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貴安新區發布哪些綠色金融支持政策
7月6日,在生態文明貴陽國際論壇2018年年會綠色金融論壇上,作為國家綠色金融改革創新試驗區的貴安新區對外公布《貴安新區關於支持綠色金融發展的政策措施》和《貴安新區綠色金融改革創新試驗區建設實施方案》,文件分別從機構落戶獎勵、綠色金融人才獎勵、綠色產業發展獎勵、綠色上市獎勵等方面明確了扶持獎勵措施和標准。
「發布支持政策,是為了進一步支持綠色金融改革創新試驗區建設,加快建設和完善綠色金融政策體系。」貴安新區黨工委副書記、管委會主任孫登峰說,貴安新區作為唯一肩負建設生態文明示範區戰略使命的國家級新區,2017年6月獲批建設國家綠色金融改革創新試驗區後,對標對表《貴安新區建設綠色金融改革創新試驗區任務清單》的57項改革任務,穩步推進國家級綠色金融改革創新試驗區建設,走出了一條獨具貴安特色的綠色金融發展新路。
貴安新區圍繞綠色製造、綠色能源、綠色建築、綠色交通、綠色消費五大領域,探索構建了綠色金融"1+5"產業發展體系,建立綠色金融項目庫,入庫項目76個,成功培育了分布式光伏扶貧綠色信貸、分布式能源中心綠色資產證券化、隧道綠色數據中心碳交易以及新能源汽車綠色消費金融等一大批綠色金融典型案例,在產業融合上走出了新的路徑。
『貳』 金融機構如何支持生態經濟發展
主要是在貸款、融資方面,重點支持並給予必要的長期的優惠的政策,對生態經濟。主要包括傳統農業的綠色、生態化改造,農產品加工企業,相關企業的無排放生產技術,節能、節水、節礦等產業技術的發展等等。
『叄』 如何更好地貫徹綠色金融的發展理念
第一,明確綠色債權在全部債權中具有優先受償權。如果綠色債權具有優先受償權,就相當於資產證券化中的優先順序,其信用風險更低,由此就可以降低融資成本,同時吸引更多投資人。當然,如果綠色債權具有優先受償權,那麼,就意味著其它債權人的權益在一定程度上被削弱了,但由於綠色金融具有廣泛外部性,因而,整個社會為之負擔一定的成本是合適的。
第二,為綠色融資設定更低的風險權重。綠色融資意味著其已排除了環境風險,因而,其風險應該比按其他一般標准所進行的融資更低,因而,在商業銀行進行綠色融資時,設定更低的風險權重在風險控制的邏輯上是嚴謹的。特別地,建議還應允許商業銀行基於自身綠色金融的數據,比照巴塞爾協議的內評法開發綠色金融風險模型,在經監管部門驗證確認後在日常業務中執行。
『肆』 綠色金融的政策
綜上所述,可以看到,「綠色金融」隨綠色發展應運而生,代表國際金融業發展的新方向和新趨勢,對於我國金融業來說,更意味著將迎來一場巨大的變革。而結合目前我國「綠色金融」發展的現狀,筆者認為應加快以下幾方面的進程:
――加大綠色金融政策引導。國家應盡快出台對「綠色信貸」的扶持政策,制定「綠色信貸」目錄指引、項目環保標准和環境風險評級標准,放寬「綠色信貸」規模控制,實施差別信貸政策,使商業銀行開展「綠色金融」業務有利可圖。
――健全綠色金融法律法規。國家應加快節能減排法制化進程,通過國家立法確定節能減排約束性指標,從而讓「綠色金融」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通暢信息交流渠道。國家有關部門應加強和金融監管部門以及商業銀行之間的信息交流,建立有效的信息共享機制,同時對相關人員進行技術培訓。
――加快金融機構改革。金融機構應改變傳統的經營理念,積極推進業務轉型。如從商業銀行的角度看,發展綠色金融要做好下面的工作。一是要在日常經營活動中引入環境觀念,加強員工環保意識和業務流程的環境評估。二是要進一步有針對性地提高風險管理水平和業務創新能力。三是要進一步放開和擴大銀行業的綜合經營范圍,商業銀行有必要把金融創新、實現戰略轉型、發展綜合經營和發展綠色金融有機結合起來,創造性地通過貸款、理財、擔保、租賃、信託等多種金融工具積極發展綠色金融市場。
――加強國際交流和合作,借鑒國際先進經驗。
『伍』 綠色金融是如何服務於實體經濟的。政治回答
近年來,我國日益重視對綠色金融的發展,在「十三五」規劃綱要及規劃建議中,對發展綠色金融進行了闡述;在今年的全國金融工作會議上,明確提出要鼓勵發展綠色金融。不僅如此,我國的綠色金融發展在政策環境、規模體量和市場建設等方面也成績斐然。一是綠色金融政策體系逐步建立。1995年,央行頒布《關於貫徹信貸政策與加強環境保護工作有關問題的通知》;國家環境保護總局頒布了《關於運用信貸政策促進環境保護工作的通知》,這標志著綠色金融正式在中國誕生。隨後央行、環保部、銀監局、證監會、保監會等部門先後出台了綠色金融相關制度文件,綠色金融制度進一步完善。2016年,由中央深化改革領導小組會議審議通過,國務院批准七部委發布的《關於構建綠色金融體系的指導意見》,對綠色金融體系進行了頂層設計,標志著綠色金融已上升為國家戰略。二是金融機構積極實踐綠色金融。各銀行機構紛紛開展綠色金融業務,2008年10月,興業銀行成為中國首個加入「赤道原則」的銀行;2012年浦發銀行推出「綠色金融綜合服務方案2.0」。