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氣候變化對國際貿易的影響
1、首先,氣候變化可能會改變一個國家的比較優勢,從而改變國際貿易格局。對於比較優勢源於氣候和地理特徵的國家,這種影響尤為明顯。 如果未來全球氣候變暖趨勢和更為頻繁的極端天氣導致農作物產量減少,對農業依賴性比較強的國家和地區,可能會出現出口的減少。
2、氣候變暖並不必然對出口產生消極影響,因為氣候變暖可能會導致某些地區的農業產量增加。氣候變化對國際貿易的影響也不一定是僅僅體現在貨物貿易方面,氣候變化對國際服務貿易可能也會產生一定的影響。
3、許多旅遊勝地都依賴於當地獨特的自然資源:沙灘、清潔的海域、熱帶氣候、或是豐富的降雪等等,這些獨特的自然資源可以吸引旅遊度假者。全球氣候變化會導致海平面上升,極端氣候現象頻繁出現,會削弱這些國家的自然資源優勢,從而改變國際旅遊服務貿易的格局。
4、氣候變化可能會使國際貿易所依賴的供給一運輸一分配鏈變得更加脆弱。IPCC(2007)的第四次評估報告指出,極端的氣候現象(如颶風)會導致港口和運輸路線的暫時中斷,損害對貿易至關重要的基礎設施。
5、氣溫升高可能會對永凍區域的運輸航線產生負面影響,也會縮短冬天公路可通行的時間。在這個方面,相對於發達國家,發展中國家顯得更為脆弱,所受影響更大。
(1)氣候變化對金融機構的影響擴展閱讀:
氣候變化對國民經濟的影響可能以負面為主。農業可能是對氣候變化反應最為敏感的部門之一。氣候變化將使中國未來農業生產的不穩定性增加,產量波動大;農業生產部門布局和結構將出現變動;農業生產條件改變,農業成本和投資大幅度增加。
氣候變暖將導致地表徑流、旱澇災害頻率和一些地區的水質等發生變化,特別是水資源供需矛盾將更為突出。對氣候變化敏感的傳染性疾病(如瘧疾和登革熱)的傳播范圍可能增加;與高溫熱浪天氣有關的疾病和死亡率增加。
氣候變化將影響人類居住環境,尤其是江河流域和海岸帶低地地區以及迅速發展的城鎮,最直接的威脅是洪澇和山體滑坡。人類所面臨的水和能源短缺、垃圾處理和交通等環境問題,也可能因高溫多雨加劇。
Ⅱ 氣候變化趨勢與影響
基於過去近百年來儀器觀測數據,國際科學界認識到地球氣候正經歷一次以全球變暖為主要特徵的顯著變化過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第三次評估報告表明,1861年以來全球平均表面溫度不斷上升,20世紀上升幅度為0.6℃±0.2℃;隨著全球平均表面溫度的上升,雪蓋和冰川退縮,海平面上升,大氣和海洋環流發生變化,氣候變率增大,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增多;北半球陸地中高緯度地區20世紀降水量極可能增加了5%~10%,20世紀下半葉嚴重降水事件發生頻率可能增加了2%~4%[6]。近百年來的氣候變化已經給全球自然生態系統和社會經濟系統帶來了重要影響。現有研究結果預測,未來50~100年全球氣候將繼續向變暖的方向發展。這種變化可能會對全球地質環境造成深遠的影響,其影響可能是負面的或不利的。
(一)未來中國氣候變化趨勢
中國科學家對近100年和近50年中國的氣候變化歷史進行了系統研究,研究發現:中國的氣候變化與全球變化有相當的一致性,但也存在明顯差別。在全球氣候變暖背景下,近100年來中國年地表平均氣溫明顯增加,升溫幅度約為0.5~0.8℃,比全球同期平均值略強;從全國平均來看,近100年和近50年的降水量趨勢不明顯,但1956年以來出現了微弱增加趨勢;近50年來中國主要極端天氣氣候事件的頻率和強度出現了明顯變化,寒潮事件頻數顯著下降,華北和東北地區乾旱趨重,長江中下游地區和東南地區洪澇加重[7]。
2007年1月,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部、中國氣象局和中國科學院等部委聯合發布了《氣候變化國家評估報告》,系統總結了我國在氣候變化方面的科研成果,評估了在全球氣候變化背景下中國近百年來的氣候變化觀測事實及其影響,預測了21世紀的氣候變化趨勢。該報告預測,21世紀我國氣候變化將呈現以下趨勢[7]:
(1)氣候變暖趨勢不可避免。21世紀中國地表氣溫將繼續上升,其中北方增溫大於南方,冬春季增溫大於夏秋季。氣候模式模擬結果表明:與2000年比較,2020年中國年平均氣溫將增加1.1~2.1℃,2030年增加1.5~2.8℃,2050年增加2.3~3.3℃;降水量也呈增加趨勢,預計到2020年,全國平均年降水量將增加2%~3%,到2050年可能增加5%~7%。降水日數在北方顯著增加,南方變化大。
(2)氣候變率增大。HadCM2模式模擬結果表明,在CO21%增長率情景下,2020年、2050年和2080年增溫最大的月份與最小月份之差分別可達到0.8℃、1.0℃和1.3℃;在CO20.5%增長率情景下,雖然極端值的差別沒有1%情景下的差別那樣明顯,但是也可以明顯看出季節之間增溫的幅度增大。隨著溫室氣體濃度的增加,地面氣溫增量的年較差也不斷增大。與地面氣溫增量的季節變化類似,降水量變化的年較差也隨著溫室氣體濃度的增加而不斷增大。
(3)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增加。未來中國的極端天氣氣候事件發生頻率可能出現變化。區域氣候模式的預估結果表明,中國地區的日最高和最低氣溫都將升高,但最低氣溫的升高更為明顯,氣溫日較差將進一步減小。未來南方的大雨日數將顯著增加,暴雨天氣可能會增多。
(二)氣候變化對地質環境的影響
過去半個多世紀中國地質環境變化是在自然驅動因素和人為驅動因素共同作用下的結果。由於人類活動變化的劇烈性和持續性,地質環境變化更多地表現為人為驅動因素作用下的結果。氣候變化所造成的地質環境變化,往往為人類活動干擾所掩蓋,為研究工作帶來了極大困難。目前,關於氣候變化對環境影響的研究剛剛起步,定量評估方法和結果還存在很大的不確定性[7]。根據未來中國氣候變化趨勢,可以推斷出對地質環境的可能影響,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大雨日數與強降水事件的增加,可能會誘發更多的突發性地質災害。滑坡、崩塌、泥石流等突發性地質災害主要是由暴雨所誘發的。據全國縣、市地質災害調查統計,暴雨所誘發的滑坡占所調查滑坡總數的90%,暴雨所誘發的崩塌占所調查崩塌總數的81%[8]。滑坡、崩塌、泥石流等突發性地質災害發生頻次與強降水事件呈正相關關系。區域氣候模式模擬結果表明,在2070年前後,中國南方地區在溫室效應作用下,大雨日數將顯著增加,特別是在東南地區的福建和江西西部,以及西南地區的貴州和四川、雲南部分地區,未來暴雨發生的天氣會增多(表5-1)。強降水事件增多的地區,多是突發性地質災害中、高易發區。所以,未來暴雨誘發的突發性地質災害在一些地區可能呈現出增加的趨勢。
表5-1 區域氣候模式模擬的2070年中國各大區平均降水變化表單位:%
資料來源:據《氣候變化國家評估報告》
(2)極端天氣氣候事件的增多,可能會導致對地下水的依賴程度增加。模擬結果表明,未來50~100年,北方部分省份(寧夏、甘肅、陝西、山西、河北等)多年平均徑流深減少2%~4%,南方部分省份(湖北、湖南、江西、福建、廣西、廣東、雲南等)增加24%,北方水資源短缺現狀還將繼續。對未來氣候變化趨勢的預估,未來20年中國夏季降水存在著由南澇北旱型向南旱北澇型轉變的可能性。未來氣候變率的增大和乾旱、洪澇等極端天氣氣候事件的增加,可能對現有的水資源供給格局形成挑戰,經濟社會的水資源保障程度相應地受到影響。由於地下水時空分布具有相對廣泛、均衡的特點,在降水與地表水變數增加的情況下,經濟社會對地下水的依賴程度可能會有所增加,開采地下水所誘發的地質環境問題亦隨之增加。2009年秋至2010年春西南地區長達5個多月的乾旱災害,證實了這種可能性的存在。旱災波及雲南、貴州、廣西、四川、重慶西南5個省(區),旱情持續時間之長、受災面積之大、影響范圍之廣,為百年一遇。