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投資金融 > 金融公司信息系統建設情況

金融公司信息系統建設情況

發布時間:2021-07-27 04:07:12

❶ 金融信息化的發展狀況

信息技術對人類經濟社會的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現代金融行業的發展更加離不開金融信息技術支持。國外的金融信息化發展早已經進入業務集成和決策智能化階段,經過信息技術的投資改造,歐美等國的銀行業務發展能力極大提高,收益率增長明顯。信息技術給傳統金融帶來了新的活力。
中國銀行業信息技術也已得到廣泛應用,信息化發展戰略成為行業共識,而銀行業作為中國金融行業中信息化投資的主體,2011年其信息化投入占整個金融行業的約66.6%。
金融創新是決定金融企業核心競爭力的關鍵因素,而金融創新基本都高度依賴於信息技術,金融創新藉助信息技術分析復雜業務及產品定價並進行風險管理,為這些產品的交易提供可能。國內各銀行已經充分認識到信息化對銀行創新乃至銀行生存發展的重要意義。
中國大中型金融機構通過多年信息化建設投資,已經建設有比較完善的網路設備,建立起相對成熟的IT系統,信息技術廣泛應用於客戶關系管理、國際化業務、風險管理等各方面。而不同於大中型銀行,小型銀行金融機構的信息化建設較為落後,如IT系統方面,其現階段主要是對綜合業務系統、管理信息系統、新一代呼叫中心以及其他中間業務系統的需求較大。
長期以來,國內銀行業信息系統的關鍵硬體和軟體被國外企業壟斷。關鍵設備及軟體不能自主生產,給金融安全運行帶來了潛在隱患。在國家有關方面的共同努力下,國家科技金融戰略框架初步成型,「自主可控」成為加強銀行業信息科技建設的核心之一 。

❷ 金融行業中的信息系統與數據收集

信息系統在現在金融行業的應用已經很廣泛的,金融的信息系統一般不存在你說的先天的缺陷,但是金融系統的使用必須建立在對數據安全的考核上,所以對現有的金融行業數據的保護是金融股信息系統的重中之重。

❸ 企業信息化建設的現狀與發展趨勢

隨著信息技術的日新月異,信息化消除了中小企業與市場之間的空間距離,拓展了國內國際市場,縮短了企業產品進入消費者手中的時間,有效彌補了中小企業的天生不足,強化了中小企業專業化營銷的特長,提高了其市場競爭力,促進了中小企業的發展。因此,信息化建設已成為中小企業提高自身競爭力的必由之路。

然而,中小企業對於信息化的認識卻是千差萬別,企業對於信息化的要求,更是林林總總,數不勝數。為了解國內中小企業的信息化現狀以及對信息化的需求,國家發展和改革委中小企業司組織每周電腦報、中國中小企業雜志社、中國中小企業信息網聯合開展了中小企業信息化狀況調查活動。

一、中小企業認可信息化的作用

1、認識到位

調查結果顯示,60.8%的中小企業設置有專職信息化建設和運行部門,說明信息化建設工作已經在企業中提高到了一個重要的高度。而且其中有31%的企業由首席信息官或副總經理主管信息化工作,39%的中小企業專門設置了信息化部門的部門經理專職管理企業中的信息化工作。由此可見,中小企業已充分認識到信息化對一個企業發展的重要作用。

有32.5%的中小企業對實施信息化的成果表示滿意,而12%的中小企業對信息化成果不滿意,5.5%的中小企業對信息化成果沒有達到滿意的程度,但基本認可信息化對企業發展有益。僅有2。8%的企業認為信息化沒有明顯的應用效果。

信息化所帶來的成效已經得到中小企業的認可:34.6%的中小企業認為信息化降低了企業的物流、配送成本,37.1%的中小企業認為信息化降低了庫存資金佔用率,46.9%的中小企業認為信息化提高了企業商品流通效率,62.5%的中小企業認為信息化降低了人工成本,49.5%的中小企業認為信息化降低了決策成本,高達68.1%的中小企業享受到了信息反饋多帶來的市場機會。

