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投資金融 > 金融機構的改革方向

金融機構的改革方向

發布時間:2021-08-05 14:02:18

①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金融機構體系變化的原因及未來的發展趨勢

金融機構體系變化:大一統的金融百貨公司——分業經營——混業經營趨勢
原因:金融市場不成熟,監管不完善,機構內控制度有待改善、實力不強、抗風險能力弱。
有混業的趨勢是因為:國家趨勢的金融全球化,監管一體化,金融自由化,金融創新,等。

② 如何進行金融體制改革

一是結合國情。中國金融改革已走到深層次階段,利率市場化將成為一場不可避免的攻堅戰。縱觀世界各國利率市場化進程,總體上可以分為「外生推動型」和「內生演進型」,其中既有美國、日本等國家的成功案例,也存在一些國家的敗局。我國利率市場化改革既需要依靠政府自上而下的推動,同時也需要制度、習俗、慣例等「內生」條件的共同作用。「摸著石頭過河」是一個有效方法,中國金融體制改革要取得成功,應考慮中國的實際國情,構建配套的宏觀環境、市場機制、監管制度以及微觀主體,探索一條有中國特色的利率市場化改革之路。
二是大膽創新。當前中國金融存在的一個主要問題在於金融資源錯配,進而造成市場結構失衡。要打破困局,必須大膽創新,形成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的金融制度體系與架構。黨的十八大指出,要深化金融體制改革,加快發展多層次資本市場。發展多層次資本市場,需要從多方面改革創新:比如,改變大銀行壟斷格局,為民營金融機構、小微金融機構提供政策性支持;突破中小企業股權交易的制度障礙,積極探索區域性股權市場的發展模式,打破區域分隔界限,拓寬中小型及科技創新型企業融資渠道;利用大數據平台,整合互聯網金融、傳統銀行的優勢資源,實現金融生態多樣化,給實體經濟的發展帶來新的活力;創新金融監管模式,等等。
三是以人為本。
一方面應推廣普惠性金融理念。發展普惠金融,首要解決的就是小微企業融資難問題,增加小微企業金融服務內生供給是關鍵。要充分發揮市場內生性力量的作用,鼓勵民間資本發起設立與小微企業平等對接的地方性中小金融機構;完善對小微企業金融服務的差異化監管與考核政策,在財稅政策方面給予適當的風險補償;進一步改進完善融資擔保服務等多種金融機制,擴大金融服務供給的覆蓋面。
另一方面要發揮好政府作用。在以商業金融體系為主導的前提下,打造政策性金融體系,才能讓金融改革真正惠及民生,服務百姓。打造政策性金融體系,可從多方面入手:發揮好現有政策性金融機構在城鎮化中的重要作用,同時研究建立城市基礎設施、政策性金融機構,讓政策性資金和市場資金形成合力,加強大病醫保領域的政策性金融支持力度,切實解決人民群眾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的突出問題;加大對邊遠貧困地區農業開發、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公共服務設施建設和新型城鎮化發展的中長期信貸支持力度,著力做好農業轉移人口的綜合性金融服務。

③ 金融機構體系的發展趨勢是什麼

前瞻產業研究院《中國資產管理行業市場前瞻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 前瞻》對金融機構,提升銀行資管客戶忠誠度提出三條建議。
策略一:加快推出優質理財產品,縮短與它行同類產品推出的時間間隔,力求能夠「領先」市場推出。
策略二:目前,許多銀行在對客戶的細分中主要以客戶資產總額和對銀行的利潤貢獻度來考慮,容易造成對客戶自身金融需求的忽視。對此,需要引進目標客戶動態檔案跟蹤管理制度,加強對客戶生命周期、風險偏好等細分變數的關注度,對穩定固有客戶群、提高綜合回報率有著不可小覷的積極作用。
策略三:這是銀行致力於發展客戶關系的最高境界。客戶經理是傳播銀行服務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徑。客戶信賴銀行,首先從信賴為其服務的客戶經理開始。

④ 中央銀行獨立性的改革方向

人民銀行的歷史,可以追溯到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1931年11月7日,在江西瑞金召開的「全國蘇維埃第一次代表大會」上,通過決議成立「中共蘇維埃共和國國家銀行」(簡稱蘇維埃國家銀行),並發行貨幣。從土地革命到抗日戰爭時期一直到中華人民共和國誕生前夕,人民政權被分割成彼此不能連接的區域。各根據地建立了相對獨立、分散管理的根據地銀行,並各自發行在本根據地內流通的貨幣。1948年12月1日,以華北銀行為基礎,合並北海銀行、西北農民銀行,在河北省石家莊市組建了中國人民銀行,並發行人民幣,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的中央銀行和法定本位幣。

