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融资信托 > 王煜全企业融资

王煜全企业融资

发布时间:2021-03-18 10:09:41

① 中国制造业企业融入全球产业链带来哪些便利

“我方无法承担贸易摩擦新增的关税。请问你方怎么考虑?如果不能接受,能否提前通知我方?”7月6日,美国宣布对340亿美元自中国进口的产品加征关税后,中国机械铸造企业安徽应流集团给所有美国采购商发了一封通知函。得到的回复却惊人地一致:所有美国客户都同意由他们消化关税上涨带来的成本。原来,美方企业经过精确测算后发现,即使加征25%的关税,中国产品相对于美国产品仍具有性价比优势。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越来越多的中国制造业企业深度融入全球产业链条,与世界各国企业开展贸易往来,进行产业投资,同时引进和学习国际先进经验和技术,实现产业转型升级。中美两国企业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合作实现共赢,交流带来机遇。

中国制造积极推动经济全球化,惠及各国客户

“面对美国加征关税,我们不慌,是因为10年前我们就开始转型升级,产品过得硬。”安徽应流主管技术的副总经理丁邦满介绍,公司客户大多是国际上的高端制造业企业,他们更看重产品的质量和交付能力,其次才是价格。“如果客户要用别的供应商来代替我们,将涉及到图纸、模具、工艺、合规等诸多生产环节的改变,短期内很难实现。”

杜应流是这家企业的创始人,在给美国客户发完通知函后,他带着研发和市场团队到欧洲拜访了一些企业。如今,他们不仅要开拓、巩固美国市场,还在向更广阔的国际市场推销中国产的发动机和燃气轮机叶片。

“起初,有很多机械产品我们制造不出来,国际上的那些企业对我们并不关注。”杜应流介绍,“而一旦我们具备生产能力,他们就会表现出欢迎的态度,愿意与我们合作。市场中多一个参与者,就更有可能降低产品成本。”

以发动机叶片为例。最开始国际上的几家叶片制造商之间缺乏竞争,所以定价格、定标准时非常强势,这让采购叶片的发动机厂家很被动。“不少知名的国际发动机厂家也受制于这些企业,希望看到有新的叶片制造商加入竞争,提高产品性价比。我去拜访了几家欧洲发动机厂,对方都对与我们合作表示出强烈的兴趣。”杜应流说。

中国资本支持科技创新,助力各国创业企业

不但中国制造走向世界,中国资本也开始参与国际投资,向世界提供广阔的市场。

在美国华盛顿州,初创型生物科技公司Cerevast研发了一种科技产品,该产品通过超声波溶解血栓,可以第一时间对中风患者进行急救。市场上,许多这样的先进创新技术是由中小型创业企业完成的,但这些企业要实现量产,进一步开拓销售市场,还需要更多资金、战略和产业链的支持。Cerevast在C轮融资中,就引入了来自中国的民营风投海银资本。

中国资本如何帮助这家美国科技企业?海银资本创始人王煜全介绍,首先是帮助Cerevast进入中国市场。通过与北京中关村高端医疗器械产业园合作,该公司向中国国家药监局提出医疗器械注册与审批申请。如果顺利,18个月内就能完成报批。

更重要的是,海银资本可以帮助这家公司实现从研发到量产的转变。“与跨国巨头相比,小公司在规模化量产和产业链组织能力上往往差距很大,导致许多创新产品未能最终实现量产,走进市场。”王煜全说。

王煜全带着Cerevast生产的原型机来到深圳,这里拥有世界级的制造业集群,能够支撑起创新产品的快速验证并迅速实现量产。一家深圳厂商拿到王煜全带来的产品后自信地说,只要Cerevast选择在深圳投产,很快就能实现量产,降低产品成本。

来自中国的投资和制造能力,支持了一家美国企业的科技创新,而且在审批、生产上并没有给外企“添堵”。“产品早一天上市,就能早一天让各地的中风患者获益。这样的国际商业合作在中国很受欢迎。”王煜全说。

