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求高手指点初中物理 关于杠杆的平衡条件!
你这有点钻牛角尖了!
一:一般情况下,平衡水平位置的杠杆更容易被接受!实际上,平衡是指两边的受力一样!即有了:F1L1=F2L2。初中的知识比较简单,只介绍静态平衡,实际上还有动态平衡!动态平衡也比较好理解!即:两边受力的平均值相等。手推独轮车就是一个不规则的动态平衡。当两边的受力有规律的变化,并且两边受力的平均值在单位时间内相等,就是一个规律的动态平衡。
二:这句话就不对!F1L1=F2L2这个公式本来就是杠杆平衡的公式,当然要衡时才成立。
三:这个问题是将这个动作静态化!注意:道钉撬撬起道钉时,这就又是你陷入文字游戏的陷阱了!时,这就是讲的一个瞬间,也就是静态化了!撬起道钉这个动作绝对不是平衡,有位移,位移就有有启动有停止,就有加速度,就有个加速度的力,我想你时这样理解的吧??须知,这是你简单的问题复杂化了!那你考虑了加速度,有没有考虑环境?重力?气压?温度?湿度的影响?
B. 杠杆平衡条件是什么
要使杠杆平衡,作用在杠杆上的两个力(动力和阻力)的大小跟它们的力臂成反比。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用代数式表示为F1· L1=F2·L2。
式中,F1表示动力,L1表示动力臂,F2表示阻力,L2表示阻力臂。从上式可看出,欲使杠杆达到平衡,动力臂是阻力臂的几倍,动力就是阻力的几分之一。
(2)杠杆动态平衡和静态平衡的条件扩展阅读:
一、杠杆平衡分类
1、在无重量的杆的两端离支点相等的距离处挂上相等的重量,它们将平衡。
2、在无重量的杆的两端离支点相等的距离处挂上不相等的重量,重的一端将下倾。
3、在无重量的杆的两端离支点不相等距离处挂上相等重量,距离远的一端将下倾。
4、一个重物的作用可以用几个均匀分布的重物的作用来代替,只要重心的位置保持不变。
二、杠杆原理
在使用杠杆时,为了省力,就应该用动力臂比阻力臂长的杠杆;如欲省距离,就应该用动力臂比阻力臂短的杠杆。因此使用杠杆可以省力,也可以省距离。但是,要想省力,就必须多移动距离;要想少移动距离,就必须多费些力。要想又省力而又少移动距离,是不可能实现的。
正是从这些公理出发,在“重心”理论的基础上,阿基米德发现了杠杆原理,即“二重物平衡时,它们离支点的距离与重量成反比。阿基米德对杠杆的研究不仅仅停留在理论方面,而且据此原理还进行了一系列的发明创造。
据说,他曾经借助杠杆和滑轮组,使停放在沙滩上的桅般顺利下水,在保卫叙拉古免受罗马海军袭击的战斗中,阿基米德利用杠杆原理制造了远、近距离的投石器,利用它射出各种飞弹和巨石攻击敌人,曾把罗马人阻于叙拉古城外达3年之久。
C. 杠杆的平衡条件是什么表达式为什么或什么
动力乘动力臂等于阻力乘阻力臂
D. 杠杆保持什么状态或什么状态时处于平衡。杠杆的平衡条件是什么,数学表达式又是什么
杠杆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运动状态时处于平衡
杠杆的平衡条件是:动力臂长与动力的积等于阻力臂长与阻力的积
数学表达式是:f1l1=f2l2
E. 杠杆的平衡条件,就是有个公式是什么来着
杠杆原理 亦称“杠来杆平衡条件”。源要使杠杆平衡,作用在杠杆上的两个力(动力和阻力)的大小跟它们的力臂成反比。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用代数式表示为F1· L1=F2·L2。式中,F1表示动力,L1表示动力臂,F2表示阻力,L2表示阻力臂。从上式可看出,欲使杠杆达到平衡,动力臂是阻力臂的几倍,动力就是阻力的几分之一。
F. 当杠杆处于静止或______状态时,杠杆就平衡,当杠杆平衡时必须满足______的条件
(缓慢)匀速转动;F1L1=F2L2。
杠杆的平衡状态是指杠杆处于静止或匀速转动状态;
则杠杆的平衡条件是:动力乘以动力臂等于阻力乘以阻力臂。
在力的作用下能绕着固定点转动的硬棒就是杠杆。
在生活中根据需要,杠杆可以是任意形状。
跷跷板、剪刀、扳子、撬棒、钓鱼竿等,都是杠杆。
滑轮是一种变形的杠杆,定滑轮的实质是等臂杠杆,动滑轮的实质是阻力臂是动力臂一半的省力杠杆。
(6)杠杆动态平衡和静态平衡的条件扩展阅读
杠杆五要素
1、支点:杠杆绕着转动的点,通常用字母O来表示。
2、动力:使杠杆转动的力,通常用F1来表示。
3、阻力:阻碍杠杆转动的力,通常用F2来表示。
4、动力臂:从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通常用L1表示。
5、阻力臂:从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通常用L2表示。
动力作用线、阻力作用线、动力臂、阻力臂皆用虚线表示。力臂的下角标随着力的下角标而改变。例:动力为F3,则动力臂为L3;阻力为F5,阻力臂为L5。
G. 什么是平衡问题什么是物体的静态平衡和动态平衡如何求解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问题
答案: 解析: 物体在力作用下处于静止状态称为静态平衡;物体在力的作用下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的平衡状态,我们称之为动态平衡;求解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问题时根据问题的要求和计算方便,恰当地选择研究对象,再对研究对象进行受力分析,画出受力分析图,应用平衡条件,选择恰当的方法,建立平衡方程并解方程,必要时对解进行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