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如何做好新形勢下的「三農」金融服務
「三農」工作關系國計民生,歷來是黨和國家各項工作的重中之重。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對全面加快農村改革做出了一系列重要部署,對於加強和改善「三農」金融服務提供了新機遇,提出了新要求。但也要看到,「三農」金融服務仍然是我國金融服務中比較薄弱的地帶,「三農」金融發展中仍存在不少兩難問題。筆者認為,做好新形勢下的「三農」金融服務,必須處理好以下幾個關系問題,努力把「三農」金融服務提高到一個新水平。
首先,要處理好商業化經營與社會責任的關系,這是困擾「三農」金融服務的根本問題。筆者認為,金融機構服務「三農」應該堅守兩個底線:一個是黨和國家要求的社會責任底線。金融機構特別是國有控股的金融機構開展「三農」金融服務,是履行國有資本意志的必然要求,不能單純地追求利潤最大化,風險偏好也要建立在履行社會責任的基礎上。另一個是商業化經營要求的保本底線。實踐證明,不計成本、不講風險地服務「三農」,會挫傷金融機構的積極性,也會削弱金融機構的長期服務能力。
金融機構在服務「三農」過程中,應當將這兩個底線有機地統一起來。一是堅持以發展帶動服務「三農」能力提升。金融機構要積極探索商業化服務「三農」的新路子,寓服務於發展之中。二是努力尋求商業化經營和踐行社會責任的結合點與平衡點。在對外服務上,金融機構要積極運用商業金融模式支持政策性、公益性強的「三農」發展事業;在考評機制設計上,金融機構在考核基層機構點均、人均業務量和效益時,可探索加入對服務「三農」社會責任相關指標的考量,引導金融機構積極主動地服務「三農」。三是樹立和增強「雪中送炭」的責任感。比如,在西藏、新疆等老少邊窮地區,雖然經營成本較高,但當地群眾對金融服務的需求和願望仍然較強,金融機構應堅持在這些地區設立多種服務網點,以發揚和體現社會責任感和擔當精神。
其次,要處理好關於統籌管理和放權搞活的關系。「三農」客戶具有受自然條件影響大、區域差異顯著、信息不對稱等特徵,難以與一些金融機構過於集約化的經營體制相適應,這就要求金融機構妥善處理好統籌管理和放權搞活的關系,以進一步貼近市場、貼近「三農」,提高「三農」金融服務的效率。
一是釐清各級機構的職能分工。金融機構要深入基層、員工和客戶,理清哪些事項需要總部統籌管理,哪些需要放權到分支機構,在此基礎上合理確定各級機構的經營管理許可權。二是積極穩妥地推動適度簡政放權。金融機構可以採取「試點-評估-優化-推廣」的方式,做到既放權於基層,縮短管理和決策鏈條,又「放而不亂」、風險可控。三是要做好管控引導。在具體經營事項交由分支機構負責的同時,金融機構總部也要切實加強管理、督導,形成服務「三農」的整體合力。
第三,要處理好業務發展與風險控制的關系。能不能科學而藝術地把握好業務發展和風險管理的平衡點,是決定「三農」金融服務成敗的關鍵,最能考驗出金融機構的服務能力和管理水平。應注意把握以下幾點:
一是要堅守「三農」業務發展的風險底線。金融機構在服務「三農」的過程中,必須始終綳緊風險控制這根弦,堅持底線思維,任何時候都要將不良貸款控制在能「承受」范圍內。二是適度提高對「三農」業務的風險容忍度。金融機構應通過優化調整經濟增加值、內部轉移定價等管理考核指標,打消基層機構服務「三農」的顧慮。監管部門也應堅持差別監管,適當放寬「三農」業務不良貸款等考核指標的監管標准。三是切實加強「三農」業務專業化風險管控能力。這是應對「三農」金融業務風險大的根本之道。
