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單位要求員工提供個人徵信合法嗎不提供可以嗎
合法,可以。
徵信記錄不僅反映當事人的信用情況,還能反映當事人很多的綜合信息。所以,徵信報告不僅用於對借款人的審查,還廣泛地應用於求職招聘、資格審查、報考公務員、擔保、租房、業務合作等等,以後如果遇到交易對手要求你提供徵信報告,請一定不要奇怪。
另外對徵信記錄較差、還款能力有缺陷的員工,公司謹慎使用甚至重點防備是再正常不過的事了。也有的公司做得極端一些,發現員工存大大額、頻繁逾期,趁年底進行優化組合時組合掉,請千萬不要感到意外。
(1)金融公司職員要個人徵信擴展閱讀:
注意事項:
過往的徵信記錄是判斷個人信用資質的重要依據,徵信空白,金融機構就無法對用戶的消費、還款的能力和信用狀況做出客觀合理的評估,從而影響審批。
徵信查詢次數過多,易被判斷為急缺錢型客戶,違約風險較高,貸款平台對這類用戶會更加謹慎。定期自查徵信是好的,但不宜過多,一年一次比較合適。
㈡ 金融工作要徵信報告
會接受。金融工作要徵信報告,說明金融公司正規合法,是不會接受在借貸中有過逾期行為,產生信譽危機,在以後借貸中,借不到金融公司的一分錢。事實上,就算你在借貸中逾期了,失去信譽,在以後借貸中,還是可以借得到錢呀。金融公司怕你不去借,不怕你不還。你去借了,到期,逾期不還,利滾利,滾雪球,雪球越滾越大,小錢變大錢,大錢變天文數字的錢。你借金融公司的錢,一旦有了分期付款高利貸大詐騙,夠你還,夠你拿的錢。還得你傾家盪產,拿得你一無所有,一貧如洗。借了一次,就上當受騙了。借二次,借得你懷疑人生,借死你。借金融公司的錢,是借來災難,痛苦,難過。第一次,不知道才上當受騙。第二次知道了,也不要上當受騙。
㈢ 金融公司有權到徵信中心查詢個人信用嗎
這只能是在中國人民銀行(目前免費查詢)課程或商業查詢個人信用信息(其中商業銀行為了節省成本,一般推這些東西給銀行的人進行調查!)您也可以參考2013年3月15日推出了「信用管理法」
㈣ 公司要求員工提供徵信記錄和銀行流水是合法的嗎
提供徵信記錄和銀行流水給公司看,並沒有什麼不合法吧,因為公司並不能看到你徵信記錄和流水後做什麼,公司只是通過你的徵信記錄和流水來了解你這個人信用問題和現金流動
㈤ 企業要求員工提供徵信報告合理嗎
不合理的。
依據《徵信業管理條例》第十八條規定:向徵信機構查詢個人信息的,應當取得信息主體本人的書面同意並約定用途。但是,法律規定可以不經同意查詢的除外。徵信機構不得違反前款規定提供個人信息。
徵信機構或者信息提供者、信息使用者採用格式合同條款取得個人信息主體同意的,應當在合同中作出足以引起信息主體注意的提示,並按照信息主體的要求作出明確說明。信息使用者應當按照與個人信息主體約定的用途使用個人信息,不得用作約定以外的用途,不得未經個人信息主體同意向第三方提供。
(5)金融公司職員要個人徵信擴展閱讀:
徵信報告的相關內容:
1、徵信機構或者信息提供者收到異議,應當按照國務院徵信業監督管理部門的規定對相關信息作出存在異議的標注,自收到異議之日起20日內進行核查和處理,並將結果書面答復異議人。
2、從事信貸業務的機構向金融信用信息基礎資料庫或者其他主體提供信貸信息,應當事先取得信息主體的書面同意,並適用本條例關於信息提供者的規定。
㈥ 單位要求員工提供個人徵信情況侵權嗎
這個不算侵權的,《徵信業管理條例》第二十條規定「信息使用者應當按照與個人信息主體約定的用途使用個人信息,不得用作約定外的用途,不得未經個人信息主體同意向第三方提供」,
第四十二條規定「信息使用者違反本條例規定,未按照與個人信息主體約定的用途使用個人信息或者未經個人信息主體同意向第三方提供個人信息,情節嚴重或者造成嚴重後果的,由國務院徵信業監督管理部門或者其派出機構對單位處2萬元以上20萬元以下的罰款。
對個人處1萬元以上5萬元以下的罰款;有違法所得的,沒收違法所得。給信息主體造成損失的,依法承擔民事責任;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從《徵信業管理條例》的規定看,信息使用者與個人信息主體約定好信息使用用途後,可以使用其個人信息。
(6)金融公司職員要個人徵信擴展閱讀
《徵信業管理條例》
第十三條
採集個人信息應當經信息主體本人同意,未經本人同意不得採集。但是,依照法律、行政法規規定公開的信息除外。
企業的董事、監事、高級管理人員與其履行職務相關的信息,不作為個人信息。
第十四條
禁止徵信機構採集個人的宗教信仰、基因、指紋、血型、疾病和病史信息以及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禁止採集的其他個人信息。
徵信機構不得採集個人的收入、存款、有價證券、商業保險、不動產的信息和納稅數額信息。但是,徵信機構明確告知信息主體提供該信息可能產生的不利後果,並取得其書面同意的除外。
第十五條
信息提供者向徵信機構提供個人不良信息,應當事先告知信息主體本人。但是,依照法律、行政法規規定公開的不良信息除外。
第十六條
徵信機構對個人不良信息的保存期限,自不良行為或者事件終止之日起為5年;超過5年的,應當予以刪除。
在不良信息保存期限內,信息主體可以對不良信息作出說明,徵信機構應當予以記載。
第十七條
信息主體可以向徵信機構查詢自身信息。個人信息主體有權每年兩次免費獲取本人的信用報告。
第十八條
向徵信機構查詢個人信息的,應當取得信息主體本人的書面同意並約定用途。但是,法律規定可以不經同意查詢的除外。
徵信機構不得違反前款規定提供個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