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什麼是自由貿易區,目前上海貿易區的主要規則包括哪些內容
自由貿易區中的所謂"自由",更多意義上是指在特定區域內貿易、物流和關稅的自由,核心是通過放鬆管制,加快貨物進出、人員往來、資金流動、信息傳遞。相對比"境內關內",這種"境內關外"無疑能夠更大限度地減少貿易成本,促進貿易與交流。
上海自貿區肩負四項重大使命。
一、貿易的自由化:即沒有海關監管、查禁、關稅干預下的貨物自由進口、製造和再出口。上海的目的不是做集裝箱吞吐量最大的港口,而是做轉口貿易和離岸貿易。這裡面最核心部件有兩個,一是吸引跨國公司總部,另一個就是構架大宗商品交易平台。離岸貿易的最核心是解決跨國公司的資金管制問題,自貿區內企業允許搞一個國際資金池和國內資金池,當中設計有互聯互通的管道。這樣的貿易就是訂單和資金環節是在上海完成的,貨物未必經過上海的港口。
自貿區不會做成集裝箱的堆場,並探索同大長三角周邊地區的錯位競爭和協同合作。更重要的是,推進與自由貨物貿易相關的服務貿易的發展,特別是配套國際大宗商品交易平台以及航運金融交易平台,允許境內外企業參與商品期貨和航運遠期交易。在自貿區內將允許境外期貨交易所指定或設立商品期貨的交割倉庫,一旦建成,將替代韓國釜山和新加坡LME倉庫的部分作用。這些設計不僅會促進相關的服務貿易、服務外包行業(包括融資租賃、檢測維修、審計會計等)的發展,還降低了跨國企業進行全球資源調配和商品價格風險管理的門檻和成本,將助力於自由貿易港的繁榮。
二、投資的自由化:全面實施准入前國民待遇和負面清單管理。非禁即入,除了負面清單規定不能乾的,其他都可以干。這特別針對的是服務業:金融服務、航運服務、商貿服務、專業服務、社會服務、文化服務,六大領域全部開放。實踐證明,不管是製造業還是服務業,凡是對外開放比較徹底、積極參與全球資源競合的領域,都會發展較好、競爭力變強。因此自貿區內投資會大部分實行備案制,取消外資持股比例或經營范圍等諸多限制。預期率先在試驗區范圍內改革投資項目管理、外商投資企業設立及變更管理、工商登記這三個環節。而船舶運輸、資信調查、融資租賃、檢測維修、演出經紀、娛樂文化、教育培訓、醫療保健等眾多現代生產型和生活型服務性行業,都將對內外資實施公平的准入標准,歡迎國內民營資本和海外直接投資。
其實這應該也是正在進行的中美雙邊投資協定BIT談判的預演,中方同意以准入前國民待遇和負面清單為基礎與美方進行實質性磋商。對外資的「國民待遇」將首次延伸至「准入前」,並不再依賴當前的「外商投資產業指導目錄」來進行行政控制,用以交換美國對等的更透明的外資准入審核流程。這一點對於中國政府機構改革來說也是意味深長,目的是消解既有政府部門的審批權以及相應的設租、尋租能力。此外,投資也是雙向的,鼓勵中國資本從自貿區向海外直接投資。可能未來在自貿區,對外投資只需要備案。鼓勵成立對外股權投資基金,並提供相應的中介服務,讓自貿區同時成為中國資本走向世界的平台,大力推進「走出去」戰略。
三、金融的國際化:其終極目的就是推動人民幣國際化。必須要過的一關是放開資本項目管制。預期在自貿區內,投資和貿易相關的資金可以自由兌換,利率、匯率都是市場決定的,積極探索麵向國際的外匯管理改革試點,建立與自貿區相適應的外匯管理體制。同時允許符合條件的外資金融機構設立外資銀行,以及民營資本與外資金融機構共同設立中外合資銀行(可能具有有限牌照)。鼓勵其建立綜合交易平台,全面放開產品創新。也允許自貿區的金融機構去海外發債,拿錢回來之後可以貸款給自貿區裡面的企業,並突破現有存貸比的限制。同時變革自貿區內企業外債管理方式,力圖實現外匯資金集中運營,以便建立跨國企業的全球資金管理中心。
未來自貿區金融方面的發展願景是很大的,首先是初步實現香港、新加坡、澳門、瑞士、開曼、維京群島等具備的自由貿易和離岸金融等功能,允許區內符合條件的中資銀行從事離岸業務;同時考慮藉助類似紐約的國際銀行便利設施(IBF)、東京的JOM等的設計,培育在岸離岸分離型的金融中心(國際板),再通過建立適當的通道和管道(可以是額度、地域、賬戶類型、交易類別等),部分打通離岸和在岸市場,實現有限的互聯互通,允許資金在一定的范圍或者限額內相互滲透,建立分離滲透型(先單向再雙向)金融市場。在風險可控和效率提升的前提下,最終形成類似倫敦的,全面滲透型和內外一體化的真正的全球金融中心。