第四,要處理好資源投入和效益產出的關系。現階段,農村金融資源投入大、經營成本高、效益產出低的問題仍比較突出,一定程度上影響了金融機構對「三農」和縣域市場增加資源投入的積極性。解決這個問題,需要多方努力。
一方面,金融機構要以戰略眼光來審視和衡量「三農」金融業務。金融機構要從近景、中景、遠景等不同角度進行對比分析,發掘「三農」業務的戰略價值和長期效益,做好資源投入的總體規劃。另一方面,要積極營造有利於增加農村金融資源投入的外部環境。各級政府應當進一步完善和落實好對農村金融服務的各類財稅、保險、貨幣和監管政策支持,強化正向激勵。
此外,在發展創新型「三農」金融業務方面,一是要推動服務模式創新。重點是要強化城鄉聯動、行司聯動、境內外聯動,提供信貸、發債、票據、租賃、理財、保險等跨領域金融服務,構建新型綜合化農村金融服務新模式。二是要推動產品創新。近年來,「三農」金融產品創新聚焦在破除農村抵押擔保瓶頸上。農業銀行在這方面也進行了積極探索,2009年推出了林權抵押貸款,近三年來累計投放林權抵押貸款172億元。2014年,農行又率先在同業中推出《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抵押貸款管理辦法》,受到了廣大農民的歡迎。三是要推動技術創新。當前要著力把互聯網金融的理念、技術和產品運用到「三農」金融服務中。
② 網交所互聯網金融平台,三農金融項目都包括哪些
每個人都需要來自他人的掌聲為他人喝彩是每個人的責任
③ 農行互聯網金融服務「三農」怎麼干
要把握好互聯網金融服務「三農」的方向和重點,突出「三農」金融服務主業,擴大普惠金融覆蓋面,通過運用互聯網和大數據技術,把更多的「三農」業務搬至網上,破解「三農」融資難、融資貴以及農產品進城等問題,讓更多的「三農」客戶使用農行產品、融入農行網路、享受農行互聯網金融服務。
在這個過程中,要緊扣三條主線:
◆ 一是基礎金融服務,通過互聯網化升級改造,把「金穗惠農通」服務點打造成多功能的互聯網金融服務「三農」重要節點;
◆ 二是最具重要性的線上融資服務,在加快對傳統農戶貸款標准化、線上化改造的基礎上,批量化、規模化地為農村廣大客戶提供貸款,解決農戶貸款面臨的成本、效率、風險等問題;
◆ 三是電商金融服務,這是農行互聯網金融服務「三農」的重要補充,一定要有清晰的定位,做出農行特色。
要積極穩妥推進互聯網「三農」融資服務。要堅持商業銀行信貸業務運作基本原理,用互聯網手段選好戶、把好度、控好險。
要從品牌、系統、制度等方面著手,統一全行互聯網「三農」融資服務品牌,建設好互聯網服務「三農」融資資料庫,構建一整套與之相適應的信貸制度體系,做好融資服務整體設計。
要鼓勵各行開拓思路、勇於探索、積極創新,做出特色和品牌,形成百花齊放的良好局面。
要前瞻防控好互聯網金融風險,建立一套有「三農」特色的互聯網金融風險管控機制。
④ 作為三農互聯網金融服務企業應如何服務三農
日前,國務院會議提出鼓勵互聯網金融發展,並且對接小微企業和三農領域發展,我認為是將是具有非常非常深遠意義的。在中國的普惠金融實踐中,積極運用大數據、物聯網、移動互聯網、雲計算等技術,積極服務中國廣大的三農工作,已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三農能力建設是互聯網金融發展關鍵點
互聯網金融看似和三農比較遙遠,但其實又非常貼切。解決幾億經濟活躍的農戶和一些貧困農戶的實際問題,我們認為有三個問題值得關注。
第一個問題,是資金獲取問題。過去很多金融機構講,遠離農村市場可能有各種各樣的原因。現在農村金融創新需要錢,錢從哪裡來這是一個問題?農村市場如何成為一個有效的市場?
