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為什麼金融機構對中小企業貸款逐年增加,但政府部門、中小企業感受不明顯
事實上,中小企業貸款難已成為了一個世界性的難題。
中小企業普遍具有實力弱、規模小、財務制度不健全的特點,無法為銀行提供甄別風險所需的完整的財務數據,而且缺乏抵質押物。同時,銀行做中小企業貸款業務的成本,和做大企業的單子的成本相比,差異不大,但收益卻差了十萬八千里。所以,中小企業不受銀行待見是情理之中的事。金融危機以來,國家對中小企業融資的關注程度有了很大提高,央行、銀監會也在各個場合就「支持中小企業發展」的問題,作了不少動員。各家金融機構,也的確是做了一些工作,較過去發放了更多的中小企業貸款。
然而,得到貸款的中小企業,往往都是資信好,實力較強,或抵質押物足值的「紅名單」企業,他們得到銀行貸款也是無可厚非的事。但是這些貸款在銀行貸款余額中所佔比例還是相對較少的。因為銀行畢竟是經營性企業,不僅要履行社會責任,也要考慮如何提高自身收益。
所以,中小企業貸款難,其實不只是銀行不待見的問題,中小企業自身也缺乏很多足以讓銀行規避風險的硬條件。中小企業要獲得銀行融資,需要政府、銀行和中小企業各方聯動解決!
2. 請問為什麼中小企業很難貸款
同學你好,很高興為您解答!
高頓網校為您解答:
中小企業貸款難,原因有下:
(一)從中小企業自身情況看,信用程度低是貸款難的最主要原因
1.企業債務負擔沉重,償債能力不強。
2.財務行為不規范,財務信息失真嚴重。管理水平低下是目前中小企業的突出問題,具體表現為財務管理水平低、報表帳冊不全、內控制度不嚴。一些中小企業出於某種目的,一廠多套報表,或者乾脆不建帳,財務信息嚴重失真。在這種情況下,銀行不能准確、快速地判斷這些企業及其負責人的真實信用水平,放貸自然比較謹慎。
3.信用度低,逃廢債情況嚴重,銀行維權難度較大。中小企業貸款風險高,所形成的不良貸款清收和核銷程序與大企業相比,困難得多。在經營出現風險以後,通過企業改制、申請破產、轉產、注銷法人,甚至一逃了之等方式懸空或逃廢銀行債務現象比較普遍。這不僅給金融機構信貸資金安全造成很大威脅,而且也極大地降低了企業的信譽度,惡化了銀企關系,嚴重地挫傷了金融機構貸款投放的積極性。
4.企業內在素質低下,生存能力普遍不強。由於相當部分的中小企業存在著經營粗放、技術落後、設備陳舊、產品競爭力不強等問題,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上淘汰率遠遠高於一般大企業。
(二)從銀行經營管理來看,風險管理約束加強是中小企業難以取得貸款的最主要因素
1.成本、收益和風險不對稱,銀行更願意貸款給大企業。在銀行看來,中小企業就是小麻雀,肉少還容易飛。中小企業貸款數額不高,但發放程序、經營環節缺一不可,據測算,對中小企業貸款的管理成本,平均是大企業的五倍左右,而風險卻高得多。在這種情況下,銀行當然樂意做大企業的「批發」業務。我們在調查中了解到,
2.過度強調責任約束,激勵機制不足,銀行不敢輕易貸款。銀行經營,強調安全性、效益性和流動性,其中,安全性排在首位。
3.貸款許可權上收,不良資產增多,資產負債比率過高,使部分金融機構在中小企業貸款問題上,表現出了一定的「不能性」。
(三)擔保難落實是中小企業在貸款過程中需要解決的最大難題
根據《商業銀行法》規定,銀行發放貸款,申請企業應提供必要的擔保,而抵押品不足、擔保落實難,恰恰是當前中小企業融資,特別是申請貸款過程中遇到的最大難題之一。這是中小企業的資產結構特徵、金融機構在抵押物上的偏好,以及政府行為的不協調共同作用的結果。
