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未來傳統金融機構面臨的最大危險來源於什麼
互聯網的崛起
B. 08年金融危機時,美國有哪些銀行倒閉
有華盛頓互助銀行。
華盛頓互助銀行的危機:
1、2008年9月26日全美最大的儲蓄及貸款銀行-總部位於西雅圖的華盛頓互助銀行被美國聯邦存款保險公司(FDIC)查封、接管,華盛頓互助銀行設立於1889年,涉及資產3070億美金,它的倒閉成為美國有史以來最大的一樁銀行倒閉案。
2、而本輪金融危機的導火索則是華爾街所創造的金融衍生品—住宅抵押貸款支持證券(MBS),由此引發了對金融衍生品及其監管的思考。金融衍生品既有分散風險的功能,也有放大風險的作用,極具兩面性。
(2)金融機構跑路的最大擴展閱讀:
造成美國金融危機的因素:
1、從美國次貸危機引起的華爾街風暴,已經演變為全球性的金融危機。這個過程發展之快,數量之大,影響之巨,可以說是人們始料不及的。大體上說,可以劃成三個階段:一是債務危機,借了住房貸款人,不能按時還本付息引起的問題。
第二個階段是流動性的危機。這些金融機構由於債務危機導致的一些有關金融機構不能夠及時有一個足夠的流動性對付債權人變現的要求。第三個階段,信用危機。就是說,人們對建立在信用基礎上的金融活動產生懷疑,造成這樣的危機。
參考資料來源:中國經濟網-[風險]美國金融危機所引發的金融衍生品全球反思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金融危機 (金融學術語)
C. 如果國內銀行倒閉最高賠償多少
如果國內銀行倒閉最高賠償是50萬。
國務院《存款保險條例》於今年5月1日起正式實施,中國人民銀行負責存款保險制度實施,最高償付限額為人民幣50萬元。
《存款保險條例》顯示,從存款保險覆蓋的范圍看,既包括人民幣存款,也包括外幣存款;既包括個人儲蓄存款,也包括企業及其他單位存款;本金和利息都屬於被保險存款的范圍。但金融機構同業存款、投保機構高級管理人員在本機構的存款,不在被保險范圍之內,這主要是為了更好地發揮市場機制的約束作用,防範道德風險。這也是國際通行做法。
條例明確規定,存款保險基金管理機構應當在以下四種情形發生之日起7個工作日內足額償付存款:
一是存款保險基金管理機構擔任投保機構的接管組織;
二是存款保險基金管理機構實施被撤銷投保機構的清算;
三是人民法院裁定受理對投保機構的破產申請;
四是經國務院批準的其他情形。
D. 中國已經破產的金融機構有哪些
兄弟 銀行和保險公司是不會倒閉的。。。國家法律有保護的
E. 中國有哪些銀行倒閉了
銀行破產,其實早就有前車之鑒。
這次包商銀行破產,是繼海南發展銀行、河北肅寧尚村農信社之後,新中國歷史上出現的第三家破產銀行。
從包商銀行的規模來看,來頭也不小。機構遍布全國 16 個省、市、自治區,客戶約 473.16 萬戶,曾在亞洲銀行 500 強排名第十位。
好端端的大銀行,怎麼就破產了呢?先跟大家扒一扒包商的內幕:
2017 年 5 月:包商銀行大股東違法佔款高達 1500 億元,資不抵債超乎想像
2019 年 5 月:銀保監會決定接管包商銀行
2020 年 11 月 13 日:包商銀行 65 億元「二級債」本金全額減記,對未支付的利息不再支付
2020 年 11 月 23 日:銀保監會批准包商銀行走破產程序
無風不起浪,事出有端倪。可見包商銀行的破產之路,都是有跡可循的。
銀行股東在背地裡搞陰謀,最終損害的還是老百姓的血汗錢。
因此,銀行任何違規的風險操作,都會受到銀保監會的嚴格監管。
銀行破產也不是什麼天方夜譚,只不過銀行要倒閉,得經過銀保監會的批准。在儲戶利益得到保障的情況下,進行破產結算。
辛辛苦苦去掙錢,高高興興去存錢。原來 100 個放心,可任何關於銀行的風吹草動,我們老百姓都得膽戰心驚。
比如說「行長卷錢跑路」、「銀行股東被抓」,更何況現在的是銀行破產。
那銀行破產,我的存款怎麼辦?銀行存款還安全嗎?
