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关于初中物理杠杆所有的知识点
杠杆
1、
定义:在力的作用下绕着固定点转动的硬棒叫杠杆。
说明:①杠杆可直可曲,形状任意。
②有些情况下,可将杠杆实际转一下,来帮助确定支点。如:鱼杆、铁锹。
2、
五要素——组成杠杆示意图。
①支点:杠杆绕着转动的点。用字母O
表示。
②动力:使杠杆转动的力。用字母
F1
表示。
③阻力:阻碍杠杆转动的力。用字母
F2
表示。
④动力臂:从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用字母l1表示。
⑤阻力臂:从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用字母l2表示。
3、
研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杠杆的平衡条件(或杠杆原理)是:
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写成公式F1l1=F2l2
也可写成:F1
/
F2=l2
/
l1
4、应用:
名称
结
构
特
征
特
点
应用举例
省力
杠杆
动力臂
大于
阻力臂
省力、
费距离
撬棒、铡刀、动滑轮、轮轴、羊角锤、钢丝钳、手推车、花枝剪刀
费力
杠杆
动力臂
小于
阻力臂
费力、
省距离
缝纫机踏板、起重臂
人的前臂、理发剪刀、钓鱼杆
等臂
杠杆
动力臂等于阻力臂
不省力
不费力
天平,定滑轮
五、滑轮
1、
定滑轮:
①定义:中间的轴固定不动的滑轮。
②实质:定滑轮的实质是:等臂杠杆
③特点:使用定滑轮不能省力但是能改变动力的方向。
2、
动滑轮:
①定义:和重物一起移动的滑轮。
②实质:动滑轮的实质是:动力臂为阻力臂2倍
的省力杠杆。
③特点:使用动滑轮能省一半的力,但不能改变动力的方向。
3、
滑轮组
①定义:定滑轮、动滑轮组合成滑轮组。
②特点:使用滑轮组既能省力又能改变动力的方向
B. 跪求:初二物理题 杠杆原理
AB长1.6m,OB长0.4m,可知OA长1.6-0.4=1.2m,
绳子与水平方向夹角为30°,可知绳子的力臂为
L1=OA*sin30°=1.2*0.5=0.6m。(或者根据勾股定理求,如果你没学三角函数的话。)
杠杆平衡条件:FL1=GL2=8*0.6=4.8N*m
绳子拉力为0时小球的位置:L3=GL2/G球=GL2/m球g=4.8/0.5*10=0.96m
小球速度为V=20cm/s=0.2m/s,故小球的运动时间为
t=L3/V=0.96/0.2=4.8s
ps:绳子拉力就是8N,这就是动力;只是力臂小,要根据三角关系(或勾股定理)求。如图中30°角所对的直角边就是绳子的拉力的动力臂L1。
C. 八年级物理-杠杆原理
力臂是0,自然不会对杠杆产生任何作用
这题要明确的就是力臂是什么
力臂不是力的作用点到支回点的距答离,而是过支点向该力所在直线引垂线,其垂线段的长。根据此题情境,显然力的作用线过支点时无法画出垂线段,即力臂是0。
至于力臂是0为什么不会对杠杆产生任何作用,你可以这样想(杠杆平衡时的性质总归知道吧?F1*L1=F2*L2,其中L1和L2都是力臂)假设F1*L1是一个有限的量,但因为F2的作用线过支点导致其力臂趋向与0,那么若要与F1*L1平衡,则必然要求F2趋向于无穷大(一个方面不够就要用另一方面弥补嘛),而F2不可能无穷大,所以只要F2还是一个有限的值就不会对杠杆产生任何作用。
这样说不知是否理解?
D. 初中物理杠杆原理
亦称“杠杆平衡条件”。要使杠杆平衡,作用在杠杆上的两个力(动力点、支点和阻力点)的大小跟它们的力臂或反比。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用代数式表示为F• L1=W•L2。式中,F表示动力,L1表示动力臂,W表示阻力,L2表示阻力臂。从上式可看出,欲使杠杆达到平衡,动力臂是阻力臂的几倍,动力就是阻力的几分之一。在使用杠杆时,为了省力,就应该用动力臂比阻力臂长的杠杆;如欲省距离,就应该用动力臂比阻力臂短的杠杆。因此使用杠杆可以省力,也可以省距离。但是,要想省力,就必须多移动距离;要想少移动距离,就必须多费些力。要想又省力而又少移动距离,是不可能实现的。
参考资料:http://ke..com/view/85069.htm
相关习题:http://www.wjkfqzx.com.cn/blog/UploadFiles/2006-9/926163387.doc
E. 初二物理 杠杆重点
为什么你们初二学的?