2、人才缺乏

調查結果顯示,80.9%的中小企業只配有5名以下IT技術人員,技術力量較為薄弱。IT技術人員的數量從某種程度上可以反映出企業實施信息化的水平,技術力量缺乏可能成為制約中小企業實施信息化建設的瓶頸。企業中信息化程度越高則越需要較多的熟練應用計算機的員工,可以熟練使用計算機的員工只佔總數的38.1%,一半員工停留在一般應用計算機的水平。

二、中小企業伯患化建設已形成一定的規模

1、硬體設備情況

調查顯示,幾乎所有中小企業都配備了電腦,其中擁有10台以上電腦的中小企業佔47.9%,有6.2%的中小企業甚至已經擁有100台以上的規模。有18.7%的中小企業還擁有5台以上的筆記本,71.9%的中小企業配備有專用的伺服器,而且有21.5%的中小企業擁有3台以上的伺服器。可見,中小企業信息化建設已形成一定的規模。

2、網路設備情況

調查結果顯示,所有受調查企業都擁有至少一台網路設備。26.2%的企業擁有5台以上網路設備。所有受調查企業都擁有至少一台專業存儲設備。21.2%的企業擁有5台以上存儲設備。

由於中小企業整體信息化水平不斷提高,列印機產品在受訪企業中的配備率很高,91.6%的中小企業配有列印機,甚至有57%的企業配有3台以上的列印機。

3、網路平台建設情況

企業內部網的建設為實現企業信息資源共享提供了基礎網路。各企業雖然信息化建設的程度不一樣,但多數企業都利用已有的IT資源,建成了完善程度不同的內部網路。在接受調查的企業中,僅有17.3%沒有建設區域網,仍然處於單機操作的階段,大多數企業已經意識到區域網的價值,並且建設了本單位的區域網。在被調查企業中,82.7%的企業擁有區域網,而且有50.6%的企業區域網已覆蓋了全單位的所有部門。

4、主幹網帶寬

企業上網需求正在迅速上升,大多數企業通過寬頻主幹網接人互聯網。12.7%的受訪企業通過100M以上寬頻接入互聯網,48.3%的企業通過100M以下、10M以上寬頻接入互聯網,通過10M以下帶寬接人互聯網的企業僅佔39%。對於具有較多上網需求的企業來說,互聯網接入帶寬直接影響數據傳輸的速率,也影響著企業信息化的實施效果,因此,加強接入服務對於企業信息化建設仍具有重大的意義。

5、聯網率

全面實施信息化需要將企業中的計算機緊密聯系在一起,即全面實現互聯。企業計算機聯網率越高說明企業信息化實施覆蓋范圍越廣,員工參與程度越高。從調查結果看,34.8%的中小企業計算機聯網率超過90%,42.5%的企業內部計算機聯網率低於70%。中小企業中計算計聯網率總體水平較高,但還需要繼續加強,以便在企業內部全面實施信息化。

在被調查企業中,只有23.9%的企業沒有自己的獨立網站,51.4%的被調查企業已經建成了網站,並有獨立的頂級域名。此外,還有24.7%的企業表示正在建設或將要建設獨立的網站,全面地實現企業上網。

6、電子商務

四成中小企業已開展電子商務應用,近一半中小企業尚未開展電子商務應用。

電子商務的發展對大企業和中小企業之間相對競爭力的變化影響,要從B2C和B2B兩個層面來分析。

需要注意的是,中小企業不能以中大企業的系統架構來建設其電子商務系統,應有自己的一套建設原則,否則容易遭遇人才不足、系統不相容、導入經費過高、組織不適應等問題。

三、中小企業信息化建設的三大阻力

技術人才缺乏、資金匱乏、內部業務流程不規范是中小企業信息化建設的三大阻力。值得欣喜的是,中國中小企業領導對信息化建設的重要性已基本達成一致,只有不到15%的被訪者認為企業領導是信息化建設的阻力。

中小企業由於行業分布廣泛,薪資水平稍欠競爭力,對既懂行業又懂技術的人才吸引和保持人才隊伍的穩定造成了很大的挑戰。同時,信息化促使企業營銷、采購等管理環節更加透明,這必然會觸及到一些既得利益者的經濟利益,降低他們用信息化手段梳理業務流程的積極性。