② 我为什么来华为

正当全国各地企业争先恐后地申请在创业板上市,然而作为全国科技创业型创领军企业却始终没有上市计划。狼性十足的华为,为什么不上市?难道华为“不差钱”?华为的发展目标又是什么?这些对外界来讲成了一个“谜”。华为为何不上市?作为资金与技术双密集的通信行业,资金是否充足成为企业快速成长不可或缺的“一条腿”。而“巨大中华”老大华为却没有上市。上市的理由总是相似的,而不上市的公司却各有各的理由。外界对于华为不上市的揣测颇多。有人说华为之所以选择远离资本市场,与公司总裁任正非的个人风格有关,在这位业界颇具神秘色彩的人物的率领下,华为多年来保持着低调的作风。内部人士对记者说:从华为的经营层面上来看,不上市经营策略会更加灵活。很多不愿意受监管的企业不想上市。上市后不自由,信息透明度高,包括主营业务,市场策略等方面的信息,被媒体高度关注也可能会对上市公司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企业的重大经营活动及经营决策都必须经董事会,股东大会审议通过,管理层在经营灵活性,降低资金效率,资金周转等方面主控性相对受影响。华为不差钱,这也是外界揣测华为不上市的原因之一。通常公司不想上市的主要原因便是无融资需求,这类公司主观上就不想成为公众公司,既不想接受上市公司的监管也不想公众分享企业成果。看上去华为现金流充足,但是他也有缺钱的时候,2001年IT泡沫的破裂,华为也受到了打击,2003年,华为动用30亿元的内部股份,给予80%以上的员工购买权。这就是华为独特的融资方式:内部员工持股计划。华为会根据绩效分给老员工内部期权,购买的这些股份年终会有分红,这也将员工与公司紧密联系起来。华为的这种融资方式就像是父母向子女借钱,利息照付,并且把一部分资产给子女作抵押。这种融资方式无疑是互惠的,深受华为员工欢迎,绝大部分员工都非常乐意拥有公司的内部股份,公司也可以在资金周转出现问题时获得资金支持,而华为的股份也没有外流。如果持股员工想要离开公司,公司会将股份收回。但是据内部人士透露,现在进企业的新员工目前已经没有购买股权的机会了。也正是因为华为独特的融资方式,华为大比例的员工持股导致其内部股权结构复杂。这也是另一个外界揣测华为不上市的重要原因。华为从1997年实施全员持股到2001年股权转期权后,内部的股权结构已相当复杂,甚至连持有华为股票的员工自己都搞不清楚手头的这点东西到底值多少钱。华为上市的利与弊在2000年,华为就成立了一个专事资本运作的小组,而据内部消息透露,任正非从2001年以来也曾尝试向IBM、摩托罗拉、英特尔这样的世界知名公司出让20%~30%的股份,同时吸收5-6家企业投资入股,成为华为的合作伙伴,每家的持股比例均不超过5%。任正非一直希望私募完成以后,再去海外整体上市,但是世界巨头们却不买账,结果是不了了之。2003年,华为动用30亿元的内部股份,给予80%以上的员工购买权,如此大而分散的股权融资,一旦出现经营问题,将面临严峻的挤兑风险。从2002年以来,包括JP摩根、美林、摩根斯坦利在内的知名投行,都与华为接触过,在他们看来,华为上市还有很大的难度。而从2003年以来,华为公司也开始变得复杂起来,华为一分为八,分拆为华为技术、华为移动等分支,这其中,也有为了理顺股权的意思。据了解,针对内部股制度的改革,华为职工持有的股票被剥离出来组成一间新公司——华为投资,这间公司将以法人股东的身份持有未来上市公司的股份,而未来可能上市的资产将以华为技术为主。这一改革或许也是针对上市而做的安排。