中國人民銀行成立至今的五十多年,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在體制、職能、地位、作用等方面,都發生了巨大而深刻的變革。

一、中國人民銀行的創建與國家銀行體系的建立(1948--1952年)

1948年12月1日,中國人民銀行在河北省石家莊市宣布成立。華北人民政府當天發出布告,由中國人民銀行發行的人民幣在華北、華東、西北三區的統一流通,所有公私款項收付及一切交易,均以人民幣為本位貨幣。1949年2月,中國人民銀行由石家莊市遷入北平。1949年9月,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組織法》,把中國人民銀行納入政務院的直屬單位系列,接受財政經濟委員會指導,與財政部保持密切聯系,賦予其國家銀行職能,承擔發行國家貨幣、經理國家金庫、管理國家金融、穩定金融市場、支持經濟恢復和國家重建的任務。

在國民經濟恢復時期,中國人民銀行在中央人民政府的統一領導下,著手建立統一的國家銀行體系:一是建立獨立統一的貨幣體系,使人民幣成為境內流通的本位幣,與各經濟部門協同治理通貨膨脹;二是迅速普建分支機構,形成國家銀行體系,接管官僚資本銀行,整頓私營金融業;三是實行金融管理,疏導游資,打擊金銀外幣黑市,取消在華外商銀行的特權,禁止外國貨幣流通,統一管理外匯;四是開展存款、放款、匯兌和外匯業務,促進城鄉物資交流,為迎接經濟建設做准備。到1952年國民經濟恢復時期終結時,中國人民銀行作為人民共和國的國家銀行,建立了全國垂直領導的組織機構體系;統一了人民幣發行,逐步收兌了解放區發行的貨幣,全部清楚並限期兌換了國民黨政府發行的貨幣,很快使人民幣成為全國統一的貨幣;對各類金融機構實行了統一管理。中國人民銀行充分運用貨幣發行和貨幣政策,實行現金管理,開展「收存款、建金庫、靈活調撥」,運用折實儲蓄和存放款利率等手段調控市場貨幣供求,扭轉了新中國成立初期金融市場混亂的狀況,終於制止了國民黨政府遺留下來的長達二十年之久的惡性通貨膨脹。同時,按照「公私兼顧、勞資兩利、城鄉互助、內外交流」的政策,配合工商業的調整,靈活調度資金,支持了國營經濟的快速成長,適度地增加了對私營經濟和個體經濟的貸款;便利了城鄉物資交流,為人民幣幣值的穩定和國民經濟的恢復與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

二、計劃經濟體制時期的國家銀行(1953--1978年)

在統一的計劃體制中,自上而下的人民銀行體制,成為國家吸收、動員、集中和分配信貸資金的基本手段。隨著社會主義改造的加快,私營金融業納入了公私合營銀行軌道,形成了集中統一的金融體制,中國人民銀行作為國家金融管理和貨幣發行的機構,既是管理金融的國家機關又是全面經營銀行業務的國家銀行。

與高度集中的銀行體制相適應,從1953年開始建立了集中統一的綜合信貸計劃管理體制,即全國的信貸資金,不論是資金來源還是資金運用,都由中國人民銀行總行統一掌握,實行「統存統貸」的管理辦法銀行信貸計劃納入國家經濟計劃,成為國家管理經濟的重要手段。高度集中的國家銀行體制,為大規模的經濟建設進行全面的金融監督和服務。

中國人民銀行擔負著組織和調節貨幣流通的職能,統一經營各項信貸業務,在國家計劃實施中具有綜合反映和貨幣監督功能。銀行對國有企業提供超定額流動資金貸款、季節性貸款和少量的大修理貸款,對城鄉集體經濟、個體經濟和私營經濟提供部分生產流動資金貸款,對農村中的貧困農民提供生產貸款、口糧貸款和其他生活貸款。這種長期資金歸財政、短期資金歸銀行,無償資金歸財政、有償資金歸銀行,定額資金歸財政、超定額資金歸銀行的體制,一直延續到1978年,期間雖有幾次變動,基本格局變化不大。
三、從國家銀行過渡到中央銀行體制(1979--1992年)

1979年1月,為了加強對農村經濟的扶植,恢復了中國農業銀行。同年3月,適應對外開放和國際金融業務發展的新形勢,改革了中國銀行的體制,中國銀行成為國家指定的外匯專業銀行;同時設立了國家外匯管理局。以後,又恢復了國內保險業務,重新建立中國人民保險公司;各地還相繼組建了信託投資公司和城市信用合作社,出現了金融機構多元化和金融業務多樣化的局面。

