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外資金融機構在國內發展遇到了哪些阻礙
據報道,近年來,外資金融機構在國內發展遇阻,目前,外資金融機構在華開展業務掣肘較多,持股比例、設立形式、股東資質、業務范圍、牌照數量等方面均有限制。
下一步應更多開放外資銀行在境內業務的行政許可,減少行政審批,健全離岸人民幣市場發展,加快資本市場開放步伐,允許更多符合條件的境外機構在境內市場融資,完善外匯儲備管理制度,加強跨境資本流動的監測、分析和預警。
希望中國可以成為世界嚮往的發展地!
『貳』 一個在外資銀行中國總行工作5年左右的人大概月薪多少(非交易部門)
我在上海 在2家外資銀行呆過 如果排除交易部門的話 剩下的少說也能分成
1.前端的市場相關部門比如客戶經理這樣的崗位
2.後台的營運部門 如果是外資銀行的話 多為國際業務方面的操作崗位
總的來說 如果5年的經驗全是在銀行業的話 前端崗位的工資應該大於等於後台的工資
我是做營運方面的 不太清楚前端的具體數字 不過可以說說後台的月薪 這都是我和同行的朋友相互交流下來的數字
應該說有好有壞吧 低的至少有8K 還算可以的有20K 這都是基本工資 不算獎金和加班費什麼的額外收益
至於1樓說的 本碩其實差距不大 我當時在職讀出碩士 待遇上也沒增加多少 月薪差10K 感覺貌似有點假 可能外資銀行對於有經驗的人來說 對於學歷沒什麼興趣 博士倒不清楚
還有樓上說的 5年經驗 本科3萬 碩士4萬 博士5萬 確實是存在的 不過那都是外資銀行中比較頂尖的 一般的外資銀行 即使是中國地區總部 5年的話 也沒有那麼多
『叄』 請問上海有哪些外資銀行
美國銀行、新加坡星展銀行、大華銀行、美國運通銀行、花旗銀行等。
1、新加坡星展銀行
星展銀行(DBS),原名新加坡發展銀行(Development Bank ofSingapore),是新加坡最大的商業銀行。1998年12月收購了香港的廣安銀行,更名為DBS廣安銀行。
2、花旗銀行
花旗銀行(Citibank,中文名"花旗"源於上海市民對該行的習慣性稱呼)是花旗集團旗下的一家零售銀行,其主要前身是1812年6月16日成立的"紐約城市銀行"(City Bank of New York)。
3、美國銀行
美國銀行(Bank ofAmerica,NYSE:BAC,TYO:8648),以資產計是美國第一大商業銀行;2006年,根據《福布斯》2000年排名是世界第三大公司。該行的成立可以追溯到1784年的馬薩諸塞州銀行,是美國第二個歷史最悠久的銀行。
4、大華銀行
新加坡第二大銀行,創辦人是砂勞越出生的拿督黃慶昌及六位福建籍的商人,在成立初期主要服務福建社群,業務主要集中在東南亞。
5、美國運通銀行
美國運通銀行(AmericanExpress)創建於1850年,是一家多元化的全球旅遊、財務及網路服務公司,也是全球最大的旅行管理公司。
『肆』 外資銀行發展阻力
截至2003年7月末,外資銀行在華營業性機構達到184家。其中,外國銀行分行151家,外資法人機構16家,代表處211家。在華外資銀行資產總額為379.65億美元,其中人民幣資產總額495.97億元,外資銀行已經成為我國金融體系中的一支重要力量。 一、外資銀行進入中國 2001年12月11日,在中國加入世貿組織的同時,我國政府取消了外資金融機構外匯業務服務對象的限制,允許設在上海、深圳、天津、大連4城市的外資金融機構正式經營人民幣業務,由此拉開了中國銀行業加入世貿組織的序幕。2002年3月19日,美國花旗銀行成為第一家獲准在中國內地從事居民外匯業務的外資銀行;3月27日匯豐銀行取得了在京、滬同時全面經營外匯業務的資格,2002年底匯豐銀行以8%的比例入股上海銀行,成為這家股份制銀行的三位「洋股東」之一,此後外資銀行加快落戶中國的步伐。 1、外資金融機構活躍上海。