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長江經濟帶的一些小城市收縮嚴重,影響其收縮的主要因素是什麼
長江經濟帶的一些小城市叔叔嚴重嶼影響大十歲的主要原因就是周邊大城市的空氣效應
㈡ 上海為什麼說是長江經濟帶核心
上海是全國的經濟中心怎麼成不了長江經濟帶核心?難道武漢嗎
㈢ 長江經濟帶上下游差異好處
經濟帶上下游是有著差異的。
總體來說經濟帶上游會更有好處。
㈣ 上海為什麼被稱為長江經濟帶核心
上海被稱為長江經濟帶核心,是因為上海在長江經濟帶建設中的核心戰略定位是國家對上海的要求。緊密結合國家對上海的戰略要求和定位,特別是根據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建設和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的中長期部署,在面向新時代、踏上新征程的過程中,上海在長江經濟帶建設中的核心戰略地位已被定位為:示範帶動、服務輻射、牽頭協調。
㈤ 長江經濟帶的概念最早是什麼時候提出來的
長江經濟帶的概念最早是什麼時候提出來
(長江經濟帶區域結構:「核心一邊緣」 視角 於濤方甄峰吳溢)
長江經濟帶概念的提出已越20 余年, 前後經歷了三個發展階段: 第一個階段是1984一1985年間, 首先由中國生產力經濟學研究會提出了「長江產業密集帶」之說。指出以長江流域若干超級城市或特大城市為中心, 通過其輻射作用和吸引作用聯結各自腹地的大中小型城市和廣大農村組成的經濟區; 第二個階段是1990年代始, 隨著浦東開發和三峽工程建設等重大決策的相繼實施, 特別是1992年6月中央召開了「長三角及長江沿江地區經濟規劃會議」提出了發展「長三角及長江沿江地區經濟」的戰略構想; 第三個階段是十四屆五中全會進一步明確指出, 要建設以上海為龍頭的長三角及沿江地區經濟帶。至此,「 長江經濟帶」的聯合開發已被提上國家和沿江省市的議事日程。
㈥ 長江經濟帶在經濟發展過程中存在哪些問題
長江經濟帶是中國新一輪改革開放轉型實施新區域開放開發戰略。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內河經濟帶;東中西互動合作的協調發展帶;沿海沿江沿邊全面推進的對內對外開放帶;也是生態文明建設的先行示範帶。
長江經濟帶是一個整體,是一條「龍船」,必須有全局意識、一體化安排。建設中面臨的矛盾和挑戰很多:組織協調沿江各省市區的規劃和項目,建立科學合理的利益分配機制是最大的難點。立體交通體系的建設,特別是高鐵、港口、碼頭的建設需要大量投入,可以考慮引入社會資金甚至海外資本。沿江老工業基地的改造,消除污染企業,調整產業結構,聚集高端人才等,都是難題。長江經濟帶農村人口多、農業比重大、保糧任務重,經濟結構不合理、農村富餘勞動力亟待轉移、基本公共服務水平低,農業問題突出是制約協調發展的最大症結。人多地少是制約協調發展的最現實問題,城鎮化水平低是制約協調發展的最突出矛盾。同時,作為黃金水道的長江,三峽船閘已經提前19年達到設計通過能力,目前年貨運量達1億多噸,處於飽和運行狀態,挖掘潛力空間有限。
㈦ 如今長江經濟帶都存在哪些問題呢
長江經濟地帶是我國工業發達的地帶之一,而且聯系東部與西部地區,起著承東啟西的作用。這個地帶目前存在水污染嚴重、酸雨污染嚴重、工業結構不合理等問題。
㈧ 長江經濟帶發展對新常態下我國經濟發展有什麼重大意義
重大意義:
①有利於形成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現代市場體系,在更大空間整合優化配置資源,形成 更大范圍的區域經濟一體化趨勢,為經濟發展提供新動力、新支撐帶。
②有利於縮小東中西部地區的發展差距,統籌區域經濟協調發展,更好地實施城鎮化戰略。 推進西部大開發,促進中部崛起,挖掘沿岸地區經濟發展潛力,擴大內需,進一步拓 展經濟發展空間。 從而構建東、中、西聯動發展的經濟增長新格局。