全球五大电信咨询公司之一的Frost&sullivan中国总裁王煜全表示,虽然员工持股极大地激励了华为人的激情,很大程度上促成了华为这些年来取得的良好业绩,但是这个问题越拖解决的难度就越大,内部股权纷杂可能是导致华为迟迟没能上市的重要原因。很多人认为华为上市是迟早的事,只是一个时间问题。任正非也曾说过,“我们不是不上市,而是在找一个合适的机会。”一位在华为工作十余年的老员工对记者说:“如果公司上市,我当然很乐意接受这份厚礼,但是从理性角度来看,上市对华为未必是好事。”他担忧的对记者表示,现在华为的员工虽然在某些方面对公司也有抱怨,但是作为华为人,每个人都有着一份归属感,通过“集资”把钱投到公司,从而与公司紧密相连。一旦企业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必然是棘手需要处理的一部分,处理不好公司持股必然会导致人心涣散。此外,对于一些持股比例较多的中高层来说,可能会出现追逐短期利益的现象。任正非将自己的公司命名为华为就带有了很深的民族情结,就想在国际市场上占有一席之位。对于面临提高海外知名度挑战的华为,上市或许会助其一臂之力。华为有关人士表示,华为的目标是成为一个国际化、有竞争力的公司,公司不排除任何有助于达到目标的措施。市场人士据此分析认为,华为的上市,尤其是走国际化道路的上市,有助于其吸引一批高质量的战略投资者,同时对于华为现在比例日益提高的国际业务而言,其透明、严格的公众公司形象将极大地推动华为进一步拓展国际市场,以真正实现其成长为伟大国际化公司的目标。华为要做伟大的国际化公司华为在任正非的带领下将企业的狼性演绎的淋漓尽致,这种狼性DNA不仅包括残酷竞争,而且包括商业判断力、生活工作态度等多层面的因素。任正非带领他的华为“狼群”执着地追求目标,对欧美“狮虎”发动疯狂的攻击,在全球通信界占据一席之地,令人可敬可佩。而另一面,在高工作强度下,关于华为员工的工作状态问题,也引起社会上的极大关注。每当有华为员工发生交通事故以及各种意外,都会引起社会对华为员工的工作环境和工作压力的关注和拷问。1987年创华为时,任正非已经43岁。毫无疑问,这个年龄的人性格和价值观都已固化,具备了成熟的理解、判断能力。这是大多数第一代民营企业家的共同特征。那么,这个时候的任正非已经拥有了什么样的性格和价值观呢?任正非一生刻意低调,因而身世异常神秘。关于他的个人经历流传着很多种版本,但他从来没有不正面回答,就连与他朝夕相处的高层管理人员也是一知半解。经过了20年,任正非带领华为人经过艰苦奋斗,在屡战屡败,屡败屡战中搏杀,今天已成为中国企业界的翘楚,成为中国制造的典范和标杆,而且改变了世界通信制造业的竞争格局。今天,华为已经拥有近9万员工,在全球经济遭遇“寒流”的情况下,2008年华为在全球市场仍然实现了稳健的增长,全年销售收入233亿美元(相当于1537亿元人民币),比上年增长了46%,其中来自海外市场的贡献占到75%。2008年华为公司上缴税收120亿元,截至2008年底,华为已累计交纳各项税收达到525亿元。华为多年来一直坚持将销售收入的10%投入研发,目前全球研发中心有14个。在技术演进方面华为公司走到了世界前列,LTE专利数量已经占全球10%。2009年初,华为在欧洲签署了全球第一个LTE合同,并且在国际上正与几大主流电信运营商一起做LTE测试。预计2009年合同销售额会超过300亿美元。由此可见,华为现在不差钱。如果上市反倒捆住了手脚。华为的目标是真正成长为令人伟大的国际化公司。华为的成功或许能够给我们的启发。