以雲南省為例,2009年7月1日至2010年1月20日,平均降水量比多年同期偏少了29%,為氣象觀測記錄以來同期最少降水量[9]。為解決旱災造成的人畜飲水困難,各地啟動了抗旱找水打井工作。據國土資源部統計,截至2010年6月,國土資源系統在雲南、貴州、廣西3省(區)的26個市(州)156個縣(區),共完成2703眼,成井2348眼,累計日出水量36×104m3,解決了520萬人飲水問題[10]。入汛以後,南方連續出現了8次大范圍強降雨過程,廣西大部、湖南南部、廣東、福建、江西等地局部出現強暴雨,降水量比往年多5成以上。受長時間乾旱和短時間多次強降雨的作用,廣西、四川、江西等地出現了多個「天坑」[11]。中國地質調查局經過調查認為:這些「天坑」實際上是地面塌陷,主要發生在岩溶區,因長期乾旱、強降雨等氣候因素和工程建設、地下水抽采等人為活動引發形成。
(3)受海平面上升和極端氣候事件影響,海岸帶地質環境惡化風險加大。中國沿海海平面近50年來總體呈上升趨勢,平均上升速率約為2.5mm/a[12]。據預測,未來氣候變暖,入海河流水量的減少,將加重河口鹽水入侵,海平原上升和入海河流泥沙量的減少,將加劇海岸侵蝕,黃河三角洲增長減緩,甚至衰退,海岸低地被淹的范圍將可能增加[13]。海岸帶是中國人口密集、經濟發達的地區,應對全球變化對地質環境造成的負效應,應及早未雨綢繆。
Ⅲ 金融機構所面臨的宏觀環境是如何對金融活動產生影響的
眾機構所面臨的宏觀環境是如何對金融活動產生影響的?金融機構所面臨的宏觀環境對金融活動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Ⅳ 氣候變化對什麼行業有影響
首當其沖是能源相關行業的影響,基本上會改變能源生產及能源密集型行業的分布,因為氣候變化直接引起了人類居住地變遷以及生活環境變化,與此同時,農業變化引起的農副業,林業,漁業,畜牧業也會直接受到影響,水資源供需變化也會引起農業和工業的變化,還有接下來的第三產業,包括旅遊業,交通運輸業,特別是沿海地區的港口,之類的,也會受到很嚴重的影響的
Ⅳ 氣候變化是如何影響經濟
氣候溫和濕潤適宜居住適合城市和農業發展有利於經濟發展;氣候乾旱極端不適宜居住不適合城市和農業發展就不利於經濟發展。
Ⅵ 氣候變化的影響和危害有哪些
全球海平面上升:
由全球變暖,近百年來全球海平面已上升了10-20厘米。如果海平面上升多1米,一些島國,比如馬爾地夫便會被淹沒。而IPCC在2007年的報告中預測到2100年全球海平面將上升18-59厘米
極端天氣事件頻發:
全球氣候變暖使大陸地區,尤其是中高緯度地區降水增加,非洲等一些地區降水減少。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厄爾尼諾、乾旱、洪澇、雷暴、冰雹、風暴、高溫天氣和沙塵暴等)出現的頻率與強度增加
兩極冰川融化:
北極的地區暖化情況比全球平均高出1至3倍。科學家預測最早在2030年,北冰洋將迎來第一個無冰的夏天。同樣的情況也發生在南極。如果兩極冰蓋全部融化殆盡,將使全球海平面上升約70米。
大量物種滅絕:
英國一份研究表明,地球歷史上的四次物種滅絕都與溫室效應有關。如果全球變暖繼續加劇,將會導致地球一半的物種滅絕。首當其沖的將是北極熊,目前世上僅存的2萬只北極熊被預計將在2050年滅絕
淡水資源流失:
如果世界幾大山脈上的冰蓋不斷消褪,山下居民將面臨淡水資源危機。其中源於青藏高原的江河流域影響涉及到世界1/3的人口。另外,非洲乞力馬扎羅山的「赤道雪峰」也將在10年內消失
農作物減產:
全球氣溫變化直接影響全球的水循環,使某些地區出現反常的旱災或洪災現象,導致農作物減產,且溫度過高也不利於種子生長
疾病肆虐:
氣候變暖將使西尼羅病毒、瘧疾、黃熱病等熱帶疾病將向較冷的地區傳播。另外,全球氣溫上升令北極冰層溶化,被冰封十幾萬年的史前致命病毒可能會重見天日,導致全球陷入疫症恐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