时间,引入合格境外主体,促进形成境内外一致的人民币汇率。
D. 人民币的汇率改革历程
2005年7月21号,中国人民银行正式宣布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专进行调属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当天,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升值2%,为8.11:1。此后,人民币对美元每天在0.3%的范围内浮动,非美元货币对人民币汇率每天浮动幅度在1.5%以内。从此人民币汇率不再盯住单一美元,逐渐形成更富弹性的汇率机制。
2005年9月23号,央行宣布,从当日起非美元货币对人民币交易浮动幅度扩大到3%。
2006年1月4号,我国在银行间外汇市场推出做市商制度。
2006年5月15号,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突破8:1的心理关口。
2007年1月11号,人民币对美元突破7.8关口,同时13年来第一次贵过港币。
2007年5月21号, 央行扩大人民币兑美元日波动区间的上限至0.5%。
E. 人民币汇率变化的原因详细一点
我国的汇率机制是国家控制的浮动机制,并非像美元、欧元等国家自由浮动。但是汇率变动也有各种原因有内部与外部原因,我国货币是禁止买卖的,所以汇率的变动主要卡国家政策等各方面原因。
在1999年至今的楼市上涨是国家经济发展加速、人人都知道房价过热所以国家提高了利率税收来压低炒楼现象。而在房市被国家所带来的高成本,人们开始进入股市,而在大盘长势超过6000点后,银行准备金被提高,印花税的上升,很明显的国家在有意的减慢经济发展速度,使其不要过快过热的发展、而在2007年为了增加农村人口经济发展,农产品价格开始上涨,这一行为不仅增加了农村人口的经济收入,而且的城镇人口的消费带动了。中国人民喜欢存钱,所以国家呼吁人民消费,人们并没有太大的响应。而更具经济学家的说明一个国家的通货膨胀率为4%以内是正常的,而中国也是以每年4%左右的通胀。所以物价上涨是很正常的,但是随着物价上涨,人民的收入也在上升中。上海的最低收入从600元,一路提升到840元、960元、但是物价上涨要比工资上涨来的大。我认为其之间的差别有一部分是人名币汇率上升的关系。综上所述人民币汇率上升与国家内部的经济发展有一定关系。
在国外方面,在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的时候。中国政府声明人民币不贬值,在国际上带来了良好的声誉。而在国家贸易中中国一直处与出口大于进口的顺差。所以世界各国特别是与中国城竞争关系的国家希望人民币升值,再加之常年的顺差,中国政府有1.5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这使人民币升值压力巨大。还有我国原先汇率是盯紧美元的。与美元保持着常年的1:7.5的汇率。但是中国经济发展与外贸的大量顺差,使美国希望人民币贬值,但是中国政府不愿意变动汇率,美国就自身贬值,而中国政府也不傻,所以不在盯紧美元,而是盯住一栏货币,在07年美国受到次债危机的影响。美元狂跌。从而使得的人民币在上升,又加之中国国内的各种好消息使的人民币前途一片光明,人民币开始上升终于破7了在将来人民币的上升空间还是很的大。在中国国内人民希望人民币上升,这样国民出国旅游等活动。人们将从中获利,而在国际市场人民币上升会对出口带来影响,但是对进口国外高科技技术与设备是有利的。中国政府的国家经济建设与发展是快速的连续10多年保持两位数增长也是人民币升值的一大动力
内部经济的快速发展与外部其他国家对中国的观望是的人民币有着升值压力。
F. 如何理解改革开放以来,人民币汇率的基本趋势及其推动因素。
改革开放以来,人民币与外币兑换从一个完全管制,逐步过度到汇率双轨制。直至1998年东南亚出现金融危机,朱镕基总理为了帮助亚洲国家度过危机,承诺人民币汇率不贬值,这一不贬值政策,一直使得人民币汇率对美元保持了7年的固定汇率。在此之间,中国的外汇储备由1998年年底的1450亿美元快速上涨到2005年7月底的7327亿美元。
2005年7月,央行宣布进行人民币汇率改革,将之前实行的与美元固定汇率制改为以市场供需为基础,参考一揽子货币,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同时将人民币一次性升值2%,由之前的8.2765升值到8.11。之后,人民币汇率虽有波折,但一直维持单边上涨的态势,目前美元对人民币的汇率在6.14左右。
汇改后美元对人民币的持续升值,最主要的因素是中国一直维持国际收支双顺差。出口导向型经济导致外贸盈余大量积累,鼓励吸引外资政策使得流入境内的海外投资远大于出境投资额,同时我国目前仍实现资本项下管制,资金不能自由流出,人民币不能完全自由兑换,人民币与外币之间的买卖只能采用实需原则,这些因素都导致了境内封闭市场美元和人民币供求失衡,大量净流入的美元需要在境内得到消化,只能通过人民币持续升值的方式来解决。
G. 我国汇率制度改革的历史及背景
变革历程:
1979年至1984年:人民币经历了从单一汇率到双重汇率再到单一汇率的变迁。
1985年至1993年:人民币对外币官方牌价与外汇调剂价格并存,向双汇率回归。
1994年:中国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实行银行结售汇制,取消外汇留成和上缴,建立银行之间的外汇交易市场,改进汇率形成机制。
2005年:中国建立健全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
影响汇率制度的重要事件:
人民币汇率1994年以前一直由国家外汇管理局制定并公布。
1994年1月1日人民币汇率并轨以后,实施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中国银行,德意志银行等七家银行根据前一日银行间外汇市场形成的价格,公布人民币对美元等主要货币的汇率,各银行以此为依据,在中国人民银行规定的浮动幅度内自行挂牌。
2015年:在制定当日人民币中间价时,首先参考上日“收盘汇率”,即银行间外汇市场的人民币兑美元收盘汇率(外汇市场人民币兑美元的供需状况。