③有利於全面推進對內對外開放,堅持「引進來」和「走出去」相結合戰略,提高開放型 經濟水平,培育開放型經濟發展新優勢,形成開放新局面。
④有利於引領生態文明建設,推動經濟提質增效、轉型升級(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推進 綠色、循環、低碳發展,促進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增強經濟可持續發展能力,走出一條 綠色生態的新路。
㈨ 如何看待長江經濟帶
3.1從國家戰略層面制訂針對性的區域政策,確立長江經濟帶的一級軸線地位長江軸線在全國國土開發中占據舉足輕重的地位,在全世界也是獨一無二的,建設好長江經濟帶,不僅對中國、對世界亦具有示範意義。從發達國家和國內區域發展宏觀戰略的成功經驗看,有效的體制機制和針對性的配套政策是促進重點區域快速發展的首要措施(陸大道等,1999;楊桂山等,2007)。因此,從國家政策層面和體制機制建設方面,應切實確立長江經濟帶一級軸線的戰略地位。改革開放以來的區域政策,缺乏對長江經濟帶整體建設的考慮。從「T」字型戰略出發,長江經濟帶和沿海地區同為國土開發的一級軸線,應將兩條軸線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考慮。而長期以來,從政府層面缺乏把長江經濟帶作為國土開發的一級軸線的戰略安排,未出台針對性強的區域發展政策。「六五」以來,國家在區域戰略方面的政策多是從東中西三大地帶層面考慮,這符合20世紀末國家整體的區域發展發展戰略,即以效率為先、支持東部地區率先發展。「九五」以來,國家發展的戰略重點逐步向中西部轉移,但由於要素稟賦的差異,經過擇先拔優的政策實施後,東西部的發展差距越來越大。政府的區域政策除關注優勢地區外,還關注問題區域或特殊區域,如貧困地區、民族地區等,而對橫貫東中西地區的長江軸線缺乏區域的統籌考慮和安排。國務院頒布的《指導意見》和即將出台的「長江經濟帶發展規劃」,實際是將長江經濟帶作為一個政策區域,從政府層面統籌經濟帶的一體化發展並配套制定相應的區域政策。3.2通過構築高效的國土空間結構,保障長江經濟帶的有序發展「十三五」期間,既是《全國主體功能區規劃》實施的重要時期,同時也為長江經濟帶重塑高效國土空間帶來了重要機遇。長江經濟帶9省2市有85個縣市區處在國家級優化開發區(表4),土地面積4.2×104km2,約佔全國優化開發區面積的30%;重點開發區423個縣市區,土地面積46.3×104km2,超過全國各級重點開發區總面積的1/3;農產品主產區365個縣市區,土地面積66.9×104km2,其中國家級農產品主產區面積接近全國同類功能區面積的1/3;生態功能區302個縣市區,土地面積88.4×104km2。未來應藉助主體功能區規劃的實施,構築功能明晰、開發與保護並重的國土空間結構(樊傑,2006,2007)。長江經濟帶優化和重點開發區域面積約占長江經濟帶的15%,主要集中在下游和長江沿岸地區。其中優化開發區域在長江經濟帶未來國土空間構築中主要承擔高端服務業集聚、製造業轉型升級、城鎮化品質提升的重點任務;重點開發區域是長江經濟帶未來經濟增長的主要區域,是培育新型城市群的關鍵區域,其中中上游沿岸重點開發區域,在推進新型工業化進程、增強產業和人口集聚能力方面將發揮重要功能。農產品主產區中90%為國家級農產品主產區,幾乎均分布在中上游地區。未來一方面要發揮傳統農業和農業技術的勞動力優勢,建立現代農業體系,為全國提供優勢農產品和農業技術服務;另一方面要發揮資源多樣化優勢,建立特色農業體系,為經濟帶地區和城市化地區提供多樣化農產品和農業、農村休閑空間。重點生態功能區占長江經濟帶面積的40%以上,其中2/3以上為國家級,2/3以上又分布在上游地區。