各保險公司則設立了環境責任險。三是綠色金融產品日益豐富。在政策支持下,綠色信貸、綠色保險、綠色證券、綠色基金等綠色金融產品創新有序推進。截至2016年年末,交易商協會支持綠色企業發行債務融資工具的規模已超1500億元。2016年,中國發行綠色債券2300億元人民幣,佔全球綠債發行量40%左右。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方面,2013 年先後在深圳、上海、北京、廣東、天津、湖北和重慶兩省五市啟動碳排放權交易試點。四是綠色金融示範區啟動試點。2017年6月14日,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在浙江、江西、廣東、貴州、新疆5省(區)選擇部分地方,建設各有側重、各具特色的綠色金融改革創新試驗區,在體制機制上探索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
中國綠色金融雖然發展成就顯著,但由於總體上仍處於起步階段,發展中還存在一些制約因素:首先是相關法律政策體系還不夠完善。表現為:首先是立法層次較低。在國家層面沒有正式法律出台,僅是一些部門規章,在相當程度上影響了監管效力;現有的制度體系操作性不強,未將綠色項目的正外部性和污染項目的負外部性體現在市場價格上,財政補貼、稅收減免和金融優惠等政策未有效跟進,金融機構開展綠色金融業務盈利性不強。其次是基礎性工作不牢固。綠色金融的概念不明確,各方對綠色金融概念的內涵和外延的理解不一致,口徑的不一致導致了數據缺乏可比性。綠色金融各項標准不完善,各方主體的責任與權利不夠具體明確。綠色金融信息披露機制不健全。再次是綠色金融市場發展不足。各相關機構「綠化」程度不夠,到目前為止,我國只有興業銀行一家「赤道銀行」,多數銀行金融機構沒有深入參與到綠色金融業務中。綠色金融總體體量較小,名義上許多銀行機構公布的綠色貸款佔比遠超90%,但實際真正用於綠色發展的資金佔比較低。綠色金融產品種類有限,以綠色信貸為主,其他直接融資業務發展相對滯後,覆蓋范圍有限。最後是中介機構、人才等配套支持不足。國內還沒有成立專門的綠色金融中介服務機構,信用評級、第三方認證、資產評估、信息咨詢、環境風險評估等專業性服務機構涉足綠色金融業務較少。
探本溯源,綠色金融是在相關政策指引下,通過貸款、債券、股票、基金、保險等金融產品和服務,將更多社會資金支持節能環保、污染防治、資源節約與循環利用等綠色項目的一系列制度安排。中國金融體系的發展,應牢記服務實體經濟的使命,堅持綠色發展理念,加快綠色金融體制機制創新,加大金融對改善生態環境、資源節約高效利用等的支持,為經濟社會的轉型發展提供有力支撐。為此,筆者認為應重點做好六大體系的建設:
一是做好頂層設計,完善綠色金融制度體系。重點是以法律的形式確立綠色金融基本法律制度、綠色金融業務實施制度、綠色金融監管制度等綠色金融制度。二是加強引導,完善綠色金融政策支持體系。推進財稅政策、貨幣政策、信貸政策與產業政策的協調與配合,引導有關各方積極參與綠色金融,激發市場潛力和活力。特別是要強化市場手段,實施差別信貸政策,通過享受一定的政策利差補貼使商業銀行開展「綠色金融」業務有利可圖。三是強化考核硬約束,完善監管體系。發揮考核的導向作用,對地方政府、金融機構、企業等主體分別開展綠色績效考評。金融監管當局應聯合有關部門,完善綠色金融監管指標體系,推動金融機構積極開展綠色金融。四是完善市場機制,構建全面的綠色金融市場體系。擴大綠色金融參與的市場主體,重點是調動證券、保險等非銀行金融機構的積極性;創建專門的政策性綠色金融機構,對現有政策性銀行信貸進一步「綠化」;加快綠色中介機構的發展,鼓勵和支持信用評級、資產評估、會計師事務所、律師事務所、咨詢公司等中介機構開展綠色金融業務服務。五是創新業務模式,完善綠色金融產品體系。大力推進綠色信貸創新,把綠色環保理念引入信貸政策,切實增加盈利性和可操作性;積極發展綠色債券,推廣綠色證券、綠色保險、綠色基金等業務;開展綠色金融衍生工具創新,建立健全綠色金融衍生品市場,完善配套的中介服務市場;加快排放權交易市場建設。六是建立健全環境成本信息系統,加快綠色金融基礎設施體系建設。完善企業資料庫,建立公益性的環境成本核算體系,將大氣污染排放、水污染、垃圾等造成的環境成本盡可能量化,在此基礎上對企業、產業開展綠色評級試點,開展排污費收取及排污許可證發放和價格補貼、資源稅收取及企業環評等;引導投資人基於綠色要求進行投資決策。
『陸』 金融機構如何應對綠色發展
我覺得金融機構自身的屬性是一個對經濟發展有利的事物。比如銀行促進了資本投資和消費從而刺激GDP的增長,對資金再分配等等。但是另一方面金融機構又是人為在操縱,比如次貸和mortgage-backed security的產生,最後的經濟危機卻又將負擔加在了稅收上,間接削弱了經濟發展。所以說金融機構是雙刃劍吧,在促進社會整體經濟發展的同時也可以加劇貧富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