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金融市場中,住宅房地產市場催生了很多經紀商,但卻很少有交易��
經紀商一般都是個人公司,即使交易也不為人所知。
② 無錫樓宇經濟如何發展
樓宇經濟是近年來中國城市經濟發展中涌現的一種新型經濟形態。它是以商務樓、功能性板塊和區域性設施為主要載體,以開發、出租樓宇引進各種企業,從而引進稅源,帶動區域經濟發展為目的,以體現集約型、高密度為特點的一種經濟形態。主要表現為現代服務業,如金融業、咨詢業、廣告策劃、影視製作、網路公司、律師事務所、會計事務所、咨詢中介公司、高科技企業、娛樂服務企業、房地產開發企業、旅遊服務企業、交通通訊企業等國內外各類企業和公司。
毫無以為,作為新興的一種經濟形態,樓宇經濟已經成為了城市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一方面,樓宇管理者藉助樓宇經濟平台向公眾展示樓宇信息、發布招商公告,租戶可通過平台查看樓宇情況、篩選意向樓宇。不但簡化了樓宇招商流程,而且提高了樓宇招商效率。另一方面,政府進行樓宇、企業信息的採集,並分析各類型企業的數據,計算其相應的經濟指標。不但集中了樓宇及其入駐企業的數據、促進了樓宇管理,而且簡化了樓宇統籌工作,方便進一步掌握樓宇經濟動態。
前瞻產業研究院認為,未來,中國要加快樓宇經濟的發展,城市政府首先必須從戰略高度重視,其次要出台政策文件、制定樓宇經濟綜合開發行動計劃,尤其要注意打造樓宇經濟產業鏈,同時要打破制約樓宇經濟發展的瓶頸,做好樓宇經濟普查和管理也是重要手段。
③ 「十四五」規劃涉房內容:加強金融調控 房住不炒更精準
3月13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簡稱《綱要》)發布,對於房地產行業,「十四五」期間仍要堅持「房住不炒」,而且穩地價、穩房價和穩預期的「三穩」目標更加明確。這也為今後房地產市場的發展走勢定下了基調。
保障性住房是《綱要》重點強調的內容。《綱要》提出加快建立多主體供給、多渠道保障、租購並舉的住房制度。尤其是以人口流入多、房價高的城市為重點,擴大保障性租賃住房供給,著力解決困難群體和新市民住房問題。業內人士表示,新市民住房問題是住房市場的核心問題,而增加共有產權房、租賃房的供應則是解決這一問題的重要路徑,而且具有緊迫性。
「房住不炒」仍是樓市基調,「三穩」目標下祭出金融調控
「房住不炒」首次出現在2016年底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中,並成為房地產調控的總基調貫穿於整個「十三五」期間。
此次,「房住不炒」更是在五年規劃綱要中首次出現。《綱要》提出,「十四五」期間要堅持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定位,加快建立多主體供給、多渠道保障、租購並舉的住房制度,讓全體人民住有所居、職住平衡。堅持因地制宜、多策並舉,夯實城市政府主體責任,穩定地價、房價和預期。
對於上述《綱要》內容,克而瑞分析人士認為,熱點城市繼續堅持調控目標不動搖、力度不松勁,現階段地價、房價仍是不能碰的紅線,一旦市場出現過熱的徵兆,調控政策大棒必將尾隨而至。
對於「房住不炒」,億翰智庫分析認為這一定位堅定不動搖,嚴厲遏制超脫理性范圍、超越剛需改善等滿足「居者有其屋」訴求之外的住房消費行為。
而在遏制炒房方面,《綱要》強調要建立住房和土地聯動機制,加強房地產金融調控,發揮住房稅收調節作用,支持合理自住需求,遏制投資投機性需求。
從去年下半年至今,房地產在金融系統「最大灰犀牛」的壓力之下,金融政策一再收緊,去年房地產企業面臨「三道紅線」,開始集體降負債。而今年央行對各個銀行的房貸設置了「兩道紅線」。此後,以一線城市為主的熱點城市頻頻推出住房信貸管理措施。