日益發展的經濟和金融機構的增加,迫切需要加強金融業的統一管理和綜合協調,由中國人民銀行來專門承擔中央銀行職責,成為完善金融體制、更好發展金融業的緊迫議題。1982年7月,國務院批轉中國人民銀行的報告,進一步強調「中國人民銀行是我國的中央銀行,是國務院領導下統一管理全國金融的國家機關」,以此為起點開始了組建專門的中央銀行體制的准備工作。

1983年9月17日,國務院作出決定,由中國人民銀行專門行使中央銀行的職能,並具體規定了人民銀行的10項職責。從1984年1月1日起,中國人民銀行開始專門行使中央銀行的職能,集中力量研究和實施全國金融的宏觀決策,加強信貸總量的控制和金融機構的資金調節,以保持貨幣穩定;同時新設中國工商銀行,人民銀行過去承擔的工商信貸和儲蓄業務由中國工商銀行專業經營;人民銀行分支行的業務實行垂直領導;設立中國人民銀行理事會,作為協調決策機構;建立存款准備金制度和中央銀行對專業銀行的貸款制度,初步確定了中央銀行制度的基本框架。

人民銀行在專門行使中央銀行職能的初期,隨著全國經濟體制改革深化和經濟高速發展,為適應多種金融機構,多種融資渠道和多種信用工具不斷涌現的需要,中國人民銀行不斷改革機制,搞活金融,發展金融市場,促進金融制度創新。中國人民銀行努力探索和改進宏觀調控的手段和方式,在改進計劃調控手段的基礎上,逐步運用利率、存款准備金率、中央銀行貸款等手段來控制信貸和貨幣的供給,以求達到「宏觀管住、微觀搞活、穩中求活」的效果,在制止「信貸膨脹」、「經濟過熱」、促進經濟結構調整的過程中,初步培育了運用貨幣政策調節經濟的能力。

四、逐步強化和完善現代中央銀行制度(1993年至今)

1993年,按照國務院《關於金融體制改革的決定》,中國人民銀行進一步強化金融調控、金融監管和金融服務職責,劃轉政策性業務和商業銀行業務。

1995年3月18日,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國人民銀行法》,首次以國家立法形式確立了中國人民銀行作為中央銀行的地位,標志著中央銀行體制走向了法制化、規范化的軌道,是中央銀行制度建設的重要里程碑。

1998年,按照中央金融工作會議的部署,改革人民銀行管理體制,撤銷省級分行,設立跨省區分行,同時,成立人民銀行系統黨委,對黨的關系實行垂直領導,幹部垂直管理。

2003年,按照黨的十六屆二中全會審議通過的《關於深化行政管理體制和機構改革的意見》和十屆人大一次會議批準的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將中國人民銀行對銀行、金融資產管理公司、信託投資公司及其他存款類金融機構的監管職能分離出來,並和中央金融工委的相關職能進行整合,成立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同年9月,中央機構編制委員會正式批准人民銀行的「三定」調整意見。12月27日,十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六次會議審議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國人民銀行法(修正案)》。

有關金融監管職責調整後,人民銀行新的職能正式表述為「制定和執行貨幣政策、維護金融穩定、提供金融服務。」同時,明確界定:「中國人民銀行為國務院組成部門,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中央銀行,是在國務院領導下制定和執行貨幣政策、維護金融穩定、提供金融服務的宏觀調控部門。」這種職能的變化集中表現為「一個強化、一個轉換和兩個增加」。

「一個強化」,即強化與制定和執行貨幣政策有關的職能。人民銀行要大力提高制定和執行貨幣政策的水平,靈活運用利率、匯率等各種貨幣政策工具實施宏觀調控;加強對貨幣市場規則的研究和制定,加強對貨幣市場、外匯市場、黃金市場等金融市場的監督與監測,密切關注貨幣市場與房地產市場、證券市場、保險市場之間的關聯渠道、有關政策和風險控制措施,疏通貨幣政策傳導機制。