1.從金融機構對抵押物的偏好看,雖然《擔保法》並沒有規定流動資產不可用作抵押,但金融機構在實際操作中,往往不願接受中小企業的流動資產抵押,而要求企業用固定資產來抵押,尤其偏好房地產。究其原因,主要是流動資產價值起伏較大,特別是在企業生產過程中物理形態容易發生變化,金融機構不易監控,監督成本也較高。機器設備等固定資產則因為專用性強,變現困難,銀行也不願意接受。
2.從中小企業的資產結構看,絕大部分中小企業尚處於原始資本積累階段,經濟實力較弱,資本金不足,資產負債率較高,固定資產佔比小於大企業,難以提供滿足金融機構要求的有效抵押品。彼此之間,則因為風險問題,也不願意互相提供擔保。
3.從政府行為方面考慮,主要有兩方面不協調:
一是在企業辦理資產評估、抵押登記的過程中,程序復雜,收費過高,有時甚至高於銀行利息收入,不僅加重了企業負擔,給銀行發放新的貸款和完善貸款手續也帶來了一定的困難。加之一些部門違規執法,亂收費,給企業獲得貸款又增添了不小的難度。企業在辦理資產抵押登記手續之前,需要先進行資產評估,評估時評估部門按估價金額的高低收取手續費用,估價越高,收費越多,有時借款人為多取得貸款,也希望多評估。這樣,對於銀行來講,就形成了抵押資產「高進低出」的怪現象,極大地損害了金融企業的利益。
二是中小企業信用擔保中心關於追償期限的規定,束縛了自身業務的開展。
此外,金融部門還認為,政府功能的嚴重錯位在一定程度上也加劇了中小企業貸款的難度。我們在調查中了解到,市內各家金融機構普遍認為,我市的信用環境極差,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政府在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軌的過程中,職能轉換尚不到位。由於「銀行是國家的,企業是地方的」,政府一些部門普遍存在著「重貸輕還」心理,償債意識較差。具體表現在:一是重視幫助企業協調貸款,而在還款問題上表現乏力。二是借改革之機,採取多種辦法,故意懸空或逃廢銀行債務現象比較嚴重。三是相當一部分與政府有關的金融債權因多種原因難以實現。銀行反映,由於政府角色錯位,加之企業逃廢債情況嚴重,我市信用狀況近幾年來急劇惡化。在這種情況下,中小企業要想獲得銀行支持,難度就更大了。
作為全球領先的財經證書網路教育領導品牌,高頓財經集財經教育核心資源於一身,旗下擁有高頓網校、公開課、在線直播、網站聯盟、財經題庫、高頓部落會計論壇、APP客戶端等平台資源,為全球財經界人士提供優質的服務及全面的解決方案。
高頓網校將始終秉承"成就年輕夢想,開創新商業文明"的企業使命,加快國際化進程,打造全球一流的財經網路學習平台!
高頓祝您生活愉快!如仍有疑問,歡迎向高頓企業知道平台提問!
3. 對中小企業貸款占銀行貸款的多少
中小企業貸款占銀行貸款的比例不高,銀行做大額的貸款要多一些,辦中小貸款的話,一般是通過貸款公司或通過跟銀行合作的公司,像三九金服這種辦理。可能是7-3分的樣子吧。
4. 雖然國家硬性規定銀行業機構要提高中小企業貸款的比例是多少
銀行還要去判斷你這個中小企業的規模與利潤。
5. 為什麼今年上半年中小企業貸款多於大型企業
政策導向,可以參考今年國家頒布的關於中小企業融資管理規定對比去年的就能明白了
6. 為什麼商業銀行對中小企業貸款
原因一:優質中小企業「慎」貸
其實銀行對中小企業貸款並非一刀切,那些有抵押物、經營情況良好的優質企業,都是銀行貸款追逐的對象,但一些經營情況尚可的企業並不領情:「貸款不用還嗎?現在企業訂單這么少,利潤這么薄,貸款不是反而增加企業的負擔!」
原因二:不良貸款率上升信貸風險大
目前願意下大力氣去做中小企業貸款的往往是銀行中的「中小企業」——城市商業銀行,浙江本地唯一的金融股寧波銀行日前公布年報,作為一家典型的城市商業銀行,從其年報中,我們不難發現當前中小商業銀行對中小企業貸款舉步不前的原因。