③ 除了钱,我为什么要来华为“受虐”

正当全国各地企业争先恐后地申请在创业板上市,然而作为全国科技创业型创领军企业却始终没有上市计划。狼性十足的华为,为什么不上市?难道华为“不差钱”?华为的发展目标又是什么?这些对外界来讲成了一个“谜”。 华为为何不上市? 作为资金与技术双密集的通信行业,资金是否充足成为企业快速成长不可或缺的“一条腿”。而“巨大中华”老大华为却没有上市。 上市的理由总是相似的,而不上市的公司却各有各的理由。外界对于华为不上市的揣测颇多。 有人说华为之所以选择远离资本市场,与公司总裁任正非的个人风格有关,在这位业界颇具神秘色彩的人物的率领下,华为多年来保持着低调的作风。 内部人士对记者说:从华为的经营层面上来看,不上市经营策略会更加灵活。 很多不愿意受监管的企业不想上市。上市后不自由,信息透明度高,包括主营业务,市场策略等方面的信息,被媒体高度关注也可能会对上市公司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企业的重大经营活动及经营决策都必须经董事会,股东大会审议通过,管理层在经营灵活性,降低资金效率,资金周转等方面主控性相对受影响。 华为不差钱,这也是外界揣测华为不上市的原因之一。 通常公司不想上市的主要原因便是无融资需求,这类公司主观上就不想成为公众公司,既不想接受上市公司的监管也不想公众分享企业成果。 看上去华为现金流充足,但是他也有缺钱的时候,2001年IT泡沫的破裂,华为也受到了打击,2003年,华为动用30亿元的内部股份,给予80%以上的员工购买权。 这就是华为独特的融资方式:内部员工持股计划。华为会根据绩效分给老员工内部期权,购买的这些股份年终会有分红,这也将员工与公司紧密联系起来。 华为的这种融资方式就像是父母向子女借钱,利息照付,并且把一部分资产给子女作抵押。这种融资方式无疑是互惠的,深受华为员工欢迎,绝大部分员工都非常乐意拥有公司的内部股份,公司也可以在资金周转出现问题时获得资金支持,而华为的股份也没有外流。如果持股员工想要离开公司,公司会将股份收回。 但是据内部人士透露,现在进企业的新员工目前已经没有购买股权的机会了。 也正是因为华为独特的融资方式,华为大比例的员工持股导致其内部股权结构复杂。这也是另一个外界揣测华为不上市的重要原因。 华为从1997年实施全员持股到2001年股权转期权后,内部的股权结构已相当复杂,甚至连持有华为股票的员工自己都搞不清楚手头的这点东西到底值多少钱。 华为上市的利与弊 在2000年,华为就成立了一个专事资本运作的小组,而据内部消息透露,任正非从2001年以来也曾尝试向 IBM、摩托罗拉、英特尔这样的世界知名公司出让20%~30%的股份,同时吸收5-6家企业投资入股,成为华为的合作伙伴,每家的持股比例均不超过 5%。任正非一直希望私募完成以后,再去海外整体上市,但是世界巨头们却不买账,结果是不了了之。 2003年,华为动用30亿元的内部股份,给予80%以上的员工购买权,如此大而分散的股权融资,一旦出现经营问题,将面临严峻的挤兑风险。从2002年以来,包括JP摩根、美林、摩根斯坦利在内的知名投行,都与华为接触过,在他们看来,华为上市还有很大的难度。而从2003年以来,华为公司也开始变得复杂起来,华为一分为八,分拆为华为技术、华为移动等分支,这其中,也有为了理顺股权的意思。 据了解,针对内部股制度的改革,华为职工持有的股票被剥离出来组成一间新公司——华为投资,这间公司将以法人股东的身份持有未来上市公司的股份,而未来可能上市的资产将以华为技术为主。这一改革或许也是针对上市而做的安排。 