⑤ 當今國際貨幣體系存在的問題和未來改革方向

首先就是國際貨幣體系的缺陷表現在三個方面,一個是世界儲備貨幣超額發行,98年和06年相比較,美國、歐洲、日本嚴重地超發過比,由於全球低利率政策,不斷降息,特別是911之後,各個國家多採取低利率政策,導致貨幣供應量非常多。另外就是伴隨著金融創新的不斷升級,使得金融產品它的替代性增加,還有金融機構,創新性的機構它的融資渠道增加,種種原因導致了全球流動性泛濫。 流動性泛濫之後,因為美國是國際金融中心,它具有比較強的金融資產的管理效應,所以就導致全球的國際資本,包括中國,甚至包括一些欠發達國家,就是拿著發達國家資金的國家,他們的資金都反流到美國,為美國的貿易赤字和財政赤字提供融資,這就形成了一個全球經濟不平衡,最根本的原因就是美元霸權,而美元霸權地位是國際貨幣體系一個核心的內容,也恰恰因為美元的大量發行,大量的資金流入美國,使得美元出現大幅度的貶值。 金融監管為什麼又能找到美國的罪過呢?是因為美國它是通過二戰之後與英國之間的博弈,搶奪了國際貨幣體系的制定權,它對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不作為,對國際金融創新體系的不監管,是由它的不作為導致的。 現在的國際貨幣體系,是一個沒有秩序的體系。 我們國家設計的改革的方向是最完美的,是世界統一的單一的貨幣,但是這個能否實現我們還不清楚,但是當前我們應該加強美元發行的監管,換言之,就是在倫敦峰會上各國首腦提出的對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功能的強化,讓他去監管美元的發行。但是我認為國際貨幣體系的監管任重道遠,我們作為一個發展中國家,在金融危機的沖擊下損失很多,用超主權的貨幣替代主權貨幣,並且獲得了一些發展中國家的呼應,像巴西、印尼等高管的回應。 再從技術層面上來說,改革還存在一些障礙性的東西。政治上的障礙,意識形態的不一致,即得利益肯定是想方設法來維護它的利益。但是從技術層面上來說,它的獲得是有慣性的。從價值手段上來說,它是需要建立信用,建立一套規則,這都是需要時間的,還有就是從美元和英鎊過程當中,是需要政府精心策劃的,美元替代英鎊成為主要貨幣,是美國藉助於懷特計劃、馬歇爾計劃,通過這么一個機構奠定了美元的基礎,通過馬歇爾計劃,對歐洲施予援助,使得美元的流通域不斷擴大,這才使得美元在國際貨幣體系當中奠定了基礎,也正因為它的這個基礎,所以美國又通過金融規則的制定權,維護了整個國際金融體系,構建了整個國際金融大廈。 對國際貨幣的體系改革還有一個問題,緊接著一個問題是特別提款權,是一個人造的貨幣,它受制於美國,從它的價值構層來說,把人民幣紀如SDR這個籃子裡面,必須要修改國際貨幣基金的第四條款,這個必須要得到投票權的85%的同意,但是我們看一下美國的投票權是16.77%。當我們侵犯美國權利的時候,美國肯定不能投贊成票,沒有美國的贊成票,所有的改革都是白搭的。 關於這個國際貨幣體系諸多的缺陷,我們中國起了什麼作用呢?2005年我們舉行的20國集團財長與央行行長首次把國際貨幣體系改革提到了一個議事日程等等,中國行長提出來的國際化,金融它的必須是服務於實體經濟,強的貨幣需要強的金融,強的金融需要強的貨幣體系。總而言之一句話,中國金融崛起是必然的趨勢,中國人民幣的國際化也是我們目標,但是一定要走穩中國金融崛起之路。

⑥ 中國金融業將迎來重大改革了嗎

據報道,11月12日,外媒稱,中國金融業將迎來重大改革,外國投資者投資證券、銀行、保險等領域的投資比例,最遲在五年後將取消所有限制。這意味著外資期待已久的金融領域市場准入問題將得到解決。

分析人士表示,經過這么多年的改革開放和發展,中國經濟的質量、實力和抗風險能力等都有極大的改善和提升,所以我們現在更有信心應對更激烈的挑戰,不再懼怕外資的競爭!

希望中國金融行業的改革可以促進經濟的發展!

⑦ 我國金融體系改革的目標是什麼

我國金融體系改革的目標就是建立適應市場經濟發展的多種金融機構並存的商業銀行體系。

還可以參考一下:
http://fol.math.s.e.cn/yjzy/content/content.php?id=70&tb=hbjr金融發展理論與我國金融體系改革