四、中小企業信息化投入

1、信息化持續投入狀況

企業的信息化建設,從台式電腦、筆記本電腦、伺服器等硬體設備的購買,到網路的構建和大型管理軟體的上馬,都離不開資金的投入,尤其是信息系統的管理和維護更需要穩定的資金投入,否則企業的信息化建設水平就只能原地踏步,甚至後退。統計結果表明,35.9%企業的信息化沒有穩定、持續的信息化投入。

2、近兩年信息化投入與銷售收入比重

中小企業信息化投入逐年升高。從2003年、2004年這兩年信息化投入占年銷售收入的比重來看,該比重均值呈上升趨勢,2003年該比重均值為1.16%,2004年則為1.35%,比2003年增長16.4%。與國外中小企業信息化投入占銷售收入的比重通常在2%--3%之間相比,中國中小企業信息化投入存在較大差距。這表明中國中小企業信息化投入還有較大的增長空間。

3、信息化投入結構

從中小企業信息化投入結構來看,本次調查結果並不支持「中小企業在信息化建設中普遍存在重硬輕軟現象」的結論,中小企業硬體、軟體、服務三部分投入的比重均值依次為49.7%、30.2%、25.5%。這個投入結構比例表明,中小企業信息化投入越來越成熟,越來越趨於合理,我國中小企業信息化建設已度過硬體投入的大規模初期階段,今後的硬體投入會朝著升級、換代方向發展。

五、中小企業信息化建設發展趨勢

1、軟體系統需求

2006年財務管理系統、信息安全將是中小企業信息化建設的兩大熱點,財務管理系統的新建、完善、與其他系統的互聯互通成為44.6%企業的重點,信息安全也是近四成企業的建設重點。另外,30%左右的企業將計劃建設客戶關系管理系統、人力資源管理系統、電子商務系統等。

2、硬體產品需求

2006年中小企業對IT硬體保持較高的購買熱情。台式電腦有64.2%的企業意向購買,列印機、筆記本電腦、PC伺服器、網路產品有40%以上的企業打算購買;對信息安全的重視帶動安全產品的需求,35.8%企業計劃購買安全產品。

3、信息服務需求

中小企業的信息服務需求主要集中在指導咨詢、新技術講座,需求比例分別高達63.3%、57.3%,對信息化建設評估、項目監理的需求比例也在20%以上。

4、對IT產品的選購因素

從台式PC機的主要品牌提及率看,性價比較高的國產品牌在中小企業中大受歡迎。調查結果表明,聯想遙遙領先,其次是方正,兼容機排名第三。國外晶牌DELL、HP、IBM的提及率明顯較低。

在PCJ艮務器領域,品牌集中度低於台式電腦領域。IBM和聯想差距不大,二者共同占據中小企業PC伺服器的半邊天:DELL提及率第三,HP第四,二者提及率近30%。在列印機領域,HP、聯想、EPSON是中小企業列印機的三大晶牌,提及率分別為28.5%、17.7%、14.9%。不論企業規模如何,互聯網均是用戶獲取相關信息的最主要渠道。

中小企業在產品購買時比較謹慎。59.2%的企業在決策前會從互聯網上查詢相關信息,貨比三家,努力尋找最優選擇,還有44.7%的企業會直接到市場上詢問比較。當然,廠商或經銷商的推介作用也不容忽視,它能對44.9%的企業購買IT產品產生影響。