全球五大电信咨询公司之一的Frost&sullivan中国总裁王煜全表示,虽然员工持股极大地激励了华为人的激情,很大程度上促成了华为这些年来取得的良好业绩,但是这个问题越拖解决的难度就越大,内部股权纷杂可能是导致华为迟迟没能上市的重要原因。 很多人认为华为上市是迟早的事,只是一个时间问题。任正非也曾说过,“我们不是不上市,而是在找一个合适的机会。” 一位在华为工作十余年的老员工对记者说:“如果公司上市,我当然很乐意接受这份厚礼,但是从理性角度来看,上市对华为未必是好事。”他担忧的对记者表示,现在华为的员工虽然在某些方面对公司也有抱怨,但是作为华为人,每个人都有着一份归属感,通过“集资”把钱投到公司,从而与公司紧密相连。一旦企业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必然是棘手需要处理的一部分,处理不好公司持股必然会导致人心涣散。此外,对于一些持股比例较多的中高层来说,可能会出现追逐短期利益的现象。 任正非将自己的公司命名为华为就带有了很深的民族情结,就想在国际市场上占有一席之位。对于面临提高海外知名度挑战的华为,上市或许会助其一臂之力。 华为有关人士表示,华为的目标是成为一个国际化、有竞争力的公司,公司不排除任何有助于达到目标的措施。市场人士据此分析认为,华为的上市,尤其是走国际化道路的上市,有助于其吸引一批高质量的战略投资者,同时对于华为现在比例日益提高的国际业务而言,其透明、严格的公众公司形象将极大地推动华为进一步拓展国际市场,以真正实现其成长为伟大国际化公司的目标。 华为要做伟大的国际化公司 华为在任正非的带领下将企业的狼性演绎的淋漓尽致,这种狼性DNA不仅包括残酷竞争,而且包括商业判断力、生活工作态度等多层面的因素。 任正非带领他的华为“狼群”执着地追求目标,对欧美“狮虎”发动疯狂的攻击,在全球通信界占据一席之地,令人可敬可佩。而另一面,在高工作强度下,关于华为员工的工作状态问题,也引起社会上的极大关注。每当有华为员工发生交通事故以及各种意外,都会引起社会对华为员工的工作环境和工作压力的关注和拷问。 1987年创办华为时,任正非已经43岁。毫无疑问,这个年龄的人性格和价值观都已固化,具备了成熟的理解、判断能力。这是大多数第一代民营企业家的共同特征。那么,这个时候的任正非已经拥有了什么样的性格和价值观呢?任正非一生刻意低调,因而身世异常神秘。关于他的个人经历流传着很多种版本,但他从来没有不正面回答,就连与他朝夕相处的高层管理人员也是一知半解。 经过了20年,任正非带领华为人经过艰苦奋斗,在屡战屡败,屡败屡战中搏杀,今天已成为中国企业界的翘楚,成为中国制造的典范和标杆,而且改变了世界通信制造业的竞争格局。 今天,华为已经拥有近9万员工,在全球经济遭遇“寒流”的情况下,2008年华为在全球市场仍然实现了稳健的增长,全年销售收入233亿美元(相当于1537亿元人民币),比上年增长了46%,其中来自海外市场的贡献占到75%。2008年华为公司上缴税收120 亿元,截至2008年底,华为已累计交纳各项税收达到525亿元。 华为多年来一直坚持将销售收入的10%投入研发,目前全球研发中心有14个。在技术演进方面华为公司走到了世界前列,LTE专利数量已经占全球10%。2009年初,华为在欧洲签署了全球第一个LTE合同,并且在国际上正与几大主流电信运营商一起做LTE测试。预计 2009年合同销售额会超过300亿美元。由此可见,华为现在不差钱。如果上市反倒捆住了手脚。华为的目标是真正成长为令人伟大的国际化公司。华为的成功或许能够给我们更多的启发。

