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政府尋租問題如何解決
增強民眾的監督意識,包括新聞媒體,發揮,加大人大和政協的作用
㈡ 怎麼解決政府尋租的問題
沒法解決
要是官員尋租,還可以告一告,什麼索賄啊之類的
要是政府變著向的弄錢,就只有被弄了
不過可以嘗試往上一級政府反映,或者媒體曝光之類的
㈢ 如何從根本上遏制政府部門的尋租行為
什麼是尋租?
按照尋租理論的鼻祖美國經濟學家克魯格的定義和闡述,尋租是指人們憑借政府保護而進行的尋求財富轉移的活動。它包括「旨在通過引入政府幹預或者終止它的干預而獲利的活動」。
一些資料可以搜索網路,我寫點自己的理解。
第一、尋租的能力其實是來自於壟斷,政府是行政壟斷、財團是資金技術壟斷等。通過壟斷阻止或允許。
第二、政府為什麼會尋租。尋租和腐敗沒有必然的聯系。但過度的尋租行為確實會增加腐敗的機會。沒個人都有立場,政府的主要立場是什麼?它一、是要維持統治。二、要降低統治成本【這有兩個方法,1、增強自身的力量。2、削弱被統治層的力量。這樣政府也就有了尋租的需求】
第三、不可能從根本上遏制尋租行為,因為只要有統治者只要有政府就一定有尋租行為。美國等西方國家只不過是財團尋租替代一部分政府尋租。在西方財團和政府一起夠成統治力量。但如果是無政府的話一樣會有統治者,而且會更加混亂。
第四、如何削弱政府的尋租行為。上面第二條第一點說了,政府之所以尋租是為了維持方便的統治。如果過度尋租的行為阻礙了統治,那麼就能有效遏制尋租行為。比如從這30年以來中國政府確實在很多經濟場合退了出來。行政審批也越來越少了。前幾天不是又減少了么。
第五、當然這里指是理論上的、有於腐敗和部門利益的存在,在局部在短時間內,會有反彈等。比如這幾年以來的中國企業國進民退等。
第六、這要一、加強反腐敗特別是底層人民的反腐敗能力,二、打破部門利益,裁剪一部分機構,三、防止利益集團的過度索求、遏制大經濟利益集團的政治訴求。四、遏制壟斷經濟體、不採用收購合並等方式,通過用行會聯盟等方式整合力量。
參考資料【尋租行為、無政府主義、腐敗、政府利益】
http://ke..com/view/2522166.htm
http://wenku..com/view/81dd49ef6294dd88d0d26b16.html
http://ke..com/view/111108.htm
http://ke..com/view/10458.htm
http://ke..com/view/354948.htm
㈣ 尋租的原因
尋租現象產生的原因既有主觀因素又有客觀因素,既有體制內的原因又有體制外的原因。具體說來,主要包括如下三個方面。
人的自利行為
在市場體制中,個人的行為是理性的,他們首要考慮的是個人效用最大化或利潤最大化。在政治生活中個人的行為也是理性的,他們可能宣稱是為了謀求集體利益、社會利益、公共利益,但是他們也有其理性的考慮,即如何在官場站住腳跟,並能前途無量。當然也不能否認,不為自己考慮,只為他人考慮的人是存在的,但這樣的人在全社會中並不佔多數。
人性中的利己因素則驅使人們自愛、自重,尋求自我發展,尋求自我實現。這在有規則的市場經濟中,通過化公為私的市場機制,能夠實現公共利益。但是在公共領域里,卻缺乏化私為公的市場機制,而存在許多化公為私的機會。這時,人性的自私性一旦勝過了利他性,他就可以利用公共權力牟取私利,其結果就是腐敗。人性中的自私因素加上公共領域的以權謀私機會,腐敗將成為必然。
公共領域的漏洞