克而瑞分析人士表示,從目前來看,各地嚴控個人住房貸款投放節奏,並對購房者首付資金來源、債務收入比等加大核查力度,尤其要加強信貸資金用途管理,嚴防經營貸、消費貸、信用貸等資金違規流入房地產市場。
從完善房價地價聯動機制上,克而瑞分析人士認為,3月12日,北京土地推出競拍實行「一地一策」「房地聯動」等政策內容,通過打通地價和房價,實現聯動引導,遏制非理性拿地行為,同時避免土地與住房需求脫節,導致房價、地價螺旋上升。熱點城市或將效仿北京、上海,商品住宅用地出讓實行限房價、競地價,指導開發企業理性拿地。
新市民住房問題是住房市場的核心問題
「房住不炒」是為了抑制投機需求。對此,中國社科院財經戰略研究院住房大數據項目組組長鄒琳華認為,大城市住房供求矛盾會長期存在,有必要防止因炒作而影響居民住房水平,這也是對家庭剛需以及改善型需求的支持。
對於家庭剛需以及改善型需求,《綱要》強調要因地制宜發展共有產權住房。
事實上,近年來,北京、上海等地都在探索共有產權房,通過試點,對共有產權房的配售定價、產權劃分、使用管理、產權轉讓等規則梳理出來一整套的辦法。也為北上廣等一線城市之外的其他城市推進共有產權房的住房保障和供應體系搭建起到推動作用。
58安居客房產研究院分院院長張波表示,從目前來看,共有產權住房將從一線向更多的二三線城市,尤其是二線城市覆蓋。另外,隨著共有產權房覆蓋面不斷增大,對於房價穩定,以及整個市場也會起到明顯的促進作用。通過共有產權的方式,可以解決大城市夾心層的部分居住問題。
值得關注的是,保障性住房是《綱要》重點強調的內容。《綱要》提出有效增加保障性住房供給,完善住房保障基礎性制度和支持政策。以人口流入多、房價高的城市為重點,擴大保障性租賃住房供給,著力解決困難群體和新市民住房問題。完善土地出讓收入分配機制,加大財稅、金融支持力度。
其中,《綱要》提到的「新市民」,主要是泛指原籍不在當地、因各種原因來到一個城市工作和生活的各類群體的集合統稱。如果再進一步精準定位,則是擁有穩定工作的非本地戶籍常住人口。貝殼研究院首席市場分析師許小樂認為,新市民的住房問題是目前住房市場的核心問題。
隨著新型城鎮化的推進,越來越多的人流向大城市,但是相比於原住居民,近幾年湧入的新市民的收入與高房價有著較大差距,購房支付能力有限。在業內人士看來,目前,解決這部分群體住房問題的重要途徑是增加供應。
「根據國家流動人口調查數據,目前我國流動人口有30%-40%居住在僱傭單位提供的宿舍或工棚,其他大部分人租住在城中村、城郊村、地下室、群租房,居住面積狹小,居住條件惡劣。尤其是在大城市,居住情況更加嚴峻。」許小樂稱。
業內:不僅要單列租賃住房用地計劃,還要強化運營
除了商品房和共有產權房之外,租賃房是解決困難群體和新市民住房問題的重要渠道。
《綱要》指出,加快培育和發展住房租賃市場,有效盤活存量住房資源,有力有序擴大城市租賃住房供給,完善長租房政策,逐步使租購住房在享受公共服務上具有同等權利。加快住房租賃法規建設,加強租賃市場監管,保障承租人和出租人合法權益。
在剛剛閉幕的2021年全國兩會上,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理事長王一鳴曾指出,建立一個長租房為引領的住房租賃供給體系,對解決大城市住房問題尤其重要,且具有緊迫性。而逐步實現「租購同權」是其中關鍵。
「長租公寓是這兩年的熱點話題,但從市場情況來看,絕大部分租賃住房來源都是靠市場化,政府推出保障性租賃住房在2021年才放量,此前數量並不多。」張波說。
在張波看來,長租公寓是住宅租賃市場的一個有益補充。未來,在管理和促進兩手抓的前提下,為市場貢獻更多適合新市民的房源,整體居住品質也將更加契合新市民的需求。
克而瑞分析人士也認為,未來地方政府要多渠道籌措保障資金,加快財政資金撥付進度,全力支持租賃住房和保障房建設。從長期來看,租賃市場監管要制度化、常態化,資金監管仍是重點領域,既要加強對租金、押金使用情況的監管,又要出手重拳嚴控「高進低出」、「長收短付」、「租金貸」等市場亂象。