我们初三才学的
简单机械
1.杠杆:一根在力的作用下能绕着固定点转动的硬棒就叫杠杆。
2.什么是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
(1)支点:杠杆绕着转动的点(o)
(2)动力:使杠杆转动的力(F1)
(3)阻力:阻碍杠杆转动的力(F2)
(4)动力臂:从支点到动力的作用线的距离(L1)。
(5)阻力臂:从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L2)
3.杠杆衡的条件: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或写作:F1L1=F2L2 。这个平衡条件也就是阿基米德发现的杠杆原理。
4.三种杠杆:
(1)省力杠杆:L1>L2,平衡时F1<F2。特点是省力,但费距离。(如剪铁剪刀,铡刀,起子)
(2)费力杠杆:L1<L2,平衡时F1>F2。特点是费力,但省距离。(如钓鱼杠,理发剪刀等)
(3)等臂杠杆:L1=L2,平衡时F1=F2。特点是既不省力,也不费力。(如:天平)
5.定滑轮特点:不省力,但能改变动力的方向。(实质是个等臂杠杆)
6.动滑轮特点:省一半力,但不能改变动力方向,要费距离.(实质是动力臂为阻力臂二倍的杠杆)
7.滑轮组:使用滑轮组时,滑轮组用几段绳子吊着物体,提起物体所用的力就是物重的几分之一。
功
1.功的两个必要因素: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二是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
2.功的计算:功(W)等于力(F)跟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s)的乘积。(功=力×距离)
3.功的公式:W=Fs;单位:W→焦;F→牛顿;s→米。(1焦=1牛•米).
4.功的原理:使用机械时,人们所做的功,都等于不用机械而直接用手所做的功,也就是说使用任何机械都不省功。
5.斜面:FL=Gh 或 F=Gh/L 。斜面长是斜面高的几倍,推力就是物重的几分之一。(螺丝也是斜面的一种)
6.机械效率:有用功跟总功的比值叫机械效率。
计算公式:n=(W有用/W总)*100%
7.功率(P):单位时间(t)里完成的功(W),叫功率。
计算公式:P=W/t 。单位:P→瓦特;W→焦;t→秒。(1瓦=1焦/秒。1千瓦=1000瓦)
F. 初3物理杠杆部分的笔记
1、杠杆:一根硬棒,在力的作用下如果能绕着固定点转动,这根硬棒就叫杠杆。
2、动力F1:使杠杆转动的力。
3、阻力F2:阻碍杠杆转动的力。
4、支点O:杠杆绕着转动的点。
5、动力臂L1:从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
6、阻力臂L2:从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
7、杠杆平衡公式:F1∙L1=F2∙L2
杠杆分类及其特点:
省力杠杆:L1>L2 F1<F2 省力费距离
实例:撬棒、铡刀、瓶盖起子
费力杠杆;L1<L2 F1>F2 费力省距离
实例:铁锨、钓鱼竿、缝纫机踏板
等臂杠杆:L1=L2 F1=F2 不省力不费力,不省距离也不费距离。
实例:天平、跷跷板、定滑轮
G. 初二物理杠杆原理
力臂的画法:①首先根据杠杆的示意图,确定杠杆的支点.②确定力的作用点和力的方向,画出力的作用线。③从支点向力的作用线作垂线,支点到垂足的距离就是力臂。④用字母L1或l2标出。
如图
H. 物理杠杆原理
力臂就是力的方向上的一个经过支点的垂线,支点到力的距离就是力臂,如上面三幅图。
I. 初中物理杠杆的知识点
杠杆受力有两种情况:
1、杠杆上只有两个力:
动力×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阻力×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
即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即F1×L1=F2×L2
2、杠杆上有多个力:
所有使杠杆顺时针转动的力的大小与其对应力臂的乘积等于使杠杆逆时针转动的力的大小与其对应力臂的乘积。这也叫作杠杆的顺逆原则,同样适用于只有两个力的情况。
概念分析
在使用杠杆时,为了省力,就应该用动力臂比阻力臂长的杠杆;如果想要省距离,就应该用动力臂比阻力臂短的杠杆。因此使用杠杆可以省力,也可以省距离。但是,要想省力,就必须多移动距离;要想少移动距离,就必须多费些力。要想又省力而又少移动距离,是不可能实现的。
杠杆的支点不一定要在中间,满足下列三个点的系统,基本上就是杠杆:支点、施力点、受力点。
以上内容参考:网络-杠杆原理
J. 初二物理简单机械杠杆
这个杠杆不能平衡。
可以利用
杠杆平衡
原理来判断,即
阻力×阻
力臂
=动力×
动力臂
左边,阻力×阻力臂不等于零
右边,力臂为零
综上,杠杆无法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