同时参考“一篮子货币汇率变化“,即在一篮子货币兑美元汇率有所变化情况下为保持人民币对一篮子货币汇率基本稳定所要求的人民币对美元双边汇率的调整幅度。各家做市商可以根据对不同篮子的权重选择不同从而报出不同中间价。
形成背景:
1994年以前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新中国成立以来至改革开放前,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人民币汇率由国家实行严格的管理和控制。
根据不同时期的经济发展需要,改革开放前我国的汇率体制经历了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单一浮动汇率制(1949~1952年)、五六十年代的单一固定汇率制(1953~1972年)和布雷顿森林体系后以“一篮子货币”计算的单一浮动汇率制(1973~1980年)。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进入了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渡的改革开放新时期。为鼓励外贸企业出口的积极性,我国的汇率体制从单一汇率制转为双重汇率制。
经历了官方汇率与贸易外汇内部结算价并存(1981~1984年)和官方汇率与外汇调剂价格并存(1985~1993年)两个汇率双轨制时期。其中,以外汇留成制为基础的外汇调剂市场的发展,对促进企业出口创汇、外商投资企业的外汇收支平衡和中央银行调节货币流通均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但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官方汇率与外汇调剂价格并存的人民币双轨制的弊端逐渐显现出来。一方面多种汇率的并存,造成了外汇市场秩序混乱,助长了投机;另一方面,长期外汇黑市的存在不利于人民币汇率的稳定和人民币的信誉。外汇体制改革的迫切性日益突出。
1994~2005年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1993年11月,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要求,“改革外汇体制,建立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和统一规范的外汇市场,逐步使人民币成为可兑换货币。”
1993年12月,国务院正式颁布了《关于进一步改革外汇管理体制的通知》,采取了一系列重要措施,具体包括,实现人民币官方汇率和外汇调剂价格并轨;建立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取消外汇留成,实行结售汇制度;建立全国统一的外汇交易市场等。
1994年1月1日,人民币官方汇率与外汇调剂价格正式并轨,我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企业和个人按规定向银行买卖外汇,银行进入银行间外汇市场进行交易,形成市场汇率。中央银行设定一定的汇率浮动范围,并通过调控市场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
1997年以前,人民币汇率稳中有升,海内外对人民币的信心不断增强。但此后由于亚洲金融危机爆发,为防止亚洲周边国家和地区货币轮番贬值使危机深化,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主动收窄了人民币汇率浮动区间。
随着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逐步减弱,近几年来我国经济持续、平稳较快发展,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金融领域改革取得了新的进展,外汇管制进一步放宽,外汇市场建设的深度和广度不断拓展,为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创造了条件。
党中央、国务院于2005年7月21日出台了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改革的内容是,人民币汇率不再盯住单一美元,而是按照我国对外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
根据对汇率合理均衡水平的测算,人民币对美元即日升值2%,即1美元兑8.11元人民币。两个多月来,人民币汇率制度有序过渡,平稳运行。
(7)1973年中国汇率改革原因扩展阅读:
现行人民币汇率制度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人民币的升值预期,有利于缩小国际收支差距,对于我国金融市场的维护都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从一些层面方面看,这一汇率制度依然存在诸多不足之处,比如人民币汇率因素贸易巨额顺差关系太过密切。
“外需”变身为“内需”将推动国内资产泡沫迅速形成,还有一旦人民币汇率出现拐点,升值预期的消失将导致投机人民币升值的外资大量出逃等,这些问题都需逐步加以完善。
从长远来看人民币汇率应适用浮动汇率安排,而近中期内应完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这是我国人民币改革的方向所在,也是中心所在。
H. 中国汇率制度的改革历程
人民币
汇改
四阶段
1979年至1984年:人民币经历了从
单一汇率
到
复汇率
再到单一汇率的变迁。
1985年至1993年:官方牌价与外汇调剂价格并存,向复汇率回归。
1994年:实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
2005年:建立健全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
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