此外,為了增加租賃住房的供給,《綱要》提出單列租賃住房用地計劃,探索利用集體建設用地和企事業單位自有閑置土地建設租賃住房,支持將非住宅房屋改建為保障性租賃住房。
事實上,早在2020年底,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便提出單列租賃住房用地計劃,而今年2月自然資源部更明確了落實方向,要求「城區人口大於100萬的大城市單列租賃住房用地計劃」。
據保和投顧研究院分析人士介紹,上海在「十三五」規劃中就已單列租賃用地計劃,2017年試水租賃用地供應至今,已完成152幅租賃土地供應。出讓地價約為同期同片區宅地的20%左右,但附加條件較為苛刻,如規定「自持70年」,「只租不售」等。同時,多數土地規定需要優先為園區內各類創新創業人才提供居住配套服務,對地塊打造產品的面積、套數、公共區域及生活配套等均有一定要求。
保和投顧研究院分析人士還表示,單列租賃用地計劃是解決大城市住房問題的重要舉措,值得重點關注。單列租賃用地只是第一步,怎麼組織運營好,值得更深入探討。
④ 在經濟新常態下怎樣招商引資促進樓宇經濟發展
立足招商引資實際如何在新常態下實現招商引資大突破現提出如下幾點建議。
一、摸清家底,聚焦「主業」。在充分研究扶風縣優勢產業發展現狀和特點的基礎上,加快制定扶風縣《對外招商產業指導目錄》,明確園區的產業定位和發展方向,打造特色產業園區。進一步做好四大工業園區功能定位和產業規劃,按照產業集群發展的規律,提倡「一園一品」,引導相互關聯的企業集中集約發展,打造有別於其他縣區的特色專業產業園區。圍繞優勢產業配套,延伸產業鏈招大做強。我縣已初步形成了食品、建材、紡織、機電、旅遊等五大支柱產業,招商引資應注重成熟產業鏈生產企業的引進,走專業化、規模化發展道路。細分產業鏈,將其中的某一環節或某一產品作為主攻方向,通過內聯外引,促進產業配套和互補,優先引進關聯度大、帶動力強、輻射面廣、集約化高的優勢產業集群,促使承接產業轉移和扶風本地優勢產業有效銜接,良性互動,共同提高,不斷提升產業的綜合實力。
二、「軟硬」配套,親情服務。注重親情服務,優化發展「軟環境」。突破行政審批慢、效率低、時間長的機制障礙,在落戶企業手續辦理中實行「專人負責制」,零距離服務;在項目建設中實行全方位跟蹤式服務體系,營造親商、愛商、安商、富商的良好創業氛圍。繼續完善政策環境,零折扣兌現對企業的優惠政策以及招商引資中介人獎勵政策,努力打造一言九鼎政府形象。
三、創新方式,精準招商。發揮企業主體和市場「無形之手」的作用,立足實際、優質資源和產業基礎,強化產業鏈招商,達到引進一個、帶動一批、輻射一片的效果。強化全縣幹部的互聯網思維(用戶思維、產品思維),強化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服務思維,形成扶持客商的鯰魚效應。充分利用扶風在外成功人士多,交際廣信息量大的優勢,積極開展親情招商,通過組織同鄉會、聯誼會等形式,收集了解投資者相關信息,積極尋求適合到扶風縣投資的合作夥伴;聯系環渤海、長三角、珠三角投融機構、商會、專業行業協會和龍頭企業,多渠道了解投資動向,組成招商小分隊帶著項目主動上門招商,提高招商的針對性和實效性。藉助縣政府公眾信息網、扶風招商網、扶風發布等信息平台,廣泛發布招商信息動態,通過事件營銷、故事營銷、人物營銷等營銷方式,擴大對外影響。
四、發展金融,形成「矽谷」。在大力引進民營股份制銀行的同時,大力發展各類金融租賃公司、私募股權及各類基金公司,進一步拓寬企業的融資渠道。要善於學習北上廣深等東部發達地區成功經驗,採取「園區管委會+公司」的運作模式,由政府出資選聘高學歷資深金融人才在一、二線大城市設立融資公司,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多種資源讓資產增殖;進入大城市的資本圈子,使其資金流、信息流、人才流等優勢為我所用,不斷挖掘產業新動向、經濟發展新趨勢,吸引一批高新技術項目落戶。