統計結果表明,中小企業對價格敏感性降低,采購時「性能比」成為最關注的因素。此外,應用案例參考、技術趨勢分析、廠商/經銷商信息對三成企業的采購過程有影響。

❹ 金融行業信息化發展經歷了哪幾個階段

到上個世紀末為止,我國的金融信息化已經走過20多個年頭,在數萬金融科技工作人員的努力下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從無到有、從有到精、由點及面,初步建成了日趨成熟完整的金融信息體系。在這段發展時期,金融信息化工作形成了以金融企業和行業監管部門為核心的發展模式,即在中國人民銀行、中國證監會、中國保監會等行業監管機構的領導下,各個金融企業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確定金融信息化的發展戰略和實施原則。
我國金融行業信息系統的建立相對於發達國家來講起步較晚,從70年代開始至今盡管只有20多年的短短歷程,但發展速度較快。目前一些大中城市的金融行業信息系統已基本上接近了發達國家80年代中期的水平。計算機進入我國銀行業,最早可追溯到50年代,當時,中國人民銀行引進了蘇聯的電磁式分析計算機,用以進行全國聯行對帳表的工作。但是計算機在我國銀行業的真正發展還是從70年代開始的,因此,我國金融行業信息化的發展大致經歷了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70年代起步階段
從70年代中國銀行引進了第一套理光—8型(RICOH—8)主機系統開始,揭開了我國金融行業信息系統發展的序幕,當時的主要目標是利用計算機處理效率高、准確性強、功能豐富的特點,對銀行的部分手工業務用計算機來進行處理,主要軟體採用COBOL語言編寫,實現了諸如對公業務、儲蓄業務、聯行對帳業務、編制會計報表等日常業務的自動化處理。盡管在當時只在某些地區的某幾個分行著手試點,但是試點的成功為後來的大發展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在這一階段主要的處理方式也是採用離線批處理的方式,解決了大量瑣碎、重復性的勞動。
第二階段——80年代推廣應用階段
80年代我國銀行業相繼引進了日本的M—150、美國IBM公司的436l、4381型主機系統。進一步在大中城市推廣應用各類櫃面業務處理系統,在此基礎上各行分別建立了自己的聯網系統,實現了同城各專業銀行自身間的活期儲蓄通存通兌,基本實現了各專業行、各營業網點之間業務的聯網處理。計算機已應用於銀行門市業務、資金清算業務、金融計劃統計業務、信貸管理等多項業務中。與此同時,1985年中國銀行率先加入了SWIFT環球金融通信網路系統,為我國銀行業電腦化信息系統同國際接軌跨出了堅實的一步。
第三階段——90年代完善提高階段
90年代各大專業銀行信息系統主機紛紛升級,如引進美國IBM公司的大型機ES9000系列主機,用以擴大業務處理范圍、增強業務處理能力。1991年4月1日人民銀行衛星通信系統上電子聯行的正式運行,標志著我國銀行電腦化信息系統進入了全面網路化階段。各大銀行除先後加入人民銀行的電子聯行系統外,在一些大中城市還建立了各種形式的自動化的同城票據交換系統,如同城跑盤清算系統、同城網路清算系統和同城清分機處理系統,在很大程度上解決了我國原來資金清算時間長、可靠性差的問題,使得資金清算在各地之間能高質量、高速度地完成。同時,繼中國銀行之後,其它各大專業銀行也紛紛加入SWIFT系統成為其一員,使國際結算業務的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在人民銀行衛星通信系統上,除了銀行業務的應用外,還開發應用了全國證券報價交易系統,使全國的證券交易形成了一個統一、公平、合理的市場,使計算機在金融業的廣泛應用翻開了嶄新的一頁。隨著應用水平的不斷提高,各級網路系統愈加成熟完善,除了能處理傳統的金融業務外,各行還紛紛推出了90年代國際上流行的新型的自助銀行為客戶提供隨時、隨地、方便、周到的服務,實現了全方位、全開放式、多層次,符合國際慣例經營模式的新型的金融服務體系。由此可見,業務上的應用已基本達到了較為完善的階段,但各大銀行及金融機構仍在不斷努力,開拓新的業務,並重視計算機在管理信息系統中的應用,不斷提高金融電腦化信息系統的應用水平,爭取早日實現理想的決策支持系統。
第四階段——90年代末至今,新時代的到來
從90年代末至今,整個世界進入一個信息技術高速發展的互聯網時代,加之我國已跨入WTO門檻,中國原本就競爭激烈的金融市場,出現了新的競爭格局。
要想取得市場上的優勢,金融企業必須加強客戶關系管理、金融產品創新和加強內部信息化建設,而這三項都與信息技術分不開。金融信息化的意義這時候也並不局限於金融行業本身,而在於金融信息化是整個社會信息化的一個重要部分。隨著電子商務的發展,信息時代對金融企業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把金融企業的支付系統介面接在企業的網上、政府的網上以及各消費者家中的網上。國內的金融企業紛紛觸網,推出網上支付系統。中國銀行率先推出了網上銀行的系列產品。中行的客戶只要擁有一張長城借記卡,再從網上下載中行提供的電子錢包軟體,就可以在網上進行各種操作,包括在網上開展查詢、轉賬、支付和結算等業務。而隨後中國建設銀行總行正式推出了網上銀行業務,接著又開通了網上個人外匯買賣、證券保證金自動轉賬等服務。而招商銀行的「一卡通」及「一網通」網上業務更可謂是先聲奪人。招商銀行的網上業務還包括網上企業銀行、網上個人銀行、網上證券、網上實時支付等功能。擁有招商銀行「一卡通」的客戶,可以享受網上付費、網上購物、銀證轉賬、賬戶轉賬等服務,不必再辦理其它手續。近幾年,信息技術已廣泛滲透到金融經營管理的各個機構、各項業務、各個環節,信息技術的應用水平、網路化和電子商務的鏈接成為衡量「新世界、新金融、新銀行」的一個重要標准。為了趕上潮流,適應WTO形勢下的新競爭格局,中國的金融企業正在加快腳步邁入信息化時代。

