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不得加重消費者責任,限制或排除消費者合法權利
C符合題意,「金融機構不得加重金融消費者責任、限制或者排除金融消費者合法權利,不得減輕、免除本機構損害金融消費者合法權益應當承擔的民事責任」,這表明以上規定維護了消費者的公平交易權;
ABD不合題意,均排除.
故選:C.
Ⅱ 關於銀行業金融機構免除部分服務收費的通知的傳達范圍
請各銀監局將本通知轉發至轄內銀監分局和銀行業金融機構,督促轄內銀行業金融機構執行各項規定。各地銀監局、人民銀行分支機構、政府價格主管部門應加強信息共享,遇特殊情況及時向銀監會、人民銀行和發展改革委報告。
發通知的單位: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中國人民銀行;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
通知發放時間:二〇一一年三月九日
Ⅲ 銀行業金融機構免除34項服務收費的具體項目是什麼
根據銀監發[2011]22號文件要求,從2011年7月1日起,銀行業金融機構免除人民幣個人賬戶的以下服務收費:
(一)本行個人儲蓄賬戶的開戶手續費和銷戶手續費;
(二)本行個人銀行結算賬戶的開戶手續費和銷戶手續費;
(三)同城本行存款、取款和轉賬手續費(貸記卡賬戶除外),「同城」范圍不應小於地級市行政區劃,同一直轄市、省會城市、計劃單列市列入同城范疇。
(四)密碼修改手續費和密碼重置手續費;
(五)通過本行櫃台、ATM機具、電子銀行等提供的境內本行查詢服務收費;
(六)存摺開戶工本費、存摺銷戶工本費、存摺更換工本費;
(七)已簽約開立的代發工資賬戶、退休金賬戶、低保賬戶、醫保賬戶、失業保險賬戶、住房公積金賬戶的年費和賬戶管理費(含小額賬戶管理費);
(八)向救災專用賬戶捐款的跨行轉賬手續費、電子匯劃費、郵費和電報費;
(九)以電子方式提供12個月內(含)本行對賬單的收費;
(十)以紙質方式提供本行當月對賬單的收費(至少每月一次),部分金融消費者單獨定製的特定對賬單除外;
(十一)以紙質方式提供12個月內(含)本行對賬單的收費(至少每年一次),部分金融消費者單獨定製的特定對賬單除外。
然後就是銀行業金融機構未經客戶以書面、客戶服務中心電話錄音或電子簽名方式單獨授權,不得對客戶強制收取簡訊服務費。
Ⅳ 銀監會34項免費令具體內容,有知曉的麻煩告知一下
從2011年7月1日起,銀行業金融機構免除人民幣個人賬戶的以下服務收費:
1、本行個人儲蓄賬戶的開戶手續費和銷戶手續費
2、本行個人銀行結算賬戶的開戶手續費和銷戶手續費
3、同城本行存款、取款和轉賬手續費(貸記卡賬戶除外),「同城」范圍不應小於地級市行政區劃,同一直轄市、省會城市、計劃單列市列入同城范疇。
4、密碼修改手續費和密碼重置手續費
5、櫃台、ATM機具、電子銀行等提供的境內本行查詢服務收費
6、存摺開戶工本費、存摺銷戶工本費、存摺更換工本費
7、已簽約開立的代發工資賬戶、退休金賬戶、低保賬戶、醫保賬戶、失業保險賬戶、住房公積金賬戶的年費和賬戶管理費(含小額賬戶管理費)
8、向救災專用賬戶捐款的跨行轉賬手續費、電子匯劃費、郵費和電報費
9、以電子方式提供12個月內(含)本行對賬單的收費
10、以紙質方式提供本行當月對賬單的收費(至少每月一次),部分金融消費者單獨定製的特定對賬單除外
11、以紙質方式提供12個月內(含)本行對賬單的收費(至少每年一次),部分金融消費者單獨定製的特定對賬單除外
Ⅳ 關於銀行業金融機構免除部分服務收費的通知的通知內容
一、從2011年7月1日起,銀行業金融機構免除人民幣個人賬戶的以下服務收費:
(一)本行個人儲蓄賬戶的開戶手續費和銷戶手續費;
(二)本行個人銀行結算賬戶的開戶手續費和銷戶手續費;
(三)同城本行存款、取款和轉賬手續費(貸記卡賬戶除外);
「同城」范圍不應小於地級市行政區劃,同一直轄市、省會城市、計劃單列市列入同城范疇。
(四)密碼修改手續費和密碼重置手續費;
(五)通過本行櫃台、ATM機具、電子銀行等提供的境內本行查詢服務收費;
(六)存摺開戶工本費、存摺銷戶工本費、存摺更換工本費;