四、行政的精簡化:自貿區將實施「一線徹底放開、二線安全高效管住、區內貨物自由流動」的創新監管服務新模式,「一線」指國境線,「徹底」被不斷強調。因此自貿區建設最重要的工作之一是要在現有的開放試點里,化繁為簡,減少行政成本,提供一條整合現有海關特殊監管區的有效路徑。可以預見,未來在自貿區內,質檢工商等所有的市場行政管理職能都會匯總到一個機構,而分散在一行三會的金融監管也可能都並在一起只有一個金管局,所以真正意義的大部制改革完全可以在試驗區里實現。其最終目的是──建立集中統一的市場監管體系,轉變政府職能,提高行政透明度,並進行地方立法試驗和履行投資者權益保護功能,這即是實踐「小政府」的全新的執政理念,也是理清市場和政府最優邊界的最新嘗試。
❷ 什麼是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服務貿易協定
東盟考試名稱解釋
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服務貿易協定:中國與東盟《服務貿易協議》,是中國在自貿區框架下與其他國家簽署的第一個關於服務貿易的協議。這個協議以及新一輪的具體承諾,不僅影響中國和東盟的經貿關系,《服務貿易協議》規定了雙方在中國-東盟自貿區框架下開展服務貿易的權利和義務,同時包括了中國與東盟10國開放服務貿易的第一批具體承諾減讓表。各方根據減讓表的承諾內容進一步開放相關服務部門。(似乎前面就夠了:根據《協議》規定,我國在WTO承諾的基礎上,在建築、環保、運輸、體育和商務等5個服務部門的26個分部門,向東盟國家做出市場開放承諾,東盟10國也分別在金融、電信、教育、旅遊、建築、醫療等行業向我國做出市場開放承諾。)
請推薦
❸ 四大自貿區有什麼不同
廣東自貿區
面向港澳,側重服務貿易自由化
「廣東自貿區更加突出同香港澳門的合作,特別是加強對香港澳門服務業的開放和銜接。」廣東省政府發展研究中心主任汪一洋接受南都記者采訪表示,服務業開放將對提升廣東製造業實力有巨大幫助。廣東製造業為服務業提供了很好的載體,兩者可互相促進。
「廣東是中國南大門,廣東自貿區面向東盟。」中山大學港澳珠三角研究中心主任陳廣漢接受南都記者采訪認為,廣東自貿區與已有的中國-東盟自貿區相接,將進一步推動我國與東盟的經貿合作。此外,廣東是海上絲綢之路上很重要的節點,自貿區平台亦可發揮作用。
「最難的是理念合作。」中山大學港澳珠三角研究中心教授鄭天祥分析,以往是香港主導帶動廣東發展,現在廣東經濟總量壯大,兩者趨於平等,香港放不下架子又害怕空心化,而廣東有些自滿情緒,如何同心是關鍵。「以前香港與廣東前店後廠,而現在廣東企業直接去國外了。能成店,香港才願意把資金、人才、科技等帶來,否則就會擔心被抽空。」廣東體制改革研究會會長周林生說,「港澳的金融、物流、科技、專業服務等,都是珠三角缺乏的。有了廣東的腹地,港澳的服務業也延長了產業鏈。雙方形成利益互補關系,很重要,雙方要形成共識。」
片區介紹
●南沙新區,位於珠江三角洲地理幾何中心,距香港、澳門的海上航程為38和41海里。定位為以生產性服務業為主導的現代產業新高地和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綜合服務樞紐。目前已建立起航運物流、高端商務和商貿、科技智慧、高端裝備等為主導的現代產業體系。
●深圳前海蛇口片區,與香港隔海相望,緊鄰香港國際機場和深圳機場兩大空港,定位為我國金融業對外開放試驗示範窗口,世界服務貿易重要基地和國際性樞紐港。
●珠海橫琴新區片區,經蓮花大橋與澳門相連,已實行創新的環島電子監控分線監管模式,定位為文化教育開放先導區和國際商務服務休閑旅遊基地,打造促進澳門經濟適度多元發展新載體。
天津自貿區
面向東北亞,促進京津冀製造業升級