五、對接高校,轉移產業。發展產學研基地,與西安(樓盤)、北京(樓盤)、上海(樓盤)國內一些知名大學、科研院所聯建產學研機構,不斷為扶風縣產業發展提供科技服務支撐。引進具有先進技術,具備競爭優勢的項目和產品時,特別要把「人才」引進作為重中之重,給予特殊優惠政策,讓人才在扶風紮根落戶,全力支持他們由小到大,做大做強。建設商業高端人才孵化基地,從住房、醫療、子女就業等給予寬松的待遇,使扶風成為生產要素的聚集矽谷,投資商的鍾情熱土。
六、大膽嘗試,創新模式。允許新產業、新行業、新的經營模式先行先試,邊運行邊規范。比如現代光伏設施農業項目,要敢於創新,尋求新的經營模式。大力發展電子商務,建議在扶風縣機加園建立電子商務產業園、現代物流園、青年創業大廈等配套設施,為企業和創業青年營造開放、包容的投資環境,營造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新常態。
七、提升素質,強化隊伍。要在招商競爭中有所建樹,必須要有一支出色的招商隊伍。招商人員作為特殊商品的推銷員,除具有一定金融管理、投資、國際經貿、法律及相關行業的專業知識外,還需吃透縣情,充分掌握現有的主導產業、優勢資源、潛在市場及成熟項目,對其進行科學化系統培訓,以便其在招商過程中能夠做到有的放矢,對發達地區的相關產業予以重點關注,有效地捕捉商機,找准對接點。
⑤ 名詞解釋:什麼是樓宇經濟
名詞解釋:什麼是樓宇經濟
樓宇經濟是近年來中國城市經濟發展中涌現的一種新型經濟形態。它是以商務樓、功能性板塊和區域性設施為主要載體,以開發、出租樓宇引進各種企業,從而引進稅源,帶動區域經濟發展為目的,以體現集約型、高密度為特點的一種經濟形態。主要表現為現代服務業,如金融業、咨詢業、廣告策劃、影視製作、網路公司、律師事務所、會計事務所、咨詢中介公司、高科技企業、娛樂服務企業、房地產開發企業、旅遊服務企業、交通通訊企業等國內外各類企業和公司。
⑥ 樓宇經濟的未來發展特點有哪些
樓宇經濟是近年來中國城市經濟發展中涌現的一種新型經濟形態。它是以商務樓、功能性板塊和區域性設施為主要載體,以開發、出租樓宇引進各種企業,從而引進稅源,帶動區域經濟發展為目的,以體現集約型、高密度為特點的一種經濟形態。主要表現為現代服務業,如金融業、咨詢業、廣告策劃、影視製作、網路公司、律師事務所、會計事務所、咨詢中介公司、高科技企業、娛樂服務企業、房地產開發企業、旅遊服務企業、交通通訊企業等國內外各類企業和公司。
樓宇經濟在我國的提法始於上世紀90年代,是經濟學界提出的一種復合概念。樓宇經濟的概念和實踐首先出現在深圳和上海,隨後出現在沿海的一些經濟發達城市(寧波、福州、大連、天津、無錫等),並且也日益被其他一些城市政府所接受。據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樓宇經濟發展模式與路徑規劃分析報告》統計數據顯示,2015年,天津市正在運營的商務樓宇達到768個,商務面積達2173萬平方米,樓宇經濟實現稅收427億元,稅收超億元的樓宇達103個。
毫無以為,作為新興的一種經濟形態,樓宇經濟已經成為了城市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一方面,樓宇管理者藉助樓宇經濟平台向公眾展示樓宇信息、發布招商公告,租戶可通過平台查看樓宇情況、篩選意向樓宇。不但簡化了樓宇招商流程,而且提高了樓宇招商效率。另一方面,政府進行樓宇、企業信息的採集,並分析各類型企業的數據,計算其相應的經濟指標。不但集中了樓宇及其入駐企業的數據、促進了樓宇管理,而且簡化了樓宇統籌工作,方便進一步掌握樓宇經濟動態。
未來,中國要加快樓宇經濟的發展,城市政府首先必須從戰略高度重視,其次要出台政策文件、制定樓宇經濟綜合開發行動計劃,尤其要注意打造樓宇經濟產業鏈,同時要打破制約樓宇經濟發展的瓶頸,做好樓宇經濟普查和管理也是重要手段。
⑦ 什麼是樓宇經濟