生態功能區分布有中國重要的亞熱帶及其山地森林和濕地生態系統,是全國重要的生物多樣性保護、生態系統多樣性保護區,長江流域重要的水源涵養、土壤保持和石漠化防治區。3.3加快提升綜合交通運能,支撐經濟持續穩定增長從國際經驗看,發揮流域運能主要抓住兩大關鍵問題:一是水路運輸的暢通,二是水陸聯運的便捷(劉昭然,2013)。為保障航運的暢通,按照《長江經濟帶綜合立體交通走廊規劃(2014-2020年)》,規劃到2020年長江高等級航道里程達1.2×104km,占其航道里程的13.48%。此外,規劃中下游重點實施12.5m深水航道延伸至南京工程,中游重點實施荊江河段航道整治工程,上游重點實施重慶至宜賓段航道整治工程。同時,對宜昌至安慶段、宜賓至水富段航道開展工程模型試驗和論證研究。由於長江泥沙量大,中下游淺灘、岔道、江心洲分布廣,一方面航道整治工程會對自然航道、泥沙運移方向、岸線節點的穩定性產生一定的影響(錢寧等,1987;王傳勝,1999,2010);另一方面,每年的航道工程維護都需要耗費一定的成本,因此對於航道的整治一定要建立在科學的模型試驗論證和環境影響評估基礎上。根據發達國家經驗,除了航道整治外,實施船型標准化也是挖掘內河航運潛力的舉措之一。羅詩剛(2006)的研究顯示,發達國家內河航運船舶數量比中國少得多,但每艘船舶的平均噸位比長江船舶要大得多。長江干線船舶平均噸位750t,其中長航集團的船舶平均噸位1360t。對比發達國家,德國內河船舶的平均噸位是1395t,俄羅斯內河船舶的平均噸位是1383t,美國密西西河的平均噸位是1350t;而且這些國家的內河船舶都實行了標准化船型,內河航道基本都已渠化,效率(含通過船閘的效率)、質量、節能、環保等各個方面的運輸指標都優於長江內河運輸船舶。因此,目前在航道整治的同時,還應繼續加快適宜長江現狀航道的船型標准化進程,充分挖掘現有航道的潛力。為此,應以《長江經濟帶綜合立體交通走廊規劃(2014-2020年)》實施為契機,進一步優化綜合運輸網路格局。初步統計,長江港口每年通過鐵路轉運的貨物約5000×104t,不到長江港口貨物集疏運比例的2%,遠低於發達國家港口和鐵路銜接運輸的平均比例30%;長江干線港口中,可開展鐵水運輸的港口不到10個,與鐵路直接銜接的碼頭泊位僅65個;同時,許多港口缺乏與快速公路干線的連接,使大量腹地物流舍棄水運,極大地影響了長江航運的潛力發揮。當前,應以重慶、武漢、南京等重要的水陸運輸樞紐為重點,組織高效集疏運系統,提升水陸聯運的便捷程度;加快重慶、武漢、南京港群等重要港區的連接線建設,推進港口與國家級新區、沿岸物流園區的通道建設,通過有效解決「最後一公里」問題,擴大港口的集疏運腹地,提升航運綜合服務能力。
㈩ 長江經濟帶戰略解決哪些面臨的問題
長江經濟帶是中國新一輪改革開放轉型實施新區域開放開發戰略。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內河經濟帶;東中西互動合作的協調發展帶;沿海沿江沿邊全面推進的對內對外開放帶;也是生態文明建設的先行示範帶。
長江經濟帶是一個整體,是一條「龍船」,必須有全局意識、一體化安排。建設中面臨的矛盾和挑戰很多:組織協調沿江各省市區的規劃和項目,建立科學合理的利益分配機制是最大的難點。立體交通體系的建設,特別是高鐵、港口、碼頭的建設需要大量投入,可以考慮引入社會資金甚至海外資本。沿江老工業基地的改造,消除污染企業,調整產業結構,聚集高端人才等,都是難題。長江經濟帶農村人口多、農業比重大、保糧任務重,經濟結構不合理、農村富餘勞動力亟待轉移、基本公共服務水平低,農業問題突出是制約協調發展的最大症結。人多地少是制約協調發展的最現實問題,城鎮化水平低是制約協調發展的最突出矛盾。同時,作為黃金水道的長江,三峽船閘已經提前19年達到設計通過能力,目前年貨運量達1億多噸,處於飽和運行狀態,挖掘潛力空間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