「天津自貿區主要著眼京津冀的協同發展,服務於北方經濟,促進環渤海經濟帶的產業結構調整,並且面向東北亞。」南開大學經濟研究所副所長劉剛接受南都記者采訪表示,「如果中韓自貿區與天津自貿區相結合,天津港與仁川對接,進出口產品出庫時間將從5天節省到24小時。」
他分析,京津冀不僅是北方經濟中心,而且是我國政治、文化、科技創新和國際交往中心;在城市功能上,科技創新中心和國際交往中心必須由京津共同承擔。北京擁有科技創新資源優勢,而天津則擁有製造業和對外開放門戶的優勢。
為此,劉剛認為,天津自貿區新探索的重點領域在於製造業創新發展上。應當從北方經濟轉型升級的關鍵領域著手,尤其是抓住如何降低製造業發展的交易成本和推動科技型中小企業發展兩個方面,展開積極的探索。
片區介紹
●天津港片區,已形成航運、物流、租賃、航運融資、貿易結算等特色產業集群。
●天津機場片區,該片區在航空航天、電子信息、裝備製造、軟體外包、總部經濟方面已形成規模。
●濱海新區中心商務片區,定位為我國北方金融改革創新基地、總部經濟區、商業貿易中心和現代服務業聚集區,天津港保稅區已形成國際貿易、現代物流和出口加工三大主導產業。
福建自貿區
面向台灣,側重兩岸經貿合作
「福建自貿區的特點和任務在於促進兩岸經貿活動自由化便利化。」廈門大學台灣研究院經濟研究所所長、國台辦海峽兩岸關系研究中心研究員唐永紅接受南都記者采訪表示,此前兩岸經貿合作主要通過兩岸經濟協議談判(ECFA )推動,但當前由於台灣政局變化而受阻。在此背景下,由福建自貿區先行先試來繼續推進。
清華大學台灣研究院、公共管理學院副教授鄭振清接受南都記者采訪表示,目前,廈門市和台中市已是緊密交流的姊妹城市,在經貿、文化、教育等方面的交流合作發展十分快速。福建自貿區成立後,有利於促進兩岸區域經濟合作和城市交流朝著更深層次發展。
此外,鄭振清認為,福建自貿區理應成為我國海上絲綢之路戰略的重要推手和主要節點。目前這方面剛起步,今後需著力推進。
就探索創新來說,鄭振清表示福建在對台和僑務方面具有其他地區沒有的優勢。
鄭振清分析,2011年,國務院已批復並開始打造以福建為主體的新的經濟增長極———海峽西岸經濟區,其定位是:兩岸人民交流合作先行先試區域;服務周邊發展新的對外開放綜合通道;東部沿海地區先進製造業重要基地;重要的自然和文化旅遊中心。三年來,海西區的發展逐步推進,發展潛力逐漸得以釋放。福建省毗鄰台灣地區,又擁有巨大的海外僑胞資源,並且已有廈門經濟特區和平潭綜合實驗區開展了一些先行先試的進出口貿易政策,這些都為自貿區的啟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上海自貿區
面向全球,側重金融中心
「上海自貿區是中國第一個自貿區,且面向全球,當時的使命是給全國積累可復制的經驗;其次上海是中國金融中心,上海自貿區更多考慮怎樣與其金融中心的地位銜接,以及打造人民幣的離岸中心。」中歐陸家嘴國際金融研究院執行副院長劉勝軍接受南都記者采訪表示,「上海的使命並非政策窪地,而是創新並積累全國可復制的經驗,當初設立時已有進一步擴容的考慮。」
劉勝軍認為,中國已經下定決心,准備適應美國建立的體系,及早應對可能到來的T T P全球化趨勢,自貿區戰略是中國迎接第二階段全球化的重要舉措。「金融開放、貿易和投資自由化、負面清單,這將成為未來與美國談T T P的起點和基礎。」他說,「負面清單管理要求政府取消前置審批,建立一個公開透明的可被監督的系統,這對現有的政府管理模式將是顛覆。」
上述這些,上海自貿區先行先試了一年多時間,接下來還將推進。同時,廣東、天津、福建自貿區也將在這些方面繼續探索實踐。
「中央給了上海三年時間,現在過了一半多,接下來的任務是把前期剛鋪開的框架變得可操作化。」劉勝軍說,比如金融開放,已有賬戶體系,但實際運作並未給投資者和企業帶來便利,細節准備仍需要過程。接下來一年多的關鍵,是能否落實到位,以及負面清單管理能否有大突破。「要承認可能存在部門利益的阻礙,並且要努力突破、爭取放權。」
擴展片區介紹