(七)已簽約開立的代發工資賬戶、退休金賬戶、低保賬戶、醫保賬戶、失業保險賬戶、住房公積金賬戶的年費和賬戶管理費(含小額賬戶管理費);
(八)向救災專用賬戶捐款的跨行轉賬手續費、電子匯劃費、郵費和電報費;
(九)以電子方式提供12個月內(含)本行對賬單的收費;
(十)以紙質方式提供本行當月對賬單的收費(至少每月一次),部分金融消費者單獨定製的特定對賬單除外;
(十一)以紙質方式提供12個月內(含)本行對賬單的收費(至少每年一次),部分金融消費者單獨定製的特定對賬單除外。
二、銀行業金融機構未經客戶以書面、客戶服務中心電話錄音或電子簽名方式單獨授權,不得對客戶強制收取簡訊服務費。
三、銀行業金融機構代理國家有關部門或者其他機構的收費,應在辦理業務前,明確告知客戶,尊重客戶對相關服務的自主選擇權。
四、各銀行業金融機構應根據自身業務發展實際情況,主動承擔社會責任,不斷加強內部管理,提高服務質量和水平。
五、各銀行業金融機構要做出統一部署,抓緊開展相關制度、流程、業務系統、賬務系統和賬戶標記的調整和調試工作,做好應急預案和櫃台人員解釋口徑的准備工作,保障各項業務安全、穩定和持續運行。
Ⅵ 關於2011.7.1日銀監會要求銀行免除11類34項服務性收費
一、從2011年7月1日起,銀行業金融機構免除人民幣個人賬戶的以下服務收費:
(一)本行個人儲蓄賬戶的開戶手續費和銷戶手續費;
(二)本行個人銀行結算賬戶的開戶手續費和銷戶手續費;
(三)同城本行存款、取款和轉賬手續費(貸記卡賬戶除外);
「同城」范圍不應小於地級市行政區劃,同一直轄市、省會城市、計劃單列市列入同城范疇。
(四)密碼修改手續費和密碼重置手續費;
(五)通過本行櫃台、ATM機具、電子銀行等提供的境內本行查詢服務收費;
(六)存摺開戶工本費、存摺銷戶工本費、存摺更換工本費;
(七)已簽約開立的代發工資賬戶、退休金賬戶、低保賬戶、醫保賬戶、失業保險賬戶、住房公積金賬戶的年費和賬戶管理費(含小額賬戶管理費);
(八)向救災專用賬戶捐款的跨行轉賬手續費、電子匯劃費、郵費和電報費;
(九)以電子方式提供12個月內(含)本行對賬單的收費;
(十)以紙質方式提供本行當月對賬單的收費(至少每月一次),部分金融消費者單獨定製的特定對賬單除外;
(十一)以紙質方式提供12個月內(含)本行對賬單的收費(至少每年一次),部分金融消費者單獨定製的特定對賬單除外。
二、銀行業金融機構未經客戶以書面、客戶服務中心電話錄音或電子簽名方式單獨授權,不得對客戶強制收取簡訊服務費。
三、銀行業金融機構代理國家有關部門或者其他機構的收費,應在辦理業務前,明確告知客戶,尊重客戶對相關服務的自主選擇權。
四、各銀行業金融機構應根據自身業務發展實際情況,主動承擔社會責任,不斷加強內部管理,提高服務質量和水平。
五、各銀行業金融機構要做出統一部署,抓緊開展相關制度、流程、業務系統、賬務系統和賬戶標記的調整和調試工作,做好應急預案和櫃台人員解釋口徑的准備工作,保障各項業務安全、穩定和持續運行。
對照下,看他們是不是違規。
Ⅶ 中國銀監會 中國人民銀行 國家發展改革委 關於銀行業金融機構免除部分服務收費的通知
借記卡掛失是要收費的,一般是收10元。補卡是免費的。借記卡卡密碼重置,修改密碼,網銀的補發證書,重置網銀登陸密碼都是免費的。現在大多銀行都不敢亂收費了,興業銀行因為收費問題據說是被罰了二百多萬。
Ⅷ 該金融機構可用什麼變數來免除其資產負債表的利率風險
一個國家在擁有大量負債的情況下,擁有一定的儲備和一個國家在沒有負債的情況下擁有儲備是不可同日而語的。中國人在看到我們擁有巨大外匯儲備的同時,也應該看到我們擁有巨大的外資負債,這一點往往為媒體所忽略,這也是中國平分外匯儲備等民粹主義聲音迭起的原因所在。另外,有人認為中國只需要三個月進口的外匯儲備,這更是無稽之談,因為拋開整個國際投資頭寸表,而只談外匯儲備是毫無意義的。 現在有人認為中國是「國富民窮」,其根據就是中國有著巨額外匯儲備。這種說法完全無道理。外匯儲備與對外金融凈資產是兩個不同概念,如果用對外金融凈資產的概念考察中國是否富裕肯定更合適,而對外金融凈資產17 907億,顯然遠低於外匯儲備的數量。 國家外匯管理局公布了2010年末中國國際投資頭寸表。