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投資金融 > 我國金融機構資產盈利率

我國金融機構資產盈利率

發布時間:2021-06-07 01:02:03

㈠ 中國銀行業金融機構資產增長知多少

監會11月26日發布銀行業監管統計指標月度情況表。數據顯示,截至11月末銀行業金融機構總資產217.3萬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15.7%。11月末銀行業金融機構總負債200.4萬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15.5%。
中國銀監會發布2016年第四季度主要監管指標數據,銀行業資產和負債規模穩步增長。2016年四季度末,我國銀行業金融機構境內外本外幣資產總額為199.3萬億元,同比增長15.7%。銀行業金融機構境內外本外幣負債總額為184.1萬億元,同比增長15.1%。
截至2016年四季度末,銀行業金融機構涉農貸款(不含票據融資)余額26.4萬億元,同比增長11.7%。用於小微企業的貸款(包括小微型企業貸款、個體工商戶貸款和小微企業主貸款)余額23.5萬億元,同比增長13.3%;用於信用卡消費、保障性安居工程等領域貸款同比分別增長21.6%和58.9%。

2016年四季度末,商業銀行不良貸款余額12744億元,較上季末增加881億元;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率1.67%,較上季末上升0.08個百分點。銀行業利潤增長有所趨緩。截至2016年四季度末,商業銀行當年累計實現凈利潤15926億元,同比增長2.43%。2016年四季度商業銀行平均資產利潤率為1.10%,同比下降0.13個百分點;平均資本利潤率14.98%,同比下降2.61個百分點。
20156四季度末,商業銀行貸款損失准備余額為23089億元,較上季末增加455億元;撥備覆蓋率為181.18%,較上季末下降9.62個百分點;貸款撥備率為3.03%,與上季末基本持平。

㈡ 一季度末我國銀行業金融機構資產有所增長嗎

據報道,中國銀保監會官方5月11日發布今年一季度銀行業主要監管指標數據。數據顯示,一季度銀行業資產和負債規模穩步增長。截至一季度末,我國銀行業金融機構本外幣資產達256萬億元,同比增長7.4%;銀行業金融機構本外幣負債236萬億元,同比增長7.1%。

數據顯示,一季度末,銀行業金融機構涉農貸款(不含票據融資)余額32萬億元,同比增長7.9%;小微企業的貸款余額32萬億元,同比增長14.3%。另外,用於信用卡消費、保障性安居工程等領域貸款同比增長分別為34.7%和45.4%,比各項貸款平均增速高出23.0個和33.7個百分點。來源:經濟日報

㈢ 簡述我國的金融機構體系。。

按我國金融機構的地位和功能進行劃分,主要體系如下:

1、中央銀行。中國人民銀行是我國的中央銀行,1948年12月1日成立。在國務院領導下,制定和執行貨幣政策,防範和化解金融風險,維護金融穩定,提供金融服務,加強外匯管理,支持地方經濟發展。

2、金融監管機構。我國金融監管機構主要有: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簡稱中國銀監會;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簡稱中國證監會;中國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簡稱中國保監會。

3、國家外匯管理局。成立於1979年3月13日,當時由中國人民銀行代管;1993年4月,根據八屆人大一次會議批準的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和《國務院關於部委管理的國家局設置及其有關問題的通知》,國家外匯管理局為中國人民銀行管理的國家局,是依法進行外匯管理的行政機構。

4、國有重點金融機構監事會。監事會由國務院派出,對國務院負責,代表國家對國有重點金融機構的資產質量及國有資產的保值增值狀況實施監督。

5、政策性金融機構。我國的政策性金融機構包括三家政策性銀行:國家開發銀行、中國進出口銀行和中國農業發展銀行。政策性銀行不以盈利為目的,其業務的開展受國家經濟政策的約束並接受中國人民銀行的業務指導。

6、商業性金融機構。我國的商業性金融機構包括銀行業金融機構、證券機構和保險機構三大類。

銀行業金融機構包括商業銀行、信用合作機構和非銀行金融機構。

證券機構是指為證券市場參與者(如融資者、投資者)提供中介服務的機構,包括證券公司、證券交易所、證券登記結算公司、證券投資咨詢公司、基金管理公司等。

保險機構是指專門經營保險業務的機構,包括國有保險公司、股份制保險公司和在華從事保險業務的外資保險分公司及中外合資保險公司。

(3)我國金融機構資產盈利率擴展閱讀

產生和發展

最早的金融機構是銀行,它起源於古代的銀錢業和貨幣兌換業,貨幣兌換業規則是現代銀行業的先驅。古代銀錢業及貨幣兌換交易大多發生在寺廟周圍,及在中世紀西歐數月依次的定期集市上。從商人陣營中逐漸分離出來的貨幣兌換商,最初只為各國的朝拜者和國際貿易兌換貨幣,並收取一定的手續費。