人有追求自利的一面,「道德人」往往更能剋制自己的私慾,而對於「經濟人」來說卻並不如此。在腐敗機會少時腐敗活動也會比較少,而在腐敗機會較多時腐敗活動則相應增大。一般來說,在現代化時期,腐敗機會會增多,處於現代化過程中的國家,其腐敗也更可能泛濫。中國的改革過程既是一個體制轉軌與制度創新的過程,也是一個現代化的過程。處於從「傳統社會」向「現代工業社會」過渡的中國也不例外,隨著改革開放的發展和市場經濟的深入發展,各類腐敗現象迅速蔓延。比如,公費旅遊、公款吃喝、權錢交易等腐敗行為更是日趨普遍。一些腐敗現象已逐漸由隱蔽向半公開、公開化方向發展,而且暫無直接目的、將來則有用處的行賄更成了所謂公開的「灰色收入」,而不必冒腐敗之名,尤其對行賄者來說,不必冒因行賄罪而受懲罰的風險。
從經濟分析的角度來看,經濟轉軌時期腐敗機會增多因而導致腐敗規模擴大,與該時期尋租空間增大有關。在現實經濟生活中,凡是存在短缺,並且缺乏供給彈性,不能任意擴大再生產的資源都存在使用轉讓費即租金的問題(如果所有者自用,該稀缺資源就存在自用者機會成本的問題,這時的機會成本事實上就是該稀缺資源的租金)。資源稀缺的原因有些是天然的,有些卻是人為的,如政府幹預,限制某些產品的價格,人為製造該產品的短缺,這時就會出現黑市。黑市價與行政定價之差就構成了該短缺資源的租金。天然稀缺的資源存在租金,可以促進稀缺資源的最優配置,這是一種好現象。不過,人為短缺的資源存在租金,則會人為地提高經濟生活的非生產性成本,導致社會資源的浪費。當然,社會中個人也有可能利用種種辦法,人為製造某些資源的短缺,從中牟利。但是,只要存在完備的市場,不存在壟斷現象,資源的人為地短缺會逐步通過供求機制的調節自動消除。而且政府也會代表正義運用司法手段懲罰這些不法分子,如政府可以通過反壟斷法消除壟斷。比較難以處理的是政府運用行政權力形成某些資源的人為短缺而形成的租金問題。
尋租的機會實際上只是給政府官員以自由支配的腐敗機會,這實際上也意味著他能夠運用權力來懲罰他人,或者能夠運用權力來分配稀缺的資源。當政府官員擁有巨大的決定權力和微弱的責任心時,從事腐敗就有了激勵因素。政府控制著重要的獲利機會,它就能夠從希望獲利的公民和企業那裡徵收費用,兩者結合的結果顯然就是腐敗。
社會環境因素
首先,行賄者和受賄官員的腐敗行為被揭露和懲罰的外部環境制約過小。根據經濟人理性原則,尋租者也會在腐敗行為所帶來的好處和可能受到的懲罰之間作出權衡。在反腐敗力度不足、司法體制腐敗、新聞自由度不高的外部環境下,尋租和腐敗情況就會比較嚴重。也就是說,腐敗被揭露的程度與司法可預見性、新聞自由度之間呈正相關關系。
其次,腐敗之風屢禁不止,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沒有形成強有力的監督和制約機制。監督制約機制不在於機構的多少,而在於制度的完善及其合力作用。
政府作為經濟人,在外部環境不利的情況下甚至會創租。腐敗就往往與尋租和創租有關。尋租空間往往與政策扭曲程度有關,政策越是扭曲,尋租空間越大,腐敗自然也越厲害,因此腐敗與政策扭曲程度呈正相關關系。從經濟的角度看,公務人員工資比私營部門工資越低,失去公職的懲罰就越小,腐敗的可能性也越大。而公務員制度越公正,越具有競爭性,以功績制為基礎,加上有效的監督機制,政府官員的腐敗就會因為良好的制度環境而得到遏制。
㈤ 政府集中采購也會帶來尋租設租等問題嗎通過什麼方式表現出來又以何種方式解決
按 政府采購法:本法所稱采購,是指以合同方式有償取得貨物、工程和服務的行為,包括購買、租賃、委託、僱用等。
租賃屬於政府采購范圍,在集中采購目錄中租賃服務就包含有 辦公用房租賃、宿舍用房租賃、網際網路ESP接入、通訊線路租賃、網路設備租賃或託管 等。
屬於集中采購目錄范圍內的服務都必須由政府集中采購代理機構負責公開招標。
㈥ 現代的腐敗問題應該不只是單純的尋租問題吧,有誰能從經濟的角度完全...