在獲取資金方面,互聯網金融有得天獨厚的優勢。一邊是農村農戶優良資產,能夠由我們做好甄別信用。在信用甄別以後,他們這種小額分散的幾千、幾萬的優質資產,可以通過互聯網金融P2P方式和理財者對接。
都市的理財者把可以小額的資金通過P2P借給農戶。這種方式可以把資金打得很散,甚至一百塊錢都可以。這是一種商業的、可持續的模式,理財者可以獲得7%至11%甚至更高的回報。從它的期限來看。有的種植、養殖項目長達9個月時間,有的長達一年甚至更長時間,但這種方式確實可以對接成本較低的資金。
其實當年國開行也曾面向農村市場,做這種批發資金,但是它的基礎成本可能高達8.5%。而且這些錢從國開行開始一層一層的滲透,到最基層的農戶手裡,可能成本更高。
但今天商業性P2P卻可以達到8%至12%的回報幫助同樣的項目,這樣的出借人可獲取的回報也很豐厚,對於農戶而言成本也不是太高。所以P2P具有商業可持續性,P2P是幫扶三農走得通的路。
物聯網助力融資租賃風險控制
第二個問題,是如何在信息比較缺失的情況下,如何幫助農戶建立信用?我們認為,如果沒有農村的金融體系信用這方面的建立,資金就不會進入到農村市場。所以就要在農村信用體系建設相對滯後的背景下,如何幫助過往信息缺失的農戶建立信譽,幫助農村市場建立信用體系。
在這方面,我們使用了物聯網的技術,協助建立信用體系。在內蒙等地,我們做基於農機具的融資租賃。農村搞產業化、集約化運營,需要十萬、二十萬、三十萬的農機具,農民買不起,就是基本的拖拉機、收割機,烘乾塔這樣的。可是如何控制風險呢?我們的農機具上面都是有GPS的,都是有標簽的,這就是物聯網概念的具體應用,農機上面都有感測器,知道它每天在哪裡,它如果動來動去的話,知道它實時情況如何。這種物聯網概念技術的應用,使得農機融資租賃業務得以順利展開。
P2P平台對接三農能力建設
第三個問題,是普惠金融、包容性金融的根本問題。即除了錢之外,還要能夠幫助目標人群做能力建設。
如果我們服務的企業是聯通、中石化[微博]這樣的行業巨頭,你不太需要告訴他如何做電信生意,如何做石油生意。但是,當我們的小金融、微金融,所服務的目標對象,是小微企業主和農戶,那麼除了給他小額的資金支持外,還要幫他做能力建設方面的幫扶,這樣才能讓他更好開展生意。
我們如何能夠幫助農戶獲取資訊、提高能力呢?如何幫助農戶把他生產的東西賣出去?我們認為,也可以用互聯網金融的方式,資訊更多的時候,是一個信息流互聯網金融平台便可以起到作用。與此同時,就現在農村農戶來講,農戶生產的東西可以用互聯網金融平台之上的一些手段和出借人有效對接。我們前段時間做的果品項目就是這樣,我們生產蘋果的農戶就可以把它的蘋果直接和理財者的需求對接起來,類似這樣基於資訊服務,基於產品的對接,幫助農戶搞能力建設。這是從資金獲取,信用建立,能力建設三個方面互聯網金融如何幫助他們,我們覺得我們有很大的空間,未來,農村金融的成長空間是巨大的。
P2P實踐不忘公益金融
另外對於那些農村貧困用戶,互聯網金融應該怎麼做呢?
從公益金融海外經驗方面來講,美國有KIVA這樣的P2P模式,美國的人士25美元就可以借給非洲貧困婦女做項目,一年以後錢還給他,他在借給下個人,不收取回報,或者收取極低的回報。這樣的模式8年前在KIVA開始實踐,到現在已在全世界面向貧困農戶,25美元一份,累計出借已達幾億美金。
我們也有類似的項目,這是純公益的P2P。最低100塊錢一份份額,都市的愛心人士就可以借給貧困農戶,所有農戶的信息都是上網的,愛心人士可以在網上看到創業故事,農戶過往還款的信用歷史信息也都在網上一目瞭然。這些貧困的農戶是由當地駐農的NGO組織評審管理的小額信貸實施的,用的方式也是互聯網方式。這樣的模式通過愛心、通過金融、通過互聯網的方式輸出到農村。
NGO小農信貸組織在中國的發展,還需要有很大提升空間。通過互聯網金融和三農對接完全可以解決資金問題。
構造創新服務平台
從未來發展角度看,不論是小微企業,還是三農工作。我們認為大數據金融技術正在成為我們未來服務信用工作的基礎系統。
客戶是什麼樣子的,他們有多少人,他做了什麼事情,大數據都能一目瞭然。大數據不但能幫助小微企業主和廣大客戶做好業務。同時還大大幫助互聯網金融服務提供商等合作夥伴降低風險,還增強黏性。基於互聯網,基於雲計算,基於大數據的革命,正在給客戶的能力建設、資金獲取和信用建立帶來質的飛躍。
未來,我們完全可以看到科技發展在金融服務中的廣泛應用,從最初的風險管理到產品輸出,一條完整的金融服務產業鏈,有望盤活中國農村經濟活動的方方面面。與此同時,我們期待互聯網金融可以獲得長足發展,為中國三農工作提供更好的助力和翅膀。
⑤ 中國首家專注普惠三農O2O互聯網金融服務平台的是哪一家公司
佰仟金融服務有限公司。
⑥ 互聯網金融服務三農需要具備什麼條件
三農能力建設是互聯網金融發展關鍵點
互聯網金融看似和三農比較遙遠,但其實又非常貼切。解決幾億經濟活躍的農戶和一些貧困農戶的實際問題,我們認為有三個問題值得關注。
第一個問題,是資金獲取問題。過去很多金融機構講,遠離農村市場可能有各種各樣的原因。現在農村金融創新需要錢,錢從哪裡來這是一個問題?農村市場如何成為一個有效的市場?