其實大家大可不必慌,因為我國從 2015 年就正式實施 「存款保險制度」,你存款的本金和利息都能保。
我國大陸設立的銀行,強制要求按一定比例交納存款保險;但境外金融機構(包括其他國家、港澳台地區在大陸設立的)則不受存款保險保護。
只要你存款的銀行買了存款保險,就算破產了,保險也能賠你錢,但最高賠 50 萬。
也就是說,銀行 50 萬以內的存款是很安全的。超過 50 萬就得等到破產清算後,再按相應的比例進行賠付。
像包商銀行破產後,466.77 萬個人客戶的存款得到全額賠付,由存款保險基金和央行提供。而剩下的 6.36 萬企業及同業機構客戶則需承擔 10% 的損失。
可見,包商銀行的個人存款得到了全額保障,最終還是有驚無險。
我國絕大多數銀行的存款都有保險保障,從最新披露的數據來看,我國目前有 4025 家金融機構參加存款保險,佔比高達 97.43%。
參加存款保險的金融機構要在境內各網點入口處顯著位置展示存款保險標識,確保存款的老百姓方便識別。
標識由中國人民銀行統一設計
但也提醒一下大家,存款保險保的是我們在銀行的存款部分,不保在銀行買的理財產品。
其次是,我國法律上不為儲戶在商業銀行的存款兜底,如果銀行破產,存款保險最多賠 50 萬元。
因此,銀行存款是安全的,也建議大額資金最好分銀行存,分散風險。對於銀行的選擇,雖然小銀行的存款利益高一些,但大銀行的安全性更勝一籌。
更多保險產品測評和科普,歡迎到深藍保官網查看。
F. 關於中國幾家金融機構的破產倒閉的問題,高手進
我就是原海南發展銀行的,據我的了解,每次出現金融機構關閉的情況時,股市基本沒有相應的波動,因為被關閉的金融機構的規模都不大。
另外目前為止,被關閉的金融機構還沒有一家被正式宣布為破產的,僅僅是行政關閉而已。其原因一是面子問題;一是按正常的會計核算來說,被關閉的金融機構並沒有資不抵債,只是沒有足夠的現金來支付到期債務;還有就是一旦宣布破產,很多相關的利益方不能平衡。
說明的問題:
1、中央銀行(現在是銀監會)對金融機構的監管不力,包括無法監管、無力監管、手段落後、縱容違規等。
2、金融機構的某些特權(比如有經濟糾紛時法院對其存款只能查詢不能扣劃),促使其在經營活動中,為最求利益而盲目冒險,比如隨意對外提供擔保。
3、從業人員素質低下,不能隨日益變化的市場而變化、提升。
4、法制建設不規范,表現在:具體問題無法可依、有法不依。很常見的一種就是很多債權債務糾紛到法院後,要麼是得不到公正判決,要麼是勝訴後難以執行。大家都認為不吃銀行吃誰啊?
5、資金流動渠道不活,資金調動效率低。有了問題後,要麼是難以籌集資金,要麼是資金周轉調撥太慢。比如金融機構都實行准備金制度,在海南發展剛出現兌付危機時,人民銀行居然不允許動用准備金,真不知道准備金是用來干什麼的。等到事情鬧大時,准備金已不能解決問題了。
以上僅供參考,望行家指正。
G. 跑路最快的十大P2P平台集中在哪兒
網貸平台資金進行第三方託管平台有效解決了平台隨意挪用投資人資金的問題,也提高了平台的跑路成本,這在客觀上降低了平台跑路的概率,但是在第三方託管的模式下,如何防止平台通過造假來解凍託管資金的問題,仍然需要業界和監管部門共同探討。 互聯網金融監管要求: P2P網貸平台發展 四條紅線不能碰: 一、要明確平台的中介性; 二、明確平台本身不得提供擔保; 三、不得搞資金池; 四、不得非法吸收公眾存款。 P2P十大監管原則: 一、是P2P監管要遵循P2P業務本質,所謂業務的本質就是項目要一一對應,P2P機構不能持有投資者的資金,不能建立資金池,我們P2P不是經營資金的金融機構; 二、是要落實實名制原則,投資人與融資人都要實名登記,資金流向要清楚,各國都對開戶有非常高的原則要求,避免違反反洗錢法規; 三、是要明確P2P機構不是信用中介,信用中介要承擔信用風險,也不是交易平台,是信息中介,P2P是為雙方的小額借貸提供信息服務的機構,應當清晰其業務邊界,應與其他法定特許金融服務進行區別; 四、是P2P應該有一定的行業門檻,P2P信息平台作為分析、遴選新聞信息、提供參考性的信用分析有很強的專業性,應有一定的門檻,對從業機構應該有一定的注冊資本,高管人員的專業背景和從業年限、組織架構也應該有一定的要求,同時對他的風險控制、IT設備、資金託管等方面也應該有一定的資質要求。P2P機構應做好風險評估、風險提示和投融資限額的規定; 五、是投資人的資金應該進行第三方託管,不能以存款代替託管,託管是獨立的監管行為。同時盡可能引進正規的審計機制,P2P機構自己不能碰錢,這也是為大家避免非法集資的行為; 六、是P2P機構不得為投資人提供擔保,不得自身為投資人提供擔保,不得為借款本金或者收益作出承諾,不承擔系統風險和流動性風險,只是信息的提供者,不得從事貸款和受託投資業務、不得自保自融,這也是避免非法集資、詐騙等行為。 七、是走可持續發展道路,不要盲目追求高利率融資項目,我們很高興看到現在規范P2P機構融資的利率已經在逐步的下降,也接近了合理的水平; 八、是P2P行業應該充分信息披露、充分的提高信息披露的程度、揭示風險,既要向市場披露自身的管理和運營信息,也要向投資者做好風險提示,開展必要的外部審計; 九、是P2P投資者平台應該推進行業規則的制定和落實,加強行業自律的作用; 十、是必須堅持小額化,支持個人和小微企業的發展,項目一一對應的原則。 以上就是,互聯網政策監管對網貸平台的規范和要求,網貸政策的監管是對投資人的一種保障,更是對P2P平台的嚴格規范和約束,作為投資人也要及時關注網貸監管相關的資訊,才能做到投資放心,對網貸平台的好壞心裡有數。
H. 金融機構不能隨意設立,更不能隨意倒閉,這是為什麼呢
因為涉及到錢財的運作,涉及到社會的公共資源,關乎民生之本,所以不能隨意設立,也不能隨意倒閉。
I. 全世界最大的金融機構是
分列日本金融機構第二和第四位的三菱東京金融集團與日本聯合金融控股集團(UFJ)正式合並,合並後組成的三菱UFJ金融集團成為世界上規模最大的金融機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