統計顯示,2010年末中國對外金融資產41 260億美元,對外金融負債23 354億美元,對外金融凈資產17 907億美元。新的統計方式雖然日趨合理准確,但外商在華資產仍可能被低估,與此同時中國所謂外匯過多的說法也可以得到部分澄清。 ■ 外商在華資產曾被低估 在最新的統計中,外匯局將外商投資企業歸屬外方的未分配利潤和已分配未匯出利潤,進行計算納入,並對對外直接投資(FDI)規模進行了市場重估值。實際上,對於FDI的統計,國際通行的方式早就是按照市場價值法,由於中國的外商直接投資的企業大多未上市,沒有據以計算的市場價值標准,一直採用歷史成本法,這就忽略了外商在華資產的巨大增值部分,因此低估了中國的海外負債,進而高估了中國的對外凈資產。 另外,從國際投資頭寸表的細分內容來看,向上修正的主要原因最有可能是境內外母子公司間的相互貸款。人民幣升值預期這么強,境外美元的貸款利率又這么低,有國際業務往來的公司,都傾向於增加弱勢貨幣作為負債。套匯、套利的雙重動力,導致中國企業對來自境外的負債大增,這也是中國對外負債增加的一大原因。 ■ 中國資產收益不好 自2005年外匯局首次發布國際投資頭寸表資金,中國海外資產以低收益外匯儲備資產為主的格局,以及對外負債以高成本FDI為主的格局,一直沒有得到根本改善。在資產中,儲備資產佔了71%;在負債中,外國直接投資佔了63%,恰成對照。儲備資產的收益大約在3%至5%,而外國直接投資在中國的收益即使保守估計也在20%。如此算來,2.9萬億美元的儲備資產年收益約870億美元,1.47萬億美元的外國直接投資的年收益為2940億美元,差距很大。這導致中國雖然是對外凈債權國,但海外資產凈收益規模卻持續低迷。 按照理想情況,凈國際投資頭寸持續為負的國家,經常項目中的「收益」為負,反之為正。但實際情況千差萬別,美國的凈國際投資頭寸從1986年開始就轉為負值,但其經常項目中的「收益」卻始終為正,且規模不斷擴大,與此相反,中國的凈國際投資頭寸雖然多年一直為正,但經常項目中的「收益」卻並不樂觀,「收益」規模遠遠小於美國。 以上情況往往為人詬病,其實是毫無道理的。首先,一個國家在資本流入或流出上的損益並不能完全通過國際投資頭寸表顯示出來。如果只按國際投資頭寸表來計算,那所有的國家都應該爭當資本輸出國,而拒絕引入外資;實際情況正好相反,因為引入外資會得到很多在國際投資頭寸表難以顯示的收益,這才是真實情況。另外,中國的對外資產以外匯儲備為主,流動性和可控性較強;負債以來華直接投資為主,穩定性較強。這種結構有利於防範金融風險,對中國的金融穩定具有積極作用,這些也應該考慮到。 其次,外匯儲備與國家收入是兩碼事,中央銀行保管外匯儲備充當的只是當鋪兼保管員的角色,央行就相當於「典當行」。只不過他們從事的不是普通的物品典當生意,而是專門典當貨幣,也就是顧客將外幣典當成人民幣。目前,央行這個「典當行」做的是賠本買賣。外匯與財政收入是兩碼事,典當行老闆可以將顧客的汽車開出去跑幾圈,但是你不能說這個汽車就屬於典當行老闆,倉管員也可以臨時使用倉庫里的東西,但你拿到家裡去則不行,我們的央行也是一樣。我們現在確實有很大的外匯儲備,但是我們不能將他當財政收入使用,央行必須保證外商投資者和本國的外貿企業隨時可以進行贖當,央行只擁有對外匯短暫支配權,不擁有最終支配權。 中國的外匯儲備構成以FDI為主,在國際資本流動中,FDI往往被認為是相對穩定的、非投機性的。但這只適合和平時期,一旦遇到經濟危機和社會危機FDI仍然會撤退,20世紀拉美金融危機和亞洲金融危機發生時期,FDI都掀起過撤出浪潮。對於國家國際收支的安全考量來說,這是一個不得不考慮的「黑天鵝」。 ■ 國際板可能導致中國外匯儲備大損 現在中國正在積極創建國際板,並試圖允許更多外商在中國的公司直接上市。如果國際板最終成行,這將是FDI在中國獲得高溢價的最佳市場,如果沒有國際板,那外商投資除了匯出的利潤之外,其餘大部分資產早晚會成為貶值資產或是沉沒資產,而有了國際板外商投資就會成為溢價資產,這種情況在資產負債表上也許短期內不能完全顯示出來,但最終清算的時候就顯示出來了,這將從根本上導致中國外匯儲備大大縮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