●金橋開發片區,是上海重要的先進製造業核心功能區,生產性服務業集聚區,戰略性新興產業先行區和生態工業示範區。
●張江高科技片區,是上海貫徹落實創新型國家戰略的核心基地。
●陸家嘴金融片區,是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的核心區域,上海國際航運中心的高端服務區以及上海國際貿易中心的現代商貿集聚區。
❹ 如何利用自貿區政策,推動外貿發展
第一,積極推動自貿區發展,構建和諧國際經貿新秩序。
世界經貿的繁榮,印證了多邊貿易體制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國的經濟發展速度、實力和作為全球最大的發展中國家,都要求中國在構建和諧的國際經濟新秩序中,擔當「領路人」角色。
當前,發展問題仍是建立和諧國際經濟秩序的重要障礙。
第二,積極利用各種經貿活動,發展對外貿易。
首先,應當進一步全面推進「東盟--中國自由貿易區」的合作深度和廣度。 中國和東盟已達成《貨物貿易協議》和《爭端解決機制協議》,就貨物貿易中的降稅模式、敏感產品、爭端解決機制等重大問題,達成一致。但在投資和服務貿易等多個領域的合作,還沒有展開。 應利用現有合作平台,加強全面合作。
第三,積極發展國內貿易,充分利用國家政策層面、人民幣升值等因素向東盟地區采購有優勢的資源性原材料物資。
❺ 如何在自貿區內開展貿易和物流業務
自由貿易區中的所謂"自由",更多意義上是指在特定區域內貿易、物流和關稅的自由,核心是通過放鬆管制,加快貨物進出、人員往來、資金流動、信息傳遞。相對比"境內關內",這種"境內關外"無疑能夠更大限度地減少貿易成本,促進貿易與交流。
上海自貿區肩負四項重大使命。
一、貿易的自由化:即沒有海關監管、查禁、關稅干預下的貨物自由進口、製造和再出口。上海的目的不是做集裝箱吞吐量最大的港口,而是做轉口貿易和離岸貿易。這裡面最核心部件有兩個,一是吸引跨國公司總部,另一個就是構架大宗商品交易平台。離岸貿易的最核心是解決跨國公司的資金管制問題,自貿區內企業允許搞一個國際資金池和國內資金池,當中設計有互聯互通的管道。這樣的貿易就是訂單和資金環節是在上海完成的,貨物未必經過上海的港口。
自貿區不會做成集裝箱的堆場,並探索同大長三角周邊地區的錯位競爭和協同合作。更重要的是,推進與自由貨物貿易相關的服務貿易的發展,特別是配套國際大宗商品交易平台以及航運金融交易平台,允許境內外企業參與商品期貨和航運遠期交易。在自貿區內將允許境外期貨交易所指定或設立商品期貨的交割倉庫,一旦建成,將替代韓國釜山和新加坡LME倉庫的部分作用。這些設計不僅會促進相關的服務貿易、服務外包行業(包括融資租賃、檢測維修、審計會計等)的發展,還降低了跨國企業進行全球資源調配和商品價格風險管理的門檻和成本,將助力於自由貿易港的繁榮。
❻ 自由貿易區到底是什麼意思
自由貿易區(Free Trade Area),是指簽訂自由貿易協定的成員國相互徹底取消商品貿易中的關稅和數量限制,使商品在各成員國之間可以自由流動。
就性質而言,自由貿易區可分為:商業自由區和工業自由區。前者不允許貨物的拆包零售和加工製造;後者允許免稅進口原料、元件和輔料,並指定加工作業區加工製造。
而中國自由貿易區是指在國境內關外設立的,以優惠稅收和海關特殊監管政策為主要手段,以貿易自由化、便利化為主要目的的多功能經濟性特區。原則上是指在沒有海關「干預」的情況下允許貨物進口、製造、再出口。
「在主權國家或地區的關境以外」的主權國家是不受其他國家干預或限制,獨立自主地處理國內和國際事務的國家,比如中國,那這句話的意思是中國的的關境以外。
隨著時間的發展,自由貿易區發展逐漸呈現以下特點:
1、數量不斷增加
最典型的是美國對外貿易區的迅速增長。20世紀60年代末70年代初,美國在全球經濟中的地位開始下降,與此同時,美元貶值,失業人數增加。
在此情況下,為了刺激對外貿易發展,各州紛紛設立對外貿易區。到1980年,全美的自由貿易區增加到77個,到1994年底,自由貿易區已達199個,貿易分區達285個,總數為484個。
2、功能趨向綜合