隨著商品生產和交換的持續擴大和發展,為避免自己保管貨幣和長途攜帶貨幣的不便和風險,部分異地貿易商和國際貿易商便將貨幣交由擁有良好保管設施的貨幣兌換商保管,並委託後者辦理異地支付、結算業務。

現代意義上的銀行起源於文藝復興時期的義大利。當時,地中海沿岸各國和地區經濟發展較快,貿易也異常活躍,處於地中海中心的義大利成為當時世界的貿易和金融中心,產生了世界上最早的銀行。此後,隨著世界商業貿易、金融中心逐步北移至荷蘭的阿姆斯特丹,銀行業擴展至西北歐其他國家。

社會的日趨細密,市場經濟不斷發展及其引致的多元金融需求,促成了其他金融機構的產生和發展。各類專業銀行,如投資銀行、不動產抵押銀行、進出口銀行等逐步出現;信託投資公司、證券公司、保險公司、金融公司、典當行等專業化金融機構,也漸次出現並在各自領域發揮重要作用。

㈣ 利率的變化會如何影響金融機構的盈利能力舉個關於中國經濟的例子

利率作為「經濟杠桿」,其影響主要體現在:
1、宏觀經濟方面
利率調整可以在不擴大貨幣供應的條件下,改變社會資金總量和借貸資金的供給,從而影響總供求。其主要體現在短期內對總需求的調節,利率降低一方面增強居民的消費動機,另一方面導致企業投資需求的增加,從而導致總需求的增加,但是從長期看來,低利率導致的企業投資規模擴張會傾於增加總供給。
由於資產價格等於該資產未來現金流或收益的貼現,在未來現金流或收益既定的情況下,用來代表貼現率的利率水平越低,該資產的價格也就越高,反之同理。因此利率變動對房地產和證券市場的影響不可小覷。
國內外利率差異會對國際資本流動和國際收支產生影響。國際利率高於本國利率時能促進本國資金外流,同時防止外國熱錢流入,一定程度上緩解國際收支順差。
2、微觀經濟方面
對個人而言,儲蓄是其可支配收入減去消費以後的消費部分。利率變動會影響儲蓄收益和個人儲蓄傾向,從而調節居民消費和儲蓄的相對比重。
居民可用多樣化的方式保有其儲蓄——實物資產或金融資產,而金融資產中,又有貨幣資產和股票、債券等非貨幣資產。利率變動對通脹率和各種金融資產收益率的影響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人們的資產持有結構。
利率作為企業借款的成本,對投資的規模和結構都具有非常直接的影響。總體來說,投資項目收益既定時,社會投資規模會與利率的升降反向變化。因此國家可以通過調節基準利率進行宏觀調控。
利率的變動會影響資本流動的方向與規模,從而會對投資結構產生重要影響。因此政府可以通過差別化的利率政策,調節國民經濟的產業結構。
利息成本支付是企業盈利的最低界限,利率水平也會直接影響企業的盈利能力,因此提高利率可以對企業進行約束和激勵,使資源更集中於優質高效的企業

閱讀全文

與我國金融機構資產盈利率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上海發貴金融信息服務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638
河南農信貸款 瀏覽:936
金融機構上市公司合作 瀏覽:576
銀行理財基金到期怎樣贖回 瀏覽:928
法蘭克福外匯交易市場 瀏覽:390
建行理財子基金運營崗 瀏覽:507
理財通余額怎樣增加貨幣基金 瀏覽:645
中國國際金融股份有限公司倉位 瀏覽:683
我國綠色金融資金缺口大 瀏覽:553
杠桿租金回報率 瀏覽:439
農產品期貨在哪裡交易 瀏覽:31
融資貸款居間合同 瀏覽:365
房山有網路黃金代理商嗎 瀏覽:995
疫情下的醫療股票 瀏覽:636
可以用黃金換鉑金嗎 瀏覽:448
傘形信託市場 瀏覽:993
2005年全國金融機構家數 瀏覽:66
外匯新聞網英國 瀏覽:378
中金黃金價格走勢圖東方 瀏覽:371
類金融上市公司 瀏覽: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