截至今年7月末,上海市已有的57家營業性外資銀行中,獲得經營全面外匯業務的外資銀行有26家;獲得經營人民幣業務的外資銀行有34家;外資銀行主報告行23家。此外,在上海所設的外資金融機構代表處已達74家,其中外資銀行總代表處4家。上海市營業性外資銀行的機構數量已佔全國營業性外資銀行機構總數的30%,其業務規模分別為:資產總額226.25億美元,各項貸款余額97.22億美元,各項存款余額55億美元,都佔全國外資銀行業務總量的半數以上。 2、深圳外資銀行位居第二。深圳是中國開放最早的城市之一,外資銀行的資產規模和貸款總額居全國大中城市的第二位。截至2002年6月30日,深圳市外資銀行從業人員735人,總資產56億美元,人民幣貸款余額87.84億元,外幣貸款余額22.97億美元;人民幣存款余額20.74億元,外幣存款余額22.97億美元,實現利潤2100萬美元。在全國200餘家外資金融機構中,深圳外資金融機構的資產總額佔20%。 3、外資銀行青睞北京。匯豐銀行北京分行於2002年3月28日獲准在北京為內地居民和企業提供外幣銀行服務,並成為第一家獲准在北京向內地居民和企業提供此項服務的外資銀行。到2002年11月15日,包括大華銀行和台灣合作金庫銀行在內,北京市已有19家外資銀行分行,而另外98家代表處中已有數家正在申請或籌備開業。2003年2月28日,東亞銀行北京分行正式對外營業,將北京代表處升格為北京分行。東亞銀行北京分行是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後,第一家獲准在京設立分行的外資銀行。 4、外資銀行廣州提速。中國加入WTO一年半後,外資銀行在廣州的業務也開始提速。繼2003年5月底東亞銀行和匯豐銀行獲准在廣州經營個人購匯業務後,日前恆生銀行、三井住友銀行成為首批獲准在廣州地區經營人民幣業務的外資銀行。恆生銀行廣州分行獲准經營人民幣業務主要是針對外籍人士與港、澳、台地區人士,以及外商投資企業提供人民幣服務。 5、其他城市。截至2002年7月,天津14家外資銀行分行中已有4家經批准可以開辦人民幣業務,即日本日聯銀行?原東海銀行?、韓國外換銀行、韓國朝興銀行和韓國企業銀行。 大連市聚集的主要是日資銀行和韓資銀行,即日穗銀行?原日本興業銀行、富士銀行、第一勸業銀行合並?、東京三菱銀行、東亞銀行和韓國外換銀行已經獲准開始經營人民幣業務。另外,東亞銀行、匯豐銀行和南洋商業銀行已獲准經營全面外匯業務。 在廈門,東亞銀行等三家外資銀行已經獲准經營全面外匯業務,可以向國內居民和內資企業辦理外匯業務。在傳統存貸款業務上,廈門市外?合?資銀行近5年來外匯存款平均年增長35%。到2001年底達到3.14億美元,國際結算量年均增長15%,到2001年底國際結算業務量達38億美元,已經超過中資銀行,呈現迅猛發展勢頭。 二、外資銀行進入方式 目前外資銀行進入中國主要通過5種形式: 一是在中國開辦銀行分支機構。開設分支機構是國際大型銀行的典型做法,因為這比較適用於銀行業務發展的需要。近年來每年都有一些外國銀行申請並獲准在中國開設分行,表明這至少是相對於開辦獨資或合資銀行較流行的做法。目前在中國大陸境內開設分行數目最多的兩家外資銀行是匯豐銀行和渣打銀行,它們分別有9個和7個分行。其次是以香港為基地的兩家銀行,東亞銀行和南洋商業銀行。這些銀行在分支機構數目上的領先地位,反映了它們對中國銀行業國內市場介入程度以及開拓中國國內市場的戰略決策。在今後若干年中,可以預計還將有來自其他地區和國家的外國銀行將在中國開設更多的銀行分支機構,形成自己的服務網路系統。 二是與中國國內銀行機構合資建立新銀行,即建立合資銀行。這類銀行機構是現在被稱為「股份制商業銀行」的機構。這些銀行不能說都已完成股份化進程,有的正在進行中,有的則在加速進行中,還有的在進行股份重組。