樓宇經濟是近年來中國城市經濟發展中涌現的一種新型經濟形態。它是以商務樓、功能性板塊和區域性設施為主要載體,以開發、出租樓宇引進各種企業,從而引進稅源,帶動區域經濟發展為目的,以體現集約型、高密度為特點的一種經濟形態。主要表現為現代服務業,如金融業、咨詢業、廣告策劃、影視製作、網路公司、律師事務所、會計事務所、咨詢中介公司、高科技企業、娛樂服務企業、房地產開發企業、旅遊服務企業、交通通訊企業等國內外各類企業和公司。
樓宇經濟 - 形成
樓宇經濟「樓宇經濟」成為大城市中心城區經濟發展的亮點,吸引著許多城市不斷推出發展「樓宇經濟」的規劃。「樓宇經濟」是經濟、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是與知識經濟相結合、企業經營方式轉變的結果,具有集聚性、輻射性、「體制外性」,流動性等特點。「樓宇經濟」形成所依靠的不僅僅是建築,需要有一定的經濟、文化沉澱的環境,「樓宇經濟」要保持持續發展,需要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本文對「樓宇」及「樓宇經濟」的概念、形成、特點以及進一步完善的主要措施進行一些粗淺的探索,希望能對「樓宇經濟」有一個比較全面、清醒地認識。
樓宇經濟 - 起源發展
樓宇經濟在中國城市經濟發展中,凡是利用城區新開發樓盤和閑置用房,通過出租、售賣、合作等形式,招商引進現代服務企業和都市型工業,從而培植新稅源和新的經濟增長點,促進城市經濟發展的經濟活動,通稱為樓宇經濟。
近年來,總部經濟、體育經濟、 社區經濟、培訓經濟等各種新的經濟術語所所蘊含的商機、能量一次又一次地給政府和精明的商家帶來了「驚喜」。而就在這個時候,一種新的經濟形態在大都市悄然而生,吸引著越來越多的「眼球」,這就是樓宇經濟。樓宇經濟在中國的提法始於上世紀9O年代,是經濟學界提出的一種復合概念。樓宇經濟的概念和實踐首先出現在深圳和上海,隨後出現在沿海的一些經濟發達城市(寧波、福州、大連、天津等),並且也日益被其他一些城市政府所接受。近年來,一些城市的中心城區把發展樓宇經濟作為一種新的發展舉措,積極推進,並取得一定的成績。樓宇經濟在中國的興起不是一種偶然現象,而是中國城市和社會經濟發展一定階段所自然出現的經濟現象。其主要原因如下:
(1)樓宇經濟的崛起是城市土地集約利用的要求。城市土地資源短缺,需要集約化利用土地。目前我國大城市土地資源的越來越短缺,城市經濟要持續發展,必須集約利用土地,需要一種以集約化發展為本質特徵的經濟形式的出現。樓宇經濟正是對土地集約利用的經濟。
(2)樓宇經濟的崛起是現代服務業集聚和輻射的必然結果。現代服務業、知識經濟的發展,為樓宇經濟發展提出大量需求。隨著各大城市工業的外遷和比例的降低,現代服務業在各大城市日益發展,現代服務業已日益成為各大城市產業發展的支柱和方向。城市知識型服務業對城市周邊區域乃至全國的市場都極具吸引力和影響力。現代服務業在城市的集聚,需要樓宇提供辦公空間。
(3)樓宇經濟的崛起是價值鏈分解的必然結果。在全球分工不斷加劇的大背景下,價值鏈不同環節呈現出快速分解的態勢,而相同或相近的環節在同一空間中不斷積聚,以至於出現各種專業性極強的功能區域。在經濟發展的早期,企業在辦公空間上是一體的,研發、管理、設計、生產等位於同一辦公地點。但隨著企業價值鏈的分解,管理與研發、生產分離。企業由單一中心、獨立行為、地方觀念向多個中心、相互依存、全球觀念轉變。企業的管理功能更趨向於是中心,而研發功能更趨向於專業的科技園,生產功能更趨向於低價便宜的郊區或工業區。價值鏈各環節的分解和同類集聚,打破了過去傳統的企業自建自用的辦公場所,新的集聚需要新的商務樓宇提供空間支持。
(4)樓宇經濟的崛起是樓宇本身集聚的要求。在樓宇出租競爭日益激烈的情況下,樓宇的集聚能提升樓宇集聚區的空間形象和吸引力,保持樓宇租金的增值。
(5)樓宇經濟的崛起也是城市政府規劃引導的結果。城市政府為了促進本城市、本城區經濟的可持續發展,越來越加強規劃的引導。城市政府根據產業發展規劃和城市功能區的集聚規劃,規劃了各式各樣的城市功能區,而各功能區的功能實現必然要通過樓宇的建設提供空間載體.