在獲取資金方面,互聯網金融有得天獨厚的優勢。一邊是農村農戶優良資產,能夠由我們做好甄別信用。在信用甄別以後,他們這種小額分散的幾千、幾萬的優質資產,可以通過互聯網金融P2P方式和理財者對接。
都市的理財者把可以小額的資金通過P2P借給農戶。這種方式可以把資金打得很散,甚至一百塊錢都可以。這是一種商業的、可持續的模式,理財者可以獲得7%至11%甚至更高的回報。從它的期限來看。有的種植、養殖項目長達9個月時間,有的長達一年甚至更長時間,但這種方式確實可以對接成本較低的資金。
其實當年國開行也曾面向農村市場,做這種批發資金,但是它的基礎成本可能高達8.5%。而且這些錢從國開行開始一層一層的滲透,到最基層的農戶手裡,可能成本更高。
但今天商業性P2P卻可以達到8%至12%的回報幫助同樣的項目,這樣的出借人可獲取的回報也很豐厚,對於農戶而言成本也不是太高。所以P2P具有商業可持續性,P2P是幫扶三農走得通的路。
物聯網助力融資租賃風險控制
第二個問題,是如何在信息比較缺失的情況下,如何幫助農戶建立信用?我們認為,如果沒有農村的金融體系信用這方面的建立,資金就不會進入到農村市場。所以就要在農村信用體系建設相對滯後的背景下,如何幫助過往信息缺失的農戶建立信譽,幫助農村市場建立信用體系。
在這方面,我們使用了物聯網的技術,協助建立信用體系。在內蒙等地,我們做基於農機具的融資租賃。農村搞產業化、集約化運營,需要十萬、二十萬、三十萬的農機具,農民買不起,就是基本的拖拉機、收割機,烘乾塔這樣的。可是如何控制風險呢?我們的農機具上面都是有GPS的,都是有標簽的,這就是物聯網概念的具體應用,農機上面都有感測器,知道它每天在哪裡,它如果動來動去的話,知道它實時情況如何。這種物聯網概念技術的應用,使得農機融資租賃業務得以順利展開。
P2P平台對接三農能力建設
第三個問題,是普惠金融、包容性金融的根本問題。即除了錢之外,還要能夠幫助目標人群做能力建設。
如果我們服務的企業是聯通、中石化[微博]這樣的行業巨頭,你不太需要告訴他如何做電信生意,如何做石油生意。但是,當我們的小金融、微金融,所服務的目標對象,是小微企業主和農戶,那麼除了給他小額的資金支持外,還要幫他做能力建設方面的幫扶,這樣才能讓他更好開展生意。
我們如何能夠幫助農戶獲取資訊、提高能力呢?如何幫助農戶把他生產的東西賣出去?我們認為,也可以用互聯網金融的方式,資訊更多的時候,是一個信息流互聯網金融平台便可以起到作用。與此同時,就現在農村農戶來講,農戶生產的東西可以用互聯網金融平台之上的一些手段和出借人有效對接。我們前段時間做的果品項目就是這樣,我們生產蘋果的農戶就可以把它的蘋果直接和理財者的需求對接起來,類似這樣基於資訊服務,基於產品的對接,幫助農戶搞能力建設。這是從資金獲取,信用建立,能力建設三個方面互聯網金融如何幫助他們,我們覺得我們有很大的空間,未來,農村金融的成長空間是巨大的。
⑦ 希望金融,互聯網金融,三農金融,小微金融四者在邏輯上什麼關系
希望金融隸屬於新希望集團,屬於集團產業鏈金融在互聯網金融領域布局的代表,先期希望金融從農村金融為突破口,主要服務於三農和小微企業。
⑧ 三農攜手互聯網的經濟意義
觸網農民:先行者的困擾
中國數十萬計的行政村中,具有特色產業和資源優勢的不在少數,但只有少數農村能夠發展成為全國知名的「淘寶村」,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農民網商帶頭人的存在。這些帶頭人在網商群體形成過程中起到了重要啟蒙和催化作用。他們善於學習、勇於嘗試新生事物,並樂於分享,能夠起到先富帶動後富的作用。但在互聯網飛速發展的過程中,農民網商帶頭人也不可避免地遇到了許多困擾和問題。
缺技術、少人才、同質化競爭壓力大
