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五年级科学杠杆是怎么样工作的优秀教案
1.案例是一个实际情境的描述,在这个情境中,包含有一个或多个疑难问题专,同时也可能包含属有解决这些的方法。
2.“教学案例描述的是教学实践。它以丰富的叙述形式,向人们展示了一些包含有教师和学生的典型行为、思想、感情在内的故事。”
3.教学案例是指包含有某些决策或疑难问题的教学情境故事,这些故事反映了典型的教学思考力水平及其保持、下降或达成等现象。这类案例的搜集必须事先实地作业,并从教学任务分析的目标出发,有意识地择取有关信息,在这里研究者自身的洞察力是关键。
4.教学案例是指“由教师撰写,或由研究人员与教师共同撰写的叙述性的教学实践记录。”
Ⅱ 冀教版五年级下册科学《怎样才能省力》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杠杆;知道杠杆的作用—在什么条件下省力?在什么条件下费力?在什么条件下不省力、也不费力?以及杠杆在实际中的应用。
2、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
3、能够积极的想办法解决生活中遇到的怎样用较小的力解决的问题。
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1、重点:在操作实验、思考的基础上得出结论:
当支点到力点的距离— — —
2、难点:认识杠杆上的“三点”(支点、重点、力点);分析、归纳、杠杆工作规律。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谈话:地面上是一些旧旗杆基座用的部份钢筋混凝土块。由于它们很重,瓦工们暂时还没有设法将它们运走。同学们有什么方法,把它们搬运到操场的一角去吗?
(二)学习新课
1、建立“杠杆”的概念
(1)请力气大些的1—2名男生用手搬,合作抬混凝土块。
(2)学生思考:搬不动、移不走怎么办?(引导学生说出用木棍式的东西来撬)
(3)请体力小些的女生(1人)用木棍撬混凝土块。
a. 大家想:怎么撬? B. 一女生动手用木棍撬。
(4)教者把准备好的12根木棍,发给各实验小组,让每一个学生都来一次,都来感受下下先搬后撬的亲身体验。
(5)建立“杠杆”的概念
我们刚才用来撬移钢筋混凝土块用的木棍,在实际运用中,人们常常会先在木棍下垫上砖块、石块、铁块之类的能够支撑木棍用的物体,再用木棍来撬重物。这时的木棍已不再是一根普通的棍子了,它成了一种简单的机械—杠杆。
(6)讲解:杠杆上的“三点”:支点、重点、力点。
2、认识“杠杆的作用”
(1)发现杠杆的省力原理
a. 提问:运用杠杆作工具时有什么作用?B. 学生举例
c. 学生比较:动手搬、抬和用木棍撬移混凝土块的两种不同效果,并交流操作实践中的体会。
d. 名人言:“只要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一个人把地球撬动”。
e. 归纳得出结论:杠杆有省力作用。
(2)实验认识,用杠杆作工具时,还有费力和不省力、也不费力的情况。
a. 提问:是不是一旦应用了杠杆就能省力?
b. 学生用杠杆尺实验研究。
c. 学生汇报实验研究的结果。
d. 学生演示:(1)用镊子取瓶中的弹子;(2)用天平称弹子。
e. 归纳小结:用杠杆作工具时,除了省力的情况外,还有“费力”和“既不省力,又不费力”两种情况。
3、探索研究杠杆工作规律
(1)提问:你能否利用人们应用“杠杆原理”制造出的工具,去探索一下杠杆的工作规律?
(3)学生利用工具操作,研究探索杠杆工作规律。
A、看课文中插图,认识人们应用“杠杆原理”制造的工具(钉锤、剪刀、钳子、镊子)
B、利用实物分析:“钉锤、剪刀、钳子、镊子”上哪是“支点”?哪是“重点”?哪是“力点”?
C、利用工具操作:
a. 用“起钉锤”拔木板上的钉子; b. 用“剪刀”剪硬纸板;
c. 用“钳子”剪断铁丝;d. 用“镊子”取出瓶中的弹子。
D、说一说:
a. 杠杆在什么条件下省力?
b. 杠杆在什么条件下费力?
c. 杠杆在什么条件下既不省力,也不费力?
E、思考、讨论:
a. 常用的表示数量关系的符号有几种?
b. 怎样运用其中的一种符号,把杠杆上的“三点”,在什么条件下省力、在什么条件下费力、在什么条件下既不省力也不费力的规律表示出来?
F、归纳总结:杠杆的工作规律
当支点到力点的距离— — —
4、小结:
杠杆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是十分广泛的。杠杆的外形是可以改变的,它并不都是像一根棍子。但凡是有支点、力点、重点,工作时力点与重点围绕支点转动的装置,都是利用了杠杆的原理。
杠杆的工具并不都是省力的,也有是费力的,这主要是为了工作方便。
人们一旦掌握了杠杆的规律,就可以根据需要,制造出各种各样的杠杆类的工具。
(三)巩固应用
1、(出示小黑板)请你举例,说说杠杆在实际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2、学生交流。
(四)布置作业
课外应用杠杆原理做一些实事,并把所做的经过等记入日记,向大家汇报。
Ⅲ 物理 杠杆
使杠杆趋向于运动的力叫动力;阻碍杠杆运动的力叫阻力。比如用杠杆撬石块,人用力是想让杠杆运动,从而将石块撬起,这个力就叫动力;而石块的重力压在杠杆上,不想让它运动,这就是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