樓宇經濟 - 經濟效益
樓宇經濟作為新興的一種經濟形態,樓宇經濟已經成為了城市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
第一,發展樓宇經濟,有利於拓寬城區發展空間,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發展樓宇經濟,可以變平面發展為立體發展,變實體經濟為虛擬經濟,向空間求發展,向樓宇要效益。樓宇經濟所依託的商務寫字樓匯聚了大量的人流、資金流和信息流,實現了在高價位上的土地再開發,達到可觀的利潤空間,財富效應顯著。
第二,發展樓宇經濟,有利於促進現代服務業發展,加快經濟結構調整。發展樓宇經濟,眾多的商務寫字樓集聚在一定的區域內,產生大量的信息服務、咨詢服務、中介服務和物業服務市場,能夠帶動周邊的信息、金融、餐飲、購物等企業聚集發展,加快形成功能良好、配套齊全的商圈,同時樓宇中聚集大量企業和員工,產生大量知識培訓、文化娛樂、交通住宿等需求,這些都能促進現代服務業發展,加快經濟結構的優化。同時,樓宇經濟還能夠為工業經濟發展提供完善的現代服務,促進工業園區健康發展。
第三,發展樓宇經濟,有利於改善投資環境,提升城市的品位和檔次。發展樓宇經濟,建設一批交通便利、基礎設施完善、行政配套齊全、建築風格鮮明的商務寫字樓宇,必將大大提升城市的品位和檔次。同時,致力引進大公司、大集團總部、研發中心和新型業態到城市落戶,可以加速信息、銷售、決策在城區的集聚,不斷提升城區的服務功能和帶動作用,大大改善城市的投資環境
樓宇經濟 - 經濟案例
樓宇經濟樓宇經濟是近年來中國城市經濟發展中涌現的一種新型經濟形態。在中國城市經濟發展中,凡是利用城區新開發樓盤和閑置用房,通過出租、售賣、合作等形式,招商引進現代服務企業和都市型工業,從而培植新稅源和新的經濟增長點,促進城市經濟發展的經濟活動,通稱為樓宇經濟。
總部經濟是從浦東樓宇經濟發展起來的,當時在90年代末21世紀初,在浦東出現一個很新的經濟現象就是樓宇經濟,那麼在這個基礎上,就出現了總部經濟的名稱。因為有不少的樓宇就是一些總部沒有了,比如說一些大廈他們都是以總部經濟形式出現。總部經濟在中國還是一個新的處於起始階段的經濟現象,所以成熟的案例,目前來說還沒有,還沒有真正的產生。
88層的浦東金茂大廈,是目前國內最高的現代化樓宇,堪稱「樓宇經濟」的成功典範。其12萬平方米的智能化寫字樓,最高日租金達每平方米1.5美元,出租率超過90%。
樓宇經濟 - 影響因素
樓宇經濟對樓宇經濟空間發展的主要影響因素有:經濟發展水平和商務氛圍、城市規劃與城市擴展、交通因素、配套設施、有關機構所在地等。商務樓宇經歷了從個體寫字樓、寫字樓扎堆、到規劃建設集中商務區等空間發展的三個階段。隨著城市一些商務商圈的形成,這些商圈成為樓宇經濟發展的重要依託和發展重點。另外,隨著城市空間拓展廣域化與城市功能分散,以及城市空間結構的多核化與功能的集聚,城市樓宇經濟也表現為在城市中心進一步集聚,同時向城市郊區擴散的雙重趨勢。
要加快樓宇經濟的發展,城市政府首先必須從戰略高度重視,其次要出台政策文件、制定樓宇經濟綜合開發行動計劃,尤其要注意打造樓宇經濟產業鏈,同時要打破制約樓宇經濟發展的瓶頸,做好樓宇經濟普查和管理也是重要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