個別股份制銀行已經吸引了外資機構股,盡管還很少有直接來自國外商業銀行機構的股份?已經參股於若干中國銀行機構的國際金融公司和亞洲開發銀行不能視為商業性銀行機構或金融機構?。外資金融機構參股這類銀行機構,在資金上所需要的規模相對前一類銀行機構較小,而且也可能在經營管理上發揮較大的作用。現在上海銀行外資參股比例已達18%。參股將會是今後外資銀行進入中國的主要方式。 三是購買並持有中國國內銀行機構的股份。中國國內銀行機構的股權市場正在對外開放進程中,採用這種形式進入的外資銀行在今後將顯著增加。目前仍為國有獨資的四大商業銀行正在醞釀產權改造和股權改造,股份化對這些規模巨大的商業銀行來說也成了時間早晚的問題,一旦這些銀行進行股份化改造,外資金融機構的參與便有了現實可能性。而且,從理論上不排除這種可能性,即在股份化過程中四大銀行之一將採用分解重組的方式。從而其部分機構可能發生與外資銀行合資或合股的關系。 四是成立外資獨資銀行。外資獨資銀行和合資銀行迄今為止在中國並不是流行的形式,其中可能既有在這方面進入門檻條件較高的原因,也有國際大型銀行並不十分看好這兩種形式的原因。 五是與中國銀行機構開展業務合作。 三、外資銀行業務范圍逐步擴大 1、外匯業務。目前已有60家外資銀行可以不受地域和客戶限制辦理外匯業務。美國花旗和香港匯豐、渣打及恆生等外資銀行在中國經營外幣業務,目標都鎖定在高端客戶群,並開設各種「理財中心」,起點是50萬元港幣或5萬美元以上儲戶,有的門檻更高達10萬美元,方可享受免費的專家理財服務。 2、人民幣業務。已有53家外資銀行獲准在上海、廣州等9個城市經營人民幣業務。 3、銀行卡業務。據悉《銀行卡管理條例》即將頒布實施,外資銀行正式進入中國信用卡市場的重要時刻也隨之到來。外資銀行看中了中國信用卡市場的無限商機,據了解,目前幾乎所有外資銀行都已遞交了開辦國際卡業務的申請,而這其中最引人注目的還要數花旗銀行。今年年初,花旗集團購入上海浦發銀行5%的股份,同時雙方宣稱將共同致力發展信用卡市場。首先,雙方將會設立一個信用卡中心,先由浦發銀行發行花旗和浦發的聯名人民幣卡,然後再發行國際卡。在政策允許後,雙方將會組建合資的信用卡公司。作為合作夥伴,花旗銀行將融合上海浦發銀行的本土優勢,向其提供包括風險管理、市場營銷、產品和技術等在內的多項業務支持。已進入中國市場的匯豐銀行也在積極准備發行信用卡,同時還會在北京增設1—3台ATM和POS機。等到《銀行卡管理條例》正式出台後,外資銀行將可以向央行申請向境內公民發行外匯貸記卡和借記卡;至於人民幣卡,還要等到加入世貿5年保護期結束時才能發行。 4、網上銀行業務。目前外資銀行開展的網上銀行業務包括:電話銀行服務、企業網上銀行、網上個人銀行服務等。今年初匯豐銀行、恆生銀行、東亞銀行首推針對中國內地客戶的「網上銀行」。7月22日花旗銀行也宣布,推出新版花旗銀行個人銀行中國網站及全新的個人銀行網上銀行業務。新版的花旗銀行個人銀行中國網站新添了「網上銀行」、「網上理財工具」、「網上預約銀行服務」功能及全球財經信息和專家評論。同時推出的「花旗人生理財規劃」包含安家置業、子女教育和未來退休三大板塊。 5、QFII託管業務。隨著中國加入WTO,外資銀行加快涉足我國金融市場的步伐。現已有花旗、匯豐、渣打、德意志銀行上海分行和新加坡發展銀行5家外資銀行獲得QFII資產託管業務。 四、外資銀行在華發展趨勢 專家分析,外資銀行和跨國公司之間的天然聯系是割不斷的,他們進入中國市場的初衷便是跟蹤自己原有客戶發展市場的需要。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外資銀行的負責人表示,他們已有的外幣業務客戶群中跨國公司佔了絕大多數,目前,該行正在等待著獲得人民幣業務的經營權,而那些跨國公司、高端客戶正是他們首先發展的目標。 根據WTO協議,中國將在加入WTO一年後,在廣州、珠海、青島、南京、武漢五大城市向外資金融機構開放人民幣業務。