④ 为什么华为没有进创业板

正当全国各地企业争先恐后地申请在创业板上市,然而作为全国科技创业型创领军企业却始终没有上市计划。狼性十足的华为,为什么不上市?难道华为“不差钱”?华为的发展目标又是什么?这些对外界来讲成了一个“谜”。 华为为何不上市? 作为资金与技术双密集的通信行业,资金是否充足成为企业快速成长不可或缺的“一条腿”。而“巨大中华”老大华为却没有上市。 上市的理由总是相似的,而不上市的公司却各有各的理由。外界对于华为不上市的揣测颇多。 有人说华为之所以选择远离资本市场,与公司总裁任正非的个人风格有关,在这位业界颇具神秘色彩的人物的率领下,华为多年来保持着低调的作风。 内部人士对记者说:从华为的经营层面上来看,不上市经营策略会更加灵活。 很多不愿意受监管的企业不想上市。上市后不自由,信息透明度高,包括主营业务,市场策略等方面的信息,被媒体高度关注也可能会对上市公司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企业的重大经营活动及经营决策都必须经董事会,股东大会审议通过,管理层在经营灵活性,降低资金效率,资金周转等方面主控性相对受影响。 华为不差钱,这也是外界揣测华为不上市的原因之一。 通常公司不想上市的主要原因便是无融资需求,这类公司主观上就不想成为公众公司,既不想接受上市公司的监管也不想公众分享企业成果。 看上去华为现金流充足,但是他也有缺钱的时候,2001年IT泡沫的破裂,华为也受到了打击,2003年,华为动用30亿元的内部股份,给予80%以上的员工购买权。 这就是华为独特的融资方式:内部员工持股计划。华为会根据绩效分给老员工内部期权,购买的这些股份年终会有分红,这也将员工与公司紧密联系起来。 华为的这种融资方式就像是父母向子女借钱,利息照付,并且把一部分资产给子女作抵押。这种融资方式无疑是互惠的,深受华为员工欢迎,绝大部分员工都非常乐意拥有公司的内部股份,公司也可以在资金周转出现问题时获得资金支持,而华为的股份也没有外流。如果持股员工想要离开公司,公司会将股份收回。 但是据内部人士透露,现在进企业的新员工目前已经没有购买股权的机会了。 也正是因为华为独特的融资方式,华为大比例的员工持股导致其内部股权结构复杂。这也是另一个外界揣测华为不上市的重要原因。 华为从1997年实施全员持股到2001年股权转期权后,内部的股权结构已相当复杂,甚至连持有华为股票的员工自己都搞不清楚手头的这点东西到底值多少钱。 华为上市的利与弊 在2000年,华为就成立了一个专事资本运作的小组,而据内部消息透露,任正非从2001年以来也曾尝试向 IBM、摩托罗拉、英特尔这样的世界知名公司出让20%~30%的股份,同时吸收5-6家企业投资入股,成为华为的合作伙伴,每家的持股比例均不超过 5%。任正非一直希望私募完成以后,再去海外整体上市,但是世界巨头们却不买账,结果是不了了之。 2003年,华为动用30亿元的内部股份,给予80%以上的员工购买权,如此大而分散的股权融资,一旦出现经营问题,将面临严峻的挤兑风险。从2002年以来,包括JP摩根、美林、摩根斯坦利在内的知名投行,都与华为接触过,在他们看来,华为上市还有很大的难度。而从2003年以来,华为公司也开始变得复杂起来,华为一分为八,分拆为华为技术、华为移动等分支,这其中,也有为了理顺股权的意思。 据了解,针对内部股制度的改革,华为职工持有的股票被剥离出来组成一间新公司——华为投资,这间公司将以法人股东的身份持有未来上市公司的股份,而未来可能上市的资产将以华为技术为主。这一改革或许也是针对上市而做的安排。 全球五大电信咨询公司之一的Frost&sullivan中国总裁王煜全表示,虽然员工持股极大地激励了华为人的激情,很大程度上促成了华为这些年来取得的良好业绩,但是这个问题越拖解决的难度就越大,内部股权纷杂可能是导致华为迟迟没能上市的重要原因。 很多人认为华为上市是迟早的事,只是一个时间问题。任正非也曾说过,“我们不是不上市,而是在找一个合适的机会。” 一位在华为工作十余年的老员工对记者说:“如果公司上市,我当然很乐意接受这份厚礼,但是从理性角度来看,上市对华为未必是好事。”