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愛達財富:互聯網金融風險投資估值多少倍合理
不管你是互聯網金融平台創業者還是風投,建議慎重估值,多考慮當前國內行業的綜合情況、回報及風險。
2. 一家公司的「估值」是怎麼估出來的誰來估
估值的思路無非三,看收益、看同類、看資產,要是追求完全准確,就象要求地震局准確預測地震一樣不靠譜,但用未來收益折現是最接近真相的思想
余亦多:
估值這件事情,本身就是很主觀的,因為「價值」本身就是一個人為的量度
它與物理或數學所追求的"絕對"不同,"價值"是沒有絕對量化標準的
我們可以用上帝創造的法則去作為檢驗科學模型的標准
但檢驗「價值」的標准,是人為的「市場」,是人類創造的法則,而非上帝
所以,以科學的角度去考量金融,我覺得本身就是一個誤區
上面是從宏觀的角度來說估值這件事本質上的悖論
但說到市場實踐,我們分早期公司與成熟公司
成熟公司
成熟公司一般通用的有三種方法:可比公司估值(就是一般說的Comps),可比交易估值(ComparableTransactions),以及貼現現金流法(DCF)。但其實每一種方法的人為可控性都極大。
Comps:就是在市場上選幾家已上市的,業務模式類型相似的公司,然後分析它們的各種財務指標,並用此來貼合需要被估值的公司。財務指標除了我們常用的市盈率(P/E)以外,還包括P/Sales,EV/EBITDA,EV/EBIT等等。但這裡面的人為可操作性很大
首先,我究竟選取哪種指標來估值。在市盈率所取得估值不理想的情況下,我可以回頭選擇EV/EBITDA。在很多沒有盈利或者盈利能力不佳的互聯網公司,我可以去選擇活躍用戶數,payperclick等等。而且,請相信banker自說成理,合理化估值的「科學化」過程的能力
第二,市場上有很多可選公司,我究竟選哪幾家公司作可比公司能夠達到我希望的估值范圍
第三,這個世界上沒有兩片同樣的葉子。每個公司的財務結構必然有不同,我可以因為這種結構的不同,對於被估值公司作出相應的「調整」
ComparableTransactions:就是根據以前發生過的同類型可比公司被收購時給出的估值來定價。也是考慮收購交易發生時的財務指標,如P/E,EV/EBITDA等。但因為收購時,一般會給出溢價,所以按照可比交易給公司估值一般會偏高。可比交易一般M&A裡面用得比較多,IPO用得很少
這裡面可玩的貓膩也很多,比如選哪些交易,不選哪些。用哪些財務指標,不用哪些......等等
DCF:這個作一個對公司未來幾年盈利的預估模型。當然,要做預估,自然需要各種假設,比如每年銷售增長到底是3%還是5%,毛利率到底是前三年保持一直,還是前五年保持一致
在一個一切以假設條件作為基礎的模型中,可人為操作的貓膩實在是數不勝數,於是,這種模型的不穩定性連最能自欺欺人的banker很多時候也看不下去,所以大家在實際中用它,或者以它來做判斷的時候其實很少。
當然,根據行業不同或者交易形式不同,常用的估值方法也不同,比如房地產公司,尤其是REIT,就會經常用到NAV。而傳統行業的公司,用P/E較多。如果我要作一個LBO,可能DCF會是我更看重的指標。如果作破產重組,那用的方法更多是在損益表上下工夫,與上述方法關系就不大了。
初創公司
我一直覺得對初創公司來講,所有的對於某個特定數字的「合理化」的過程,來源還是那個拍拍腦袋出來的數字......
總而言之,很多人在為一個公司估值之前,就已經有一個大概的估價范圍了,其它的所謂計算,不過是一個「逆推」,而非「發現」的過程。這些不同的估值方法,不過是用來貼合最初那個估價范圍的工具而已,並非「科學」。
3. 互聯網金融公司上市是要靠點擊率嗎
有一些已經上市的公司已經著手搞互聯網金融了,另外不一定要上市,可以被上市公司收購兼並,因為上市是需要看近幾年的財務的,如果被兼並,相對就沒那麼多審批條件了。
4. 互聯網金融如何創造價值
一是消除信息不對稱,降低信息成本。
在經濟學中有一個理論,如果沒有交易成本,資源配置可以實現最優。金融中介的產生,原因是市場交易中存在信息成本,需要金融中介發揮作用。在互聯網金融之下,藉助互聯網的力量,金融中介依然在起作用,但它的作用更為有效和直接,可以最大程度降低信息成本和信息
二是更加便捷。
三是為用戶提供個性化服務。互聯網金融包含的多種運行模式,悄然向傳統銀行業務發起挑戰,為用戶提供個性化服務成為吸引用戶最有力的手段之一。
5. 一般bc輪次的互聯網金融一般怎麼估值么
根據上一輪,然後判斷這段時間的數據,估
6. 很多網站寫互聯網估值多少錢估值是指上市後股票的總市值嗎
就是金融市場對某個企業的整體評估價值,包括它的產品價值,品牌價值等。一般來說不是很准。
比如今天估值10億,明天公司出了一點不好的新聞,估值立馬就縮水。
7. 熱門的互聯網金融公司怎麼估值
樓上說的也有一定道理,但是我覺得像萬.盈.等互聯網金融公司是有無線可能的
他們會不斷提升自身優勢,也會增加更多的用戶,所以要靠長期積累
8. 分析:那些熱門的互聯網金融公司怎麼估值
任何東西的估值都有三種比較基本方法:收入法、市場法、成本法。
收入法:
顧名思義,通過一個公司未來的收入來判斷它的價值。這里說的收入不僅限於收入,還可以是盈利、產生的現金流等等等等。這種方法應該是用的最多的一種估值方法。最典型的都是現金流折現法(DCF):通過預測一個公司未來產生的現金流,折算成現價求和,以代表當前公司的價值。
市場法:
通過查看市場上類似公司價值,來判斷目標公司價值的一種方法。基本上,所有使用multiples的方法都屬於這種大類。具體的方法包括採用市盈率(P/E),企業價值倍數(EV/EBITDA)啊都屬於這個方法。優點在於考慮到市場預期,缺點在於非理性市場不可用。
成本法:
這個更好懂,從頭打造一個企業,讓它成長為跟標的企業一樣所需要花費的成本,就是這個企業的價值。這個方法一般主要是用來求估值下限的。比如,一個製造業企業,它的廠房、設備、地皮等等的價值全加起來,基本就是這個企業的最低價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