資料來源:AMT咨詢公司研究報告

❺ 金融信用信息基礎資料庫的建設情況

企業信用信息基礎資料庫:人民銀行於1997年開始籌建銀行信貸登記咨詢系統,2002年建成地市、省市和總行三級資料庫體系,實現以地市級資料庫為基礎的省內數據共享。該系統主要從商業銀行等金融機構採集企業的基本信息、在金融機構的借款、擔保等信貸信息,以及企業主要的財務指標。在該系統多年運行基礎上,2005年人民銀行啟動銀行信貸登記咨詢系統的升級工作,將原有的三級分布式資料庫升級為全國集中統一的企業信用信息基礎資料庫,在信息採集范圍和服務功能上大大提高。企業信用信息基礎資料庫已經於2006年7月份實現全國聯網查詢。
截至2008年9月底,企業信用信息基礎資料庫收錄企業及其他組織共計1千多萬戶,其中6百多萬戶有信貸記錄。
個人信用信息基礎資料庫:個人信用信息基礎資料庫建設最早是從1999年7月人民銀行批准上海資信有限公司試點開始的。2004年底實現15家全國性商業銀行和8家城市商業銀行在全國7個城市的成功聯網試運行。2005年8月底完成與全國所有商業銀行和部分有條件的農村信用社的聯網運行。經過一年的試運行,2006年1月個人信用信息基礎資料庫正式運行。
截止2008年9月底,個人信用信息基礎資料庫收錄自然人數共計6億多人,其中1億多人有信貸記錄。

❻ 金融信息化建設呈現出哪些新的特點和趨勢

國家信息化委員會作為一個非常設性機構(其主席由通信和信息化部部長擔任),其主要任務是就國家信息化發展的優先領域、信息化建設的法律標準保障等問題進行討論,針對那些關繫到國家信息化建設全局的問題提出一些建 設性意見,並對信息化建設過程中出現的一些問題進行協調。注重信息技術的推廣應用工作,加強電子政務和電子商務建設發展電子商務是信息化建設的一項重要內容另外信息化建設的阻力有1)信息安全問題2)人才培養和數字鴻溝問題3)標准問題總之在國家中央的努力下信息化建設的各項指標會一一實現的!!國家的信息化也將越來越普及!!

閱讀全文

與金融公司信息系統建設情況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廈門象嶼金融控股有限公司法人 瀏覽:260
外幣報表折算中利潤表匯率選擇 瀏覽:848
中利集團與義大利 瀏覽:344
農行理財產品本利豐可靠嗎 瀏覽:144
消費金融公司催收部門組建 瀏覽:307
唯品會金融上海有限公司 瀏覽:196
財務融資包括哪些 瀏覽:987
海口廣發證券電話 瀏覽:701
江蘇省信託公司排名 瀏覽:153
小米股票走勢圖 瀏覽:491
理財收益對比表 瀏覽:977
國美金融貸款屬於正規公司嗎 瀏覽:339
哪個投資理財公司大 瀏覽:84
山東亨利醫葯融資 瀏覽:571
東方證券義烏營業部 瀏覽:634
中信證券南京分公司 瀏覽:326
環保監測上市公司 瀏覽:736
金融服務外包企業的背景 瀏覽:103
外匯下單員靠譜嗎 瀏覽:33
阜陽金融服務之星評選 瀏覽: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