行業運轉、經濟發展都有其自有的周期,越是在行業的低谷期,貸款風險越大。銀行本身也是企業,從自身利益考慮,會嚴格控制這個行業的授信,在金融危機下進入低谷的冶金、輕紡、汽車、外貿等行業,自然都成為了銀行不願放貸的對象。
原因三:信息不對稱、高成本帶來阻礙
除了當前經濟環境不佳的外部因素之外,信用體系不健全、擔保體系不完備,加之中小企業自身的經營特點,與銀行現有的信貸審核標准不適應,這些內在因素都是阻礙銀行向廣大中小企業敞開大門的一個坎。許多銀行業內人士都表示,「同樣是做企業貸款,做一個小企業,一年也就幾十萬,而做一個大企業一年就是幾千萬貸款。大企業風險並不比小企業大,而信貸員耗費的精力相同,當然願意選擇做大企業。」
中小企業貸款前期評估風險大、貸後管理成本高,不僅是貸前的營銷和風險控製成本高,貸後的管理與結算成本也很高。貸款前,為了摸清企業情況,銀行要配備充實的營銷人員,安裝小企業貸款的信息系統。因為小企業應付不了煩瑣的各項稅收,做假賬現象普遍。貸款後,各家銀行對不良貸款的核銷以及責任追究都非常嚴格。對銀行來說,中小企業貸款是一個「吃力不討好」的活。
7. 中小企業貸款在金融機構各項貸款中佔比 最好是2008 2009年的數據!急急急
根據中國人民銀行對848家信用擔保機構的調查,在中小企業信用擔保體系中可以把各類擔保組織主要歸類為三種實踐模式(見圖3):一是政策性擔保,即主要由政府出資組建,具有法人實體資格的獨立擔保機構,進行市場化運作,企業化管理,不以盈利為主要目的。在848家信用擔保機構中,政策性擔保機構為614家,佔72.4%。它是市場經濟體制和經濟全球化形勢下各國政府扶持中小企業發展的通行作法。目前,我國省、市、縣三級大多都建有中小企業信用擔保機構,據調查,在某些縣域內的鄉鎮一級也有相當數量的信用擔保機構。除個別地區按照部門隸屬關系分別設立幾個中小企業信用擔保機構外,各地區一般只設立一個中小企業信用擔保機構面向轄區內的中小企業提供擔保服務;二是互助性擔保,即由中小企業自發組建的擔保機構,一般以民間出資為主,只為入會會員提供擔保服務,不以盈利為目的。在848家信用擔保機構中,實行會員制的擔保機構為194家,佔23%。
8. 緊急求助歷年全國金融機構貸款總額佔GDP比重數據
一、財政收入佔GDP比重的公式財政收入佔GDP比重的公式是:財政收入佔GDP的比重=財政收入增長的邊際傾向/財政收入增長的彈性系數其中:1、財政收入增長的邊際傾向=增長的財政收入/增長的GDP2、財政收入增長的彈性系數=財政收入增長率/GDP的增長率 =(增長的財政收入/財政收入)/(增長的GDP/GDP) 二、財政收入佔GDP的比重,是綜合分析財政與經濟發展關系的重要內容和指標,也是反映一個經濟運行質量和經濟結構優劣的重要參數。 通常財政收入佔GDP比重越高,表明該地區經濟運行質量越好,經濟結構越優。一般而言,伴隨經濟的發展,財政收入佔GDP的比重呈逐步提高的趨勢。分析評價財政收入佔GDP比重,對優化產業結構,提高經濟運行質量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三、財政收入是指政府為履行其職能、實施公共政策和提供公共物品與服務需要而籌集的一切資金的總和。財政收入表現為政府部門在一定時期內(一般為一個財政年度)所取得的貨幣收入。 財政收入是衡量一國政府財力的重要指標,政府在社會經濟活動中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務的范圍和數量,在很大程度上決定於財政收入的充裕狀況。四、GDP是國內生產總值,是一個國家(國界范圍內)所有常住單位在一定時期內生產的所有最終產品和服務的市場價格。 GDP是國民經濟核算的核心指標,也是衡量一個國家或地區總體經濟狀況重要指標。