他担忧的对记者表示,现在华为的员工虽然在某些方面对公司也有抱怨,但是作为华为人,每个人都有着一份归属感,通过“集资”把钱投到公司,从而与公司紧密相连。一旦企业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必然是棘手需要处理的一部分,处理不好公司持股必然会导致人心涣散。此外,对于一些持股比例较多的中高层来说,可能会出现追逐短期利益的现象。 任正非将自己的公司命名为华为就带有了很深的民族情结,就想在国际市场上占有一席之位。对于面临提高海外知名度挑战的华为,上市或许会助其一臂之力。 华为有关人士表示,华为的目标是成为一个国际化、有竞争力的公司,公司不排除任何有助于达到目标的措施。市场人士据此分析认为,华为的上市,尤其是走国际化道路的上市,有助于其吸引一批高质量的战略投资者,同时对于华为现在比例日益提高的国际业务而言,其透明、严格的公众公司形象将极大地推动华为进一步拓展国际市场,以真正实现其成长为伟大国际化公司的目标。 华为要做伟大的国际化公司 华为在任正非的带领下将企业的狼性演绎的淋漓尽致,这种狼性DNA不仅包括残酷竞争,而且包括商业判断力、生活工作态度等多层面的因素。 任正非带领他的华为“狼群”执着地追求目标,对欧美“狮虎”发动疯狂的攻击,在全球通信界占据一席之地,令人可敬可佩。而另一面,在高工作强度下,关于华为员工的工作状态问题,也引起社会上的极大关注。每当有华为员工发生交通事故以及各种意外,都会引起社会对华为员工的工作环境和工作压力的关注和拷问。 1987年创办华为时,任正非已经43岁。毫无疑问,这个年龄的人性格和价值观都已固化,具备了成熟的理解、判断能力。这是大多数第一代民营企业家的共同特征。那么,这个时候的任正非已经拥有了什么样的性格和价值观呢?任正非一生刻意低调,因而身世异常神秘。关于他的个人经历流传着很多种版本,但他从来没有不正面回答,就连与他朝夕相处的高层管理人员也是一知半解。 经过了20年,任正非带领华为人经过艰苦奋斗,在屡战屡败,屡败屡战中搏杀,今天已成为中国企业界的翘楚,成为中国制造的典范和标杆,而且改变了世界通信制造业的竞争格局。 今天,华为已经拥有近9万员工,在全球经济遭遇“寒流”的情况下,2008年华为在全球市场仍然实现了稳健的增长,全年销售收入233亿美元(相当于1537亿元人民币),比上年增长了46%,其中来自海外市场的贡献占到75%。2008年华为公司上缴税收120 亿元,截至2008年底,华为已累计交纳各项税收达到525亿元。 华为多年来一直坚持将销售收入的10%投入研发,目前全球研发中心有14个。在技术演进方面华为公司走到了世界前列,LTE专利数量已经占全球10%。2009年初,华为在欧洲签署了全球第一个LTE合同,并且在国际上正与几大主流电信运营商一起做LTE测试。预计 2009年合同销售额会超过300亿美元。由此可见,华为现在不差钱。如果上市反倒捆住了手脚。华为的目标是真正成长为令人伟大的国际化公司。华为的成功或许能够给我们更多的启发。

阅读全文

与王煜全企业融资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成都金融外包公司哪些公司招聘信息 浏览:11
金融信息服务的监管 浏览:971
中信期货开户成功 浏览:351
商品期货利润计算器 浏览:147
诚邦股份收购设计院 浏览:465
股东律师函 浏览:137
融资风险分为 浏览:531
武汉贵金属检测局 浏览:518
北京市朝阳区金融服务办公室网站 浏览:464
总的融资需要量公式 浏览:707
期货高手月线 浏览:266
金道贵金属入金的收款公司 浏览:682
林军演讲期货 浏览:678
浙商期货受不受fsa监管 浏览:948
跨境金融区块链外汇局 浏览:82
国家打击炒外汇 浏览:401
股指期货保证金不足 浏览:142
金融机构涉农贷款利息减计 浏览:487
外汇110福汇 浏览:699
发改委的柴油价格 浏览:9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