隨著自由貿易區數量的持續增長,自由貿易區的功能也在不斷擴展。
早從70年代開始,以轉口和進出口貿易為主的自由貿易區和以出口加工為主的自由貿易區就已經開始相互融合,自由貿易區的功能趨向綜合化。原料、零部件、半成品和成品都可在區內自由進出,在區內可以進行進出口貿易、轉口貿易、保稅倉儲、商品展銷、製造、拆裝、改裝、加標簽、分類、與其他貨物混合加工等商業活動。
因此,世界上多數自由貿易區通常都具有進出口貿易、轉口貿易、倉儲、加工、商品展示、金融等多種功能,這些功能綜合起來就會大大提高自由貿易區的運行效率和抗風險能力。
❼ 什麼是自貿區
一、自貿區的意思
1、自貿區其實就是「自由貿易區」的簡稱,它通常是指兩個以上的國家或者地區通過簽訂自由貿易協定,相互取消絕大部分貨物的關稅和非關稅壁壘,取消絕大多數服務部門的市場准入限制,開放投資,從而促進商品、服務和資本、技術、人員等生產要素的自由流動,實現優勢互補,促進共同發展。
2、有時它也用來形容一國國內一個或多個消除了關稅和貿易配額、並且對經濟的行政干預較小的區域。自由貿易區的出現是經濟全球化充分發展的表現和必要條件,有了多種多樣的自貿區,該區域的人民才能享受到來自各國各地區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自貿區的不斷發展,就是全球一體化的最終目標。
3、狹義僅指提供區內加工出口所需原料等貨物的進口豁免關稅的地區,類似於出口加工區。廣義還包括自由港和轉口貿易區。
二、自貿區的主要特點
1、數量不斷增加
最典型的是美國對外貿易區的迅速增長。20世紀60年代末70年代初,美國在全球經濟中的地位開始下降,與此同時,美元貶值,失業人數增加。在此情況下,為了刺激對外貿易發展,各州紛紛設立對外貿易區。到1980年,全美的自由貿易區增加到77個,到1994年底,自由貿易區已達199個,貿易分區達285個,總數為484個。
2、功能趨向綜合
隨著自由貿易區數量的持續增長,自由貿易區的功能也在不斷擴展。早從70年代開始,以轉口和進出口貿易為主的自由貿易區和以出口加工為主的自由貿易區就已經開始相互融合,自由貿易區的功能趨向綜合化。
原料、零部件、半成品和成品都可在區內自由進出,在區內可以進行進出口貿易、轉口貿易、保稅倉儲、商品展銷、製造、拆裝、改裝、加標簽、分類、與其他貨物混合加工等商業活動。
因此,世界上多數自由貿易區通常都具有進出口貿易、轉口貿易、倉儲、加工、商品展示、金融等多種功能,這些功能綜合起來就會大大提高自由貿易區的運行效率和抗風險能力。
3、自貿區管理不斷加強
各國的自由貿易區在初創時由於條件不同,功能各異,管理水平也相差較大,但是經過幾十年的競爭發展,各國自由貿易區的管理已逐漸趨向規范化。而且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自由貿易區的基礎設施和管理手段也大大改善,形成了各自頗具特色的管理體制。
世界上四個主要的自由貿易區(阿聯酋迪拜港自由港區、德國漢堡港自由港區、美國紐約港自由貿易區、荷蘭阿姆斯特丹港自由貿易區)的管理機構權威性非常強。四國對自由貿易區管理機構授權上大體相近,都是港區合一,成立經聯邦政府授權的專門機構,負責管理和協調自由貿易區的整體事務,投資建設必要的基礎設施,有權審批項目立項。
特別是著眼於自由貿易區與城市功能的相互促進,超前進行整體規劃和建設,極富特色和成效,帶動了周邊城市經濟發展,尤其是在金融、保險、商貿、中介等第三產業發展上成效顯著。
(7)自貿區金融服務貿易擴展閱讀:
自由貿易區從自由港發展而來。通常設在港口的港區或鄰近港口地區,尤以經濟發達國家居多,如美國有對外貿易區92個。早在50年代初,美國提出:可在自由貿易區發展以出口加工為主要目標的製造業。
20世紀60年代後期,有發展中國家利用這一形式,並建成特殊工業區,發展成出口加工區。20世紀80年代開始,許多國家的自由貿易區向高技術、知識和資本密集形發展,形成「科技型自由貿易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