⑧ 中國今後金融業改革方向

我國金融業下一步的改革方向將從股份制改革轉為公司內部治理,增強核心競爭力,使我國金融業能夠順利渡過難關,穩定快速地發展。
目前全球金融危機對中國金融的沖擊有限,中國的金融業目前的資本充足率處在歷史的高點,為應對這場危機,做了最好的准備。
中國金融業的改革要經受經濟周期、人民幣逐步可兌換,和逐步推進利率市場化三大考驗。現在經濟周期的考驗已經開始了,如果金融業成功地經受住了經濟周期的考驗、人民幣逐步可兌換的考驗和利率市場化的考驗,金融業的改革就成功了!雖然美國的金融危機造成了政府注資、政府控股和國有化,使一些人對市場經濟產生了懷疑,但是中國的改革,還要堅定不移地走市場經濟的道路。
中國金融業的改革發展,必須始終堅持以下四點:一是必須始終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遵循市場經濟的基本規律,從經濟社會發展全局和我國具體國情出發,思考、研究和解決金融領域的重大問題,堅定不移地走有中國特色的金融改革開放發展道路;二是必須始終堅持以人為本的科學理念,統籌兼顧好各項宏觀調控目標之間的關系,在努力維護人民幣幣值穩定的同時,促進經濟增長、充分就業和國際收支平衡;三是必須始終注重提高金融工作特別是金融調控的預見性、科學性和有效性,正確處理金融改革、發展與穩定的關系,凝聚各方對金融宏觀調控和推進改革開放的高度共識;四是必須始終堅持與時俱進、開拓創新,不斷研究我國金融業改革開放發展中的新情況、新問題,探索新手段,以改革創新的辦法解決制約我國金融業可持續發展的根本性問題,推動金融業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⑨ 金融監管體制的改革方向

為了使我國的監管體制更好地適應金融業發展的需要,應著重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更新金融監管理念。在世界金融全球化、集團化趨勢日益明顯的背景下,我國傳統的金融監管理念應該有所更新,也就是要由嚴格限制金融機構的經營業務和經營行為向促進金融業競爭、促進金融混業經營的方向轉變,由限制金融機構的合並轉向鼓勵金融機構之間的聯合。特別是,在從金融分業經營到混業經營的轉變過程中,必然會出現許多的金融創新,所以,金融監管當局應該早做准備,未雨綢繆。
二是改進金融監管方式。這方面的重點是要實現由靜態監管向動態監管的轉變,時刻關注、控制、防範和化解金融機構的風險。首先,要將金融監管的重心由「合規」監管轉向「合規與風險」並重監管。其次,監管機構應改變過去那種只注重「事後化解」或者只注重特定時點上的資產狀況的做法,逐步做到注重「事前防範」、隨時化解風險。第三,鼓勵金融機構改善其內部控制體系,消除經營中存在的違規、違紀現象,提高其防範風險的意識;同時,提高員工的素質,盡快掌握現代化的監管技術和方法,提高整體風險防範能力。最後,加強信息披露,監管當局應該按照市場原則監督金融機構,在審批的基礎上,加強信息披露,強化對金融機構的市場約束力。
三是完善金融監管體系。一方面,要進一步加強中國人民銀行、銀監會、證監會、保監會的獨立性,加大對違規機構及時發現、查處的力度;另一方面,在當前「分業經營、分業監管」的背景下,進一步強化監管機構之間已建立的高層定期會晤制度,經常就一些重大問題進行磋商、協調;再一方面,對業務交叉領域和從事混業經營的金融集團,實施聯合監管,建立監管機構之間的信息交流和共享機制。
四是加強跨境金融監管的合作。根據巴塞爾協議的相關規定,對於跨境銀行,母國監管當局和東道國監管當局應該進行合理的監管分工和合作。因此,我國應積極參加金融監管的國際性組織,廣泛開展與相關國家的監管機構的雙邊及多邊合作。我國可從國際交流與合作中學習國際上有效的監管經驗與具體方法。

閱讀全文

與金融機構的改革方向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成都豐程鼎業是非法融資嗎 瀏覽:894
期貨量價時空理論 瀏覽:247
2015年香港平均匯率 瀏覽:560
騰訊通理財基金取出凈值如何算 瀏覽:95
淘寶客以什麼方式獲取傭金 瀏覽:624
薛瑞鋒興業信託 瀏覽:432
5倍股票杠桿利率 瀏覽:646
股票補一檔 瀏覽:264
保險公司理財可靠嗎 瀏覽:552
文化企業融資租賃案例 瀏覽:769
北京長峰股份有限公司 瀏覽:605
中國財富傳媒集團面試 瀏覽:571
公司金融te 瀏覽:500
單位開設外匯賬號百科 瀏覽:866
印度尼西亞外匯清算所是 瀏覽:103
潞安集團暖氣 瀏覽:968
雄安融資爆倉 瀏覽:339
證券交易通常都必須 瀏覽:611
金融招聘公司 瀏覽:62
釩產品價格 瀏覽:6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