淘寶網「山裡旺農家店」店鋪掌櫃、山西臨縣農民網商王小幫談起當前的困難與需求,直呼缺技術和人才,特別是懂網店運營方面的技術型人才。「由於起步晚,基礎差,山西很難形成電子商務方面的人才集聚。我現在相當於一個全能型人才,既要出去收購農產品,又要維護網店,搞網路營銷,幾乎什麼都得自己做。如果能夠聘請到一個專門的人才幫我進行網路營銷、管理什麼的,我就能夠解放出來,專門做市場開發等事情了。」
中國社科院信息化研究中心主任汪向東認為,農村電子商務發展中的人才短缺問題,是制約三農發展的一個非常關鍵的因素。農民企業家自己要有人才意識,政府也應努力改善當地人才環境。就農民網商而言,突破傳統農村家族企業的束縛,變家族企業為現代公司制,是吸引和留住人才的關鍵。
被稱作「沙集網商三劍客」之一的孫寒,是江蘇省徐州市睢寧縣沙集鎮東風村最早開網店的年輕人。他認為,目前農村電子商務面臨的主要問題是,網商自主開發能力不足、知識產權保護意識不強。因開發能力不足、技術含量不高造成產品同質化現象嚴重,抵抗市場風險的能力非常弱。
阿里研究中心高級專家張瑞東表示,「淘寶村」之所以能夠快速長大,並且在全國范圍內涌現,其重要原因是相互模仿、細胞裂變式快速復制。很多網店沒有設計能力和生產能力,網店圖片以拷貝他人為主,產品以拿貨為主,網店自身運營能力和創新性都比較弱。同質化競爭不可避免會帶來價格戰,而惡性價格戰必然影響產品質量,進而威脅本地區產品的網路美譽度。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農村經濟部研究員秦中春說,要促進農村電子商務轉型升級,一方面政府要搞好基礎設施建設和公共服務;另一方面企業要進一步深化、細化產業,向高端延伸,理性分工,不要惡性競爭;最重要的還是要誠信,以及長期品牌化經營,將文化內涵植入行業。
空間小、缺組織、規范化集約化程度低
在浙江省縉雲縣北山村,村裡集中了100多家淘寶賣家,其中多位是皇冠級賣家和天貓商戶,賣家一般用自己的客廳當辦公室,多餘的卧房當庫房,但遠遠不能滿足需求,部分大賣家就租用村裡的閑置房屋當作庫房,由於比較分散,因此出現一個網商在村裡租多個庫房的狀況,不利於管理和發貨。
阿里研究中心高級專家陳亮表示,空間束縛是當前農民網商發展遇到的瓶頸之一。由於「淘寶村」的網商成長迅速,對辦公、倉庫的需求也急速擴張,但農村的居住生活空間有限,嚴重束縛網商發展。同時,大型網商有擴大經營、自建工廠等需求,但受到農村土地政策的限制,通常很難實現。
王小幫告訴記者,當前政府組織的各種培訓交流會很少,即便有組織,也很少允許他們這些單個的、規模小的網商參加。「去年,我聯合幾個剛起步的網商組織了一個電商俱樂部,想邀請一些業內專家給講講課,結果誰也不願掏經費。我已經准備不幹這個組織了。」
「農民網商的組織協會覆蓋不足、管理能力弱、服務體系集聚優勢有待挖掘等,成為觸網農民反映最多的問題。」陳亮等專家表示,問題涉及的這幾個方面也是網商發展中最能產生集聚與規模效應的方面。
上海財經大學電子商務系助理教授崔麗麗認為,滿足觸網農民的新訴求,需要政府、市場、協會多方面努力。首先,要進一步加強已有農民網商組織體系的作用,引導網商規范化、集約化發展;其次,從農村商戶角度出發,應注重藉助鄰里示範、社交示範尋求解決自身電子商務經營中所面臨的問題;第三,要積極加入各類協會組織,充分利用協會的資源和平台進行自主學習,群體創新。這能幫助商戶提高自身互聯網應用知識和信息使用能力,幫助商戶快速准確地篩選出能夠共同交流、合作發展的商戶以及社交網路。
融資難、服務缺、多重門檻待跨越
「我們網商發展到一定程度,需要大量的資金支撐做大做強,而金融機構存在著貸款難、金額小、周期短、流程復雜等問題。」浙江麗水的農民網商呂振鴻告訴記者,一些地方雖然成立了小額擔保公司,但仍然難以滿足農民網商的發展需求。