業內人士分析,接下來幾個月,其他四個城市也將陸續向外資開放。隨著外資獲准經營人民幣業務的區域和業務范圍的擴大,人民幣業務將成為外資銀行重點拓展的領域。 有專家預見,今後若干年中,一方面會有新來的外國銀行在華開設分行,另一方面已在華的外國銀行會進一步增加在華分行數目。就發展新興業務或專業性較強的業務來說,設立獨資銀行或合資銀行仍將會成為外國銀行以及一定程度上中國國內銀行可以考慮選擇的形式。中國國內銀行機構也對與外資銀行建立合資夥伴關系有興趣。 對未來更長的時間,即全面開放人民幣國內市場後,中國銀行機構將繼續保持在國內銀行市場上的主導地位,而外資銀行機構則可能穩步提高它們的市場份額。外資銀行機構要顯著地提高它們在中國國內銀行業中的市場份額,將其地位提升到與現有的若乾股份制商業銀行相類似的水平,它們還需要進行多方面的准備和開發工作。 這包括,在更多的中國城市開設分行,在已經開設分行的城市中開設更多的經營網點,在推銷成熟的銀行服務產品的同時針對中國客戶需求特點進行調整和創新,實行融合中外文化因素的經營和管理策略,推行人力資源上的本土化戰略,與國內銀行機構以及非銀行金融機構開展多樣化的密切合作。也就是說,外資銀行需要成為被中國國內客戶廣泛認可的經營機構,為中國國內企業帶來並增加直接經濟效益,幫助中國經濟改善資源配置,促進資金合理流動,降低金融風險,使外資銀行真正成為中國經濟體系和中國金融體系中的一支重要力量。 與此同時,作為外資銀行的金融業務,以及日常業務的運行,同樣要受到中國銀監會的監管。
『伍』 外資銀行為何紛紛落戶上海
最近,上海擴大金融業開放,外資銀行為何紛紛落戶上海。
由全球最大的保險集團法國安盛集團參股設立的保險公司——工銀安盛人壽保險公司,新近發起籌建資產管理公司。讓他們欣喜的是,這一申請獲得了批准。這是我國近期提出擴大金融業開放以來獲批的首家合資保險資管公司。
英國韋萊保險經紀公司、怡和保險經紀公司獲批擴大經營范圍,是全國首先獲准擴展經營范圍的外資保險經紀機構。過去,他們只能為年收入1.5億元以上的大企業大客戶服務;擴展經營范圍後,它們可以服務大企業、中小微企業和個人客戶,完全實現了國民待遇。
摩洛哥外貿銀行上海分行獲批籌建,是申請在華開展業務的第一家摩洛哥銀行和第二家非洲銀行;約旦阿拉伯銀行上海分行獲批籌建;瑞士聯合私人銀行和德國太平洋資產管理公司分別獲准參與合格境內有限合夥人(QDLP)試點,是上海QDLP試點外匯額度拓展以後第一批獲准試點機構。
同時,外資銀行的業務范圍和深度不斷擴大。渣打銀行和星展銀行獲准承銷上海地方政府債券,是銀保監會發布《關於進一步放寬外資銀行市場准入有關事項的通知》後,首批承銷政府債券業務的外資銀行。
『陸』 在北京設立中國總部的5家外資銀行
應該是美國摩根大通銀行、德意志銀行、法國興業銀行、韓亞銀行和新韓銀行在北京設立法人銀行。
渣打銀行、東亞銀行、匯豐銀行、恆生銀行、日本瑞穗實業銀行、日本三菱東京日聯銀行、新加坡星展銀行、花旗銀行、荷蘭銀行這9家銀行則選擇上海為法人銀行注冊地。
『柒』 現在上海有哪些外資法人銀行啊,具體名單啊好像是20多家啊
渣打銀行
東亞銀行
匯豐銀行
恆生銀行
日本瑞穗實業銀行
日本三菱東京日聯銀行
新加坡星展銀行
花旗銀行
荷蘭銀行
新加坡華僑銀行
南洋商業銀行
中信嘉華銀行
新加坡大華銀行
德意志
韓亞
友利
法國巴黎銀行
永亨
摩根大通
來源 銀監會網站新聞及其他新聞
『捌』 外資銀行紛紛入滬有何特點
一大批外資銀行紛紛落戶上海。
同時,外資銀行的業務范圍和深度不斷擴大。渣打銀行和星展銀行獲准承銷上海地方政府債券,是銀保監會發布《關於進一步放寬外資銀行市場准入相關事項的通知》後,首批承銷政府債券業務的外資銀行。
來源:人民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