腐敗的根源是社會公平與效率取捨和政府作為與法律執行力問題!
㈦ 王小石事件的社會影響評價
有不少公司的上市發行費用高達三五千萬元,這其中只有一兩千萬元是給券商等中介機構的正常費用,而大多數則是不明不白的「公關」費用。這對於想上市的企業來說,似乎已成了心照不宣的共識。王小石事件」已經水落石出。但「王小石事件」帶給發審制度的思考卻遠沒有結束。
11月20日,中國證監會副主席屠光紹對外表示,現在負責審核企業上市資質的發審委委員名單都是公開的,每個企業都知道具體負責審核的委員名字,因此不再存在買賣發審委委員名單的可能。但是,僅公開發審委委員名單就可以消除發行過程中所有的權利尋租現象嗎?答案是值得懷疑的。在新發審制度中,有三大環節的尋租漏洞不容忽視。
尋租環節之一,不透明的反饋機制。在向證監會發行部上報材料的10日後,企業將接受證監會人士關於發行人需要遵守哪些規定的聆訊,此後,預審員將對材料不斷地與券商、發行人進行意見反饋。問題在於,在證監會的反饋意見中,只是要求企業對書面材料的情況進行進一步解釋或核查,不會告訴企業「你的問題出在哪裡,應如何改正」。
尋租環節之二,不公開的初審報告意見。在反饋過程結束後,發行資料將排隊等著上初審報告會。會議由發行部的預審員、處長、主任及發審委員參加。初審報告中關於企業存在哪些問題的內容不對企業公開。但一般情況下,企業要去找關系看初審報告的結果,其中不排除金錢交易。
尋租環節之三,未過會企業的原因不公開。自今年6月《行政許可法》公布以後,中國證監會不再向企業或券商公布「未過會的原因」。企業如有異議,可申請行政復議。只要在審核過程中存在不透明,就會有權利尋租現象。
去年12月5日,時逢第五屆發審委即將換屆之際,《股票發行審核委員會暫行辦法》正式發布實施。「透明、專業、責任、問責、監督」是新發審委制度的關鍵詞。雖然發審的改革較舊制度公開、透明了許多,但新發審制度並沒有堵住「尋租」漏洞,「王小石事件」只是必然中的偶然。同時,「王小石事件」也是一面鏡子,折射出新發審制存在著不容忽視的尋租漏洞。而設法如何堵住或避免這些尋租漏洞則又成為發審委下一步改革不得不考慮的難題。
王小石一案或許可以證明謝平(前中國人民銀行金融穩定局局長)等人曾經主持的一項調查的結論:壓倒多數的公眾認為證監會是各金融監管機構中腐敗程度最高的。令人驚訝的是,王案之後,充斥著博士甚至留洋博士的這個機構,面對如此事件,卻跟沒事似的,對王小石被捕沒有作出任何正式的回應,也沒有對投資者、對公眾表示任何歉意。這樣的監管機構還擁有監管的道義權威嗎?
㈧ 政商尋租是必然現象嗎具體要怎麼做呢
政治尋租是市場經濟中的必然現象。因為無論是國家資本主義還是私人資本主義,政府都是國家內政外交全方位有著預先規劃和最後決定實施的唯一權利,並在實施過程中保持介入調整的權利。這些權利對涉及到一些私人可以介入的領域對市場競爭有著最高仲裁的力量,是能夠產生最大利潤的壟斷化經營最有力和直接的幫助,對私人來說政治權利就意味著市場預見、排他競爭、壟斷經營,所以任何追求利潤最大化的經營者都有政治尋租的沖動。官員作為最特殊的職業在全世界各國基本都處於社會地位和付出與合法收入不匹配的情況,出於個人的物質享受需求和親朋以及社交晉升需要等用合法收入遠不能滿足的正常人類的需求,用自身能夠利益最大化且最能掌控的權利換取金錢就成為普通官員的必然選擇了。各種尋租都在精神上違反法律的威嚴,但通過行政權利構架的法律漏洞進行的灰色交易卻能在法律層面得到生存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