針對呂振鴻提出的問題,多位專家表示,與傳統農民不同,「農民網商」需要資金量較大,僅靠自身積累難以滿足需求。而農民網商主要的「資產」是生鮮農產品、網店、網路好評等,在現行政策下難以進行抵押貸款,這就需要有關部門創新金融制度,盡快實行農民網商投融資服務試點並將成功做法推廣,從而為農民網商發展壯大提供充足的資金支持。
通過大量的走訪調研,半月談記者了解到,除了較成功的農民網商,絕大多數農民仍對互聯網相當陌生,城鄉信息鴻溝巨大。農村一些遠程教育系統,大多處於「睡眠」狀態,真正利用起來的很少,受益的農民少之又少。一些基層幹部表示,政府主導的互聯網信息服務是三農中的邊緣工作,有限的鄉鎮幹部把更多精力放在發展經濟和維護穩定上面,信息服務等就停留在了形式上。
此外,農民自身的互聯網意識還處於初始階段,很多農民接觸不到互聯網,更體會不到互聯網可能帶來的巨大變化和機遇。湖北恩施巴東縣清太坪鎮白沙坪村村民田發平告訴記者,村子裡的農民對網購很不信任,一直擔心上當受騙。「因為他們沒有互聯網知識,更不清楚現在互聯網交易已經有了較為穩定成熟的誠信體系。如果能讓更多的農民了解互聯網,接受互聯網,那麼這個變數將給農村帶來看得見的變化。」
⑨ 什麼是「三農」和金融解決「三農」問題
「三農問題」是指農業、農村、農民這三個問題。
金融解決「三農」問題,主要通過以下途徑:
1、盤活存量資產。培育村級集體經濟增長點,開拓新的發展領域,首先要考慮的是集體經濟的原有資產積累,對其進行改造,以擴大規模。盤活閑置存量資產,對集體原有閑置的辦公樓、廠房、祠堂和廢棄學校等設施,通過整修或翻建,提高存量資產的利用率,培育穩定、可持續收入來源。盤活「四荒」資源,對村集體統管或農戶承包的荒山、荒水、荒地、荒灘等,可由村集體統一牽頭,單獨或聯合農戶參股開發,創辦農業基地,通過發包經營增加集體經濟收入。提高資產經營效益,通過對村集體統一經營或臨時發包經營的採石場、沙場、茶果園、經濟林、水面等經營性、資源性資產,採用公開招投標方式推行專業承包,實現收益最大化,提高資產的經營效益。
2、提高土地經營效益。土地是農村集體資產中最重要的資源,在農村實行集體化道路的過程中,要全面開展村級土地、房屋資產的清查,積極開展宅基地、農用地整理,增加有效用地面積,拓展集體資源的運作空間。在具備一定條件的農村,村集體可以建造標准廠房、專業市場、倉儲設施,開展物業租賃經營等,從而提高集體土地經營效益。
3、大力發展二、三產業。從當前全國所有富裕村來看,它們都具有雄厚的集體經濟,即村辦集體企業和第三產業。二、三產業的發展壯大是農村首先富裕的重要條件。農村實行集體化以後,參加集體勞動的畢竟是少數,還有大部分農村勞動力就業需要解決,為此集體一方面要鼓勵、引導一部分有一定資金和技術的農民外出打工或經商,另一方面就是要大力發展二、三產業,讓農民就地務工,走「亦工亦農、工農並舉」的道路。
4、加大對村級集體經濟的扶持力度。各級政府要加大對農村集體發展農業產業化、山區開發、綠化造林、生態保護、農業綜合開發、小流域治理等財政資金的扶持力度,要與發展村級集體經濟結合起來,提高扶持資金使用效益。對集體經濟相對薄弱、增加集體經濟收入又有明顯帶動作用的荒山(地)開發、農業基地建設等項目,可按村級集體經濟組織自身實際投資額的一定比例給予補助。各級財政、工商、稅務部門對集體經營收入、收益分配、項目建設的稅收,屬地方財政可支配部分,可實行免徵政策。各級金融機構要把扶持農業綜合開發、農業產業化經營作為信貸支農的重點,加大對村集體經濟組織項目的信貸投入,並實行優惠利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